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濒危植物单性木兰种群径级结构和生命表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启伟 林燕芳 +3 位作者 覃文更 韦国富 刘燕华 唐绍清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4,共4页
单性木兰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对广西北部木论自然保护区内的单性木兰代表种群进行调查,分析其种群径级结构和存活曲线,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结果表明:雄株与雌株的比例约1.06:1,幼苗和幼树在种群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单性木兰种群的径级... 单性木兰是我国特有的濒危植物。对广西北部木论自然保护区内的单性木兰代表种群进行调查,分析其种群径级结构和存活曲线,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结果表明:雄株与雌株的比例约1.06:1,幼苗和幼树在种群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单性木兰种群的径级结构呈非典型的金字塔型分布,为稳定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种群在两个低龄级Ⅰ和Ⅲ出现相对较高的死亡高峰,死亡率分别为0.23和0.35,而高径级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性木兰 种群 径级结构 静态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炎陵县大院濒危植物资源冷杉种群结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燕华 刘招辉 +1 位作者 张启伟 唐绍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8-93,共6页
资源冷杉是极度濒危的我国特有植物,其中湖南省炎陵县大院资源冷杉种群是最大的种群。本研究对大院4个自然分布的资源冷杉种群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大小级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结果表明,自然分布的高1 m以上个体总数为477株... 资源冷杉是极度濒危的我国特有植物,其中湖南省炎陵县大院资源冷杉种群是最大的种群。本研究对大院4个自然分布的资源冷杉种群大小进行统计,分析大小级结构,编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结果表明,自然分布的高1 m以上个体总数为477株。幼苗阶段死亡率很高。中牛石种群在大小级结构和种群规模上均处于衰退状态;香菇棚在大小级结构上较稳定,但种群规模减少;鸡麻捷和和平坳种群在大小级结构和种群规模上均处于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冷杉 大院种群 大小级结构 种群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对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3
3
作者 庾太林 张良建 +1 位作者 刘晓辉 吴云韩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3-888,共6页
2011年9~10月和2012年5~6月对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进行调查,15种生境中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17种,共1823只。区系特征以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种为主。海陆交错带中两栖动物优势种为泽陆蛙(优势度值0.43390)和黑眶蟾蜍... 2011年9~10月和2012年5~6月对广西北部湾海陆交错带两栖动物进行调查,15种生境中发现两栖动物1目5科17种,共1823只。区系特征以华中区和华南区共同分布种为主。海陆交错带中两栖动物优势种为泽陆蛙(优势度值0.43390)和黑眶蟾蜍(优势度值0.10477),不同生境中优势种组成与优势地位不同。草地、临时水域、溪流3种生境中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相对较高,林分生境中Pielou指数较高,红树林生境中3种指数均最低。不同生境的相似系数处于0.000~0.833之间,其中农地与临时水域的相似度最高(0.833)。不同两栖动物物种对于不同生境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其中对农地、草地、临时水域3种生境选择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物种多样性 生境 海陆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植物》关键词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小华 王翩翩 秦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601-12602,12604,共3页
基于关键词分析原理和方法,以《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99~2001和2006~2008年《广西植物》论文关键词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了关键词数量及其对应论文分布,尤其是关键词偶数量及其对应学科分布,提供了该... 基于关键词分析原理和方法,以《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99~2001和2006~2008年《广西植物》论文关键词进行统计,比较分析了关键词数量及其对应论文分布,尤其是关键词偶数量及其对应学科分布,提供了该刊的文献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偶 文献学评价 《广西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灵长类动物保护的成就与挑战
5
作者 李保国 张河 +21 位作者 李明 蒋学龙 范朋飞 周江 郭松涛 齐晓光 李进华 路纪琪 夏东坡 崔亮伟 向左甫 周岐海 黄志旁 黄乘明 肖文 胡慧建 周智鑫 陈明勇 黎大勇 范朋来 杨寅 潘汝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5-766,共12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导致全球灵长类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中国是北半球灵长类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但在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现代农业的扩张、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威胁。为此,中国实施了包括栖息地恢复和保护在内的多种生态保护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某些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该研究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献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中国灵长类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尽管大多数灵长类物种的栖息地有所改善,种群数量也有所增长,但许多物种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包括种群数量的减少。例如,缅甸金丝猴、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等物种由于分布范围有限和种群数量极少,仍然特别脆弱。科学数据的缺乏以及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此外,蜂猴、倭蜂猴、印支灰叶猴、肖氏乌叶猴和戴帽叶猴等物种的详细种群监测数据仍然缺乏,这严重阻碍了针对这些物种保护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迫切需要开展专门的灵长类动物调查,实行跨境保护和区域合作,建立全面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对灵长类生物学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此外,加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也至关重要。这些综合、系统的工作将为中国灵长类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动物 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修复 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蜻蜓目昆虫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陆春文 杨瑞刚 +3 位作者 陈媛 张兵兰 黄建华 周善义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5-104,共10页
对广西师范大学昆虫标本室收藏的广西猫儿山蜻蜓目昆虫标本进行鉴定,共57种,隶属于2亚目12科40属,其中4属19种为广西新记录。4个广西新记录属是:金光伪蜻属Somatochlora Selys、头蜓属Cephalaeschna Selys、亚春蜓属Asiagomphus Asahin... 对广西师范大学昆虫标本室收藏的广西猫儿山蜻蜓目昆虫标本进行鉴定,共57种,隶属于2亚目12科40属,其中4属19种为广西新记录。4个广西新记录属是:金光伪蜻属Somatochlora Selys、头蜓属Cephalaeschna Selys、亚春蜓属Asiagomphus Asahina、安春蜓属Amphigomphus Chao。19个广西新记录种是:黄翅灰蜻Orthetrum testaceum Burmeister、线痣灰蜻Orthetrum lineostigma Serlys、双横赤蜻Sympetrumruptum Needham、小黄赤蜻Sympetrum kunckeli Selys、树穴蜻蜓Lyriothemis flava Oguma、勋章轭蜻(彩眼蜻蜓)Zygonyx iris insignis Kirby、维多异蜻Idionyx victor Hamalainen、绿金光伪蜻Somatochlora didoNeedham、双斑圆臀大蜓Anotogaster kuchenbiseri Foerster、宽痣头蜓Cephalaeschna acutifrons Martin、工纹长尾蜓Gynacantha bayadera Selys、山西黑额蜓Planaeschna shanxiensis Zhu et Zhang、海南亚春蜓Asiagomphushainanensis Chao、和平亚春蜓Asiagomphus pacificus Chao、环纹环尾春蜓Lamelligomphus ringens Needham、汉森安春蜓Amphigomphus hansoni Chao、克氏小叶春蜓Gomphidia kelloggi Needham、透翅绿色Mnaisandersoni McLachlan、六斑长腹扇Coeliccia sexmaculata Wang。对猫儿山蜻蜓的种类组成和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蜻科、蜓科、春蜓科、色科为优势科;猫儿山蜻蜓在世界动物地理区系范围内共有6个分布型,在中国动物地理区系范围内共有12个分布型,以东洋区种类和"东洋区+古北区"共有种类为主要成分,其中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和华北区4区蜻蜓种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蜻蜓目 区系 猫儿山 自然保护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宁二级公路路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以上林至武鸣段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毛志刚 王振兴 +1 位作者 陆豫 李云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9-24,共6页
2013年4~5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至武鸣二级公路路域的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科、属水平上对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林至武鸣公路共有种子植物96科237属293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93科234属... 2013年4~5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上林至武鸣二级公路路域的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科、属水平上对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林至武鸣公路共有种子植物96科237属293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4种,被子植物93科234属289种;种子植物区系中主要为热带性质的科、属,其中热带分布有57科、183属,分别占总科数、总属数的59.3%和77%,显示了该区南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区系分析 地理成分 上林至武鸣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评价研究综述 被引量:48
8
作者 马姜明 刘世荣 +2 位作者 史作民 刘兴良 缪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297-3303,共7页
森林退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退化的森林进行恢复评价是合理地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介绍了森林退化的概念,综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评价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恢复目标的确定、参照系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定量评价... 森林退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对退化的森林进行恢复评价是合理地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介绍了森林退化的概念,综述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评价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恢复目标的确定、参照系的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定量评价等几个方面。目前,大多数退化森林恢复评价主要包括物种多样性、植被结构和生态学过程3个方面。其中,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等;植被结构包括植被盖度、乔木密度、高度、胸高断面积、生物量和凋落物结构等;生态学过程包括养分库、土壤有机质以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等。不同的研究者或管理者由于对恢复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存在差异,评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角度也不一样。恢复评价可以从特殊种群到整个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进行。在深刻理解森林退化定义的基础上,建立现实的目标和正确地选择参照系是恢复评价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退化 恢复目标 参照系统 生态系统特征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岩溶区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主要共有种生态位变化 被引量:20
9
作者 马姜明 占婷婷 +1 位作者 莫祖英 梁士楚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530-2536,共7页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典型样地,采用群落学调查对漓江流域岩溶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主要共有种的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揭示檵木群落恢复过程物种的环境资源利用状况和种间关系、种群动... 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典型样地,采用群落学调查对漓江流域岩溶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主要共有种的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揭示檵木群落恢复过程物种的环境资源利用状况和种间关系、种群动态及群落稳定性,为漓江流域岩溶石漠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檵木群落不同恢复阶段乔木层主要共有种为檵木、小巴豆,灌木层主要共有种为檵木、红背山麻杆、龙须藤、火棘、白饭树、白马骨、扁片海桐、皱叶雀梅藤、亮叶崖豆藤。(2)乔木层主要共有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随着檵木群落的恢复呈现增大的趋势,而灌木层主要共有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变化趋势则相反。(3)在乔灌阶段的乔木层和乔林阶段的灌木层主要共有种的生态位宽度均小于1.0,灌木层中主要共有种对间的低生态位重叠值(0~0.6)的种对数随着群落恢复增多,而高生态位重叠值(0.8~0.9)的种对数减少。(4)乔木层中的主要共有种檵木和小巴豆协同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共同主导群落的整体恢复方向;灌木层中的主要共有种随着群落的恢复对环境资源需求进一步分化或者生态位进一步分离,檵木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檵木群落 岩溶区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NAC转录因子家族研究概况 被引量:29
10
作者 彭辉 于兴旺 +4 位作者 成慧颖 张桦 石庆华 李建贵 麻浩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6-248,共13页
植物特有的NAC家族转录因子数量众多,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中。NAC转录因子涉及多个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过程,功能多样而重要,从发现至今一直是研究的热点。ANAC019蛋白三维结构的解析和一系列NAC基因功能的揭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NA... 植物特有的NAC家族转录因子数量众多,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中。NAC转录因子涉及多个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过程,功能多样而重要,从发现至今一直是研究的热点。ANAC019蛋白三维结构的解析和一系列NAC基因功能的揭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NAC家族,包括它们的起源与分类、生物学功能、表达调控规律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该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NAC家族转录因子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和非生物胁迫 NAC转录因子 植物发育调节 蛋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菊科入侵植物和非入侵植物的化感作用比较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李富荣 黄莹 +1 位作者 梁士楚 周巧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3-818,共6页
以萝卜为受体,采用培养皿法比较研究了几种菊科入侵种和非入侵种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入侵种和非入侵种都具有化感作用,且入侵种在高浓度下的化感抑制作用强度不一定都大于非入侵种。在0.2 g.mL-1浓度时,艾蒿和黄鹌菜的综合化感作用强... 以萝卜为受体,采用培养皿法比较研究了几种菊科入侵种和非入侵种的化感潜力。结果表明:入侵种和非入侵种都具有化感作用,且入侵种在高浓度下的化感抑制作用强度不一定都大于非入侵种。在0.2 g.mL-1浓度时,艾蒿和黄鹌菜的综合化感作用强度分别是小飞蓬的2.5和3.1倍;而紫茎泽兰和银胶菊则是小飞蓬的3.8和3.5倍。而不同植物浸提液对萝卜的不同检测指标影响不同。其中,紫茎泽兰对萝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银胶菊和除0.025 g.mL-1外的黄鹌菜各浸提液都使萝卜种子萌发受较强的抑制,且抑制强度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对幼苗生长则表现为"低促高抑"的规律。小飞蓬和苦荬菜对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根长为抑制作用,但对其苗高和鲜质量为促进作用。除0.025 g.mL-1外,艾蒿对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根长有较强的抵制,对其苗高和鲜质量则呈"低促高抑"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化感机制 紫茎泽兰 银胶菊 小飞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提取物及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12
12
作者 骆海玉 邓业成 +5 位作者 秦卉 刘小红 宁蕾 刘绍俊 廖永梅 李瑞钰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7-90,共4页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2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3种植物化合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提取物中,广西地不容块根、黔桂千金藤块根、石菖蒲根茎和木防己块根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抑菌活性,...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24种植物甲醇提取物、3种植物化合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提取物中,广西地不容块根、黔桂千金藤块根、石菖蒲根茎和木防己块根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抑菌活性,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2g/L、6g/L、2g/L和6g/L;3种植物化合物中,罗默碱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有很好的抑制活性,最低抑制浓度为0.025g/L,千金藤碱和克斑宁在浓度为2g/L时无抑菌活性;石菖蒲精油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1g/L。在13种杀菌剂中,75%百菌清WP、80%代森锰锌WP、60%甲硫.异菌脲WP、53.8%可杀得WG、20%叶枯唑WP、58%甲霜.锰锌WP、64%杀毒矾WP和3%中生菌素WP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最低抑制浓度分别为7.5g/L、1.067g/L、0.75g/L、0.269g/L、0.2g/L、0.048g/L、0.032g/L和0.03g/L;72%农用链霉素SP、50%敌克松WP、15%三唑酮WP、20%噻唑锌SC和2%加收米SL5种药剂在稀释100倍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无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杀菌剂 水稻白叶枯病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中药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钟慧 钟勇 +2 位作者 卿朕 周秋艳 邓业成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4-68,共5页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苍术和乌药2种中药植物甲醇提取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为其在农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苍术甲醇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有很高的抑...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苍术和乌药2种中药植物甲醇提取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为其在农药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苍术甲醇提取物对玉米大斑病菌、金橘砂皮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茶轮斑病菌、烟草黑胫病菌有很高的抑菌活性,质量浓度为10 g/L时,抑菌率在85.17%~100%,其对玉米大斑病菌、甘蔗凤梨病菌、茶轮斑病菌、水稻胡麻叶斑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烟草黑胫病菌菌丝的有效中浓度( EC50值)为0.1316~0.9802 g/L。乌药甲醇提取物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很高的抑菌活性,质量浓度为10 g/L时,抑菌率均在80%以上,其中对除贡柑链格孢菌外9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EC50值为0.1020~0.6329 g/L。采用液-液萃取法和固-液萃取法分别对苍术和乌药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初步分离,结合活性跟踪,发现苍术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层和石油醚萃取层中,乌药抑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乙酸乙酯萃取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乌药 提取物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植物苦郎树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邓业成 毕秀莲 +2 位作者 杨林林 廖永梅 李瑞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10-2013,共4页
采用活性跟踪法及色谱分离技术从红树植物苦郎树叶中分离获得2种抗菌化合物KLS-46和KLS-54,测定苦郎树甲醇提取物及2种化合物对西瓜枯萎病菌、芒果叶枯病菌、甘蔗凤梨病菌、香蕉炭疽病菌、梨黑斑病菌、梨褐斑病菌、柑橘疮痂病菌的抑菌... 采用活性跟踪法及色谱分离技术从红树植物苦郎树叶中分离获得2种抗菌化合物KLS-46和KLS-54,测定苦郎树甲醇提取物及2种化合物对西瓜枯萎病菌、芒果叶枯病菌、甘蔗凤梨病菌、香蕉炭疽病菌、梨黑斑病菌、梨褐斑病菌、柑橘疮痂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苦郎树叶提取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茎提取物和果提取物,10 g/L叶提取物对7种病原菌抑菌率为22.37%~100.00%。KLS-46对后5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9.79×10-3~7.88×10-2g/L,KLS-54的EC50值为9.26×10-3~9.75×10-2g/L,2种活性成分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的毒力相似。活性成分对甘蔗凤梨病菌、柑橘疮痂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在浓度为0.25 g/L时,KLS-46的抑制率分别为98.31%、100.00%和98.15%,KLS-54的抑制率分别为99.83%、100.00%和99.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郎树 提取物 活性成分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饲养鳄蜥的求偶和交配行为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仕 武正军 +3 位作者 王振兴 陈亮 黄乘明 于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44,共7页
半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观察及影像分析法对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20种与鳄蜥求偶和交配有关的行为,其求偶和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1)炫耀;(2)接近;(3)舔舐;(4)咬颈;(5)环抱;(6)交媾;(7)... 半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观察及影像分析法对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20种与鳄蜥求偶和交配有关的行为,其求偶和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1)炫耀;(2)接近;(3)舔舐;(4)咬颈;(5)环抱;(6)交媾;(7)分离。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57.29±33.81)s、(15.57±1.59)s、(10.86±3.05)s、(169.28±31.99)s、(66.14±16.08)s、(2 417.14±229.30)s和(26.86±9.15)s。鳄蜥的婚配制度可能是多雄多雌的婚配制,其求偶和交配模式与其近缘类群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偶和交配行为 行为谱 性比 鳄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种红树植物对动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业成 骆海玉 +3 位作者 张丽珍 秦卉 廖永梅 李瑞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1,共5页
采用带药培养基涂布法测定了14种红树植物甲醇提取物及从中分离获得的2种纯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普通变形杆... 采用带药培养基涂布法测定了14种红树植物甲醇提取物及从中分离获得的2种纯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和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9种动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苦郎树(Clerodendrum inerme)、海漆(Excoecaria agalloch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苦槛蓝(Myoporum bontioides)、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榄李(Lumnitzeraracemosa)有比较广谱的抗菌活性。苦槛蓝和海漆的抑菌活性较高,最低抑制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值分别为1~4 g/L和2~6 g/L。从苦郎树中分离获得的纯化合物KLS-46对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壁微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的MIC值分别为0.1、0.05、0.1和0.05 g/L,对其余5种病原菌的MIC值均大于0.4 g/L。从病原菌对红树植物的敏感性看,藤黄微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对红树植物比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动物病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毒高效的植物石蜡切片方法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凤英 马姜明 +2 位作者 梁士楚 唐绍清 薛跃规 《农学学报》 2014年第4期83-85,103,共4页
以乔木、灌木和藤本等不同类型植物叶及部分根茎为试验材料,对石蜡切片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探究和改进。用天然有机溶剂松节油(oil of turpentine)代替二甲苯(xylene)为透明与脱蜡剂,以阿拉伯树胶(gum acacia powder)为贴片剂,采用番... 以乔木、灌木和藤本等不同类型植物叶及部分根茎为试验材料,对石蜡切片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了探究和改进。用天然有机溶剂松节油(oil of turpentine)代替二甲苯(xylene)为透明与脱蜡剂,以阿拉伯树胶(gum acacia powder)为贴片剂,采用番红整体染色与固绿分片染色相结合进行双重染色。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避免二甲苯的毒性危害,减少环境污染,缩短试验所需的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和制片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蜡切片 植物 低毒高效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抑菌植物筛选及杀菌剂活性测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骆海玉 邓业成 +3 位作者 秦卉 钟汉林 李瑞钰 廖永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9-101,共3页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3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甲醇提取物中,杠板归、老虎刺、广东蛇葡萄、细叶桉、枫杨提取物的MIC值分别为4 000、6 000、6 000、10 000、10... 采用带药平板涂布法测定了32种植物甲醇提取物、1种植物精油和13种杀菌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植物甲醇提取物中,杠板归、老虎刺、广东蛇葡萄、细叶桉、枫杨提取物的MIC值分别为4 000、6 000、6 000、10 000、10 000 mg/L;其余植物提取物的MIC值>10 000 mg/L。在13种杀菌剂中,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加收米可溶液剂抑菌活性较高,MIC值分别为12.8、15、48.3、80 mg/L;其次为53.8%可杀得水分散粒剂和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MIC值分别为134.5、400 mg/L;其余杀菌剂的活性较低,20%噻唑锌悬浮剂和72%农用链霉素可溶粉剂的MIC值分别为2 000、4 311.4 mg/L,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甲硫.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种药剂在稀释100倍时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无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植物提取物 杀菌剂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尾桉在岩溶石山生境中的适应性研究(Ⅰ):春季光合生理生态学特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婷 马姜明 梁士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5-191,共7页
以岩溶石山生境的3年生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巨尾桉在春季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其他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同时测定巨尾桉光合-光响应曲线,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净光合速率与其他生理生态因子... 以岩溶石山生境的3年生巨尾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巨尾桉在春季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其他生理生态因子日变化,同时测定巨尾桉光合-光响应曲线,并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净光合速率与其他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巨尾桉光合-光响应曲线符合Walker的非直线双曲线模型。巨尾桉的光饱和点为1 34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14.68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AQY)为0.06mol.mol-1,具有阳生植物的特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现"单峰型"的特点。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大气CO2浓度(Ca)是影响巨尾桉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重要因子。巨尾桉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说明巨尾桉具有适应岩溶石山干旱的特征或避旱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尾桉 光合作用 日变化 通径分析 光曲线 岩溶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扶绥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的食物种类多样性和季节性重叠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友邦 陆施毅 苏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360-2365,共6页
动物使用生境中食物种类的方式对其适应性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黑叶猴在破碎化栖息地中利用食物的方式,2006年1—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技术于每月初连续观察8 d,记录破碎化栖息地中黑叶猴取食的种类和时间,分析其食物多... 动物使用生境中食物种类的方式对其适应性有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黑叶猴在破碎化栖息地中利用食物的方式,2006年1—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技术于每月初连续观察8 d,记录破碎化栖息地中黑叶猴取食的种类和时间,分析其食物多样性和月份间种类的重叠度。结果表明,黑叶猴年均食物多样性指数为3.03(范围1.93—2.62),且多样性指数在各月间没有显著的差异(One-sample K-S Test,P=0.99),说明黑叶猴在各月份中取食的食物种数相似,不同季节利用食物种数的变异程度不大。在所有的食物种类中,仅两种食物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和潺槁树Litsea glutinosa在12个月份都被取食,其他种类则表现了月份间明显的季节性替代。各月份间食物种类的相似性在0.42(3—4月)和0.75(9—10月)之间变化。黑叶猴对破碎化生境中食物种类的利用方式是:首先利用常年均有的食物种类以保证食物来源稳定,同时选择性地利用新出现的种类,使食物种类多样化,满足不同的营养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食物重叠 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