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多分类器融合模型预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性能
1
作者 胡玥 曾玉 +6 位作者 王琳婧 廖志伟 谭剑明 邝燕好 龚攀 齐斌 甄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4-2442,共9页
目的评估不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IOM)预测模型的性能,对比分析分层多模态多分类器融合(H-MCF)模型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2023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观察和治疗的198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 目的评估不同放射性口腔黏膜炎(RIOM)预测模型的性能,对比分析分层多模态多分类器融合(H-MCF)模型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9月~2023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观察和治疗的198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数据。基于口腔放射剂量-体积参数与鼻咽癌相关的临床特征,针对不同特征选择算法和分类器两两组合得到基础分类模型。我们使用基于多准则决策的多分类器融合模型(MCF)和它的变体——H-MCF模型对基础分类模型进行融合。通过对各个模态的基础分类模型与MCF模型的性能、多模态的基础模型和MCF模型以及H-MCF模型的性能、单模态与多模态模型的性能、H-MCF与MCF以及其他集成分类器的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ACC)、灵敏度(SEN)和特异度(SPE)4种评价指标来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分析RIOM预测模型有效性。结果结合多模态特征后,H-MCF模型在预测严重RIOM方面达到了最高的准确性(AUC=0.883,ACC=0.850,SEN=0.933,SPE=0.800)。结论相较于单个分类器的预测结果,结合临床和剂量两种模态的多分类器融合算法在预测严重RIOM发病率方面表现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 人工智能 多分类器 多准则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的表达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凯 欧阳可雄 +1 位作者 龚攀 李劲松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44-1648,共5页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舌鳞癌癌内和癌周淋巴管密度,并探讨VEGF-D与舌鳞癌淋巴管密度(LV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0例舌鳞癌组织(观察组)和12例正常舌黏膜组织(对照组...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舌鳞癌癌内和癌周淋巴管密度,并探讨VEGF-D与舌鳞癌淋巴管密度(LV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60例舌鳞癌组织(观察组)和12例正常舌黏膜组织(对照组)中VEGF-D和LVD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VEGFD与癌内、癌周LVD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观察组的VEGF-D高表达率为60.00%,对照组为2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对照组的LVD高表达率为20%,观察组的癌周LVD高表达率为58.33%、癌内LVD高表达率为48.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43)。VEGF-D和癌周LVD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生存状态及预后之间有关(P<0.05)。癌内LVD的高表达仅与肿瘤T分类有关(P=0.039)。VEGF-D与癌周LVD在舌鳞癌中呈正相关(r=0.966,P<0.001)。结论 VEGF-D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指导舌鳞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淋巴管密度 淋巴结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表达FAK对人舌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凯 李张维 +2 位作者 廖晓颖 康成容 龚攀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02-1206,共5页
目的探讨FAK基因过表达对人舌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FAK基因的载体pcDNA3.1(+)-FAK,并转染舌鳞状细胞癌细胞。qPCR法检测FA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FAK蛋白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 目的探讨FAK基因过表达对人舌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凋亡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过表达FAK基因的载体pcDNA3.1(+)-FAK,并转染舌鳞状细胞癌细胞。qPCR法检测FA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FAK蛋白表达;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结果成功构建高表达FAK的舌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系。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相比,FAK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mRNA<0.01,P蛋白<0.05);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明显增强(P均<0.05)。结论在人舌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中,FAK基因过表达能有效增强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肿瘤 鳞状细胞癌 FAK 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修复与Cortisomol糊剂根管充填治疗老年隐裂性牙髓病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龚攀 陈凯 邝燕好 《黑龙江医学》 2015年第9期1031-1032,共2页
目的评估Cortisomol糊剂加牙胶尖根管充填后冠修复治疗老年隐裂性牙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隐裂性牙髓病患者的治疗结果,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根管充填后行冠修复治疗... 目的评估Cortisomol糊剂加牙胶尖根管充填后冠修复治疗老年隐裂性牙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隐裂性牙髓病患者的治疗结果,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根管充填后行冠修复治疗,研究组行Cortisomol糊剂根管加牙胶尖根管充填后行冠修复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术后总疼痛率17.50%(7/40)显著低于对照组37.50%(15/40),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29/40),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rtisomol糊剂加牙胶尖根管充填后行冠修复治疗老年隐裂性牙髓病疗效确切,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tisomol糊剂根管充填 冠修复 老年隐裂性牙髓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鳞癌组织中VEGFR-3和淋巴管密度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5
作者 陈凯 王珂 +3 位作者 潘宣 吴妹娟 马映霞 龚攀 《海南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1575-1578,共4页
目的检测舌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淋巴管密度(LVD)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5月搜集的舌鳞癌标本60例和正常舌体标本1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组织中VEGFR-3和LV... 目的检测舌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淋巴管密度(LVD)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5月搜集的舌鳞癌标本60例和正常舌体标本12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组织中VEGFR-3和LVD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19.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VEGFR-3与肿瘤LVD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病理意义。结果 VEGFR-3在舌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6.67%,对照组为25.00%;LVD在舌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58.33%,对照组为16.67%;舌鳞癌中VEGFR-3和LVD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舌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和LVD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VEGFR-3=0.043,PLVD=0.019)、临床分期(PVEGFR-3=0.006,PLVD=0.015)及生存状态(PVEGFR-3=0.028,PLVD=0.015)之间均具有相关性;VEGFR-3和LVD在舌鳞癌中具有正相关性(r=0.916,P<0.001)。结论 VEGFR-3和淋巴管密度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指导舌鳞癌诊治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淋巴管密度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龈沟液中Shh蛋白、MMP-8与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炎症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7
6
作者 龚攀 曾玉 +1 位作者 邝燕好 陈凯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478-3481,共4页
目的探讨龈沟液中Shh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8与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90例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程度(ABL)进行分组,其中轻度组29... 目的探讨龈沟液中Shh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MP)-8与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炎症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90例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程度(ABL)进行分组,其中轻度组29例,中度组31例,重度组30例,另选取牙周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龈沟液中Shh蛋白、MMP-8水平。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Shh蛋白、MMP-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度组Shh蛋白、MMP-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重度组Shh蛋白、MMP-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中度组(P<0.05);龈沟液中Shh蛋白、MMP-8联合检测反映患者轻度与中度炎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显著高于单独Shh蛋白、MMP-8检测下ROC曲线下面积(0.819、0.822,均P<0.05);龈沟液中Shh蛋白、MMP-8联合检测反映患者中度与重度炎症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显著高于单独Shh蛋白、MMP-8检测下ROC曲线下面积(0.805、0.771,均P<0.05);轻度组GI、PD、AL、ABL显著低于中度组,中度组显著低于重度组(P<0.05);龈沟液中Shh水平与GI、PD、AL、ABL均呈正相关(r=0.421、0.395、0.502、0.518,均P<0.01);龈沟液中MMP-8水平与GI、PD、AL、ABL均呈现正相关(r=0.522、0.554、0.317、0.437,均P<0.01);龈沟液中Shh、MMP-8水平呈现正相关(r=0.469,P<0.01)。结论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Shh蛋白、MMP-8呈现高表达,且随着炎症程度的升高呈现增高趋势,二者联合检测可有效反映炎症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龈沟液 基质金属蛋白酶-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脱敏试剂固定装置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牙本质敏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曾玉 谭华根 +1 位作者 邝燕好 张忆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3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脱敏试剂固定装置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牙本质敏感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发生牙本质敏感症患者(共167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 目的探讨新型脱敏试剂固定装置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牙本质敏感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4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发生牙本质敏感症患者(共167颗患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20例,共84颗患牙)和对照组(20例,共83颗患牙),对照组患者采用口腔诊室Gluma脱敏剂治疗后辅助口腔脱敏糊剂家庭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口腔诊室Gluma脱敏剂治疗后利用新型脱敏试剂装置固定口腔脱敏糊剂进行治疗。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的牙齿敏感程度以及牙本质脱敏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牙齿敏感程度VA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牙齿敏感程度VAS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4周后牙本质脱敏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后牙本质敏感患者,使用新型脱敏试剂固定装置辅助脱敏治疗能够有效提高脱敏试剂的牙脱敏治疗效果,并获得较好的早期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敏感症 脱敏试剂固定装置 局部晚期鼻咽癌 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N、BSP在非埋植型种植体非负荷期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曾玉 袁林 +6 位作者 程峰 杨征毅 潘广嗣 王涵 孙晋 曹依娜 钱钧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与骨涎蛋白(bonesialoprotein,BSP)在非负荷期非埋植型种植体周围骨界面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杂种犬8只,在其下颌植入非埋植型种植体,分不同时期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时期...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与骨涎蛋白(bonesialoprotein,BSP)在非负荷期非埋植型种植体周围骨界面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杂种犬8只,在其下颌植入非埋植型种植体,分不同时期处死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不同时期非埋植型种植体-骨界面OPN与BSP进行动态观察,研究种植体-骨界面中OPN与BSP在界面改建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种植义齿植入后在非负荷期,随着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发生改建,种植体-骨界面表达OPN和BSP有明显规律性,代表其染色强度的灰度值OPN从79.53±2.33增加到122.17±0.65;BSP从79.71±0.55增加到122.82±0.85。1周时界面OPN与BSP都有表达,2周时表达达到高峰,1月时逐渐下降,3月时趋于正常(均P<0.05)。结论:非埋植型种植体在非负荷期,种植体-骨界面OPN与BSP表达的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且OPN与BSP能促进其界面的改建。在维持种植体与骨界面之间的骨性结合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埋植型 种植体-骨界面 非负荷 改建 骨桥蛋白 骨涎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捷克信联合抗辐喷对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所致急性放射性口炎患者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曾玉 邝燕好 +2 位作者 龚攀 张全彬 齐斌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急性放射性口炎应用捷克信联合抗辐喷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所致急性放射性口炎患者10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1)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急性放射性口炎应用捷克信联合抗辐喷的短期疗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所致急性放射性口炎患者10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51)。观察组男32例,女19例,年龄(56.32±7.86)岁;对照组男34例,女17例,年龄(55.87±8.39)岁。两组均给予剂量模式为6996 cGy/33 f,每周5次的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对照组采用抗辐喷;观察组采用捷克信联合抗辐喷。两组患者在放疗结束后7 d评估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短期疗效,治疗前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分级、疼痛数字评分标准(NRS)评分、口腔评估指南(OAG)量表评分、唾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7d的短期疗效总有效率为84.31%,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严重程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NRS评分、OAG评分、唾液IL-6和TNF-α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NRS评分、OAG评分、唾液IL-6和TNF-α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5±0.45)分vs(3.76±0.63)分,P<0.001]、[(9.20±1.05)分vs(12.76±1.96)分,P<0.001]、[(13.85±2.97)ng/L vs(21.08±4.43)ng/L,P<0.001]、[(28.49±5.24)ng/L vs(39.96±6.56)ng/L,P<0.001]。结论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患者急性放射性口炎应用捷克信联合抗辐喷的短期疗效优于单独抗辐喷的疗效,可减轻疼痛,改善口腔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炎 局部晚期头颈部肿瘤 急性放射性口炎 捷克信 抗辐喷
原文传递
鼻咽癌放射性龋齿发病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余意 陈冬平 +3 位作者 邝燕好 刘锦全 何璐 李铭仪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79-382,共4页
目的放射性牙损伤是常见的放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和营养摄取。通过分析放射性龋齿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如何减少和预防放射性牙损伤的发生。方法 2007-06-25-2013-04-31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五区行放疗的初治... 目的放射性牙损伤是常见的放疗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和营养摄取。通过分析放射性龋齿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探讨如何减少和预防放射性牙损伤的发生。方法 2007-06-25-2013-04-31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五区行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中,选取有放疗结束2年后口腔随诊资料的2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口腔检查时间距离放疗2~8年,中位时间3.5年。记录龋失补牙数,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放疗技术、放疗后不同时间段的患龋率和龋均,以及不同放疗技术的常见患龋牙位。结果调强放疗组(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牙齿剂量为(33.31±6.77)Gy,三维适形组(3-diment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为(41.05±1.58)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IMRT组,3D-CRT组,二维放疗组(2-dimentional radiation therapy,2DRT)的龋均分别为6.51±7.18、9.03±8.12和13.79±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4例患者龋均为8.16±8.20,失牙率为33.43%,补牙率为17.27%;上下牙列的龋均为4.24±4.22和3.92±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4;后组磨牙与其他牙齿的龋均为4.98±4.12和3.18±4.68,年龄≥50岁与<50岁患者的龋均为11.63±9.09和5.41±6.48,放疗3年后与3年内的龋均为10.87±9.56和5.88±5.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性别不是龋齿发生的影响因素(男7.88±7.97,女8.86±8.77),P=0.541。结论增强鼻咽癌患者的护齿意识和龋病治疗意识,放疗尽量采用调强放疗技术,降低牙齿受照剂量,重点关注中老年患者的牙齿健康,有可能减少放射性龋齿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调强放疗 放射性损伤 龋齿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粘着斑激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龚攀 欧阳可雄 +2 位作者 陈凯 邝燕好 李劲松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4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SACC、15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FAK、VEGF、CD34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Mann-Whitn...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SACC、15例正常唾液腺组织中FAK、VEGF、CD34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方差分析和Fisher′s精确经验,FAK和VEGF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40例SACC组织中FAK阳性表达率为87.5%(35/40),对照组为33.33%(5/15),Z=-4.44,P=0.001;VEGF阳性表达率为90%(36/40),对照组为26.67%(4/15),Z=-4.84,P=0.001;CD34阳性表达率为85%(34/40),对照组为40%(6/15),Z=-4.18,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AK和VEGF在SACC中的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之间具有关联(FFAK=8.86、PFAK=0.01;FVEGF=8.18、PVEGF=0.01);FAK和VEGF在SACC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以及远处转移有关联(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和大小、神经侵犯、病理分级、复发情况和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K和VEGF在SACC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479,P=0.002)。结论 FAK和VEGF与SACC的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 转移 粘着斑激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