期刊文献+
共找到9,7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实践美学到后实践美学——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杨春时教授访谈
1
作者 杨春时 高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6-60,共5页
杨春时(194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1982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 杨春时(1948—),男,黑龙江哈尔滨人,1982年吉林大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华侨大学特聘教授,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福建省美学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发表论文近三百篇,出版专著十余部,主要从事美学、文艺学、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以及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美学 杨春时 黑龙江哈尔滨 中华美学学会 师范大学教授 间性 文学院教授 三百篇 主体间性理论 文学硕士学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管齐下 强基创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心理育人工作的探讨与思考
2
作者 蔡振磊 卓秋霞 《科教导刊》 2022年第18期144-146,共3页
文章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为例,从实施路径及效果、经验做法及主要成效、思考与启示三个方面,对学院创建校级三全育人之“心理育人”专项试点单位的工作进行梳理与总结。这对当前其他高校进一步推进“心理育人”工作,具备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心理育人 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干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群众体育 倡导运动风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体育工作案例分析
3
作者 蔡振磊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16年第12期105-107,共3页
为了改变"体育弱院"的现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立足群众体育,大力开展、推进学院的学生体育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从找准着力点、打造品牌活动、提高竞技水平等方面开展体育工作,给全校师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研究分析... 为了改变"体育弱院"的现实,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立足群众体育,大力开展、推进学院的学生体育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从找准着力点、打造品牌活动、提高竞技水平等方面开展体育工作,给全校师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研究分析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体育工作的案例,对辅导员做好学生体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体育 群众体育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乐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
4
作者 郭勇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20,181,共13页
中国传统美学渊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使中国美学表现为体道美学、士人美学、修身美学。道是对礼乐文化的解释和发挥,士是从礼崩乐坏的社会境况中诞生的知识分子,修身是礼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体道型美学区别于西方的求知型美学。西... 中国传统美学渊源于礼乐文化。礼乐文化使中国美学表现为体道美学、士人美学、修身美学。道是对礼乐文化的解释和发挥,士是从礼崩乐坏的社会境况中诞生的知识分子,修身是礼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体道型美学区别于西方的求知型美学。西方美学重在理解/认知,中国美学重在体验/感悟。体道美学主要表现为儒家的“文以载道”和道家的“道艺合一”。士“志于道”,并以道与“势”相抗衡,以此见出士人精神或士人风骨。士人美学不同于西方的精英美学,是一种体现士人精神、彰显士人风骨的美学。中国美学特别重视“品”,可能源于士人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国士人强大的修身传统,使得中国传统美学也成为修身美学。修身哲学的“境界和工夫”这对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先修身再从艺,这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体道美学、士人美学和修身美学三者是合而为一的,若要强行区分,那么可以说,体道需妙悟、讲境界,士人重风骨、格调和品位,修身靠工夫、常养气;悟、境界、风骨、格调、品、工夫、气,因而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关键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文化 中国美学 体道美学 士人美学 修身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哀往事记年年:新华文学关于“大检证”的叙述
5
作者 苏永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6,共10页
日军在新加坡实行的“大检证”给新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战后涌现出的相关华文文学作品,如谢松山的《血海》、苗秀的《火浪》、赵戎的《在马六甲海峡》、郑辉的《天仇》等影响最大。这些作品真实而详细地描绘了日据时期日军所犯下的滔... 日军在新加坡实行的“大检证”给新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害,战后涌现出的相关华文文学作品,如谢松山的《血海》、苗秀的《火浪》、赵戎的《在马六甲海峡》、郑辉的《天仇》等影响最大。这些作品真实而详细地描绘了日据时期日军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新加坡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难。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大检证”的叙述在21世纪之后变得零星、冷静,叙述视角则以儿童及侧面描写为主,在新加坡民众之中,“大检证”也逐渐被淡化,这是很值得令人深思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检证 新加坡 华文文学 反法西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奏定学堂章程》的语言治理逻辑与当下启示
6
作者 赵怿怡 李晗 张帆 《昆明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7-25,共9页
面对西学东渐引发的文化危机,晚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中国近代首个国家教育纲领《奏定学堂章程》,实现了语言治理从民间自发到国家制度的范式转型。分析《章程》中语言治理策略的具体表现、驱动因素、实践效果及后续影响,可以发现,《章程... 面对西学东渐引发的文化危机,晚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中国近代首个国家教育纲领《奏定学堂章程》,实现了语言治理从民间自发到国家制度的范式转型。分析《章程》中语言治理策略的具体表现、驱动因素、实践效果及后续影响,可以发现,《章程》通过推广官话、强化文言文教育、分层规划外语教学、管控翻译活动等策略,试图在构建民族共同体认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以及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实用主义之间寻求平衡。《章程》所见语言治理逻辑呈现多元主体协同、复合手段并用的特征。虽然难以避免历史局限性,具体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章程》促成了较为完备和连贯的外语教学体系,对教学语言选择和教学课程设置都有深刻影响。此外,《章程》受民间切音字运动的影响,最终又反哺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等语言文字改革。研究试图揭示语言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构建本土化语言治理提供历史维度的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奏定学堂章程》 语言治理 驱动性因素 翻译政策 当下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智慧与成人之道——《论语》里的中庸思想
7
作者 冯兵 《管子学刊》 2025年第2期104-116,F0002,共14页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论语》中有较为充分的讨论,其以“叩其两端”的执两用中、不偏不倚的辩证思维为理论总纲,可具体化为“无可无不可”“无适无莫”“过犹不及”三个方面的内涵,“义”则是其核心精神。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庸之道既体现... 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论语》中有较为充分的讨论,其以“叩其两端”的执两用中、不偏不倚的辩证思维为理论总纲,可具体化为“无可无不可”“无适无莫”“过犹不及”三个方面的内涵,“义”则是其核心精神。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中庸之道既体现为充分的理性思辨,也代表着一种至高的道德素养,是儒家圣贤人格的修养法则与境界标志。正是基于此,《论语》所展现出的中庸之道,又构成了君子处理人际关系及各类社会生活事务的重要实践智慧与道德原则,其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与德性兼备的人生智慧,可以说是人们开启幸福生活之门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中庸 实践智慧 成人之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福建书院经费初探 被引量:4
8
作者 林枫 陈滨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1期63-70,共8页
清代福建各地书院蓬勃兴起,经费来源广泛,形式多样,或官或民,或银钱或田地,并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在呈现出地域性特征的同时,也有跨地区的捐助行为。
关键词 清代 福建 书院经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解“生态危机”的人文追求及其当代价值——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视域 被引量:4
9
作者 余玉湖 陈墀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4,共6页
"生态危机"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程度。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文追求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也蕴含着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其求真的生态科学维度,把实证科学的求真性运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 "生态危机"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程度。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文追求中蕴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也蕴含着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其求真的生态科学维度,把实证科学的求真性运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与现实的社会研究,并形成整体性的系统研究,合理协调人与自然的矛盾,有效地化解生态危机;求善的生态伦理维度,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以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合规律性与自身利益的合目的性统一要求出发,建立生态道德机制和共产主义生态道德信念;求美的生态美学维度,在不断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审美判断和创造美的内在尺度。这些维度不仅给予现实人以"激励、导向和规范",更以培育"社会生态人"、担当协调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关系为历史使命,从中体现出对人类与生存环境的伙伴关系,其人文关怀的深刻意蕴对于化解当下的生态危机有重要的价值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人文追求 生态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人文类型:21世纪中国史学的新视野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国桢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7,共3页
关键词 海洋人文类型 21世纪 中国史学 社会价值 历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早期汉民人文聚落成长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钟礼强 吴春明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1年第2期78-84,共7页
在长江三峡地区古代历史人文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土著 巴蜀文化向汉唐以来的汉民文化的更替是最重要的民族史事件,汉民人口的大量迁 入与郡县级群落的形成、扩张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内容。在峡江地区最新考古调查与 发掘资料... 在长江三峡地区古代历史人文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土著 巴蜀文化向汉唐以来的汉民文化的更替是最重要的民族史事件,汉民人口的大量迁 入与郡县级群落的形成、扩张是这一过程的主要内容。在峡江地区最新考古调查与 发掘资料中,重庆万州区武陵、朝阳38处汉唐居址、墓地所构成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群 落单位,就是武宁、源阳两故县人文聚落发展的考古学反映,为揭示峡江地区早期汉 民人文聚落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聚落 汉民 三峡地区 汉唐时期 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国桢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3,共9页
1926年创办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是20世纪20年代复兴国学的一次重要的实践。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虽在实际运作中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样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延续,但其根本动力却是源于陈嘉庚的办学理念,是厦门... 1926年创办的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是20世纪20年代复兴国学的一次重要的实践。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虽在实际运作中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样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的延续,但其根本动力却是源于陈嘉庚的办学理念,是厦门大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它在国学研究与学科发展上所进行的尝试,有过自己的贡献,在中国学术传承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 学科建设 国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定律解释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志平 陈其荣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4-37,53,共5页
定律解释是一切可以被称作是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基本的科学解释。它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中都是普遍适用的。针对人文、社会科学中缺乏普遍性定律的反对,可以普遍的“似定律陈述”取代定律解释要求的定律。现实的定律... 定律解释是一切可以被称作是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基本的科学解释。它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中都是普遍适用的。针对人文、社会科学中缺乏普遍性定律的反对,可以普遍的“似定律陈述”取代定律解释要求的定律。现实的定律解释不是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的经验定律对被解释项的覆盖或逻辑论证,而是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后者在逻辑模式上强调解释项对于价值项的包含,它是“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前理解———理解、解释”的简洁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律解释 人文、社会科学 定律 似定律陈述 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研院:台湾最具活力的科技开发机构 被引量:7
14
作者 贺威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2年第4期60-64,共5页
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与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两颗璀璨明星.作为台湾地区最具创新活力的研究机构,工研院的成功对大陆新一轮科研机构改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台湾省 工业技术研究院 组织结构 运作机制 营运绩效 科技开发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嘉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79,共8页
“解释”与“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分别被用来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方法论,并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新老实证主义者皆主张一元的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也应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为楷模,它们的目的都在于把... “解释”与“理解”这两个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分别被用来代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方法论,并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新老实证主义者皆主张一元的方法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也应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为楷模,它们的目的都在于把握规律。新康德主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主张“理解”的方法论,强调从“意义”、“价值”的角度来把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象。哲学解释学提出了“解释学经验”的概念,将它作为理解的对象,意在把握科学活动与人类行为的本体论前提。笔者则提出“语境论”的解释观,将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的不同,归结为问题语境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 理解 方法论 语境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洋人文的发现与研究评介 被引量:3
16
作者 蓝达居 吕淑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3-96,102,共5页
中国人文多元史观和海洋性概念的提出,促成了中国海洋人文的发现,丰富、深化了对中国本土人文的认识。对中国海洋人文的研究,需要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联姻。
关键词 人文多元史观 中国海洋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与人文:鲁迅早期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6
17
作者 俞兆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22,共9页
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研究,不应过多地注目于章太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应把他所处的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对峙的世界性的历史语境,纳入研究视野。鲁迅当时的价值取向,是科学与人文两者共容互动、互不偏倚;最终指向是"立人"。欲&qu... 对于鲁迅早期思想的研究,不应过多地注目于章太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应把他所处的人文精神与科技理性对峙的世界性的历史语境,纳入研究视野。鲁迅当时的价值取向,是科学与人文两者共容互动、互不偏倚;最终指向是"立人"。欲"立人",一需"内曜",使人之内心通明洞悉,去"物质"、"众数"两大"偏至";二需"心声",使人远离伪诈,破"伪士"之"恶声"。鲁迅思想的超前性,在于对"人"这一族类整体的生存状况进行思考,在于对"唯知识(科学)之崇"及"唯物极端"的警觉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科学 人文 科学主义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人文主义与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缘起 被引量:6
18
作者 俞兆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1,共8页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 中国现代格律诗派关于新诗形式理论的构建 ,缘起于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 ,隶属于新古典主义思潮 ,其间构成逻辑的因果关系。以闻一多、邓以蛰、梁实秋这一“三套马车”群体为主 ,在 192 6— 193 1年间掀起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思潮。只有把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建构纳入这一思潮中考察 ,才能探明缘发的起因 ,才能符合新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格律诗派 新人文主义 新月诗旅 学衡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当代东南亚华人文化与当地主流文化的双向互动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衍德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01年第4期4-8,12,共6页
东南亚华人因深远的中华文化背景而长期保留其民族特征 ,但因与当地居民杂居混血 ,以及当地文化的巨大冲击 ,其文化正日益接纳当地成份 ,从而形成传统性与当地化交融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 ,以融汇外来文化著称的东南亚文化 ,也正经历着... 东南亚华人因深远的中华文化背景而长期保留其民族特征 ,但因与当地居民杂居混血 ,以及当地文化的巨大冲击 ,其文化正日益接纳当地成份 ,从而形成传统性与当地化交融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 ,以融汇外来文化著称的东南亚文化 ,也正经历着适应与涵化华人文化的过程。华人文化与东南亚当地文化的双向互动由此而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地 当代 亚当 主流文化 融汇 交融 华人文化 混血 东南亚华人 并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人文背景下的文学研究——量化方法在中西文学研究中的比较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天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3-162,共10页
从早期人文计算的单纯量化研究,到数字人文背景下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文学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数字人文在英语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在英语古典文学研究中,... 从早期人文计算的单纯量化研究,到数字人文背景下跨学科的研究视野,文学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数字人文在英语古典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在英语古典文学研究中,文学数据库的庞大与检索技术的成熟,使其研究方法突破传统的风格辨析与著作权判断,呈现出多样化与大跨度的特性,并能与读者接受结合,发展出互联网时代特色。中国古典文学也显现出跨学科(如GIS等)特性,但受制于语言契合度与技术发展,在研究方法上仍有待开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化分析 数字人文 人文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