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2016年广西地表温度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
作者 熊小菊 廖春贵 胡宝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44-52,共9页
以GIS、RS技术为支撑,利用2007~2016年MOD11A2数据,对广西地表温度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广西年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23.19~23.87℃,多年LST均值为23.64℃,2008、2010、2014年较为突出,... 以GIS、RS技术为支撑,利用2007~2016年MOD11A2数据,对广西地表温度时空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广西年均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23.19~23.87℃,多年LST均值为23.64℃,2008、2010、2014年较为突出,分别超出多年LST均值0.22、0.15、0.12℃;LST值月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各季节LST值,夏季最高,冬季最低。②空间上,LST值呈现出西南高于东北的格局。高温区分布在左江、右江河谷及北部湾沿岸区域,而低温区分布在东北部。③不同岩性LST值由小到大为非碳酸盐岩<白云岩石灰岩互层<连续性白云岩<连续性石灰岩<白云岩碎屑岩<石灰岩碎屑岩;各种岩性LST处于中温等级面积比例最高,白云岩碎屑岩的极高温面积比例最大,非碳酸盐岩和白云岩碎屑岩的极低温面积比例较大;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的LST值最高,而水域的最低;水域、草地、林地、耕地的LST较稳定,而建设用地的LST变化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MODIS 土地利用类型 岩性 变化特征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共生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关系及模拟预测研究——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谢薇薇 胡宝清 张礼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3-591,共9页
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基于修正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民生福祉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 生态系统服务与民生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是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为例,基于修正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民生福祉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20年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ESV降低,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特征;民生福祉达到高水平;ESV与民生福祉的耦合协调性增强,空间分布与ESV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一致;2025—2035年ESV呈降低趋势,民生福祉、二者耦合协调性均增强,但需采取措施应对ESV降低的风险。提出了落实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的占补调整,加强沿海防护林建设和引导资本将生态价值充分转化为经济、文化价值等建议,以实现生态可持续与人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共生 ESV 民生福祉 预测 桂西南喀斯特—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裴广廷 李夏 +5 位作者 贺同鑫 黎俊 庞榆 胡宝清 张伟东 孙建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30-1642,共13页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 对广西喀斯特地区5种植被恢复模式,即澳洲坚果模式(Macadamia integrifolia)、核桃(Juglans regia)模式、桑葚(Morus alba)模式、苏木(Caesalpinia sappan)模式和封育林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真菌的α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比撂荒地,植被恢复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封育林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大。5种植被恢复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其中桑葚对细菌丰富度、谱系多样性影响最大,而核桃对真菌丰富度、香浓指数影响最为显著。土壤pH值、硝态氮和交换性钙含量与细菌α多样性(丰富度、香浓指数、谱系多样性指数)显著正相关。植被恢复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表现在相比撂荒地,核桃显著增加了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细菌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的相对丰度,澳洲坚果显著增加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性钙和总氮含量是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相对重要的驱动因子。总而言之,桑葚、核桃提升微生物多样性效果显著,可能有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澳洲坚果显著增加子囊菌门真菌丰度,在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封育林增加土壤有机碳、氮磷养分效果明显,对改善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区 植被恢复修复 土壤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序列的广西桉树人工林识别及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黄秋霞 蔡文华 +2 位作者 王嘉丽 俎佳星 杨元征 《中国科技论文》 CAS 2024年第1期123-130,共8页
高效且准确地长时间监测桉树人工林面积及其时空动态变化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及维持桉树长期稳定可持续的重要前提。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广西2000-2020年桉树人... 高效且准确地长时间监测桉树人工林面积及其时空动态变化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及维持桉树长期稳定可持续的重要前提。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提取广西2000-2020年桉树人工林,并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7、2010、2015、2020年识别结果的总体精度均高于85%,分类精度较高,识别效果较好,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桉树人工林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2000—2020年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快速增长,2000-2015年桉树人工林面积逐年增长,2015年之后呈现平缓波动变化趋势;广西桉树人工林种植范围不断扩张,各个地级市桉树人工林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尤为显著。在地形分布方面,桉树人工林主要分布于斜坡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制定合理可持续的桉树人工林种植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桉树林识别 Google Earth Engine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4—2019年广西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演变特征
5
作者 韦洋 康吉利 +7 位作者 冯鑫鑫 刘文奇 谢贤胜 侯显达 王铄今 贾书刚 刘书田 侯彦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1,共10页
【目的】探究1984—2019年广西表层土壤有效磷(AP)含量的演变特征,为合理制定广西农作物施肥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项目(1984年)、广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9年)及长期定位试验数据(2010... 【目的】探究1984—2019年广西表层土壤有效磷(AP)含量的演变特征,为合理制定广西农作物施肥管理措施及提高土壤肥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西第二次土壤普查项目(1984年)、广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9年)及长期定位试验数据(2010—2019年),采用地统计学、动态度和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广西表层土壤AP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在不同海拔上的分布状况。【结果】1984—2019年广西表层土壤AP含量总体上大幅提升。其中,1984年表层土壤AP含量偏低(小于10.0 mg/kg)的土壤面积约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80.00%,2019年表层土壤AP含量集中在10.0~40.0 mg/kg的土壤面积约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97.00%。表层土壤AP含量为等级2(20.0 mg/kg<AP含量≤40.0 mg/kg)和等级3(10.0 mg/kg<AP含量≤20.0 mg/kg)的土壤面积所占比例分别由1984年的2.47%和4.12%提升至2019年的43.38%和48.57%。在变化速度方面,表层土壤AP含量为等级6(AP含量≤3.0 mg/kg)的土壤面积减少最迅速,动态度为-2.82%,等级2的土壤面积增加最迅速,动态度为47.28%,总体变化速度表现为等级2>等级3>等级1(AP含量>40.0 mg/kg)>等级6>等级5(3.0 mg/kg<AP含量≤5.0 mg/kg)>等级4(5.0 mg/kg<AP含量≤10.0 mg/kg)。在不同海拔上,土壤AP含量等级1和等级6的分布指数曲线均发生较大变动。1984年等级1的土壤面积在5个高程区的分布指数分别为0.07、2.00、2.22、1.69和0.16,2019年的分布指数分别为2.66、0.25、0、0和0;1984年等级6的土壤面积在5个高程区的分布指数分别为1.33、1.15、0.96、0.80和0.90,2019年的分布指数分别为0.12、0.08、1.94、7.95和1.76。【结论】1984—2019年广西表层土壤AP含量等级及空间分布格局均存在较大变动,大部分区域的表层土壤AP含量明显上升,主要介于10.0~40.0 mg/kg,其中,土壤类型和海拔是重要影响因素,人为干扰是导致表层土壤AP含量明显上升的直接原因。因此,广西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应继续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增加有机肥的施用比例,提高磷肥施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土壤 有效磷含量 演变特征 地统计学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变异与分布特征——以广西高峰林场为例
6
作者 高春莲 汪珍川 +4 位作者 胡宝清 梁清怡 王家妍 李刚 孙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02-114,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季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不同生态系统组分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分布变化与含量差异。【方法】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广西高峰林场杉木、桉树、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长...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季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不同生态系统组分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分布变化与含量差异。【方法】利用普通克里金插值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以广西高峰林场杉木、桉树、马尾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长季与非生长季土壤、凋落物和冠层叶片非共生固氮量,展开空间变异与含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无论生长季还是非生长季,人工林各组分非共生固氮量变化趋势不同且显著,空间相关强烈且异质性强。生长季,土壤非共生固氮量呈现东北低西南高的分布特征,凋落物、冠层叶片与之相反,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征;非生长季,土壤和冠层叶片量空间分布大体上与生长季相似,凋落物则相反。人工林土壤非共生固氮量最高,为1.2834、0.5668 kg/hm^(2)·y,冠层叶片最低,为0.0009、0.0028 kg/hm^(2)·y。土壤非共生固氮量与凋落物、冠层叶片存在显著差异。生长季,土壤非共生固氮量与凋落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组分间相关性不显著;非生长季,各组分之间非共生固氮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杉木、桉树、马尾松人工林不同季节各组分非共生固氮量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且强烈,非共生固氮量主要存在土壤组分中。因此,在杉木、桉树、马尾松种植过程中对土壤施入一定氮肥,可促进人工林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共生固氮量 空间分布 克里金插值 人工林 高峰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值的广西“两山”价值转化评价
7
作者 张礼黎 胡宝清 +3 位作者 张泽 梁高都 董丽丽 黄丽芳 《晓庄学院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1,共8页
为探究广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价值转化效率,通过能值法构建“两山”价值转化输入输出模型,评价2009—2020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与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两山”价值转化率。结论如下:(1)2... 为探究广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价值转化效率,通过能值法构建“两山”价值转化输入输出模型,评价2009—2020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水平与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5年“两山”价值转化率。结论如下:(1)2000—2018年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大幅调整过程,2018—2020年有小幅下降趋向。(2)在研究期间,广西生态资本减值强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推动广西生态资本减值的绝对驱动力量是工业废物排放。(3)2000—2020年间广西“两山”价值转化率预测值与实际值呈较一致的变化趋势,2021—2025年能值转化趋向表现为持续上升。因此,需减少水土流失、工业“三废”以及碳排放对环境的负压,降低生态系统的功能损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值法 “两山”价值转化 灰色预测模型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_PM分析广西干旱时空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8
作者 唐金利 胡宝清 +2 位作者 余碧云 邹毅 苏宏新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9期1067-1078,共12页
利用广西19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月值气象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_PM),通过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互相关函数、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广西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利用广西19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月值气象数据,基于Penman-Monteith蒸散模型计算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_PM),通过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互相关函数、交叉小波变换和小波相干等方法,分析广西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与广西气象干旱的关联性,以期为干旱预警与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961−2020年广西夏季、秋季和年SPEI_PM整体上呈显著线性上升趋势,气候具有湿润化趋势。全区年际和季节尺度干旱发生频率均以轻旱和中旱为主,重旱和特旱发生频率较低。春季干旱集中发生在桂中部地区,夏季集中在桂西南地区,秋季集中在桂东南和桂东北地区,冬季干旱全区都有分布,而年尺度干旱集中在桂东北地区。广西干旱站次比有明显的年代特征,全区大范围发生旱情尤其是重旱和特旱主要集中在1960s、1970s和2000s。ENSO事件对广西气象干旱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海洋尼诺指数(ONI)与桂东北和桂东南地区的干旱相关性最高,其次是桂西北地区,而沿海地区和桂西南大部分地区与ONI没有显著相关性。作为桂东北地区的典型代表,桂林气象站的SPEI-3与ONI在1962-1976年和1990-2019年分别表现出16~48个月和12~64个月的年际主共振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干旱指数 ENSO指数 小波分析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燕丽 莫建飞 +4 位作者 莫伟华 钟仕全 王君华 丁美花 胡宝清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5期625-631,共7页
【目的】开展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广西开展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美国Thematic Mapper(TM)和国产环境减灾卫星HJ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在分析石漠化遥感光谱特征的... 【目的】开展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广西开展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美国Thematic Mapper(TM)和国产环境减灾卫星HJ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在分析石漠化遥感光谱特征的基础上,以植被覆盖状况作为石漠化评价指标,采用框式分类方法对广西1988时相、2002时相、2007时相、2015时相4个时相石漠化状况进行等级制图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结果】2002时相广西石漠化面积最大,1988时相次之,2015时相最小。近30年来,广西石漠化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即1988—2002年呈增加趋势,2002—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石漠化程度得到控制。其中,1988时相,广西的喀斯特地区中部石漠化比较严重;2002时相,中部石漠化得到改善,西部加重;2007时相,西部石漠化得到改善,中东部加重;2015时相,全区石漠化得到全面的改善,呈现重度转中度、中度转轻度、轻度转潜在石漠化的良好态势。【结论】植被覆盖是衡量石漠化程度的有效标志,TM和HJ数据可较好的监测大范围石漠化时空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多源遥感数据 广西喀斯特地区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闫妍 胡宝清 +1 位作者 侯满福 史莎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5-153,共9页
本文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国家下达的广西75个岩溶石漠化治理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和确定典型岩溶地貌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5种石漠化成功治理模式,分析5种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异同,选取15项指标进行... 本文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国家下达的广西75个岩溶石漠化治理县为研究对象,通过筛选和确定典型岩溶地貌背景下具有代表性的5种石漠化成功治理模式,分析5种石漠化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异同,选取15项指标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利用模糊评价进行广西岩溶区县域石漠化治理聚类分析,并与自上而下的主观预测结果对比。最后进行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模式分区,共分为4个区域。将分区和5种成功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对应,实现县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的适宜性评价及治理模式的推广,以期为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模糊聚类 石漠化治理模式 分区优化 广西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环北部湾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占明 陈子燊 +1 位作者 胡宝清 魏兴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4-160,共7页
选取1961-2011年广西环北部湾地区12测站逐日降水数据,采用降水发生率和贡献率指标,分析不同历时和等级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探讨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1)各历时降水发生率随降水历时增加大致呈指数形式递减,... 选取1961-2011年广西环北部湾地区12测站逐日降水数据,采用降水发生率和贡献率指标,分析不同历时和等级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Mann-Kendall检验法探讨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1)各历时降水发生率随降水历时增加大致呈指数形式递减,贡献率则先增加后减小;从引发洪涝灾害的角度分析,3~4 d历时降水造成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各历时降水发生率与贡献率空间差异表现基本一致,均表现为1~2 d、≥10 d差异较大,3~9 d差异较小。(2)降水发生率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加而减小,贡献率则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加而增大;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南部的北海、钦州、东兴所在区域的小雨和暴雨方面,即小雨发生率、贡献率偏低,暴雨发生率、贡献率偏高;其余各站差异较小。(3)各历时降水发生率与贡献率变化趋势表现基本一致,即1~2和≥6 d表现为下降,3~5 d表现为上升。小雨、大雨、暴雨发生率、贡献率在区域变化趋势上表现基本一致,即小雨表现为下降,大雨、暴雨表现为上升;而中雨发生率和贡献率分别表现为上升和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发生率 降水贡献率 降水历时 降水等级 广西环北部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滨海农田土壤养分特征及其与我国主要沿海区域土壤养分的比较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建兵 蔡芸霜 +4 位作者 冯春梅 盛凯 李宛怡 汪军能 胡宝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9期55-59,共5页
[目的]了解广西滨海农田土壤养分现状、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我国主要滨海地区土壤养分性质的差异,服务广西滨海农田土壤养分综合评价与地力提升,丰富我国海岸带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选取广西滨海主要农田类型甘蔗、木薯、菜园、水稻... [目的]了解广西滨海农田土壤养分现状、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与我国主要滨海地区土壤养分性质的差异,服务广西滨海农田土壤养分综合评价与地力提升,丰富我国海岸带土壤地理学研究。[方法]选取广西滨海主要农田类型甘蔗、木薯、菜园、水稻田和抛荒水稻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现状特征,并将其与该区第二次土壤普查、我国主要滨海地区(环渤海、黄海、东海)农区土壤养分性质对比分析,探讨该区土壤养分性质30余年的变化和在我国滨海农田土壤养分特征中的地位。[结果]广西滨海农田土壤养分含量整体较低、变异程度高,除有效磷含量为土壤养分等级中的丰富水平外,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为缺乏及以下级别,并整体表现农田系统高于旱地系统。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该区旱地、水田系统及其各土壤养分指标变化各异,旱地系统中全磷含量显著增加,增比为126.73%,但全钾和速效钾含量降比分别达58.29%、38.48%;水田系统的土壤全磷含量有微小增加,但其余养分指标均明显降低,且其降比均达20%以上,呈现出退化趋势。我国沿海地区土壤肥力整体偏低,各地区各养分指标存在较大差异,且各指标在各区的分布也具有较强的变异性(变异系数为15.30%~197.37%),4个比较区中,广西滨海农田土壤有最高的有机质含量(22.21 g/kg)、碱解氮含量(58.77 mg/kg)和有效磷含量(74.78 mg/kg),浙东海积平原区全氮含量(1.33 g/kg)最高,环渤海区速效钾含量(202 mg/kg)最高。[结论]我国滨海地区土壤养分状况较差,人类耕作活动和成土母质是导致现阶段广西滨海农田及其与我国主要滨海地区土壤养分状况差异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我国滨海区土壤地理学、土壤养分形成与演变机理以及高效培肥模式研究,以充分发挥滨海土地后备耕地资源效益,同时防止海岸带区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时间变化 区域差异 农田 滨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MM数据的广西西江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李燕 周游游 +1 位作者 胡宝清 闫妍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1期75-82,88,共9页
以广西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以TRM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研究区15个气象站降水实测数据,使用相关系数、相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对1998—2013年TRMM降水数据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西江流域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TRM... 以广西西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以TRMM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研究区15个气象站降水实测数据,使用相关系数、相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对1998—2013年TRMM降水数据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西江流域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TRMM 3B43降水数据与气象站点实测降水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年尺度和月尺度相关系数分别是0.79和0.92(α<0.01),可以代表研究区实际降水情况;2)在降水时间分布上,1998—2013年间年降水量呈微弱的下降趋势,流域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大部分降水集中在5至8月;3)在降水空间分布上,降水整体由东向西逐渐递减,春季(3—5月)的降水中心在流域东部,夏季(6—8月)移至西南部,秋季(9—11月)继续停留在西南部,冬季(12—2月)又移回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西江流域 TRMM 3B43数据 降水 时空分布 精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数据的广西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熊小菊 廖春贵 胡宝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3-128,共6页
基于遥感数据,以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广西2006~2017年间植被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变化趋势,探讨植被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1)广西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植被NDVI呈上升趋势;高植被覆盖面积最多,低植被覆盖面积最少;... 基于遥感数据,以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广西2006~2017年间植被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变化趋势,探讨植被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1)广西植被覆盖状况良好,植被NDVI呈上升趋势;高植被覆盖面积最多,低植被覆盖面积最少;阔叶林、针叶林植被覆盖高。(2)广西植被大部分呈稳定状态,极少数地区变异剧烈;百色市植被处于非常稳定状态的面积最多,南宁市植被变异剧烈的面积最多。(3)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草丛的植被NDVI呈轻度增加,栽培植物基本不变。(4)2007~2016年广西植被NDVI整体上增加的面积大于减少的。植被基本不变主要在崇左及贺州的西部区域;植被轻度减少分布在左江沿岸、右江沿岸;植被轻度增加分布在河池地区;植被显著增加分布在南宁以及钦州部分地区;植被显著减少的面积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NDVI 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熊小菊 廖春贵 胡宝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93,116,共9页
对广西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综合发展能力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讨。结合广西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出了能够反映复合系统及子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2006~2016... 对广西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综合发展能力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讨。结合广西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出了能够反映复合系统及子系统的时空变化特征、相互作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2006~2016年的统计数据,对广西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指数、协调水平、协调状态和时序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6年,广西西江流域综合发展指数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指数呈"三级阶梯"发展的格局,社会发展两极分化严重,生态发展指数时空差异大;②广西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提升明显,以中低度协调为主;③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度较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要稳定,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偏低。研究结果可为广西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社会-生态系统 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法 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协调度 广西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广西植被NPP时空分异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熊小菊 廖春贵 +2 位作者 胡宝清 陈月连 朱海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7-195,共9页
为探索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利用遥感数据、土壤数据和海拔高程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城市、土壤、海拔高度的植被NPP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广西植被NPP值(... 为探索广西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变化规律及驱动因子,利用遥感数据、土壤数据和海拔高程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城市、土壤、海拔高度的植被NPP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广西植被NPP值(以碳累积量计)在578.51~870.48 g·m^-2·a^-1波动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梧州、防城港的植被NPP值较高。(2)广西6.45%区域的植被NPP处于重度变异状态,65.25%区域的植被NPP处于中度变异,28.30%区域的植被NPP处于轻度变异状态。(3)植被NPP对气温降水的变化响应不够显著。(4)红壤、石灰土、粗骨土地区的植被NPP呈下降趋势,而砖红壤地区的植被NPP呈增加趋势。(5)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NPP差异较大,总体变化呈“增加-下降-增加-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变异系数 气候 时空变化特征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omorphons方法的全国陆表切割密度空间格局研究
17
作者 孙晓琳 赵银军 +3 位作者 彭培好 程维明 童凯 王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共9页
陆表切割密度(Land Dissection Density,LDD)的空间格局与陆地表面土壤侵蚀息息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流域或局地尺度分析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的陆表切割情况,全国尺度上陆表切割情况仍未知。该文基于ALOS World 3D-30 m DEM数据和... 陆表切割密度(Land Dissection Density,LDD)的空间格局与陆地表面土壤侵蚀息息相关,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基于流域或局地尺度分析黄土高原和东北地区的陆表切割情况,全国尺度上陆表切割情况仍未知。该文基于ALOS World 3D-30 m DEM数据和全国二级流域数据,利用Geomorphons地形元素分类方法制成全国陆表切割密度分布图,并结合地貌区划分析各地貌区内不同等级切割密度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全国二级流域的陆表切割密度介于0~7 km/km^(2)之间,强烈切割(3~<5 km/km^(2))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0.54%;切割密度与流域地形因素密切相关,缓斜坡(2°<~5°)、高丘陵和小起伏山地(100~400 m)以及低海拔(<1000 m)地区是切割易发区;一级地貌大区间的切割密度空间格局差异显著,中度及以上切割(LDD≥2 km/km^(2))流域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同模式,体现了地貌区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陆表切割易发生在受剥蚀外营力作用影响的二级地貌区,且不同等级切割密度在不同地貌类型上具有一定聚集性。研究结果可拓展现有陆表切割研究的空间尺度,为宏观层面的陆表切割现状和全国各地土壤侵蚀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切割密度 空间格局 Geomorphons方法 地貌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小红 甘永萍 +2 位作者 吴娟 李日曼 方世巧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2期84-91,共8页
运用专家打分法评价了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然后选用空间差异指标分析了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旅游资源单体总量大,资源质量优势明显;百色、崇左、南宁、柳州的起步发展优势突出,百色、南宁、来宾、柳州、梧州的后发潜力较... 运用专家打分法评价了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然后选用空间差异指标分析了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旅游资源单体总量大,资源质量优势明显;百色、崇左、南宁、柳州的起步发展优势突出,百色、南宁、来宾、柳州、梧州的后发潜力较大。区域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天象与气候、地文景观、人文活动是主体类型。某等级或者某类旅游资源的结构不平衡,直接影响区域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的结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相对较集中,呈东西两面少,中间区域多的不均衡特征,主要受地形地貌、交通布局、居住点等地理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评价 空间特征 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综合治理和水文模型的广西县域石漠化小流域区划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闫妍 胡宝清 蔡会德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以小流域为单元布置各项石漠化治理工程,是国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体内容。研究基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念,厘定石漠化小流域概念体系。首先,运用数字高层模型数据,在Arc GIS水文模型的支持下,划分几何小流域;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石... 以小流域为单元布置各项石漠化治理工程,是国家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主体内容。研究基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念,厘定石漠化小流域概念体系。首先,运用数字高层模型数据,在Arc GIS水文模型的支持下,划分几何小流域;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石漠化综合治理实践经验,结合岩溶地下流域,生成实体小流域。根据小流域的自然地理背景,对实体小流域进行聚类,得到4种小流域类型,针对每种类型分别推广适宜的石漠化治理模式;最后,根据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需要,从实体小流域中选择出少数适宜安排治理工程的治理小流域,并将结果应用于天等县和环江县等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小流域概念体系 区划 综合治理
原文传递
广西海洋环境与沿海经济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郑华敏 张建兵 +2 位作者 周游游 胡宝清 严志强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00-208,共9页
【目的】海洋环境是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限制因素。由于广西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该区海洋环境质量下降,因此开展广西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协调性研究,以揭示广西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前景。【方法】... 【目的】海洋环境是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限制因素。由于广西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该区海洋环境质量下降,因此开展广西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协调性研究,以揭示广西沿海地区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发展前景。【方法】分析近十年来广西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环境演变状况,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和协调度数学方法,探讨两者的关系。【结果】广西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上呈现正"N"型关系,其中生活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分别呈倒"U"型与正"N"型关系;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别呈倒"N"型、正"N"型和倒"U"型。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海洋环境指标与经济发展状况整体不协调,仅北海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较高,协调系数为-0.036 8。【结论】广西沿海地区整体上仍处于资源环境过度消耗的不协调发展阶段,急需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改善产业结构设置与布局,并加大环境治理与监管力度,以促进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环境 经济发展 EKC 协调系数 广西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