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运动员皮肤病病种分析
1
作者 杨文林 张红娟 +1 位作者 史毓杰 程喜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6-657,678,共3页
目的:分析参加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运动员患皮肤病情况及病种特点。方法: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标准的医学encounter表收集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运动员村医疗门诊部所有患者资料,分析运动员组和非运动员组(包括官员、教练... 目的:分析参加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运动员患皮肤病情况及病种特点。方法: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标准的医学encounter表收集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运动员村医疗门诊部所有患者资料,分析运动员组和非运动员组(包括官员、教练、领队、队医、志愿者等)皮肤病患者数据。结果:亚运会期间,共接诊运动员1673人次,其中男1195人次,女478人次。皮肤科接诊55人次,占3.29%。亚残运会接诊运动员1210人次,其中男917人次,女293人次。皮肤科接诊50人次,占4.13%。两者比例相当(χ2=1.169,P>0.05)。亚运会皮肤病就诊55例运动员中,男41例,女14例。亚残运会50例中,男33例,女17例,两赛就诊皮肤科运动员的男女比例相似(χ2值分别为0.2879和2.929,P值分别为0.592和0.087)。就诊皮肤病以皮炎、湿疹,真菌和细菌感染为主。亚运会期间运动员组细菌感染(10.9%)、痤疮(9.1%)百分比分别高于非运动员组(1.9%,χ2=5.998,P=0.014;1.9%,χ2=4.328,P=0.037);亚残运会期间运动员组患者中22.2%(6/27)皮炎、湿疹发生于肢体残端与义肢接触摩擦处。结果提示,运动员皮肤病为常见病,了解与运动相关的皮肤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对提高运动员皮肤健康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运会 亚残运会 运动员 皮肤病 病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区早孕妇女梅毒与HI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2
2
作者 杨健 邓蕾 +5 位作者 黄新宇 杨文林 黄瑞梅 邓秀贞 汪星星 叶婷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3456-3458,共3页
目的:调查广州市中心区早期妊娠妇女梅毒和HIV感染情况,对筛查阳性的孕妇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方法:对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和HIV抗体初筛检查,对确诊为妊娠梅毒的孕妇,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0年颁发的《性病诊断... 目的:调查广州市中心区早期妊娠妇女梅毒和HIV感染情况,对筛查阳性的孕妇进行早期治疗和干预。方法:对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和HIV抗体初筛检查,对确诊为妊娠梅毒的孕妇,按卫生部疾病控制司2000年颁发的《性病诊断标准与处理原则》中的妊娠梅毒治疗方案给予规范治疗;对HIV感染者,给予适当的行为干预,随访并追踪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筛查2177例妊娠12周以内的早孕妇女,其中梅毒感染13例,感染率为5.97‰,HIV感染2例,感染率为0.92‰。结论:在妊娠早期进行梅毒和HIV感染的筛查和干预更有利于控制母婴垂直传播及避免其不良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妊娠 感染 梅毒 人免疫缺陷病毒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PBL教学模式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被引量:16
3
作者 史毓杰 杨健 杨文林 《临床医学工程》 2009年第8期149-150,共2页
PBL教学模式已经广泛用于西方的医学教育,而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PBL引入我国的皮肤性病学教学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从PBL教学模式的发展及特点、皮肤性病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困难及参考方案等方面进行... PBL教学模式已经广泛用于西方的医学教育,而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PBL引入我国的皮肤性病学教学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从PBL教学模式的发展及特点、皮肤性病学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困难及参考方案等方面进行阐述。PBL教学将成为皮肤性病学教学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 皮肤性病学教育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性病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及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史毓杰 杨健 杨文林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0年第3期100-101,共2页
双语教学是全新的、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方式,但怎样灵活地进行理论课的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一直是医学院校教学研究的重点。现结合实践探讨皮肤性病学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 双语教学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OSMR及IL31RA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林杨杨 杨文林 +1 位作者 杨健 廖凤艳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2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研究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Amyloidosis cutis dyschromica,ACD)的OSMR基因、IL31R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PCR扩增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两姐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并进行测序,... 目的:研究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Amyloidosis cutis dyschromica,ACD)的OSMR基因、IL31RA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用PCR扩增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两姐妹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并进行测序,以30个正常人的样本作对照。结果:患者及其家系成员OSMR基因第14、15外显子和IL31RA基因第12外显子均未发现明显突变。结论: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学上的多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异常性皮肤淀粉样变 OSMR基因 IL31R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斌 史毓杰 高聪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10期136-137,共2页
神经病学以其病种多样,病情复杂为重要特点,因此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要注重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医学模拟教学对医学临床技能培养,病历讨论对临床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临床交流能力的培养。总之,我们的经验... 神经病学以其病种多样,病情复杂为重要特点,因此神经病学的临床教学要注重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医学模拟教学对医学临床技能培养,病历讨论对临床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临床交流能力的培养。总之,我们的经验说明只有注重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符合临床需要的医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临床能力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1015例浅部真菌病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健 侯捷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对 10 15例浅部真菌病的临床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镜检阳性率为 4 0 .2 % ,培养阳性率为 6 6 .0 % ,菌种分布分别为红色毛癣菌 313株 ...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对 10 15例浅部真菌病的临床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 :镜检阳性率为 4 0 .2 % ,培养阳性率为 6 6 .0 % ,菌种分布分别为红色毛癣菌 313株 (43.1% )、须癣毛癣菌 78株 (10 .7% )、紫色毛癣菌 4株 (0 .6 % )、疣状毛癣菌 3株 (0 .4 % )、石膏样小孢子菌 5株 (0 .7% )、犬小孢子菌 2 6株 (3.6 % )、絮状表皮癣菌 1株 (0 .1% )、念珠菌与酵母菌 2 4 9株 (34.3% )、曲霉菌 15株 (2 .1% )、青霉菌 32株 (4.4 % ) ,15岁以下年龄组红色毛癣菌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 ,男性病人的镜检阳性率和癣菌的培养阳性比例都高于女性 ,春夏季癣菌的检出比例较秋冬季高。结论 :浅部真菌感染中 ,皮肤癣菌仍占主导地位 ,念珠菌与酵母样真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病原体 流行病学 调查 广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成效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黄新宇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12期142-143,共2页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主要围绕《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皮疹的形态学教学困难、学生"横向"思维能力较薄弱,以及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等三个难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教学改革,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电...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主要围绕《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皮疹的形态学教学困难、学生"横向"思维能力较薄弱,以及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等三个难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教学改革,重点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和以"皮疹鉴别"为突破点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结合本课程的实际,经过十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改革逐渐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并完成了多项教学研究课题,涵盖了电化教学、教材编写、课堂讲授、实践能力培养、第二课堂活动、考核命题、试题库的建立以及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项目研究,提高了教学水平,改善了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教师们的认同和接受,也突出了皮肤性病学课程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性病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2 位作者 黎志中 侯捷 关学琛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6年第3期5-7,共3页
为了寻找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致敏原及了解此组标准抗原对此类疾病致敏原的覆盖面,我们应用仿欧洲标准抗原对50例皮炎湿疹患者进行了芬兰斑试器斑贴试验,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斑试阳性率为86%。主要致敏原为氯化钴(36%)、硫... 为了寻找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致敏原及了解此组标准抗原对此类疾病致敏原的覆盖面,我们应用仿欧洲标准抗原对50例皮炎湿疹患者进行了芬兰斑试器斑贴试验,并对其病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斑试阳性率为86%。主要致敏原为氯化钴(36%)、硫酸镍(26%)、硫柳汞(26%)、芳香混合物(18%)、对苯二胺(12%)。此组抗原斑试阳性率较高,基本覆盖子临床引起接触性皮炎致敏原。我们认为进一步补充有关漆抗原,将使此组抗原更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斑贴试验 病因 致敏原 接触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楚若 杨健 杨文林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9年第3期206-208,共3页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光敏剂 应用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水疱为主要表现的血管肉瘤1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6年第1期52-54,共3页
报告1例以皮肤水疱为主要表现的血管肉瘤。患者男,78岁,面部、额部、头皮紫红色肿物、水疱5月余,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血管肉瘤,免疫组化检查显示CD31(+)、CD34(血管+)。
关键词 血管肉瘤 水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纤维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健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5年第1期38-39,共2页
皮肤纤维瘤是临床较常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其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特点,作者对近年来我科门诊遇到的32例皮肤纤维瘤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如下。 一、临床情况 32例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1~61岁,平均32岁。病期2个月~2年,平均... 皮肤纤维瘤是临床较常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其病理变化具有一定的特点,作者对近年来我科门诊遇到的32例皮肤纤维瘤进行了组织病理学观察,分析如下。 一、临床情况 32例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1~61岁,平均32岁。病期2个月~2年,平均6个月。发生于四肢的27例,在躯干的3例,在颈项的2例。皮损均为单发,呈皮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瘤 皮肤软组织肿瘤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校大学生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认知情况调查 被引量:2
13
作者 童丽华 杨文林 +4 位作者 曾金花 曾衍勤 朱思为 梁健 麦子恒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2011年第2期46-48,共3页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为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在校大学生500名(包括医学生组和非医学生组),采用结构式自填问卷的方法,使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受访学生对皮肤浅部真菌...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为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州在校大学生500名(包括医学生组和非医学生组),采用结构式自填问卷的方法,使用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受访学生对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相关知识的总体认知较低,其中对如何杀灭真菌能正确认知的仅6人(1.2%),存在误区或概念模糊的271人(54.2%),对其预防方法能正确完整认知的只有110人(22%);两组受访学生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病因、易感因素、预防方法等方面的认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生对皮肤浅部真菌病的认知不足,有必要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卫生常识和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浅部真菌病 认知 大学生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纤维瘤组织病理学分析
14
作者 杨健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47-49,40,共4页
作者观察和分析了32例皮肤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变化,其中男14例,女18例,均为单发的皮肤结节,发生于真皮中层,表皮改变多为棘层肥厚,部分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及形成幼稚的毛囊-皮脂腺样结构,肿瘤成分以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和幼稚的胶原纤... 作者观察和分析了32例皮肤纤维瘤的组织病理变化,其中男14例,女18例,均为单发的皮肤结节,发生于真皮中层,表皮改变多为棘层肥厚,部分呈假上皮瘤样增生及形成幼稚的毛囊-皮脂腺样结构,肿瘤成分以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和幼稚的胶原纤维为主,有些病例可见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多数瘤体内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增生,不同病例中细胞和纤维的比例不同,作者对本病的分类及其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和结节性筋膜炎的鉴别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瘤 组织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患者皮肤及皮神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改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春苗 钟伟邦 杨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945-946,共2页
目的:了解带状疱疹患者皮肤、皮下组织及皮神经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改变及其诊断意义。方法:用7~11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3例带状疱疹患者病变皮肤、皮下组织及皮神经,以患者健侧对应部位为对照。结果:带状疱疹患者患部皮肤、皮... 目的:了解带状疱疹患者皮肤、皮下组织及皮神经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改变及其诊断意义。方法:用7~11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3例带状疱疹患者病变皮肤、皮下组织及皮神经,以患者健侧对应部位为对照。结果:带状疱疹患者患部皮肤、皮下组织的厚度都比对照部位(健侧)明显增厚,皮神经明显增粗,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患部皮肤、皮下组织及皮神经的声像改变主要是回声减低,血流信号增多。结论:带状疱疹患者病变皮肤、皮下组织及皮神经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呈炎性改变,可辅助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皮肤 皮神经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网状组织恶性肿瘤的皮肤表现(附46例临床分析)
16
作者 关学琛 韩建德 白桦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1996年第4期12-13,共2页
本文收集有皮肤损害的淋巴网状组织肿瘤46例,包括淋巴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及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浆细胞瘤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中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占36例,以紫癜、红斑和粘膜溃... 本文收集有皮肤损害的淋巴网状组织肿瘤46例,包括淋巴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及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浆细胞瘤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其中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者占36例,以紫癜、红斑和粘膜溃疡最常见,可发生于全身症状出现前,时有误诊和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网状组织肿瘤 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梅毒治疗前后血清学分析 被引量:51
17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2 位作者 刘丹蓉 黎志中 侯捷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14-315,共2页
用苄星青霉素治疗了210例早期梅毒,对其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血清学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治疗前RPR与TPHA滴度呈正相关,TPHA滴度的高低对治疗效果无影响。二期梅毒患者TPHA与RPR两项滴度均高于一期梅毒及... 用苄星青霉素治疗了210例早期梅毒,对其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血清学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治疗前RPR与TPHA滴度呈正相关,TPHA滴度的高低对治疗效果无影响。二期梅毒患者TPHA与RPR两项滴度均高于一期梅毒及潜伏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治疗 血汪学诊断 早期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23例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69
18
作者 杨文林 侯捷 +1 位作者 刘丹蓉 杨健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93-95,共3页
对性病门诊523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和药敏及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者155例(29.6%),UU感染为122例(23.3%),显著高于MH感染(5例,1.0%)和UU+MH混合感染(2... 对性病门诊523例患者的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和药敏及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者155例(29.6%),UU感染为122例(23.3%),显著高于MH感染(5例,1.0%)和UU+MH混合感染(28例,5.4%)(P<0.01)。在155例支原体培养阳性患者中合并CT感染者25例(16.11%),94.8%的患者有不同程度耐药。作者对上述病例不同性别、年龄的支原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感染 支原体感染 药敏试验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年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89
19
作者 杨文林 杨健 黄新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19-721,共3页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过去10年的梅毒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连续3次)肌内注射治疗,统计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和形成时间,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梅毒血清固定与患者年龄...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过去10年的梅毒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连续3次)肌内注射治疗,统计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和形成时间,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梅毒血清固定与患者年龄、性别、梅毒分期、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初始滴度等因素的关系,并作前、后5年的比较。结果:423例梅毒患者2年内RPR试验阴转率为82.5%,有74例(17.5%)出现血清固定,其中一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为3.8%,二期梅毒为17.5%,潜伏梅毒为4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梅毒分期是与血清固定发生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因素,在过去10年中,后5年各期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都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潜伏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增多是后5年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潜伏梅毒的筛查和及时治疗是减少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血清固定 回顾性分析 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物理和化学疗法对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黎志中 杨健 +3 位作者 杨文林 刘丹蓉 侯捷 黄新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97-299,共3页
观察局部物理和化学疗法对尖锐湿疣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将45例尖锐湿疣病人分成两组 ,分别用0.5 %鬼臼毒素和高频电烧灼治疗 ,在治疗前后检测病人外周血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白介素 2水平。结果 :尖锐湿疣病人的细胞免疫... 观察局部物理和化学疗法对尖锐湿疣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将45例尖锐湿疣病人分成两组 ,分别用0.5 %鬼臼毒素和高频电烧灼治疗 ,在治疗前后检测病人外周血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和白介素 2水平。结果 :尖锐湿疣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异常。治疗前病人血中的CD8+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 ,CD4+细胞百分比减少 ,CD4+/CD8+比率下降 ,血清白介素 2水平低于正常值 ,治疗后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但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示局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除尖锐湿疣疣体对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鬼臼毒素 高频电治疗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