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辅助生殖技术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风险评估最佳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吴祝凤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105-110,共6页
目的系统检索辅助生殖技术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风险评估相关的证据,并进行评价和总结。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Uptodate、医脉通、美国指南库、英国国家临床卓越研究中心、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 目的系统检索辅助生殖技术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风险评估相关的证据,并进行评价和总结。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Uptodate、医脉通、美国指南库、英国国家临床卓越研究中心、Cochrane图书馆、JBI循证数据库、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涉及OHSS风险评估的临床实践指南、证据概要和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2月。结果共纳入文献6篇,其中临床实践指南3篇,系统评价2篇,共识声明1篇。总结提取出13条最佳证据,分为人口统计学因素、卵巢储备标记、卵泡刺激参数、其他因素四大类。结论生殖医学中心医护人员应在促排卵前和促排卵期间对辅助生殖技术患者进行个性化、动态化的OHSS风险评估,及早识别高风险人群并对其有效管理,以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生殖技术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风险评估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验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训中运用病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2
作者 白洁 傅淑宏 +2 位作者 李晓霞 龚美亮 孙玲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1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在临床检验中,如何保证检验结果真实无误非常重要。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临床分析和解释.使之为疾病诊疗发挥作用,以体现其生命力和价值,亦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临床检验医师的教育、培训和准人体系,均将试... 在临床检验中,如何保证检验结果真实无误非常重要。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临床分析和解释.使之为疾病诊疗发挥作用,以体现其生命力和价值,亦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临床检验医师的教育、培训和准人体系,均将试验数据的咨询和解释能力纳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力培训 临床思维 检验医师 病例教学 检验结果 临床检验 临床分析 发达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埋线法治疗抗精子免疫性不孕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黄奕涵 黄舒娥 李素荷 《光明中医》 2014年第5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抗精子免疫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每周治疗1次,经期暂停,4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口服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每次32mg,一日3次...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抗精子免疫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抗精子免疫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每周治疗1次,经期暂停,4周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口服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每次32mg,一日3次,连用7天(月经周期第21~27天应用)为一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7例,绝对有效6例,相对有效12例,无效3例,愈显率46.43%,总有效率89.29%;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绝对有效4例,相对有效20例,无效5例,愈显率21.88%,总有效率84.38%。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愈显率比较有差异(P〈0.05),总有效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抗精子免疫性不孕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孕 穴位埋线疗法 抗精子免疫性不孕 甲基强的松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方案添加黄体生成素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邓宇 尹敏娜 +2 位作者 梁佩玲 陈志恒 孙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01-1505,共5页
目的比较在不同人群中添加黄体生成素在长方案超排卵过程中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671个周期,均使用自然周期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按促排卵从启动日... 目的比较在不同人群中添加黄体生成素在长方案超排卵过程中的临床结局。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5年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的671个周期,均使用自然周期黄体期长方案促排卵,按促排卵从启动日是否添加重组黄体生成素(r-LH)分为A组(单用卵泡刺激素FSH)和B组(FSH+r-LH),再根据年龄是否小于35岁和启动日LH是否小于1.0 U/L分成4个亚组,分别比较不同亚组中是否添加LH对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FSH、基础LH、基础雌二醇(E2)、促性腺激素剂量及天数、扳机日LH、扳机日E2、扳机日孕酮、获卵数、受精率、每卵子可用胚胎率及优胚率上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扳机日内膜厚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U/L及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U/L的患者,单用FSH组和FSH+r-LH组在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上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U/L的患者,FSH+r-LH组临床妊娠率60%,低于单用FSH组的临床妊娠率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IU/L的患者,FSH+r-LH组的种植率为44.74%,高于单用FSH组的种植率2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长方案中,与单用FSH相比,添加LH并不提高获卵数、受精率及每卵子优质胚胎率;对年龄<35岁即使降调节后LH水平低或年龄≥35岁但降调后LH≥1.0 U/L者添加LH并不能使患者明显获益,对于年龄≥35岁且降调后LH<1.0 U/L的患者添加LH可能改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而对于年龄<35岁且启动日≥LH1.0 U/L的患者应慎重选择添加外源性L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生成素 长方案 临床妊娠率 种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鲜周期全胚冷冻策略不影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及产科结局:≤35岁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孙玲 陈志恒 +1 位作者 尹敏娜 邓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29-932,共4页
目的比较新鲜周期行全胚冻存年轻患者和新鲜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产科结局,评价该策略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治疗的卵巢功能正常的年龄≤35岁患者... 目的比较新鲜周期行全胚冻存年轻患者和新鲜胚胎移植的临床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产科结局,评价该策略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中心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助孕治疗的卵巢功能正常的年龄≤35岁患者共2091个周期。促排卵治疗后全部胚胎冷冻,其后行第一周期冷冻复苏移植术的年轻患者796例为研究组,同期促排卵治疗后立即行新鲜周期移植的年轻患者1295例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妊娠结局及分娩结局。结果两组患者平均不孕年限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年龄全胚冷冻组低于新鲜周期移植组(29.5岁vs 30.2岁)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促排卵天数和移植时子宫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胚冷冻组促排卵总促性腺激素剂量较新鲜移植组低(P<0.05),取卵前雌激素水平全胚组为12 973 pmol/L,明显高于新鲜移植组8673 pmol/L,平均获卵数全胚组是新鲜组的1.5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胚冷冻组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而新鲜移植组有20例发生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两组患者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平均体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鲜周期治疗中出现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倾向取消新鲜周期移植而进行全胚冻存,择期行解冻移植,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妊娠结局及产科结局,是预防晚发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胚冷冻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妊娠结局 产科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妊娠自然减胎与初始单胎妊娠的分娩结局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孙玲 陈志恒 +1 位作者 刘俊 傅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37-1540,共4页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之一孕早期自然减至单胎与初始单胎妊娠的产科结局。方法 2010~2012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获得单胎分娩患者409例,其中44例患者孕6周B超诊断为2个妊娠囊,孕12...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双胎之一孕早期自然减至单胎与初始单胎妊娠的产科结局。方法 2010~2012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获得单胎分娩患者409例,其中44例患者孕6周B超诊断为2个妊娠囊,孕12周前其中一胎自然死亡;365例患者孕6周B超诊断为1个妊娠囊。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孕周、早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低体质量儿比例。结果在单胎分娩的患者中,10.8%(44/409)在孕6周B超时诊断为双胎,双胎自然减为单胎组与单胎组孕妇平均分娩孕周为38.29±1.76和38.45±1.40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早产率分别为15.9%(7/44)和10.13%(37/3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分别为3086.8±527.01和3261.8±437.85 g,双胎自然减为单胎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初始单胎组(P〈0.05)。低体质量儿(〈2500 g)比例双胎自然减为单胎组为6.82%(3/44),是初始单胎组的2.74%(10/365)的2倍,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6)。结论孕早期双胎自然减为单胎会导致剩余一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低于单胎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双胎妊娠 自然减胎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黄体酮阴道用药方案在胚胎植入前经遗传学检测的冻融胚胎移植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
7
作者 邓宇 欧展辉 +2 位作者 梁云浩 陈志恒 孙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比较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联合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软胶囊联合地屈孕酮作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冻融胚胎移植后黄体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PGT助孕的209例患者,根据在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阴道... 目的比较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联合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软胶囊联合地屈孕酮作为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冻融胚胎移植后黄体支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PGT助孕的209例患者,根据在激素替代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阴道黄体支持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雪诺同)+地屈孕酮组(n=135)和黄体酮软胶囊(安琪坦)+地屈孕酮组(n=74),比较两种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抗苗勒氏激素、基础窦卵泡数、BMI、基础FSH、基础LH、基础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Gn启动剂量、Gn时间、Gn总剂量、h CG日LH、E2、P及内膜厚度、获卵数、MII卵子数、受精数及可移植囊胚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冻胚移植周期内膜准备时间、内膜转化日P和内膜厚度、生化妊娠率(69.63%vs 78.38%)、临床妊娠率(62.96%vs 72.97%)、流产率(12.94%vs 11.11%)、早孕阴道出血率(20%vs 27.78%)及阴道出血者的流产率(35.29%vs 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联合地屈孕酮和黄体酮软胶囊联合地屈孕酮作为PGT冻融胚胎移植后黄体支持可获得相似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 黄体酮软胶囊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 冻融胚胎移植 激素替代 黄体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临床结局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尹敏娜 刘春林 +3 位作者 刘俊 梁佩玲 周恒曦 孙玲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008-1013,共6页
目的研究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探讨促排卵IU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行IUI治疗的600个周期,其中自然周期355例,促排卵... 目的研究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结局,探讨促排卵IU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行IUI治疗的600个周期,其中自然周期355例,促排卵周期2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结果 1促排卵周期患者的临床妊娠(14.69%)显著高于自然周期患者的临床妊娠率(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促排卵周期流产率为27.78%,略高于自然周期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促排卵周期活产率为11.02%,略高于自然周期的7.60%,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所有新生儿均未发现任何出生缺陷。4按年龄段分组: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15.94%,显著高于同年龄段患者自然周期的9.09%(P<0.05);而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周期与自然周期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7.89%和5.79%,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能显著提高无排卵障碍不孕症患者IUI临床妊娠率,但对于年龄>35岁患者,促排卵治疗并不能改善IUI临床妊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排卵障碍 宫腔内人工授精 自然周期 促排卵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处理后精液参数对夫精人工授精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8
9
作者 陈志恒 孙玲 +1 位作者 全吴敏 王慧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8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精子形态学变化及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对以男性因素为主的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共266个男性因素为适应证的IUI周期,依照注入活动精子数分比较各组妊娠率,同时按Krüger's... 目的探讨精子形态学变化及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对以男性因素为主的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共266个男性因素为适应证的IUI周期,依照注入活动精子数分比较各组妊娠率,同时按Krüger's精子形态学严格标准法比较精子正常形态率对IUI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266个周期中,临床妊娠39周期,周期妊娠率为14.66%,PTMS〈10×106(A组)、10×106≤PTMS〈20×106(B组)、PTMS≥20×106(C组)这三组发热妊娠率分别为8.57%、12.87%和21.05%,其中A组和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精子正常形态〈2%(Ⅰ组)、2%~4.5%(Ⅱ组)、5%~14.5%(Ⅲ组)、≥15%(Ⅳ组)这四组的妊娠率分别为3.03%、15.23%、15.11%和20.83%,第Ⅰ组和第Ⅳ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男性因素为主的IUI周期中,精子正常形态率〈2%及精液处理后PTMS〈10×106时周期临床妊娠率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内人工授精 精子形态 前向运动精子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色体多态性是体外受精胚胎多核形成的重要相关因素 被引量:6
10
作者 陈志恒 杨丽 +2 位作者 易翠卿 刘俊 孙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孕夫妇不同类型染色体多态性与胚胎多核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145对首次接受IVF/ICSI周期的不孕夫妇,术前常规进行染色体核型筛查,根据染色体分成2大组:正常对照组及染色体多态组;染色体多态组再分为... 目的探讨不孕夫妇不同类型染色体多态性与胚胎多核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1145对首次接受IVF/ICSI周期的不孕夫妇,术前常规进行染色体核型筛查,根据染色体分成2大组:正常对照组及染色体多态组;染色体多态组再分为染色体臂间倒位亚组、D/G组染色体多态亚组及(1,9,16)qh+多态亚组。比较各组卵裂期胚胎的多核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差异。结果 1145对夫妇中有139对夫妇(6.10%)至少一方存在染色体多态性,不同染色体多态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女方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平均促性腺激素剂量、扳机日雌激素水平、平均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组胚胎多核率分别为:臂间倒位亚组8.23%,D/G组染色体多态亚组4.65%,较正常对照组(2.69%)显著增高(P<0.05),(1,9,16)qh+多态组胚胎多核率(2.77%)与对照组(2.69%)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孕夫妇染色体中臂间倒位和D/G组染色体多态性会增加胚胎多核率(1,9,16)qh+多态对胚胎多核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染色体多态性 多核胚胎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排卵方案、授精次数对排卵障碍患者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尹敏娜 刘春林 +3 位作者 刘俊 梁佩玲 周恒曦 孙玲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417-423,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排卵障碍患者行促排卵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时不同促排卵方案、人工授精次数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提出最佳的促排卵IUI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因排卵障碍行促排卵IUI治疗的患者共437个周期,按... 目的通过分析排卵障碍患者行促排卵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时不同促排卵方案、人工授精次数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提出最佳的促排卵IUI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因排卵障碍行促排卵IUI治疗的患者共437个周期,按照不同促排卵方案分为5组:A组152个周期,采用氯米芬(CC)促排卵;B组65个周期,采用来曲唑(LE)促排卵;C组130个周期,采用CC+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促排卵;D组38个周期,采用LE+HMG促排卵治疗;E组52个周期,采用HMG促排卵治疗。比较各组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治疗结局,并分析行单次IUI和双次IUI治疗的患者临床结局。结果 (1)5种不同促排卵方案中,各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基础FSH、LH、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5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以A组最低为13.82%,B组为18.46%、C组为23.85%、D组为18.42%、E组为19.23%,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组分别发生4例、2例多胎妊娠,其余各组无多胎妊娠发生;各组均无OHSS病例发生。(3)优势卵泡为1个的患者临床妊娠率(14.49%)显著低于优势卵泡2个者(24.17%)、3个者(29.27%)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卵泡2个者组和3个者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势卵泡2个者组发生了5例多胎妊娠,其余各组无多胎妊娠发生。(4)单次和双次IUI的临床妊娠率(18.84%vs.17.5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不同数目优势卵泡组的单、双次IUI临床妊娠率亦无统计学差异(1个者组14.63%vs.14.08%,2个以上者组25.81%vs.24.32%)(P>0.05)。结论排卵障碍患者行不同促排卵方案IUI的临床妊娠率相似,其中LE、LE+HMG方案能获得较好的临床妊娠率,且多胎妊娠的发生率较低,安全有效;多卵泡发育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但是增加多胎妊娠风险;同一周期行2次IUI并不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不应盲目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排卵 排卵障碍 宫腔内人工授精 临床妊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孕酮水平确定冻融胚胎移植时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董哲 孙玲 +1 位作者 陈志恒 简悦红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比较基于排卵监测的方案(MOR)与基于孕酮水平监测的方案(MPR)确定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时机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个自然周期FET的临床资料。结果 61.1%(116/190)的周期应用MPR方案,38.9%(74/190)为MOR方案;MOR组生化... 目的比较基于排卵监测的方案(MOR)与基于孕酮水平监测的方案(MPR)确定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FET)时机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0个自然周期FET的临床资料。结果 61.1%(116/190)的周期应用MPR方案,38.9%(74/190)为MOR方案;MOR组生化妊娠率为9.5%,同MPR组(1.7%)相比显著升高(P=0.014);然而,MPR、MOR组的临床妊娠率相似,分别为53.4%及51.4%,种植率、持续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移植方案是生化妊娠的独立影响因素,MPR与生化妊娠呈负相关[(OR0.050,95%CI(0.004,0.593)](P=0.018)。结论在基本情况及周期治疗情况相似的患者中,与MOR方案相比,MPR方案进行自然周期FET可能获得更低的生化妊娠率(即更低的妊娠丢失率),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胚胎移植 自然周期 方案 孕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卵裂期单胚胎移植的妊娠分娩结局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玲 陈志恒 +2 位作者 尹敏娜 邓宇 刘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2-516,共5页
目的比较选择性卵裂期单个优质胚胎移植与双优质胚胎移植的妊娠分娩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年轻患者239例,选择单个卵裂期优质胚胎进行移植的年轻患者3... 目的比较选择性卵裂期单个优质胚胎移植与双优质胚胎移植的妊娠分娩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生殖医学中心实施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年轻患者239例,选择单个卵裂期优质胚胎进行移植的年轻患者39例为研究组,同期移植2个优质胚胎的年轻患者200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间临床妊娠结局及分娩结局。结果两组平均年龄、体质量指数、基础内分泌、不孕年限、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胚胎移植组HCG日雌激素水平、获卵数高于双胚胎移植组,总Gn用量低于双胚胎移植组(P<0.05);单胚胎移植组胚胎着床率为56.4%,高于双胚胎移植组的37.8%(P<0.05);两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无统计学差异(56.4%vs 66.0%,48.7%vs 51.5%,P>0.05)。单胚胎移植组无1例多胎妊娠,而双胚胎移植组双胎妊娠率为22.7%(P<0.05)。单胚胎移植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明显高于双胚胎移植组(38.7周vs 37.8周,3.3 kg vs 2.9 kg,P<0.05);早产率在单胚胎组仅为10.5%,低于双胚胎移植组27.2%,但差异无显著性。单胚胎移植组无1例低体质量儿出生,而双胎组低体质量儿比例占22.6%(P<0.05)。结论卵裂期选择性单胚胎移植与双胚胎移植相比,可明显降低双胎率,对活产率无影响,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产科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单胚胎移植 多胎率 妊娠结局 产科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尿卵泡刺激素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促排卵治疗中有效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屠丽回 杨丽 +2 位作者 王慧 陈志恒 孙玲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5-1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国产尿卵泡刺激素(uFSH)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控制性促排卵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VIP、CNKI和WanFang Data等数据库,查找比较uFSH与进口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IVF-ET促排卵治疗中半随机或随机对照试验(RCT... 目的系统评价国产尿卵泡刺激素(uFSH)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控制性促排卵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VIP、CNKI和WanFang Data等数据库,查找比较uFSH与进口重组卵泡刺激素(rFSH)在IVF-ET促排卵治疗中半随机或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并进行系统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篇RCT 903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结果显示:uFSH在促性腺激素(Gn)刺激天数[MD=0.45,95%CI(-0.42,1.31),P=0.31]、Gn用量[MD=3.37,95%CI(-0.19,6.93),P=0.06]、平均获卵数[MD=0.17,95%CI(-0.31,0.65),P=0.49]、HCG日雌二醇(E2)值[MD=-862.40,95%CI(-1858.03,133.23),P=0.09]、临床妊娠率[OR=1.02,95%CI(0.77,1.35),P=0.90]、流产率[OR=1.10,95%CI(0.54,2.26),P=0.79]、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OR=1.03,95%CI(0.42,2.54),P=0.95]等方面与rFSH无明显差异,仅平均Gn费用[MD=-2.98,95%CI(-4.19,-1.77),P<0.000 01]显著低于rFSH。结论 uFSH与rFSH相比,在Gn用量、平均获卵数、临床妊娠率等方面相当,但采用uFSH可减少促排卵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泡刺激素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微生物菌群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崔媛媛 叶德盛 +4 位作者 郑炜炜 谭颖 马从顺 詹雪君 宋革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690-1698,共9页
目的探讨新鲜周期胚胎移植日宫颈微生物菌群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9月在广东省生殖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的患者的宫颈分泌物作菌群检测。共纳入患者30例,其中未孕组13例,活产组1... 目的探讨新鲜周期胚胎移植日宫颈微生物菌群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9月在广东省生殖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ICSI新鲜周期胚胎移植的患者的宫颈分泌物作菌群检测。共纳入患者30例,其中未孕组13例,活产组17例。采用16S rRNA基因高可变区V3-V4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宫颈微生物菌群,分析两组患者微生物菌群差异及其对IVF/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菌群多样性分析:两组微生物菌群Alpha多样性指标,包括Chao1指数、Good’s_coverage指数、Shannon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CA分析的Beta多样性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物种丰度聚类分析:属水平,两组均以厚壁门乳杆菌属为优势菌群,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种水平,活产组卷曲乳杆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未孕组(P<0.05),惰性乳杆菌相对丰度显著低于未孕组(P<0.05)。线性判别分析表明,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分别为活产组及未孕组主要生物标记物。环境因素相关性分析:属水平,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与各环境因素无相关性,韦荣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相对丰度与促排卵天数正相关(P<0.05);种水平,优势菌群惰性乳杆菌与促排卵天数负相关(P<0.05),其他非优势菌群中,AY-2011-RS11假单胞菌与促排卵方案相关(P<0.01);HCG日雌激素水平与属、种水平丰度前十位菌群均无相关性。结论新鲜移植周期活产患者与未孕患者宫颈微生态菌群主成分存在差异,宫颈微生物以卷曲乳杆菌为优势菌群可能更有利于妊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宫颈微生物组 16S rRNA 妊娠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子形态和处理后精液参数与体外受精率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志恒 孙玲 +1 位作者 全吴敏 王慧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133-2135,共3页
目的探讨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前向运动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与IVF受精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常规试管婴儿273个周期,研究精子正常形态率和处理后精液参数与受精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当处理后前... 目的探讨优化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比率、前向运动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与IVF受精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生殖医学中心进行常规试管婴儿273个周期,研究精子正常形态率和处理后精液参数与受精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当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比率<50%和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时,体外受精(IVF)受精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时精子正常形态率<5%组与≥5%组IVF受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处理后精子前向运动率和前向运动精子总数与IVF受精率相关,当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比率<50%时IVF受精率显著降低,而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5×106且正常精子形态<5%时IVF受精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子形态 前向运动精子比率 前向运动精子总数 受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坤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性激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麦秀云 屠丽回 +1 位作者 陈志恒 王慧 《中医药导报》 2015年第13期54-57,共4页
目的:研究补肾养血类中药-培坤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性激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大鼠注射外源雄激素-脱氢表雄酮建立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对于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组,分别以培坤丸(A组)、达英-35(B组... 目的:研究补肾养血类中药-培坤丸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模型大鼠性激素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大鼠注射外源雄激素-脱氢表雄酮建立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对于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组,分别以培坤丸(A组)、达英-35(B组)、培坤丸+达英-35联合用药(C组),生理盐水对照(D组),连续给药20 d。比较各组大鼠动情周期、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雌二醇、睾酮、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6等指标差异。结果:A、B、C组大鼠均出现体质量下降,规律动情周期比率上升;血清T、LH水平均明显下降,且以C组最为明显。A组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及CR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培坤丸对纠正PCOS模型异常的生殖内分泌状态及慢性炎症状态有较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大鼠 培坤丸 性激素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5例宫腔内人工授精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志恒 孙玲 全吴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23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多态性对夫精人工授精(AIH)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45对接受夫精人工授精(AIH)治疗的夫妇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核型多态性与夫精人工授精治疗结局的关系。结果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和染色体多态性49例(发生率为...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多态性对夫精人工授精(AIH)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45对接受夫精人工授精(AIH)治疗的夫妇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分析核型多态性与夫精人工授精治疗结局的关系。结果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和染色体多态性49例(发生率为10.0%),包括平衡易位2例(0.41%),4号、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5例(3.06%),Y染色体多态性2例(0.41%),其他染色体多态性30例(6.12%)。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与染色体臂间倒位组比较,AIH周期临床妊娠率无差异(P>0.05),染色体核型正常组与常染色体多态性组比较,周期临床妊娠率有差异(P<0.05)。结论染色体臂间倒位对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常染色体多态性对AIH妊娠率并无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染色体多态性 人工授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芍药汤加减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扬 《新中医》 CAS 2012年第4期62-63,共2页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汤加减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当归芍药汤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各78例。对照组应用加替沙星片、特拉唑嗪口服及生活调节治疗;试验组给予...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汤加减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56例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当归芍药汤组)和对照组(西药组)各78例。对照组应用加替沙星片、特拉唑嗪口服及生活调节治疗;试验组给予当归芍药汤加减及生活调节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为77.1%,对照组为44.9%,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汤加减治疗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中医疗法 当归芍药汤
原文传递
网络互动平台的延伸护理对排卵障碍不孕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及妊娠成功率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东宜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第2期121-122,共2页
目的探讨网络互动平台的延伸护理对排卵障碍不孕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及妊娠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排卵障碍不孕患者13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8例和试验组6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 目的探讨网络互动平台的延伸护理对排卵障碍不孕患者院外遵医行为及妊娠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我院排卵障碍不孕患者13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8例和试验组6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网络互动平台的延伸护理,比较两组排卵率、妊娠成功率、院外遵医行为率及干预前后抑郁(SDS)、焦虑(SAS)评分。结果试验组排卵率、妊娠成功率较对照组高(P <0. 05);试验组院外遵医行为率较对照组高(P <0. 05);试验组干预后SDS,SAS评分较对照组低(P <0. 05)。结论对排卵障碍不孕患者采取网络互动平台的延伸护理,能提高排卵率、妊娠成功率、院外遵医行为率,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互动平台 延伸护理服务 排卵障碍不孕 院外遵医行为 妊娠成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