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罗霆 段维兴 +5 位作者 黄有总 唐仕云 王泽平 李毅杰 刘平武 林善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2-296,共5页
【目的】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梢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梢腐病发生初期对广西柳州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甘蔗主栽品种梢腐病的发生... 【目的】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梢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梢腐病发生初期对广西柳州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甘蔗主栽品种梢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发病程度,利用病情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品种的田间抗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梢腐病的区域性发生情况。【结果】2016年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6.11%,其中新植蔗发病率为0.34%~1.87%,宿根蔗发病率为0~6.11%;除柳城05-136外,宿根蔗感病程度均比新植蔗严重。粤糖93-159在来宾市兴宾区发生最严重,其次为粤糖00-236在来宾市武宣县。综合各品种新植和宿根蔗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柳城03-1137、ROC16和桂糖40表现为高抗,其余6个品种表现为抗性。从小蔗区来看,调查的6个不同县(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差异较明显,其中武宣蔗区的发病率最高(2.85%),融安蔗区发病率最低(1.52%)。从大蔗区来看,调查的两个大蔗区(柳州和来宾)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柳州蔗区发病率稍低(1.93%),来宾蔗区发病率稍高(2.39%)。【结论】目前甘蔗梢腐病在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发生程度较轻,柳州和来宾两个大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但小蔗区差异较明显。甘蔗品种对梢腐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区域性气候及生态环境条件等是影响梢腐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区域性 聚类分析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生长中期主要病虫害发生与抗病性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毅杰 段维兴 +5 位作者 黄志 王泽平 李文教 韦开军 陆文娟 林善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6期127-131,共5页
为明确广西蔗区病虫害的发生及对病害的抗性,2015年在生长中期对8个蔗区11个甘蔗主栽品种的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并对黑穗病和花叶病的田间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螟害枯心率为0.00%~38.55%,其中桂柳2号宿根蔗和柳城05-136新植蔗在北... 为明确广西蔗区病虫害的发生及对病害的抗性,2015年在生长中期对8个蔗区11个甘蔗主栽品种的主要病虫害进行调查,并对黑穗病和花叶病的田间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螟害枯心率为0.00%~38.55%,其中桂柳2号宿根蔗和柳城05-136新植蔗在北海发生最严重,枯心率分别达到38.55%和37.66%。黑穗病发生率为0.00%~24.89%,所有调查品种宿根蔗黑穗病发生均较新植蔗严重。ROC22对黑穗病的抗性最差,表现为中感;桂柳2号次之,宿根蔗发病率为7.45%,鉴定为抗病,其余9个品种均为高抗。目前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发生较轻,花叶病发生率为0.39%~7.73%。ROC22、桂糖42号和桂柳2号对花叶病表现为中抗,其余8个品种均为抗病。南宁和北海蔗区螟虫发生较为严重,甘蔗生长前期对螟虫抗性的田间评价体系有待建立。ROC22对黑穗病抗性最差,其余品种较好。广西蔗区花叶病发生较轻。黑穗病和花叶病的田间抗性准确评价有待多年多点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枯心苗 黑穗病 花叶病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调查 被引量:7
3
作者 韦金菊 宋修鹏 +5 位作者 黄伟华 覃振强 张荣华 刘璐 邓展云 李杨瑞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16-1219,共4页
【目的】调查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了解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为推广甘蔗健康种苗,有效防控R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广西9个糖料蔗主产区进行RSD发生情况调查和田... 【目的】调查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了解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为推广甘蔗健康种苗,有效防控R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广西9个糖料蔗主产区进行RSD发生情况调查和田间取样,采用PCR对采集的蔗茎样品进行RSD检测,并按不同蔗区、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类型的发病率分析广西蔗区RSD发生状况。【结果】在278个样品中有198个样品检测出RSD,检出率为71.2%;调查的9个主产区均检测出RSD,阳性检出率在58.3%~100.0%;采集的27个甘蔗品种(系)均检测出RSD,其中主栽品种ROC22发病严重,RSD检出率达80.8%;新植蔗的RSD检出率为36.0%,宿根蔗的RSD检出率为75.7%,宿根年限越长,RSD检出率越高;旱地蔗的RSD发病率比水田高18.1%(绝对值)。【结论】RSD在广西普遍发生且发生严重,生产中急需推广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和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宿根矮化病 PCR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甘蔗螟虫发生概况和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吴延勇 李傲梅 +4 位作者 张小秋 梁永检 李杨瑞 宋修鹏 吴建明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1期1-3,10,共4页
广西甘蔗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而螟虫是影响甘蔗产业最重要害虫。因此,螟虫防治一直是科研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一直对螟虫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几十年以来还是依赖化学防治为主,... 广西甘蔗对我国食糖安全起重要作用,而螟虫是影响甘蔗产业最重要害虫。因此,螟虫防治一直是科研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一直对螟虫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几十年以来还是依赖化学防治为主,长期使用化学药剂,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对螟虫种类、分布、为害特点等进行简述,重点分析广西甘蔗虫害预测预报、危害情况和防治方法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差异,并对现阶段螟虫防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望为广西甘蔗螟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螟虫 发生规律 防治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科技特派员扶贫工作对甘蔗“双高”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泽平 许焕明 +3 位作者 陆志林 许云科 农树法 邓宇驰 《中国糖料》 2017年第4期68-70,78,共4页
通过笔者近三年科技特派员扶贫工作,以大新县为实例来剖析广西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总结"双高"基地建设的意义,探讨科技特派员在广西区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中的服务方式,并且就"二次... 通过笔者近三年科技特派员扶贫工作,以大新县为实例来剖析广西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总结"双高"基地建设的意义,探讨科技特派员在广西区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中的服务方式,并且就"二次创业"时期下如何发挥多方联动作用提出"科技支撑、政府引导、糖企投入、蔗农自助、资本参与"的几点意见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科技特派员 “双高”基地 “二次创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病毒种群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周丰静 黄诚华 +5 位作者 李正文 商显坤 黄伟华 潘雪红 魏吉利 林善海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09-613,共5页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的病原,为甘蔗抗花叶病育种、种质筛选及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主要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提取RNA后采用甘蔗花叶病毒(SCMV)、高粱花叶病毒(Sr MV)、玉米矮化病毒(MD... 【目的】明确引起广西蔗区甘蔗花叶病的病原,为甘蔗抗花叶病育种、种质筛选及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广西主要蔗区采集不同品种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提取RNA后采用甘蔗花叶病毒(SCMV)、高粱花叶病毒(Sr MV)、玉米矮化病毒(MDMV)和约翰逊草花叶病毒(JGMV)特异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将目的片段克隆并测序;病毒CP基因序列在Gen Bank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收集的48份样品中检测出Sr MV阳性33份,SCMV阳性2份,SCMV和Sr MV复合侵染1份,未检测到MDMV和JGMV。花叶病的发病率为75.0%,其中,Sr MV、SCMV及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发病率分别为68.8%、4.2%和2.1%。台糖系列及其他引进品种的甘蔗花叶病感病率较高,桂糖系列品种的感病率相对较低。【结论】甘蔗花叶病已在广西大部分蔗区发生,其致病原以Sr MV为主,SCMV零星发生,由SCMV和Sr MV复合侵染的甘蔗花叶病发生机率较低。广西蔗区可能存在其他种类病原病毒引起的甘蔗花叶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甘蔗花叶病毒 高粱花叶病毒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家系农艺性状遗传力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荣仲 周会 +8 位作者 王伦旺 梁强 唐仕云 贤武 桂意云 经艳 雷敬超 邓宇驰 段维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了解甘蔗亲本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为甘蔗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配制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对2008~2014年17组甘蔗家系试验的参试亲本及组合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采用3种不同方差分解方法对其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 【目的】了解甘蔗亲本农艺性状的遗传特点,为甘蔗亲本选择和杂交组合配制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对2008~2014年17组甘蔗家系试验的参试亲本及组合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并采用3种不同方差分解方法对其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甘蔗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在不同试验间表现不同。茎径和锤度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较高的性状;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是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较低的性状;有效茎数的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属中等;株高是遗传力中等、加性遗传方差比率最低的性状。对于不同分析方法,在分别计算时采用固定模型计算的参数值最高,随机模型最低,随机+家系比随机模型略高;在联合计算时,采用随机+家系计算的参数值最高,固定模型最低,而随机模型的参数值高于固定模型。【结论】数据进行联合分析时宜选用随机+家系分析方法,通过增加家系信息,可明显提高分析精度;甘蔗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方差比率、加性遗传方差比率和遗传力均受性状及试验的影响;在亲本及后代按不同原则和标准对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茎径和锤度、株高、有效茎数等性状进行选择,可提高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农艺性状 遗传力 性状选择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压实对蔗田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活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刘晓燕 韦幂 +5 位作者 王维赞 梁强 董文斌 李长宁 李毅杰 谢金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69-1675,共7页
【目的】探明机械车轮碾压引起的土壤压实对蔗田理化性状、微生物活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为保护蔗田土壤环境和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用甘蔗田间运输车对蔗田进行碾压处理,以未碾压的小区作为对... 【目的】探明机械车轮碾压引起的土壤压实对蔗田理化性状、微生物活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为保护蔗田土壤环境和甘蔗机械化收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用甘蔗田间运输车对蔗田进行碾压处理,以未碾压的小区作为对照。在宿根蔗的不同生长期调查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量,以及甘蔗根系、农艺性状和产量等参数。【结果】机械压实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以及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有所提升,速效养分含量降低;土壤蔗糖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总体上比CK高;甘蔗植株的根系干重显著下降,发株数显著减少,蔗茎减产7.43%。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脲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数量呈负相关关系;蔗糖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磷酸酶活性与真菌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放线菌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机械压实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含水量、土壤基础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活性,而土壤有效养分的供给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压实可抑制甘蔗根系生长,进而影响甘蔗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机械压实 土壤 理化性状 微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家系的遗传测定与选择 被引量:5
9
作者 唐仕云 杨荣仲 +8 位作者 王伦旺 张保青 邓宇驰 杨翠芳 周珊 贤武 谭芳 谭宏伟 杨丽涛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2-479,共8页
以2013—2014年配制的108个甘蔗常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新1宿家系试验。通过测定家系新植和宿根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及新植丛重、新植锤重性状,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估计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家系的综合指数选择。... 以2013—2014年配制的108个甘蔗常用组合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新1宿家系试验。通过测定家系新植和宿根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及新植丛重、新植锤重性状,分析各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估计性状的遗传参数,并进行了家系的综合指数选择。结果表明:除宿根丛有效茎数之外,其他所有性状在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新植蔗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均高于宿根蔗的。新植蔗和宿根蔗的锤度的广义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新植家系的性状相关分析中,只有锤重与丛重之间,表型和遗传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过综合指数选择,选出了湛蔗74–141×CP72–1210、桂糖05–3084×粤糖91–976、云蔗02–588×ROC22、福农39号×桂糖03–1229、桂糖02–901×桂糖03–2357、桂糖05–2743×桂糖03–1229、桂糖92–66×ROC22、德蔗93–88×ROC22、桂糖05–3445×桂糖03–2309、粤糖00–319×CP72–1210、桂糖03–3089×ROC22、粤糖91–976×CP84–1198、粤辐90–95×CP72–1210、云蔗99–601×桂糖00–122、粤糖00–236×ROC22共15个优良家系,入选家系的丛重和锤重的遗传增益较大;综合指数选择与以锤重单性状选择的结果不完全相同,秩次相关系数为0.748,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家系 遗传参数 指数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梢腐病田间抗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泽平 段维兴 +4 位作者 李毅杰 梁强 周主贵 张木清 林善海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甘蔗梢腐病田间分级标准和品种(系)区域性抗病差异。【方法】以11个甘蔗新品种(系)和广西当前主栽品种ROC22在南宁、柳州、河池、百色、北海和崇左6个试验点梢腐病的发病情况为依据,建立甘蔗梢腐病田间病害分级标准及... 【目的】探讨甘蔗梢腐病田间分级标准和品种(系)区域性抗病差异。【方法】以11个甘蔗新品种(系)和广西当前主栽品种ROC22在南宁、柳州、河池、百色、北海和崇左6个试验点梢腐病的发病情况为依据,建立甘蔗梢腐病田间病害分级标准及品种(系)抗性评价体系。【结果】参试点新植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16%~23.82%(平均为3.51%),病情指数为0.03~16.48(平均为3.45),宿根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25.89%(平均为4.27%),病情指数为0~17.37(平均为4.61)。建立了田间抗性评价标准,并将抗性水平划分为高抗、抗病、中抗、中感、感病和高感6个不同抗性等级。研究的12个品种(系)中没有发现高抗和高感材料,其中桂辐06-156、桂糖05-3846、桂选B9和ROC22抗性最好,表现为抗性;桂糖06-1023和桂糖06-400抗性最差,均表现为感病。根据病情指数对12个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甘蔗品种(系)的聚类与抗性等级划分的结果一致。梢腐病在广西蔗区的发生呈现区域性,崇左、柳州和河池3个试验点属于梢腐病重发区;北海次之;百色和南宁2个试验点属于轻发区。【结论】不同甘蔗种植区域、不同品种(系)以及不同植期存在感抗梢腐病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分级标准 抗性评价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施氮水平对甘蔗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5
11
作者 苏利荣 何铁光 +3 位作者 苏天明 李琴 秦芳 李杨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0-28,共9页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蔗生长、产量及氮素营养的影响,为甘蔗合理间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设计3种种植方式(绿豆单作、甘蔗单作、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3个施氮水... 【目的】探讨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绿豆Vigna radiata间作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甘蔗生长、产量及氮素营养的影响,为甘蔗合理间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试验设计3种种植方式(绿豆单作、甘蔗单作、甘蔗–绿豆间作压青还田)和3个施氮水平(不施氮、减量施氮、常规施氮),测定甘蔗不同时期的生长性状。【结果】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都显著影响甘蔗的分蘖数、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有效茎数和蔗茎产量;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甘蔗的出苗数;施氮水平×种植方式显著影响甘蔗的有效茎数、成茎率、收获期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量。与甘蔗单作处理相比,间作处理使甘蔗出苗数和分蘖数分别降低了9.61%~10.52%和10.30%~11.05%,使有效茎数、干物质量、氮素吸收量和蔗茎产量分别提高了0.15%~14.28%、14.28%~34.76%、24.00%~29.58%和15.88%~20.16%。对于间作处理,甘蔗生长80 d的土地当量比为1.47~1.53,甘蔗收获期的土地当量比为1.76~1.94,甘蔗的竞争能力大于绿豆。与常规施氮的单作甘蔗相比,减量施氮的间作处理不会降低甘蔗的蔗茎产量和土壤氮素营养。【结论】甘蔗–绿豆间作处理能提高土地当量比和土壤氮含量,促进甘蔗生长,提高甘蔗产量和氮素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绿豆 间作 施氮水平 生长 产量 氮素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收获对甘蔗宿根发株的影响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杨荣仲 梁强 +5 位作者 桂意云 周会 陈家慧 王伦旺 贤武 邓宇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95-2202,共8页
为了解机械化收获对甘蔗宿根发株的影响,筛选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甘蔗杂交组合,通过2年5组家系试验发现,在甘蔗机械化收获过程中,收割机和收集车碾压对宿根蔗发株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影响,不仅宿根蔗发株减少,而且生长势变差,当碾压程度超过4... 为了解机械化收获对甘蔗宿根发株的影响,筛选适应机械化收获的甘蔗杂交组合,通过2年5组家系试验发现,在甘蔗机械化收获过程中,收割机和收集车碾压对宿根蔗发株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影响,不仅宿根蔗发株减少,而且生长势变差,当碾压程度超过4级时,其不良表现尤为突出。通过相关、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组合、时间、碾压是影响机械化收获宿根蔗发株的重要因素,评价机械化收获对宿根蔗发株的影响不仅需要调查宿根蔗发株数,还需要调查新植蔗有效茎数、宿根蔗成活情况、碾压程度和长势等性状,更重要的是选用适宜的数据分析方法才能作出有效的评价。通过计算甘蔗杂交组合耐碾压值,并选取碾压等级、宿根发株和耐碾压值进行聚类分类,从363个试验组合中筛选出11个耐碾压值高、宿根发株多的适应甘蔗机械化收获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机械化收获 碾压 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压实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李毅杰 梁强 +6 位作者 董文斌 陈泉 刘晓燕 谢金兰 李长宁 王维赞 李杨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41-2047,共7页
【目的】探明机械操作引起的土壤压实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形成的影响,为优化甘蔗机械化栽培方法和评价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甘蔗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其中一个因子为碾压(机械碾压处理;对照),另外一个因... 【目的】探明机械操作引起的土壤压实对宿根甘蔗出苗及根系形成的影响,为优化甘蔗机械化栽培方法和评价适宜机械化栽培的甘蔗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其中一个因子为碾压(机械碾压处理;对照),另外一个因子为甘蔗品种(ROC22、GT42、GT43、GT30、GT03-2287和GT98-296)。收获后调查农艺性状及根系的功能属性参数。【结果】机械碾压后,10~20 cm土层容重增幅最大,土壤紧实度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40 cm时处理和对照的土层压强趋于一致;GT42、GT43和GT98-296等品种的出苗数和株高均高于其它品种;根系干重、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均不同程度下降,根系干重变化幅度与其数值大小呈负相关;所有参试品种一级根系比例增加,二级、三级和四级根系的比例均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机械碾压增加蔗地土壤紧实度,限制了宿根甘蔗的根系生长,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不同品种适应紧实胁迫的能力存在差异,在使用大型收获机械进行甘蔗生产时应选用宿根出苗能力强且根系发达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碾压 土壤紧实胁迫 宿根甘蔗 出苗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病害调查及其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12
14
作者 龙盛风 李文教 +4 位作者 韦绍龙 林善海 李毅杰 梁强 王泽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2-298,共7页
【目的】调查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及致病菌种类,探讨两种病害的发病特征,为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2017年在广西隆安和百色分别设置甘蔗连作、香蕉—甘蔗轮作、香蕉连作和甘蔗—香蕉轮作4种... 【目的】调查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及致病菌种类,探讨两种病害的发病特征,为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2017年在广西隆安和百色分别设置甘蔗连作、香蕉—甘蔗轮作、香蕉连作和甘蔗—香蕉轮作4种种植模式,于每年7—10月调查各点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对采集到的具有典型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病株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香蕉—甘蔗轮作模式下,百色点2016年甘蔗梢腐病病情指数明显高于2015和2017年,隆安点2016年的甘蔗梢腐病病情指数略高于2015年同期,2017年的病情指数低于2015和2016年;甘蔗连作模式下,百色点的甘蔗梢腐病病情指数变化不明显,隆安点2016年的病情指数明显高于2015和2017年。香蕉连作模式下,百色点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随种植年限延长呈不断增长趋势,而隆安点明显高于同期百色点;甘蔗—香蕉轮作模式下,百色点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虽然随种植年限延长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同期病情指数低于连作模式。病原菌分离检测结果表明,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存在多种致病菌,其中以尖孢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结论】香蕉和甘蔗上均存在丰富的镰刀菌类群,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现象。轮作模式有利于丰富真菌种类,同时有效降低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香蕉 枯萎病 镰刀菌 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甘蔗梢腐病2种主要病原菌孢子萌发特性及品种(系)抗性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泽平 刘璐 +6 位作者 高轶静 罗霆 段维兴 张保青 杨翠芳 周珊 张革民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5-601,共7页
研究国内甘蔗梢腐病两种主要病原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F.proliferatum的分生孢子萌发特性,并对18个代表性甘蔗种质资源进行梢腐病抗性评价,为甘蔗梢腐病综合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F.verticillioides在孢子浓度4×10~6、温... 研究国内甘蔗梢腐病两种主要病原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F.proliferatum的分生孢子萌发特性,并对18个代表性甘蔗种质资源进行梢腐病抗性评价,为甘蔗梢腐病综合防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F.verticillioides在孢子浓度4×10~6、温度20℃、葡萄糖浓度0.02%、黑暗、pH 6.5、相对湿度80.00%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F.proliferatum在孢子浓度8×10~6、温度35℃、葡萄糖浓度0.05%、紫外光、pH 6.5、相对湿度80.00%条件下孢子萌发率最高。18份参试甘蔗品种(系)中16份属于梢腐病抗性材料,只有GT 37和GT 21表现出明显感病特征。F.verticillioides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力和致病性强于F.proliferatum。利用两个病原菌筛选出来的2个感病品种(系)GT 37、GT 21及3个高抗品种(系)Q 202、ROC 1、YT 94-128可作为典型种质材料来进行抗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梢腐病 致病菌 孢子萌发特性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中蔗区甘蔗生长前期螟虫抗性评价 被引量:7
16
作者 罗霆 黄有总 +4 位作者 唐仕云 段维兴 李毅杰 王泽平 林善海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35-1139,共5页
为探明广西柳州和来宾市蔗区甘蔗螟虫的为害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螟虫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生长前期对广西柳州市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的主栽品种螟虫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田间抗性综... 为探明广西柳州和来宾市蔗区甘蔗螟虫的为害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螟虫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生长前期对广西柳州市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的主栽品种螟虫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田间抗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蔗区、种植品种和植期对螟虫的抗性差异明显。2016年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新植蔗螟虫发生率为0~5.97%,宿根蔗螟虫发生率为0~16.49%。宿根蔗发生程度比新植蔗严重。ROC22在来宾市兴宾区发生最严重,其次为粤糖93-159。综合各个品种新植和宿根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台优和ROC16表现为高抗,其中台优未见被螟虫为害,桂糖40号抗虫,桂柳二号和桂糖21号中抗,柳城05-136和粤糖00-236为中感,ROC22为感虫,而粤糖93-159为高感。聚类分析结果与综合评价的抗性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枯心苗 区域性 聚类分析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氟虫腈FS防治甘蔗螟虫和蓟马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泽平 蒋洪涛 +9 位作者 陈奕 黄伟华 梁强 吴松 段维兴 李毅杰 韦金菊 覃振强 黄诚华 林善海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3期3334-3336,3348,共4页
为探讨22%氟虫腈FS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螟虫和甘蔗蓟马(Baliothrips serratus Kobus)的防治效果,于2014年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叶面喷施和肥料混合喷施不同剂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22%氟虫腈FS 50 m L/667 m^2对蔗螟... 为探讨22%氟虫腈FS对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螟虫和甘蔗蓟马(Baliothrips serratus Kobus)的防治效果,于2014年进行了不同浓度的叶面喷施和肥料混合喷施不同剂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22%氟虫腈FS 50 m L/667 m^2对蔗螟防效最好,施药后90 d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为70.70%,显著高于对照药剂的防效(61.86%)。中高剂量喷施防治蓟马的效果较好。综合对甘蔗螟虫和蓟马的防效以及甘蔗产量,推荐该药剂以中浓度(50 m L/667 m^2)进行喷施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虫腈 螟虫 甘蔗蓟马(Baliothrips serratus Kobus)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糖29号甘蔗与大豆品种间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旭升 王秀明 +5 位作者 方锋学 龙明华 宋焕忠 张革民 周艳霞 王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1-415,共5页
【目的】研究桂糖29号甘蔗间种大豆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与桂糖29号间种的大豆品种,为桂糖29号的推广和合理间种大豆提供参考。【方法】桂早1号、桂早2号、桂春豆103、桂春1号、桂春豆1号、桂春8... 【目的】研究桂糖29号甘蔗间种大豆对不同大豆品种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与桂糖29号间种的大豆品种,为桂糖29号的推广和合理间种大豆提供参考。【方法】桂早1号、桂早2号、桂春豆103、桂春1号、桂春豆1号、桂春8号等6个大豆品种分别与桂糖29号进行单行间种试验,在大豆生长期定期测定大豆的株高、叶面积、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大豆采收期的单株荚数、单荚重量、百粒鲜重、小区产量等项目。【结果】桂春8号植株较高,叶面积较大,干物质积累量较多,单株荚数多;桂早2号成熟期较早,生长时间较短,干物质积累速率较快,单株荚数多;桂春豆1号单荚重量和百粒鲜重较大,商品性状最好。【结论】桂春8号、桂早2号、桂春豆1号大豆适宜与桂糖29号间种,其中桂春8号适宜采收鲜食大豆;桂早2号可采收成熟大豆;桂春豆1号商品性状最好,但只能达到中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糖29号 大豆品种 间种 生长性状 干物质分配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旱营养调节剂“旱地龙”对甘蔗矿质营养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主贵 陆国盈 +1 位作者 林善海 满若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1-35,共5页
为进一步探讨"旱地龙"对甘蔗抗旱增产的调节作用机制,研究了喷施不同质量浓度"旱地龙"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叶片矿质营养和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施"旱地龙"能明显提高甘蔗叶片的矿质营养含... 为进一步探讨"旱地龙"对甘蔗抗旱增产的调节作用机制,研究了喷施不同质量浓度"旱地龙"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叶片矿质营养和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喷施"旱地龙"能明显提高甘蔗叶片的矿质营养含量,"旱地龙"喷施质量浓度以3g/L、2g/L、4g/L分别对提高甘蔗叶片N、P、K含量效果最好,分别比CK(0g/L)提高0.13、0.04、0.12个百分点。在光合指标方面,以"旱地龙"3g/L喷施处理对提高叶绿素含量和4g/L喷施处理对提高气孔导度作用较大,分别比CK增加0.19mg/g和0.05μmol/(m2·s);喷施"旱地龙"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整个伸长期均高于CK,以4g/L处理作用较大,分别比CK增加4.94μmol/(m2·s)和0.42mmol/(m2·s),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一致,以"旱地龙"4g/L喷施处理最高,为0.32μmol/(m2·s)。可见,喷施"旱地龙"可有效促进甘蔗对N、P、K等矿质元素的吸收,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旱地龙” 新台糖22号 矿质元素 光合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州和来宾蔗区黑穗病的发生及甘蔗品种抗性表现 被引量:7
20
作者 罗霆 段维兴 +4 位作者 唐仕云 黄有总 李毅杰 王泽平 林善海 《中国糖料》 2017年第2期39-41,44,共4页
为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黑穗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2016年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对广西柳州市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的9个主栽甘蔗品种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新植蔗发病率≤4.41%,... 为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黑穗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2016年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对广西柳州市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的9个主栽甘蔗品种黑穗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新植蔗发病率≤4.41%,宿根蔗发病率≤24.58%,宿根蔗感病较新植蔗严重。柳城05-136在柳州市柳江县发生最严重,其次为柳州市融安县的台优品种。综合各个品种新植和宿根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ROC16、桂糖40号、粤糖00-236和粤糖93-159表现为高抗,桂柳二号表现为抗,ROC22和桂糖21号表现为中抗,柳城05-136和台优表现为中感。聚类分析结果与田间综合评价的抗性表现一致。不同甘蔗种植区域、不同品种及不同植期存在感抗黑穗病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品种 黑穗病 区域性 聚类分析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