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东燕 吴子刚 +3 位作者 林煜光 孙艳荪 乔珊 鲁玉珍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研究CYP2C19(cytochrome 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对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1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入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EAC)或奥美拉唑联合阿... 目的研究CYP2C19(cytochrome 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对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1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入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EAC)或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OAC)进行1周根除治疗。治疗前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所有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并分为EM型、IM型、PM型。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14C呼气试验,判断Hp根除情况。结果 (1)EAC组Hp根除率为85.7%;OAC组Hp根除率为77.8%;两治疗组总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EAC组EM、IM、PM的Hp根除率分别为76.5%、87.9%、100%,各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OAC组EM、IM、PM的Hp根除率分别为33.3%、85.7%、100%,EM型与IM型间、EM型与PM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IM型与PM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个体差异小,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而以奥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个体差异大,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EM型者Hp根除率低,PM型者Hp根除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幽门螺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药耐药基因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陈东燕 孙艳荪 +2 位作者 吴子刚 乔珊 林煜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年第3期123-126,共4页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对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101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入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E...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对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101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入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EAC)或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OAC)进行1周根除治疗。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的方法检测MDR1C3435T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Hp根除率的差异。结果 MDR1CC3435、C3435T和3435TT的Hp根除率分别为72.4%、88.2%和81.0%。MDR1C3435T各基因型组间Hp根除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与Hp根除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R1 基因多态性 P-糖蛋白 埃索美拉唑 奥美拉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乳头状瘤1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文科 邹兵 《黑龙江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960-963,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乳头状瘤(EP)的临床特点,提高EP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检出的121例EP临床资料,分析EP的临床、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结果:EP检出率为0.12%,女性多见(男:女=7:17),各... 目的:探讨食管乳头状瘤(EP)的临床特点,提高EP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检出的121例EP临床资料,分析EP的临床、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方法、预后情况。结果:EP检出率为0.12%,女性多见(男:女=7:17),各年龄段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0)。内镜下多见于食管中段,单发病变为主(90.91%);主要表现为山田Ⅰ型或Ⅱ型白色息肉样隆起,直径2mm^8mm,多数≤5mm(92.56%)。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分化成熟的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中央可见血管结缔组织组成的中心轴。与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肿瘤等病变无相关性,内镜下漏诊率为9.10%、误诊率为24.80%。病变直径≤5mm者予活检钳钳除(92.56%),直径>5mm患者予高频电切(7.44%)。63例患者随访2~81月(平均17.7月),有3例(4.76%)出现再发,治疗后复查未见复发或再发。结论: EP是一种临床罕见病,女性多见,发病与年龄无关;多见于食管中段,单发病变为主;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但内镜下易出现漏诊和误诊;主要治疗方式是内镜下摘除,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乳头状瘤 内镜 病理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