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消毒剂抗性研究进展及其消毒隔离防控
1
作者 陶春爱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3期151-155,共5页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中多重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临床治疗的难度,还给医务人员及健康人群构成传播和感染风险,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何降低多重...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中多重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的感染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经济负担,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和临床治疗的难度,还给医务人员及健康人群构成传播和感染风险,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何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风险成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大难题。多重耐药菌的防控主要措施包括抗菌药物管理、环境清洁消毒和物品消毒灭菌、规范诊疗等内容,但近年来研究显示,多重耐药菌对常用消毒剂产生了抗性,增加了消毒的难度。文章通过对医院多重耐药菌对消毒剂的抗性研究新进展,及其消毒隔离防控措施进行综述,为医院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菌 消毒剂抗性 消毒 隔离 医院感染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壮族自治区2020-2021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专项调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魏超 马海芳 +1 位作者 廖宁 熊绮梦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南宁、北海、钦州和百色市的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科学防范登革热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媒介伊蚊专项调查》要求,2020-2021年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南宁、北海、钦州和百色市的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科学防范登革热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媒介伊蚊专项调查》要求,2020-2021年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器法和双层叠帐法对白纹伊蚊幼蚊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运用ArcGIS 10.5软件进行媒介伊蚊监测点分布图制作;采用SPSS 16.0软件和单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监测点2020-2021年总BI、诱蚊诱卵指数(MOI)和帐诱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0.83、9.39和2.04只/(顶·h)。经统计学分析大多数监测点BI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结果与总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诱蚊诱卵器法有一半监测点的MOI与总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监测点平均BI值3-11月均>5.00,8月达到峰值(16.73);MOI平均值4-10月均>5.00,7月达到峰值(20.86);平均帐诱指数5-9月均>2.00只/(顶·h),7月达到峰值,为4.57只/(顶·h)。结论广西伊蚊密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建议在7-8月开展伊蚊成蚊密度的防控工作,8-9月开展伊蚊幼蚊的孳生地清理工作,将伊蚊密度控制在安全阈值之下,降低登革热暴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密度 登革热 监测
原文传递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6年两个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唐小兰 魏超 +3 位作者 欧阳颐 高玉秋 林寿远 熊建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83-387,共5页
目的调查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两个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鼠、蚊、蝇、蜚蠊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 目的调查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两个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鼠、蚊、蝇、蜚蠊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16年全年共捕获鼠类1科3属3种共82只,鼠密度为1.22%;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59.76%。捕获蚊类1科3属4种共20 663只,成蚊密度为9.92只/(灯·h);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67.74%。捕获蝇类3科5属7种共3 876只,蝇密度为19.38只/笼;丝光绿蝇为优势种,占捕蝇总数的44.48%。捕获蜚蠊1科2属3种共4 005只,蜚蠊密度为2.31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3.23%。鼠类、蜚蠊全年均有活动,但以夏秋季密度较高。蚊类和蝇类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为6-9月。结论基本掌握了广西鼠、蚊、蝇、蜚蠊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媒生物 种群构成 密度 季节消长
原文传递
广西南宁市2014年登革热暴发疫情特点及处置 被引量:15
4
作者 阳益萍 唐振柱 +13 位作者 林玫 谭毅 唐小兰 李永红 陈敏玫 冯向阳 周开姣 汤洪洋 蒙增慧 陆以壮 廖健 黄中学 凌洪习 林盛智 《广西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789-1792,共4页
目的总结2014年广西南宁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特点及处置经验,为制定有效的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宁市2014年6~12月登革热暴发疫情及其处置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南宁市共报告登革热722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3例... 目的总结2014年广西南宁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特点及处置经验,为制定有效的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宁市2014年6~12月登革热暴发疫情及其处置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南宁市共报告登革热722例,其中输入性病例13例,本地病例709例。首例病例为输入性病例,疫情集中暴发在9月22至10月18日,平均单日暴发患者为20.70例。主要暴发地点在兴宁区、西乡塘区、青秀区、江南区,共695例占96.26%。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1.41,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82岁,以15~〈45岁青壮年为主。职业以商业服务、家务、待业和离退人员为主。多数患者临床起病急,临床分型均为轻型;以发热、乏力、头痛、肌痛、关节痛、颜面潮红为主要表现;血标本基因分型主要为登革热病毒I型。疫情暴发时蚊媒密度为房屋指数为91.67,容器指数为24.90,布雷图指数为338.89,经消杀后均达到控制要求。结论南宁市登革热疫情是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登革热感染暴发。政府主导下各部门联防联控、快速灭蚊是成功处置登革热暴发疫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暴发 南宁市 处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菌剂抑菌效果观察及女性抗抑菌产品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陶春爱 甘永新 +2 位作者 陆幸玫 苏伟东 唐小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6期133-135,共3页
目的观察5份含醋酸氯己定女性抑菌剂体外抑菌效果及了解女性抗抑菌剂的产品现状。方法2019年1—6月采用定量悬液抑菌试验方法,对5份抑菌剂进行实验室试验观察。结果该5份抑菌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作用2 min,5 min,1... 目的观察5份含醋酸氯己定女性抑菌剂体外抑菌效果及了解女性抗抑菌剂的产品现状。方法2019年1—6月采用定量悬液抑菌试验方法,对5份抑菌剂进行实验室试验观察。结果该5份抑菌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作用2 min,5 min,10 min,20 min,抑菌率均为100%。结论该5份含0.23%~0.38%的醋酸氯己定的中草药提取物复合抑菌剂对普通细菌繁殖体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结合本研究团队多年工作实践,分析女性抗抑菌产品的成分组成与消毒效果的关系及产品存在问题,建议加强女性抗抑菌产品质量的监督监测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菌剂 抗菌剂 抑菌效果 醋酸氯己定 产品现状 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热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海芳 《职业与健康》 CAS 2020年第1期137-139,144,共4页
登革热(DF)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传播,现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全球公共卫生的关切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东南亚等国家在旅游、经济、外贸等方面交往日益频繁,也在一定程度... 登革热(DF)属于乙类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传播,现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全球公共卫生的关切问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与东南亚等国家在旅游、经济、外贸等方面交往日益频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登革热的流行和传播,对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多年来,有关登革热的研究不断推进,本文就登革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流行监测、预防控制等多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登革热的联防联控、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病原学 流行病学 流行监测 预防控制
原文传递
广州管圆线虫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欧阳颐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405-408,共4页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在虫种鉴定、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系统发生关系及分子蛋白等方面的研究。该文对近年来应用分...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广州管圆线虫病在虫种鉴定、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系统发生关系及分子蛋白等方面的研究。该文对近年来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广州管圆线虫病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分子生物学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