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熏洗和中医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的临床有效性评价
1
作者 萧燕好 刘文丽 何爱华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6期168-170,173,共4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以及中药熏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取中医康复护理+中药熏洗...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以及中药熏洗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取中医康复护理+中药熏洗,观察两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等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更高,疼痛评分更低(P<0.05);观察组上下肢肌力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更高(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中医康复护理+中药熏洗干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熏洗 康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肢体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CTED模式1例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
2
作者 林彦秀 丁云霞 +1 位作者 古春平 黄小丽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本文总结基于ACTED模式1例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经验。ACTED康复护理模式涵盖了详细的评估流程、多学科协作治疗计划的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以及持续的发展和改进机制,通过跨学科合作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 本文总结基于ACTED模式1例肩袖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经验。ACTED康复护理模式涵盖了详细的评估流程、多学科协作治疗计划的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施、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以及持续的发展和改进机制,通过跨学科合作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障碍,减轻疼痛,加速康复进程,并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ACTED模式 跨学科合作 中医适宜技术 肩关节功能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及营养风险评估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邱晓佳 刘刚 +2 位作者 周杰 池响峰 高海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174-3176,共3页
目的:对康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以及营养不足的情况进行评估和研究,为开展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康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通过体质指数和血清白蛋白判断营养不足状况。结果:NRS2002的适用率为100%... 目的:对康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以及营养不足的情况进行评估和研究,为开展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康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用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通过体质指数和血清白蛋白判断营养不足状况。结果:NRS2002的适用率为100%,营养风险(NRS≥3分)的发生率为71.43%,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13.19%;存在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83.33%,而其营养不足的发生率19.44%;留置胃管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85.71%,而其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42.86%。结论:康复科脑卒中住院患者存在严重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足,以血清白蛋白水平作为评价患者营养状况有其局限性,应以血清前白蛋白的连续监测作为临床营养不足和营养治疗的动态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营养风险 营养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韩燕 刘向力 张静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2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9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科神经内科常规性护理,研究组采用中医护理,...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9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科神经内科常规性护理,研究组采用中医护理,实施两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erg平衡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erg平衡量表和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中医护理可明显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 脑卒中 偏瘫 中医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铜砭刮痧技术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曹淑芬 陈丽娟 +3 位作者 陈玲玲 陈思思 唐聪颖 饶梦银 《智慧健康》 2023年第7期255-258,共4页
目的 研究中医铜砭刮痧技术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7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均为本院在2021年1~12月期间接收。随机分组,对照组纳入常规护理干预的38例患者,观察组38例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 目的 研究中医铜砭刮痧技术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76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均为本院在2021年1~12月期间接收。随机分组,对照组纳入常规护理干预的38例患者,观察组38例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医铜砭刮痧技术实施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肌张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FMA评分、Barthel指数、SS-QOL评分评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分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应用中医铜砭刮痧技术更有助于患者肌张力的恢复,可较好地提升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痉挛性偏瘫 中医铜砭刮痧技术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陈博 《智慧健康》 2024年第36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9月在本院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 目的探讨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9月在本院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两组康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站立平衡平均压力峰值差、缓慢弯膝平均压力峰值差、向下蹲位平均压力峰值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治疗中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程度,提高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振动反馈训练系统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气活血合剂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相关因子及自噬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玉宁 蒋颖 +4 位作者 廖翔宇 陈琼君 熊亮 刘悦 刘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52-1158,共7页
背景:补气活血合剂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其具体起效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补气活血合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自噬蛋白Beclin1、p6... 背景:补气活血合剂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然而其具体起效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补气活血合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自噬蛋白Beclin1、p62表达的影响。方法:取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补气活血合剂组与自噬抑制剂组,每组10只。模型组、补气活血合剂组与自噬抑制剂组建立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补气活血合剂组大鼠再灌注2 h后灌胃给予补气活血合剂(6.49 g/kg,每天分3次给药),自噬抑制剂组大鼠再灌注2 h后灌胃给予补气活血合剂(6.49 g/kg,每天分3次给药)+腹腔注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灌胃前2 h注射,灌胃第1-3天注射),假手术组、模型组灌胃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给药7 d。末次给药24 h后,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形态及大脑缺血皮质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自噬蛋白Beclin1、p62表达检测。结果与结论:①Zea-Longa评分结果显示,造模后大鼠神经功能受到严重损伤,补气活血合剂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轻于模型组、自噬抑制剂组(P<0.05);②TTC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补气活血合剂组与自噬抑制剂组大鼠均可见大脑梗死灶,补气活血合剂组大鼠脑梗死体积低于模型组、自噬抑制剂组(P<0.05);③缺血侧脑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神经细胞间有较大的空隙且排列不整齐,神经细胞出现胞质凝集、核固缩现象;补气活血合剂组和自噬抑制剂组神经细胞间隙减小且排列较规律,存在部分细胞出现胞质凝集、核固缩表现;④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多表达在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多表达在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4组间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5),p62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补气活血合剂组Beclin1蛋白表达升高(P<0.05),p62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补气活血合剂组相比,自噬抑制剂Beclin1蛋白表达降低(P<0.05),p62蛋白表达升高(P<0.05);⑥结果表明,补气活血合剂可通过促进自噬来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气活血合剂 缺血再灌注 神经功能缺损 自噬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ECLIN1 P6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2
8
作者 刘悦 苏利梅 +1 位作者 解书山 林杰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7-268,共2页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12%-70%^[1]。较典型的表现是肩痛,手水肿和疼痛,皮温升高,如不进行积极、正确的治疗,病情逐步进展至后期,虽手已消肿,但手部肌肤、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导致固定的畸形手,最...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我国发生率为12%-70%^[1]。较典型的表现是肩痛,手水肿和疼痛,皮温升高,如不进行积极、正确的治疗,病情逐步进展至后期,虽手已消肿,但手部肌肤、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导致固定的畸形手,最终丧失手功能。笔者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患者60例,以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训练治疗 巨刺法 疗效观察 康复 Ⅰ期 肌肉萎缩 关节挛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悦 凌方明 +1 位作者 章小平 龙目恒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2年第11期689-690,共2页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 12 0例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 ,每组 60例。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与MBI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神经功...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 12 0例分为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 ,每组 60例。治疗前后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MA与MBI评分。结果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式Fn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修订的巴氏指数评分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治疗组基本治愈和显著进步的占 75 % ,对照组 41 7% ,2组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对照组出现肩手综合征 4例 ,治疗组无。治疗组行走时伴偏瘫步态者少于对照组。结论针灸与康复训练结合对脑卒中早期康复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期针刺 康复训练 急性脑卒中 早期康复 治疗 针灸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孤独症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浅析 被引量:53
10
作者 刘刚 袁立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26-1227,共2页
从中医学角度探讨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明确了孤独症的中医病位在脑,同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临床辨证分为心肝火旺、痰迷心窍、肾精亏虚三型,为中医治疗儿童孤独症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孤独症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俊华 聂斌 刘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8期677-678,共2页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计划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康复治疗。出院回家后,康复计划组严格按照康复计划所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康复训练...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计划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计划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康复治疗。出院回家后,康复计划组严格按照康复计划所规定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康复训练,并每2周来康复门诊评估指导一次;对照组在每天训练与否、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等方面完全由自己掌握。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5个月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但康复计划组的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家庭康复计划可以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家庭康复计划 运动功能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悦 王小寅 +2 位作者 崔韶阳 李万瑶 庄礼兴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第11期786-788,共3页
目的观察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蜂针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康... 目的观察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蜂针治疗,对照1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AD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变化。结果 3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2组治疗后FMA、ADL评分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对照1组为64.3%,对照2组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蜂针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蜂针 肩手综合征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康复训练 中风后遗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痛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小寅 刘佳昕 +2 位作者 文希 刘通 曾科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第12期161-163,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浮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的治疗作用,探索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 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按照1∶1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 目的通过观察浮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痛的治疗作用,探索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 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按照1∶1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浮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1个疗程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FMA、MBI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VAS评分(2.83±1.37)分低于对照组的(4.73±1.31)分,FMA评分(31.10±2.51)分、MBI评分(60.43±3.99)分高于对照组的(24.57±3.85)、(57.83±4.5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均可减轻中风后肩痛,改善上肢活动功能,提升自理能力,但浮针结合康复训练疗效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 康复训练 中风 肩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气活血合剂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p-Akt及血清外泌体的表达
14
作者 刘通 黄志宾 +5 位作者 陈玉宁 蒋颖 廖翔宇 陈琼君 熊亮 刘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9期6180-6186,共7页
背景:补气活血合剂在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目的:探究补气活血合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p-Akt及血清外泌体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6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 背景:补气活血合剂在治疗气虚痰瘀型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效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明确。目的:探究补气活血合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p-Akt及血清外泌体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6周龄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配至假手术组、模型组、合剂组、合剂+GW4869组,每组10只。模型组、合剂组、合剂+GW4869组使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假手术组给予切开分离、不插线栓。缺血2 h后拔除线栓进行再灌注,再灌注2 h后,合剂组予补气活血合剂灌胃(6.49 g/kg,分3次给药),合剂+GW4869组在造模后前3 d,每次灌胃补气活血合剂前2 h给予外泌体抑制剂GW4869腹腔注射[2.5 mg/(kg•d)],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3次/d,连续7 d。干预7 d后,检测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形态、大脑梗死区p-Akt、血清外泌体浓度表征及血清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TSG10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①造模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合剂组、合剂+GW4869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干预7 d后,合剂组评分较模型组及合剂+GW4869组显著降低(均P<0.01);②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合剂组以及合剂+GW4869组中皆发现缺血侧梗死灶;与模型组和合剂+GW4869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较,合剂组显著缩小(P<0.01);③苏木精-伊红结果表明,合剂组和合剂+GW4869组相较于模型组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异常程度较轻,但仍有部分细胞显示出核固缩和胞质凝集的特征;④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出的颗粒直径从60-300 nm不等,与外泌体的特征大小范围一致;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梗死区p-Akt及血清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TSG10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合剂组梗死区p-Akt及血清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TSG10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合剂组相比,加用GW4869后,梗死区p-Akt及血清外泌体标志蛋白CD63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TSG101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⑥提示补气活血合剂可能通过促进外泌体释放增强缺血侧皮质区p-Akt的表达,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气活血合剂 缺血再灌注 神经功能 P-AKT 外泌体 工程化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三针、挛三针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32例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杨海涛 庄礼兴 刘悦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48-51,共4页
目的观察靳三针(颞三针合挛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组、康复组、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分别施加颞三针合挛三针治疗、康复训练和联合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7d... 目的观察靳三针(颞三针合挛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靳三针组、康复组、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分别施加颞三针合挛三针治疗、康复训练和联合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分别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assessment,FCA)、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 scale,NDS)、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比较3种疗效的差异。结果 3组在升高FCA、FMA评分和降低NDS、CSI评分方面具有时效关系,与治疗后7d比较,治疗后14d,3组FCA、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或P<0.01),NDS、CSI评分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14d,联合组在升高FCA、FMA评分,降低NDS、CSI评分方面显著优于靳三针组和康复组(P<0.05,或P<0.01)。结论靳三针、康复训练及其联合应用均可缓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症状,以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的疗效最优,但靳三针因取穴、操作简便而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靳三针 颞三针 挛三针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陆彦青 黄凡 +2 位作者 代树程 廖日丰 温春娣 《河北中医》 2018年第11期1714-1719,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康复组40例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组40例予针刺治疗,联合组40例予针刺+康复训练治疗。分别观察比较3组治疗... 目的研究分析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康复组40例予康复训练治疗,针刺组40例予针刺治疗,联合组40例予针刺+康复训练治疗。分别观察比较3组治疗前及治疗14、28 d后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分压[p(O_2)]、氧合指数(OI)、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MV)、膈肌运动度、膈肌厚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3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4 d后,康复组p(O_2)、OI及针刺组、联合组p(O_2)、p(CO_2)、OI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 <0. 05),且联合组p(O_2)、p(CO_2)及OI改善优于康复组及针刺组(P <0. 05);治疗28 d后,3组p(O_2)、p(CO_2)及OI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 <0. 05),且针刺组p(O_2)、OI改善优于康复组(P <0. 05),联合组p(O_2)、p(CO_2)及OI改善优于康复组及针刺组(P <0. 05)。治疗14 d后,康复组FVC、MMV及针刺组、联合组FEV1%、MMV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 <0. 05),且针刺组MMV高于康复组(P <0. 05);治疗28 d后,3组FVC、FEV1%、MMV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 <0. 05),且针刺组FVC高于康复组(P<0. 05),联合组FEV1%、FVC、MMV高于康复组及针刺组(P <0. 05)。治疗14 d后,针刺组膈肌运动度、膈肌厚度及联合组膈肌厚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 <0. 05);治疗28 d后,3组膈肌运动度及膈肌厚度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 <0. 05),且针刺组和联合组大于康复组(P <0. 05),联合组膈肌运动度大于针刺组(P <0. 05)。康复组及针刺组治疗14、28 d后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 0. 05),联合组治疗28d后NIHS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可更好地改善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呼吸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呼吸障碍 针刺疗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辨证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聂斌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7年第5期979-980,共2页
根据古今中医文献论述,较系统介绍中医对糖尿病和胃轻瘫的关系、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策略的认识。
关键词 中医 糖尿病 胃轻瘫 辨证治疗 病因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菖蒲液加氧经鼻吸入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敏 谈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328-331,共4页
【目的】观察复方菖蒲液加氧经鼻吸入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药氧组和纯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和对症支持等一般治疗。纯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纯氧经鼻吸入治... 【目的】观察复方菖蒲液加氧经鼻吸入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药氧组和纯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降纤、抗血小板聚集和对症支持等一般治疗。纯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纯氧经鼻吸入治疗;药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菖蒲液加氧经鼻吸入治疗。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综合疗效,并采用神经功能缺损(MES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变化情况。【结果】(1)总有效率药氧组为90.0%,纯氧组为55.0%,两组比较,药氧组疗效优于纯氧组(P<0.05);(2)治疗后两组的MESSS评分和ADL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药氧组疗效优于纯氧组(P<0.05)。【结论】复方菖蒲液药氧吸入法能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中西医结合疗法 脑梗塞/康复 复方菖蒲液/治疗应用 药氧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少青 罗亚晶 +1 位作者 刘向力 周莹 《国医论坛》 2009年第4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康复护理 应用 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气营血理论针药合治成人特应性皮炎1例
20
作者 刘嘉欣 聂斌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1期188-191,共4页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常好发于儿童,其皮损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易导致误诊和漏诊。目前针对AD的治疗手段有限,探索并确立最佳治疗策略已成为医学界亟须面对的重要挑战。本文报道1例成年女性患...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常好发于儿童,其皮损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差异,易导致误诊和漏诊。目前针对AD的治疗手段有限,探索并确立最佳治疗策略已成为医学界亟须面对的重要挑战。本文报道1例成年女性患者以反复面部红斑伴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于外院确诊为AD,发病前期予抗组胺、抗炎治疗,效果欠佳。聂斌教授将其归属于中医“血风疮”范畴,审其舌脉与皮损,辨病在气与血,予内服犀角地黄汤配合针刺开腠理、祛邪气,点刺放血泻热逐瘀,自血疗法扶正和营以凉血祛风收斑。治疗半月余,患者红斑退,瘙痒止,随访1年,未见复发。基于卫气营血理论与皮损辨证,针药并施,效果显著,为AD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气营血 特应性皮炎 犀角地黄汤 点刺放血 自血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