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
1
作者 刘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9期83-85,共3页
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将其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含患者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采取颅内血管介入治疗... 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将其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含患者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采取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6.67%)高于对照组(79.07%),对比P<0.05两组患者Vs、Vd在治疗前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s、Vd均低于对照组,对比P<0.05;观察组180d存活率(97.67%)高于对照组术后180d存活率(81.39%),术后360d存活率(93.02%)高于对照组术后360d存活率(69.77%),对比P<0.05,差异显著。结论:颅内血管介入治疗可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并提供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 临床疗效 预后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2
作者 刘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1期78-80,共3页
对比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性有保障,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的同时也可提高整体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介入 静脉溶栓 临床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血管病急性期后癫痫的处理
3
作者 刘宏 《益寿宝典》 2021年第2期27-28,共2页
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 有人报道在老年人初发的癫痫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原因是脑血管病所致,其发生率高,急性期危险性大,所以对其进行处理非常必要,文章就是科普老年脑血管病急性期后癫痫的处理。
关键词 脑血管病急性期后癫痫 老年患者 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诊治分析
4
作者 刘宏 《益寿宝典》 2020年第28期163-16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吴政俊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0期186-189,19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将30例接受常规治疗纳入参照组,30例接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纳入研究组...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法分为两组,将30例接受常规治疗纳入参照组,30例接受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纳入研究组。对比两组近期疗效、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心理状态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P<0.05);治疗前两组SAS、SDS评分对比(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出院6个月后进行随访,参照组复发9例(30.00%),研究组复发2例(6.66%),参照组复发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颅内血管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改善患者血管堵塞或狭窄情况,保障血液顺畅流动,减少预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管介入治疗 神经功能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 常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FGL2、α-MSH水平及其与精神状态的关系
6
作者 成正军 严波 李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7期1810-1814,共5页
目的 前瞻性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水平及与精神状态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接受治疗的VD患者65例作为VD组,按... 目的 前瞻性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水平及与精神状态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接受治疗的VD患者65例作为VD组,按痴呆程度不同,将VD组分为轻度组(n=11)、中度组(n=38)、重度组(n=16);纳入同期于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60名为对照组。观察两组血清FGL2、α-MSH水平;认知能力[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精神状态[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不同疾病程度患者血清FGL2、α-MSH的水平;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细胞因子水平。以Pearson法分析VD患者血清FGL2、α-MSH水平与MMSE评分、MoCA评分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VD组血清FGL2、IL-1β、IFN-γ、TNF-α水平分别为(218.59±50.02) ng/mL、(70.31±10.15) pg/mL、(184.66±25.32) pg/mL、(19.73±5.84) pg/L,均高于对照组[(88.64±17.33) ng/mL、(44.93±8.22) pg/mL、(129.21±20.95) pg/mL、(8.24±2.15) pg/L],α-MSH、VEGF水平及MMSE评分、MoCA评分分别为(10.91±2.14) pg/mL、(714.34±130.12)ng/L、(18.93±3.77)分、(18.12±3.42)分,均低于对照组[(30.66±8.29) pg/mL、(986.20±155.29)ng/L、(27.59±4.85)分、(27.42±4.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VD患者血清FGL2水平分别为(165.14±37.68)、(216.77±48.29)、(259.65±53.96)ng/mL,依次升高,α-MSH水平分别为(13.55±4.12)、(11.17±2.43)、(8.48±1.39)pg/mL,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D患者血清FGL2水平与α-MSH水平、MMSE评分、MoCA评分、VEGF水平呈负相关(r=-0.651、-0.611、-0.545、-0.603,P<0.05)。血清α-MSH水平与MMSE评分、MoCA评分、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64、0.522、0.549,P<0.05)。FGL2是发生VD的独立危险因素;MMSE评分、MoCA评分、α-MSH、VEGF均是发生VD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VD患者血清α-MSH水平降低,FGL2水平升高,二者与MMSE、MoCA评分密切相关,是VD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 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 精神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有效性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宏 何明方 王运锋 《系统医学》 2023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并就患者的预后展开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5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差异分组,其中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纳入开颅组...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效果,并就患者的预后展开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5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4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差异分组,其中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纳入开颅组(n=37),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纳入介入组(n=37)。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及预后。结果介入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为(2.19±0.38)h、(10.96±2.52)d,短于开颅组的(3.15±0.45)h、(16.75±3.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15、8.954,P<0.05)。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略低于开颅组的29.7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预后优良率达78.38%,高于开颅组的5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5)。结论经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且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获得更理想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破裂 经血管介入栓塞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理念下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行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马再华 刘萍萍 +1 位作者 徐婷婷 姚素秋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4期175-177,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念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行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广元市中心医院行介入栓塞术的10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应用快速康复...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理念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行介入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在广元市中心医院行介入栓塞术的10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及观察组(应用基于循证理念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各52例。比较2组的并发症、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在随访3个月和6个月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较同期对照组更低(P均<0.05);随访6个月后,2组的mRS和NIHSS评分均较随访3个月后降低(P均<0.05)。结论对行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基于循证理念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的康复质量,改善其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循证护理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经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吴政俊 刘宏 何明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6期1723-1727,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经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98)和... 目的探讨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经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0例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n=98)和对照组(n=82)。联合组患者采用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瘤栓塞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后即刻,联合组的Raymond分级中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占比分别为58.16%、32.56%、9.18%,对照组Ⅰ级、Ⅱ级、Ⅲ级患者占比分别为40.24%、43.90%、15.85%,联合组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联合组的NIHSS评分分别为(16.20±2.89)、(11.08±1.77)分,低于对照组[(18.18±3.14)、(11.77±2.14)分],ADL评分分别为(71.3±5.8)、(78.9±6.4)分,高于对照组[(68.4±6.6)、(74.7±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4.08%vs.3.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mRS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24个月的随访,联合组患者的复发率8.16%,低于对照组(1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的无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较单纯弹簧圈栓塞能更有效地栓塞动脉瘤,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好,且可降低远期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膨支架 栓塞 治疗性 颅内动脉瘤 神经功能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评估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何明方 涂小龙 +1 位作者 吴政俊 刘宏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2年第2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0例,均进行CT检查,其中33例患者行MRI检查,分析CT和MRI表现。患者均进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3个月内复查颅... 目的探讨CT和MRI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0例,均进行CT检查,其中33例患者行MRI检查,分析CT和MRI表现。患者均进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3个月内复查颅脑CT或MRI,观察硬膜下血肿消失以及是否复发。结果80例患者(102个血肿)CT表现:半月形低密度影69个(67.65%),新月形高密度影7个(6.86%),混合密度影19个(18.63%),等密度影7个(6.86%)。33例患者(40个血肿)进行MRI检查,30个(75.00%)血肿T_(1)WI呈新月形高信号影,10个(25.00%)血肿呈等信号影,所有血肿T_(2)WI呈极高信号影。CT准确率为91.25%,误诊率为8.75%(等密度影);MRI准确率为100%。钻孔引流术治疗后,71例痊愈,复查CT表现为血肿已经清除;9例术后复发(11.25%)。双侧血肿患者复发率为27.27%,明显高于单侧血肿患者的5.17%(χ^(2)=7.803,P=0.005)。CT非低密度影患者复发率为28.57%,明显高于CT低密度影患者的5.08%(χ^(2)=5.899,P=0.015)。结论CT对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价值较高,对于等密度影易造成误诊;可行MRI检查进一步明确。CT和MRI表现与患者术后硬膜下血肿复发有一定关联,对于双侧血肿、非低密度影患者应加强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CT MRI 钻孔引流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宏 何明方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3期120-122,126,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2021年5月—2022年5月对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丘脑出血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分组,其中将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方案的患者编入对照组(n=32),在神经内镜...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2021年5月—2022年5月对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4例丘脑出血患者展开回顾性分析。依据患者的治疗方案分组,其中将单纯脑室外引流治疗方案的患者编入对照组(n=32),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进行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治疗的患者编入内镜组(n=32)。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内镜组血肿清除率达(72.81±6.12)%,高于对照组的(33.93±1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84,P<0.001)。内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13%,低于对照组的5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6,P=0.042)。内镜组预后优良率为65.63%,高于对照组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7,P=0.024)。结论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血肿清除率高,可显著减少颅内感染、再出血等的发生,从而获得满意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脑室外引流 神经内镜 血肿清除率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脑血管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粥样硬化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情况
12
作者 刘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1-3,共3页
分析脑动脉粥样硬化采用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抽取80例患者,均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本次调取均为2019年01月~2020年02月内患者,以随机均分方式分组对照,设置2组。分析组实施脑血管介入术治疗,对比组使用药物治... 分析脑动脉粥样硬化采用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近期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抽取80例患者,均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本次调取均为2019年01月~2020年02月内患者,以随机均分方式分组对照,设置2组。分析组实施脑血管介入术治疗,对比组使用药物治疗。比较组间纤溶活性指标、颈脑动脉收缩期流速及生活质量指标。结果:相较于对比组数据,分析组纤溶活性指标、颈脑动脉收缩期流速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结论更优(P<0.05)。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采用脑血管介入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纤溶活性指标,使颈脑动脉流速增加,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介入术 近期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辅助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13
作者 刘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1年第12期218-219,共2页
探讨分析选择氯吡格雷联合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进行研究,录入80名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单组,设置40名患者开展对照试验,对照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联合方案进行治疗,对比治疗... 探讨分析选择氯吡格雷联合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进行研究,录入80名患者作为实验样本单组,设置40名患者开展对照试验,对照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联合方案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结果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更优,组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择氯吡格雷联合阿替普酶作为治疗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病情,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急性脑梗死 治疗方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分析
14
作者 刘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2期4-6,共3页
探究介入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在本院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间进行医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按照医治先后时间平均分为两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探究介入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在本院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间进行医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按照医治先后时间平均分为两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实验组应用DSA神经介入取栓术医治。将两组患者手术后血管再通率以及医治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随访半年后两组患者手术后卒中复发以及心肌梗死、死亡状况。结果:实验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医治后神经功能评分显然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实验组卒中复发率显然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肌梗死、死亡状况相比下不具备可比性(P>0.05)。结论:DSA神经介入取栓术能很好促使堵塞以及窄小的血管获得通畅,进而提升脑梗死的医治效果,使卒中复发的概率下降,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取栓 急性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
15
作者 刘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0期17-19,共3页
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方式治疗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96例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病患的临床资料,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将患者进行两组均分,单组设置48例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应用... 观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方式治疗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96例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病患的临床资料,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将患者进行两组均分,单组设置48例进行研究。对照组患者应用手术切除结合颅内血肿清除术作为手术方案,实验组患者则选择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完成后,相较于对照组来做实验组患者的治疗作用效率更优,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显著存在(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于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来说,疗效是非常显著的,不仅能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也不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脑血管畸形出血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生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性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刘宏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3期8-10,共3页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选择性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入院区间2020年1月-2021年1月。以入院时间的先后来进行分组,且分别予以不同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202...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用选择性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收治的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入院区间2020年1月-2021年1月。以入院时间的先后来进行分组,且分别予以不同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2020年1月-2020年6月入院的52例作为对照组,其实施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滴注治疗;2020年7月-2021年1月入院的52例作为观察组,在脑血管DSA造影下,针对病变血管予以尿激酶溶栓。在治疗前、治疗1d、治疗3d、治疗7d几个时间点,以神经功能缺损量表来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对其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在治疗前,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无差异(P>0.05);在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改善,且在治疗1d、治疗3d、治疗7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改善幅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从治疗效果上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予以选择性脑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能够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疗效显著,可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选择性脑动脉介入溶栓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弹簧圈栓塞方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的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政俊 刘宏 +1 位作者 涂小龙 何明方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12期3400-3403,共4页
目的:探讨常规和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方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元市中心医院2017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78例临床资料,其中采用... 目的:探讨常规和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方案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栓塞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元市中心医院2017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178例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常规弹簧圈栓塞术治疗101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术治疗77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即刻栓塞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mRS评分3~5分比例、住院期间死亡率及术后12个月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Ⅰ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Ⅲ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动脉瘤再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支架内急性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mRS评分3~5分比例和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Raymond分级Ⅰ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Raymond分级Ⅱ级和Ⅲ级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较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好转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2个月较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稳定和恶化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方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继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有效提高近远期栓塞效果,尽管可能增加缺血事件发生,但总体未增加致死致残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政俊 何明方 王运锋 《系统医学》 2023年第3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和神经功能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凝血和神经功能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凝血指标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B型钠尿肽(BNP)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5);治疗后,观察组NSE、BNP分别为(16.21±1.02)、(159.91±18.82)μg/L,低于对照组的(19.62±0.69)、(200.91±25.1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13、8.259,P<0.05)。结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基础上再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能更好改善凝血和神经功能,疗效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静脉溶栓 丁苯酞 凝血 神经功能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政俊 何明方 王运锋 《世界复合医学》 2023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5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神经内镜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生活自理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意识障碍程度评分和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2.32±35.12)min,短于对照组的(221.35±48.26)min,术中出血量为(64.24±22.02)mL,少于对照组的(262.25±52.0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13、22.155,P<0.001)。治疗后,观察组ADL、GCS、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并发症发生率(10.00%vs 32.50%),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相比于开颅手术可更好地控制术中出血程度,缩短手术时间,患者术后能快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且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ADL评分 GCS评分 NIHSS评分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狭窄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鹞 李曦 +4 位作者 严波 雷蕾 尹泽钢 范进 白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及不同侧别的颈内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某医院神经内科接受CTA或DSA检查脑血管的患者,根据根据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狭窄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记忆测...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及不同侧别的颈内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期间,某医院神经内科接受CTA或DSA检查脑血管的患者,根据根据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狭窄组和对照组。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记忆测评量表+改良版WCST检查,记录测评得分,统计分析各组别患者的得分差异。总纳入65例,根据狭窄与否分为狭窄组(共34例)和对照组(共31例),根据狭窄程度将狭窄组分为轻度狭窄组(共15例)和中重度狭窄组(共19例),根据侧别将狭窄组分为左侧狭窄组(24例)和右侧狭窄组(10例)。结果 狭窄组与对照组记忆及执行能力均显著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狭窄程度及狭窄侧别与记忆及执行能力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显著影响患者以记忆、执行能力为代表的认知功能,但狭窄严重程度及狭窄侧别与认知功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血管狭窄 认知障碍 血管性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