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健康状况诊断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14
1
作者 贾晓平 李纯厚 +3 位作者 甘居利 林钦 蔡文贵 王增焕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57-765,共9页
利用1997~2002年的调查数据和资料,从海水水质、海水营养结构与营养水平、初级生产力水平、现存生物量水平等4个方面诊断与评价了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现状.渔业生态环境健康诊断方法:海水水质为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 利用1997~2002年的调查数据和资料,从海水水质、海水营养结构与营养水平、初级生产力水平、现存生物量水平等4个方面诊断与评价了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现状.渔业生态环境健康诊断方法:海水水质为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A值);营养结构为氮、磷、硅的含量水平以及三者比值判别法,营养水平为营养指数法(E值);初级生产力和饵料生物为水平分级法.渔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为综合指数法.结果表明,海域pH值的均值范围为8.07~8.15,溶解氧的范围为5.67~6.03 mg·L-1,无机氮的范围为3.04~4.15 μmol·dm-3,磷酸盐的范围为0.18~0.34μmol·dm-3,均符合中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 89)或二类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有机污染指数(A值)范围为-0.411~0.237,营养水平指数(E值)范围为0.10~0.34,表明海水未受有机污染,海域处于贫营养状态.海域Si:N:P的比值为14.8:13.2:1.11,海水营养结构总体上表现为硅和氮的比例偏低;初级生产力水平范围为5~1级,年平均值为3级,属'较高'水平级.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的现存生物量分别为3级、5级和4级,总体上属于中等水平.本次渔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9项单因子指数值均低于1.0,而综合指数为0.58,表明南海北部海域渔业生态环境总体处于良好水平.然而,珠江口、粤东和粤西近海有局部海域无机氮和磷酸盐浓度超标,存在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态环境 健康诊断 质量评价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纯厚 齐占会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0-145,共16页
我国是渔业大国,2022年水产品产量达6800多万t,其中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0%。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供给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渔业生产活动对养殖水域和毗连自然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备... 我国是渔业大国,2022年水产品产量达6800多万t,其中养殖产量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0%。渔业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供给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渔业生产活动对养殖水域和毗连自然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备受关注。渔业生态环境学科主要研究渔业活动对自然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渔业生产以及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受损渔业水域生态修复与生境恢复等基础科学和产业技术问题。本文概括性总结了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近十年来各领域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我国渔业生态环境学科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渔业生态环境学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推动中国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生态环境 监测评价 碳汇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静剂地西泮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中的研究概况
3
作者 郑皓洁 李玲 黄珂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地西泮是我国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一类兽药,却时常在水产品抽检中出现,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展地西泮残留检测和风险评价是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通过综述我国水产品及渔业环境、渔用投入... 地西泮是我国不得在动物性食品中检出的一类兽药,却时常在水产品抽检中出现,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展地西泮残留检测和风险评价是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通过综述我国水产品及渔业环境、渔用投入品等水产养殖关键要素中地西泮的残留现状,分类讨论地西泮检测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地西泮在生态环境和水产品中的毒性效应和风险评价概况,旨在为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泮 水产品 渔业环境 安全风险评估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珠江口万山群岛毗邻海域渔业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吴鹏 刘永 +5 位作者 肖雅元 谢雨芳 唐广隆 林琳 王腾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共8页
万山群岛在珠江口渔业资源养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该区域岛礁毗邻海域的渔业生态状况尚缺乏足够研究。分析了2021年4月万山群岛毗邻海域的水环境状况和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以此评价该区域渔业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万山群岛... 万山群岛在珠江口渔业资源养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该区域岛礁毗邻海域的渔业生态状况尚缺乏足够研究。分析了2021年4月万山群岛毗邻海域的水环境状况和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以此评价该区域渔业生态环境状况。结果表明,万山群岛海水环境状况受珠江口径流输入的影响较大,造成该区域西北侧的桂山岛和东澳岛海水中的无机氮浓度、营养状态质量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较高,部分水体为富营养状态,并且初级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但多为中低水平。万山群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具有区域性分布特点,可聚为3大类,其中桂山岛临近区域内的浮游动物香农多样性指数相对较低,表明该区域水体可能受到了一定的污染;桂山岛海域的鱼卵和仔稚鱼丰度却较高,分别为133粒·m^(−3)和18尾·m^(−3),表明桂山岛可能是珠江口鱼类产卵的重要场所。海水初级生产力和浮游动物均匀度指数可很好地反映万山群岛水环境和浮游动物群落之间的关联性,并可指示水体富营养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水质评价 环境因子 富营养化 浮游动物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娇娇 徐姗楠 +2 位作者 李纯厚 刘永 林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456-1466,共11页
根据2012年1月的海洋生态调查数据,从海水环境质量(包括海水营养结构与营养水平)、沉积环境质量、初级生产力和饵料生物水平4个指标评价了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 根据2012年1月的海洋生态调查数据,从海水环境质量(包括海水营养结构与营养水平)、沉积环境质量、初级生产力和饵料生物水平4个指标评价了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域水质因子DO、BOD5、CODMn、硫化物、PO3-4-P、DIN、Cu、Pb、Cd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66.7%站位的石油类污染物、91.7%站位的pH和个别站位的Zn含量超过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1.215,海水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状况属于优良等级,尚未受明显有机污染;海水营养水平属于中高营养等级,沉积物各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478,表明沉积环境质量良好;初级生产力属中等水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生物量丰度很高。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为1.129,属轻度污染。结合生物体残毒(总TPHs)等历史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属于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污染物。今后应加强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尤其是对石油类污染物的优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排污 海洋生态环境 环境评价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鹏澳海湾养殖生态环境的化学计量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田梓杨 黄洪辉 +4 位作者 齐占会 廖秀丽 刘华雪 戴明 史荣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1-888,共8页
根据2008 2009年在深圳大鹏澳养殖海域周年4个季节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分类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大鹏澳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以海水温度、盐度、海水营养盐中的... 根据2008 2009年在深圳大鹏澳养殖海域周年4个季节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分类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大鹏澳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以海水温度、盐度、海水营养盐中的无机三氮、硫化物、叶绿素a(Chla)和颗粒有机物(POM)等为特征,表征了大鹏澳海洋生态环境主要受气候和水文因素的影响;第二主成分以海水磷酸盐(PO4-P)和沉积物硫化物为特征,与网箱养殖自身污染效应有关;第三主成分以海水溶解氧(DO)和化学需氧量(CODMn)为特征,与养殖生物耗氧代谢活动有关;第四主成分以沉积物有机质为特征,与养殖贝类的生物沉降作用有关。该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养殖活动的空间布局及其季节周期性养殖生产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方法 大鹏澳 养殖生态环境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渔业科技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4
7
作者 文国樑 曹煜成 +5 位作者 孙志伟 郭奕惠 邱丽华 周瑞莲 陈海丽 李卓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17-221,233,共6页
从渔业科技人才、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级渔业科技转化能力、推广体系建设、高新企业等方面,分析广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良种选育、高效健康养殖、渔业设施研发、循环工业化养殖、渔业资源调查、水产品综合利用、渔... 从渔业科技人才、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级渔业科技转化能力、推广体系建设、高新企业等方面,分析广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从良种选育、高效健康养殖、渔业设施研发、循环工业化养殖、渔业资源调查、水产品综合利用、渔业节能减排等方面,论述广东渔业科技取得的新进展;指出广东渔业科技存在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导品种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存在瓶颈、渔业科技投入存在差距等问题;提出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推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和完善人才的培养、激励和使用机制等"十二五"广东省渔业科技工作战略对策,以期为广东渔业科技快速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渔业科技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山群岛长鳍篮子鱼与云斑海猪鱼的营养生态位特征
8
作者 石娟 李纯厚 +7 位作者 王腾 王春伶 赵金发 宋晓宇 吴鹏 肖雅元 林琳 刘永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5,共13页
【目的】探究万山群岛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优势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掌握优势鱼类资源竞争关系。【方法】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对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展开营养生态位研究并计算了两个种群的营养结构指标。【结果】长鳍篮子鱼和云斑... 【目的】探究万山群岛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优势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掌握优势鱼类资源竞争关系。【方法】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对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展开营养生态位研究并计算了两个种群的营养结构指标。【结果】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的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9.15‰~14.09‰和10.34‰~14.60‰,δ^(13)C值为-19.87‰~-14.54‰和-18.16‰~-15.60‰,平均营养级为3.05和3.30。δ^(13)C-δ^(15)N营养生态位结构分析表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长鳍篮子鱼营养生态位宽幅和营养结构多样性均高于云斑海猪鱼,食物来源更广泛,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种群体长与δ^(13)C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与δ^(15)N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长鳍篮子鱼的体长与δ^(15)N呈显著正相关,而云斑海猪鱼的体长与δ^(15)N呈现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两种鱼类的食性均随个体发育而发生转化,长鳍篮子鱼趋向高营养级饵料生物,云斑海猪鱼趋向低营养级饵料生物。【结论】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体长分别在90~100 mm和100~110 mm出现营养生态位宽幅急剧升高,而这刚好处于二者初次性成熟体长或性逆转体长附近,推测两种鱼类在性腺发育成熟时期食性发生转变。本研究揭示万山群岛两种优势种的营养生态位特征,对种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容量的评估具有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鳍篮子鱼 云斑海猪鱼 稳定同位素 竞争 共存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考洲洋海洋渔业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3
9
作者 甘居利 贾晓平 +3 位作者 李纯厚 林钦 黄洪辉 蔡文贵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2,共4页
根据1999年考洲洋12个调查站的观测资料,按我国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用质量指数法分级评价考洲洋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考洲洋的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轻微污染偶有发生,石油类是主要污染物,其次为PO4 P。2月(枯水期)在5测站的表层沉积物... 根据1999年考洲洋12个调查站的观测资料,按我国有关的环境质量标准,用质量指数法分级评价考洲洋的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考洲洋的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轻微污染偶有发生,石油类是主要污染物,其次为PO4 P。2月(枯水期)在5测站的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略有超标,3测站海水和2测站表层沉积物受石油类轻污染,1测站的海水受Cu轻污染。8月(丰水期),5测站的海水受PO4 P轻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北部 考洲洋 海洋渔业 环境质量评价 海水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DNA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量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秦传新 左涛 +2 位作者 于刚 周文礼 李纯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3-128,共6页
环境DNA(Environment DNA,eDNA)技术因其无创、高效、经济、灵敏等特点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评价中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围绕eDNA技术的内容、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3个方面,系统综述了该技术在实验室环境和野外环境水生生态系统生... 环境DNA(Environment DNA,eDNA)技术因其无创、高效、经济、灵敏等特点在水生生态系统生物评价中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围绕eDNA技术的内容、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3个方面,系统综述了该技术在实验室环境和野外环境水生生态系统生物量评估中的应用进展,探讨其优劣势、生态过程、评估错误等内容,展望了该技术在水生生物量评估领域的应用前景,以期为eDNA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水生生态系统 生物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东部重要渔业水域叶绿素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增焕 林钦 +5 位作者 李纯厚 黄洪辉 杨美兰 甘居利 蔡文贵 吕晓瑜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4,共4页
根据1997年8月至2003年5月对粤东近海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研究的资料,对叶绿素的含量、组成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广东东部近海的叶绿素平均含量6.45mg/m3,其中柘林湾水域的叶绿素含量最高(9.12mg/m3),大亚湾水域的含量... 根据1997年8月至2003年5月对粤东近海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研究的资料,对叶绿素的含量、组成和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广东东部近海的叶绿素平均含量6.45mg/m3,其中柘林湾水域的叶绿素含量最高(9.12mg/m3),大亚湾水域的含量最低(3.61mg/m3)。考洲洋、珠江口水域叶绿素含量有季节/年度差异;大亚湾、红海湾水域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差异较小。叶绿素a是叶绿素的主要组分,占60%~80%,叶绿素b、c分别占7%~24%和6%~19%。研究水域的叶绿素含量和季节变化与营养盐、水体的温盐等理化因子的变化有关,而叶绿素组成的变化与浮游植物的生长状况、群落结构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近海 叶绿素 含量与组成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环境三氯杀螨醇的污染与危害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娟 甘居利 《南方水产》 2010年第3期68-73,共6页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重要的输出国,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力拓展了水产行业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许多国家对水产品中药物残留规定了严格的限量,同时也更加关注渔业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和重要的输出国,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有力拓展了水产行业的发展前景。然而,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许多国家对水产品中药物残留规定了严格的限量,同时也更加关注渔业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对于相关的基础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作为滴滴涕替代产品的三氯杀螨醇,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许多学者极大的关注。三氯杀螨醇对啮齿动物的毒性较低,杀螨效果好,促进了农作物的丰收。然而,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很强,环境残留和多种危害日渐显现。文章评述了三氯杀螨醇的水环境行为、生物效应及其对水产品安全的影响,并指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氯杀螨醇 生物效应 渔业环境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主要养殖贝类体微量元素含量及其风险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许诺 陈成桐 王增焕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第3期14-19,共6页
对广东省主要养殖贝类牡蛎和蛤仔体微量元素Cu、Cd、Pb、Zn、Cr、Ni的含量水平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贝类体内脏团对贝类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对牡蛎和蛤仔的膳食暴露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蛤仔体内Cu、Zn含量远远高于其他4种元素的含... 对广东省主要养殖贝类牡蛎和蛤仔体微量元素Cu、Cd、Pb、Zn、Cr、Ni的含量水平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贝类体内脏团对贝类体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对牡蛎和蛤仔的膳食暴露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蛤仔体内Cu、Zn含量远远高于其他4种元素的含量,而牡蛎体Cu、Zn、Cd的含量远远高于Pb、Cr、Ni的含量。蛤仔去除内脏团后,Cd、Cu、Cr、Ni含量比含内脏团略有降低,牡蛎体去除内脏团后,Pb、Ni含量比含内脏团略有降低,其余元素的含量变化很小。牡蛎和蛤仔体微量元素的膳食暴露量结果表明,蛤仔体Cd、Cr、Ni的膳食暴露量低,处于安全范围。牡蛎体Cr、Ni的暴露量低,处于安全范围内。牡蛎体Cd的膳食暴露量较高,但仍低于JECFA推荐值。牡蛎和蛤仔体内Pb的膳食暴露量虽然低,也需要尽可能减少其含量,降低暴露量。本研究结果对于提高贝类产品质量、保障消费安全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牡蛎 蛤仔 微量元素 风险分析 膳食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4
作者 于杰 邹建伟 陈国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90,共10页
适时评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鱼类资源状况,对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4月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鱼类资源特征、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为北部湾海洋牧场生态效应研究提供参... 适时评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鱼类资源状况,对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4月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分析了鱼类资源特征、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以为北部湾海洋牧场生态效应研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示范区鱼类数量密度、生物量密度和种类数均高于对照区。示范区和对照区鱼类物种组成在种级水平上为中等不相似,且2个区域鱼类群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研究区鱼类群落可划分为4个具有显著性差异的类群(p<0.05),分别位于示范区B区和对照区南部站位(类群Ⅰ)、对照区北部站位(类群Ⅱ)、示范区A区和B区交界处(类群Ⅲ)和示范区A区(类群Ⅳ)。类群Ⅰ和Ⅲ的平均相异性指数为53.88%,贡献率排前3位的分歧种为吉打副叶鲹(Alepes djedaba)、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类群Ⅲ和Ⅳ的平均相异性指数为48.85%,贡献率排前3位的分歧种为竹荚鱼、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花斑蛇鲻(Saurida undosquamis)。水温和化学需氧量是显著影响研究区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溶解氧和浮游植物密度的影响稍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鱼类群落结构 环境因子 广西银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渔业生态足迹指数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玉涛 徐姗楠 +1 位作者 齐占会 李纯厚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1,共5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与消耗的有效工具,渔业生态足迹是用于分析评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性的方法。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和渔业生态足迹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渔业生态足迹模型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在渔业资源研究... 生态足迹是一种用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与消耗的有效工具,渔业生态足迹是用于分析评价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性的方法。文章介绍了生态足迹和渔业生态足迹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渔业生态足迹模型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在渔业资源研究领域的应用;概括了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计算方法,评述了渔业生态足迹指数计算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中渔业生态足迹指数计算结果的具体应用。同时简要分析了我国渔业生态足迹的研究状况及近期研究的重点内容,并就渔业生态足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态足迹 渔业资源 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3年珠江口鱼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6
作者 马菁菁 陈海刚 +4 位作者 张喆 田斐 唐振朝 熊倩 张林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73,共12页
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 珠江口是中国重要的渔场和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区。为掌握珠江口渔业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分别于2018—2023年春、秋季开展了6次底拖网调查,探究了珠江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期为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结果显示,珠江口海域6个航次调查共鉴定鱼类168种,隶属于17目55科119属。优势种与重要种的组成以中小型底层鱼类为主,包括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前鳞骨鲻(Osteomugil ophuyseni)、鳓(Ilisha elongata)、七丝鲚(Coilia grayi)和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鱼类的平均质量资源密度和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差异,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20年秋季和2020年春季。聚类分析表明,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4组,表现为年际差异和空间差异并存。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分为3组,仅表现出年际差异。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进一步揭示了春季鱼类群落结构主要受盐度、水温和水深的影响,而秋季则主要受透明度、活性磷酸盐、水深和水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环境因子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冷泉毗邻海域尾明角灯鱼和长鳍虹灯鱼的营养生态位研究
17
作者 石娟 刘永 +5 位作者 李纯厚 宋晓宇 赵金发 王腾 孔啸兰 黄应邦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 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和长鳍虹灯鱼(Bolinichthys longipes)是冷泉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中层鱼类,是连接表层到深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为探索冷泉生态系统食物网及其物质循环流动,于2021年8月在南海冷泉区毗邻海域采集这2种鱼类,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其营养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尾明角灯鱼在冷泉区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氮稳定同位素(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22±0.35)‰、(8.6±0.48)‰和3.35±0.14,在对照区分别为(-20.51±0.33)‰、(8.15±0.65)‰和3.40±0.19;长鳍虹灯鱼在冷泉区的δ^(13)C、δ^(15)N和营养级分别为(-20.19±0.28)‰、(9.32±0.66)‰和3.57±0.19,在对照区分别为(-20.68±0.42)‰、(8.86±0.68)‰和3.61±0.20。长鳍虹灯鱼的δ^(13)C、δ^(15)N在这2个区域均高于尾明角灯鱼,且其对鱼类、虾类等次级消费者的摄食比例较高,表明其食物来源广泛,营养层级较高,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2种鱼类在不同区域均呈现出冷泉区营养结构多样性较低、营养生态位较窄的特征,这是因为冷泉独特的生态环境及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使消费者摄食具有选择性。同时通过循环统计分析发现2种中层鱼的营养结构均朝冷泉区变化,表明冷泉区中层鱼类的种群营养结构变化更复杂且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生态系统 中层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结构研究
18
作者 汪慧娟 徐姗楠 +4 位作者 张文博 黄洪辉 齐占会 程琪 刘华雪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
根据2015年秋季珠江口南沙海域拖网渔业生物的调查,采用碳(C)、氮(N)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并探讨了食物网中鱼类营养级历史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南沙海域秋... 根据2015年秋季珠江口南沙海域拖网渔业生物的调查,采用碳(C)、氮(N)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并探讨了食物网中鱼类营养级历史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生物δ^(13)C介于–29.22‰--–20.67‰,均值为(–25.89±2.08)‰,δ15N介于10.55‰-15.66‰,均值为(12.44±1.41)‰。以小型浮游动物的氮稳定同位素平均值作为基准值构建渔业生物的营养级谱,发现珠江口南沙海域鱼类的营养级范围为2.72-4.23,甲壳类的营养级范围为2.99-3.99,且各种类生物营养级跨度大。与Fishbase鱼类生态学数据库记录进行对比,发现64%的鱼类其营养级均值位于历史营养级数据范围内,27%的鱼类营养级低于历史营养级水平,只有9%的鱼类营养级高于历史营养级水平。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总体处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食物网受干扰较多的状态。研究初步建立了珠江口南沙海域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结构,旨在为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渔业生物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银滩南部海域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
19
作者 牛麓连 陈国宝 +2 位作者 邹建伟 佟飞 于杰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2,共10页
为掌握广西北海银滩海洋牧场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分别于2022年3月、2023年1月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该海域进行了2次声学调查。利用回波积分法并结合拖网采样(网目尺寸:4.0 cm×2.5 cm)对调查海域内生物的尾数密... 为掌握广西北海银滩海洋牧场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分别于2022年3月、2023年1月采用分裂波束式科学探鱼仪(Simrad EK80)对该海域进行了2次声学调查。利用回波积分法并结合拖网采样(网目尺寸:4.0 cm×2.5 cm)对调查海域内生物的尾数密度、生物量密度及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在人工鱼礁区还是对照区,渔获组成均主要以小型个体为主(2022和2023年的个体平均体质量分别为8.64和29.8 g)。2022年3月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声学评估种类平均尾数密度分别为66 003和41 903尾·km^(-2),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726.66和469.90 kg·km^(-2);2023年1月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声学评估种类平均尾数密度分别为17 194和11 110尾·km^(-2),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665.94和406.85 kg·km^(-2)。人工鱼礁区表现出明显的集鱼效果。调查海域渔业资源主要分布于5.0 m以深水层,且礁区渔业资源较对照区垂直分布范围更广。2次调查的人工鱼礁区平均单体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 TS)均大于对照区,且人工鱼礁区检测出的单体目标较对照区多,分布比对照区更集中,表明人工鱼礁影响了鱼类的资源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声学调查 回波积分法 扫海面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的涠洲岛周围海域布氏鲸种群分布初探
20
作者 郑若丹 陈炳耀 +4 位作者 张帅 麦俊晓 蒋佩文 王文欣 李敏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6,共11页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的关键物种。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是中国近海唯一稳定出现的须鲸种群,但其栖息地分布现状尚不明确。由于布氏鲸活动能力强、分布范围广,目视... 鲸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生态稳定的关键物种。广西涠洲岛布氏鲸(Ba-laenoptera edeni edeni)是中国近海唯一稳定出现的须鲸种群,但其栖息地分布现状尚不明确。由于布氏鲸活动能力强、分布范围广,目视监测难以进行稳定跟踪调查。基于此,结合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eDNA)技术,监测了不同时期(2022年4月和2023年1月)涠洲岛布氏鲸栖息地的分布现状。研究发现,4月在布氏鲸的热点分布海域(涠洲岛—斜阳岛之间)目视和eDNA均发现布氏鲸存在(n=3),同时在涠洲岛西南海域也发现布氏鲸存在(n=2),其中有1个站位仅eDNA检测到;1月在布氏鲸的热点分布海域目视和eDNA均发现布氏鲸存在(n=1),涠洲岛东部海域仅eDNA检测到布氏鲸存在(n=1)。结果表明,eDNA技术相比目视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可用于验证布氏鲸的分布,同时发现涠洲岛东部和西南部海域是布氏鲸的潜在热点分布海域。该研究验证了eDNA技术在涠洲岛布氏鲸分布监测上的可行性,进一步明确了涠洲岛布氏鲸栖息地的分布现状,为其种群的高效监测和科学保护提供了基线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布氏鲸 种群分布 涠洲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