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物质应用与减肥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新视域
1
作者 成正东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4年第A03期5-17,共13页
用科学的方法助人将使社会工作事业获得更宽广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软物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构建了它与社会工作的桥梁。儿童肥胖的最新研究表明,肥胖儿与他们在生命的早期过度消费糖量过载的软饮料和果汁所形成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 用科学的方法助人将使社会工作事业获得更宽广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软物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构建了它与社会工作的桥梁。儿童肥胖的最新研究表明,肥胖儿与他们在生命的早期过度消费糖量过载的软饮料和果汁所形成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有密切的关系。体重控制的困难在于怎样在"能源开支阈值"附近(较少体力活动时)实现身体的能量平衡,功能性食品将为体重控制提供有效手段。现阶段社会工作服务的主要任务将是从救助性公共服务进一步走向更多层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过程。软物质研究与科学应用将为社工提供科学基础,并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服务 应用 基础科学 视域 减肥 物质 治理能力 社会工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气液调配蒸发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温学诚 陈健勇 +4 位作者 陈颖 罗向龙 梁颖宗 何嘉城 杨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29,144,共8页
气液调配蒸发器通过调整干度和质量流速实现传热性能提升。分别将两个管程布置为4-2-4-6-4(蒸发器1)和5-4-3-4-4(蒸发器2)的气液调配蒸发器用于热泵热水器中(分别为系统A和系统B)进行实验,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蒸发器1,蒸... 气液调配蒸发器通过调整干度和质量流速实现传热性能提升。分别将两个管程布置为4-2-4-6-4(蒸发器1)和5-4-3-4-4(蒸发器2)的气液调配蒸发器用于热泵热水器中(分别为系统A和系统B)进行实验,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蒸发器1,蒸发器2制冷剂分布更均匀,且蒸发器侧压降减小了10.91%。在名义工况下,相比于系统A,系统B制热量减少1.69%,功率也减少1.45%,两个系统COP基本相同。系统B的排气压力比系统A小26.35~84.78 kPa,更有利于压缩机的安全运行;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系统B的压缩机功耗均小于系统A,当环境温度为30℃时,系统B的性能比系统A提高了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蒸发器管程布置 压降 制冷剂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rij复配乳化剂的硬脂酸乳液制备及性能
3
作者 余昱欣 莫松平 +2 位作者 陈瑜芬 贾莉斯 陈颖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7-1015,共9页
开发用于热能存储与传输的硬脂酸相变乳液,选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s分别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SDB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40和Tween 60等3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通过相反转乳化法制备了硬脂酸相变... 开发用于热能存储与传输的硬脂酸相变乳液,选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s分别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SDB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40和Tween 60等3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通过相反转乳化法制备了硬脂酸相变纳米乳液。经过优化制备工艺参数,成功制备了平均液滴尺寸小于100 nm、分散相含量最高达30%(质量分数)的稳定纳米乳液。纳米乳液具有较高的相变潜热,且在长时间贮存和100次冻融循环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乳液 脂肪酸 稳定性 热能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光固化液态MTQ硅树脂的制备 被引量:7
4
作者 黄梓英 刘珠 +4 位作者 洪鹏 罗青宏 陈玉镔 刘晓暄 向洪平 《有机硅材料》 CAS 2019年第6期427-434,共8页
以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六甲基硅氧烷、正硅酸乙酯等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通过水解缩合制得无色、无味、透明、可紫外光固化的液态MTQ硅树脂.控制T/Q的量之比为1/3,考察了不同M/T+Q值、水解时间、缩合时间对产物性能的影... 以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六甲基硅氧烷、正硅酸乙酯等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通过水解缩合制得无色、无味、透明、可紫外光固化的液态MTQ硅树脂.控制T/Q的量之比为1/3,考察了不同M/T+Q值、水解时间、缩合时间对产物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热重分析、紫外分光光度计及拉伸测试等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M/T+Q=1,水解时间为50 min,缩合时间为7 h时,硅树脂有较高的转化率、良好的耐热性及透光率.此外,制备的液态MTQ硅树脂光固化后,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及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MTQ硅树脂 水解缩合 光固化 高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光固化高折射率液态MDT硅树脂的制备及其固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珠 杨先君 +6 位作者 向洪平 洪鹏 黄梓英 李伟健 林浩源 罗青宏 刘晓暄 《有机硅材料》 CAS 2020年第3期1-12,共12页
以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及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浓盐酸为催化剂,采用水解缩聚法,制得高折射率巯基MDT(S-MDT)硅树脂。将S-MDT硅树脂、苯基乙烯基硅油和2-羟基-2-甲基苯基丙酮于暗处搅拌均匀,经紫外光固化制得固... 以γ-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二苯基二甲氧基硅烷及六甲基二硅氧烷为原料,浓盐酸为催化剂,采用水解缩聚法,制得高折射率巯基MDT(S-MDT)硅树脂。将S-MDT硅树脂、苯基乙烯基硅油和2-羟基-2-甲基苯基丙酮于暗处搅拌均匀,经紫外光固化制得固化物。研究了催化剂用量、水解温度及时间、缩聚温度及时间、苯基质量分数对S-MDT硅树脂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凝胶渗透色谱分析了产物结构与摩尔质量分布,还研究了S-MDT硅树脂的固化动力学及其固化物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透光率。结果表明,较佳合成工艺为:催化剂用量2.00%、水解温度80℃、水解时间3 h、缩聚温度120℃、缩聚时间3 h、苯基质量分数16.23%、有机取代基与硅原子的量之比1.88。此条件下,S-MDT硅树脂为透明黏稠物,黏度为3890 m Pa·s、摩尔质量分布系数为1.11、折射率为1.5685。此外,当S-MDT硅树脂中巯基与苯基乙烯基硅油中乙烯基的量之比为2/1时,体系双键转化率为93%,固化物的拉伸强度为2.96 MPa、拉断伸长率为160%、交联密度为2.06×10^-3mol/cm^3、最大热分解速率温度为448.54℃、可见光透光率高于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MDT硅树脂 水解缩聚法 紫外光固化 高折射率 高可见光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交联的可回收与再加工有机硅材料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金豪 黄海清 +2 位作者 祖兆基 玉冰 向洪平 《有机硅材料》 CAS 2023年第4期50-58,共9页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开发本征型自修复材料时构建了动态交联网络,因交联网络的可逆解离与重组特性还赋予了聚合物材料可回收或再加工能力,在科研与产业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动态交联有机硅材料不仅具有有机硅材料的优异性能,还具有可回收...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开发本征型自修复材料时构建了动态交联网络,因交联网络的可逆解离与重组特性还赋予了聚合物材料可回收或再加工能力,在科研与产业界都引起了极大关注。动态交联有机硅材料不仅具有有机硅材料的优异性能,还具有可回收或再加工特性,从而在有机硅材料结束服役后还能回收利用,可有效节约资源和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基于回收过程中所使用方法的不同,对可回收动态交联有机硅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从热压回收和溶液回收两方面入手,最后对可回收动态交联有机硅材料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材料 动态交联网络 再加工能力 热压回收 溶液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迁移咔唑基肟酯光引发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先君 张敏峰 +1 位作者 李治全 刘晓暄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为降低光引发剂在光固化涂层中的迁移性,以咔唑为生色团,合成了2种以双键封端的可聚合型肟酯类光引发剂。利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对其紫外吸收、稳态光解和迁移性进行研究,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光致脱羧和光聚合动力学性... 为降低光引发剂在光固化涂层中的迁移性,以咔唑为生色团,合成了2种以双键封端的可聚合型肟酯类光引发剂。利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对其紫外吸收、稳态光解和迁移性进行研究,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研究光致脱羧和光聚合动力学性能,并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对其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肟酯类光引发剂的最大吸收波长在338 nm,尾部吸收延至380 nm。在低光强365 nm LED辐照下(1 mW/cm2),咔唑基肟酯可发生光致脱羧反应,释放的活性自由基能有效引发丙烯酸酯单体和巯基-丙烯酸酯体系聚合。且可聚合型咔唑基肟酯类光引发剂在光固化涂层中显示了较低的迁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 肟酯光引发剂 低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干工质的补气增焓高温热泵循环热力学分析
8
作者 刘佳昕 陈健勇 +4 位作者 陈颖 罗向龙 梁颖宗 何嘉诚 杨智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49,共9页
利用高温热泵回收工业余热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高温热泵要求高临界温度,可选工质以干工质居多,但干工质从饱和气相开始压缩时,压缩过程在两相区,带来液击风险,不利于压缩机和高温热泵运行。提出了2种改进的补气增焓热泵循环(循环A和循... 利用高温热泵回收工业余热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高温热泵要求高临界温度,可选工质以干工质居多,但干工质从饱和气相开始压缩时,压缩过程在两相区,带来液击风险,不利于压缩机和高温热泵运行。提出了2种改进的补气增焓热泵循环(循环A和循环B),以Isohexane、R1336mzz(Z)和R1233zd(E)为工质,分析了压缩机等熵效率、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最小过热度及热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循环B,蒸发温度自50℃升至80℃,对于R1336mzz(Z),COP最高可提高2.56%,VHC(单位容积制热量,volumetric heating capacity)最高可提高3.18%;对于R1233zd(E),COP最高可提高0.44%,VHC最高可以提高0.54%。循环A对等熵效率的适应性较好;对于循环B,当等熵效率超过0.6时,不宜采用Isohexane作为工质,而当等熵效率超过0.95时,R1336mzz(Z)也不宜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泵 干工质 补气增焓 最小过热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变微胶囊悬浮液的芯片阵列冷却特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方立昌 李梓龙 +4 位作者 陈博 苏政 贾莉斯 王智彬 陈颖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55-2464,F0002,共11页
针对传统离散相模型(DPM)由于未考虑颗粒体积影响导致无法准确预测相变微胶囊悬浮液(MEPCMS)的压降,采用修正DPM模型,准确预测MEPCMS在芯片阵列中的流动传热特性,考察芯片发热功率及功率分布对冷却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MEPCMS相比... 针对传统离散相模型(DPM)由于未考虑颗粒体积影响导致无法准确预测相变微胶囊悬浮液(MEPCMS)的压降,采用修正DPM模型,准确预测MEPCMS在芯片阵列中的流动传热特性,考察芯片发热功率及功率分布对冷却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MEPCMS相比于纯基液,平均Nusselt数Nu_(av)最高可提升30.03%,壁面温升ΔT_(w)最高可降低7.19%,综合性能评价因子η均大于1;芯片功率越高越靠近出口,悬浮液冷却效果提升越明显,高功率芯片靠近进口有利于抑制芯片的最高温升,靠近出口时悬浮液Nu_(av)的增幅大于摩擦因子和进出口压降的增幅,可见其受发热功率的影响较小,受功率分布的影响较大。为MEPCMS在细小通道内流动传热特性的认识及在电子器件热管理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微胶囊悬浮液 微通道 芯片阵列热管理 颗粒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分形集成共轴流通道实现液滴高效生成
10
作者 陈展珠 叶锦华 +3 位作者 王智彬 杨智 贾莉斯 陈颖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442-4452,F0002,共12页
单分散性液滴在食品、化工、能源、医药和材料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而现行方法及装置难以兼顾高单分散性和高效率制备。为此,提出了三维分形流道集成方法实现共轴流通道对等高密度集成,并采用简易方法构建了单级和双级三维分形共轴流... 单分散性液滴在食品、化工、能源、医药和材料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而现行方法及装置难以兼顾高单分散性和高效率制备。为此,提出了三维分形流道集成方法实现共轴流通道对等高密度集成,并采用简易方法构建了单级和双级三维分形共轴流通道集成装置;在此基础上实验研究其液滴生成特性及尺寸分布规律。无论稳定模式还是过渡模式的液滴生成,单级4通道与8通道均保持了单通道生成的液滴特性,而生成效率分别提高至单通道的近4倍与8倍。双级16通道在4组流量下制备的液滴单分散性好,变异系数均在3.5%以内;但生成效率提高到单通道的近16倍。可见三维分形集成共轴流通道结构能够在保持制备液滴单分散性的同时提升制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滴生成 微流控 集成 分形 高通量制备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氨基化致密二氧化硅壳层相变胶囊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1
作者 陈浩鑫 马妍琦 +1 位作者 陈颖 盛鑫鑫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08-8015,共8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以正十八烷(C_(18))相变材料为芯材、二氧化硅(SiO_(2))为壳材的相变纳米胶囊(NEPCM),引入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SiO_(2)表面进行功能化处理,此外APTES的引入促进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缩合形成...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以正十八烷(C_(18))相变材料为芯材、二氧化硅(SiO_(2))为壳材的相变纳米胶囊(NEPCM),引入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SiO_(2)表面进行功能化处理,此外APTES的引入促进正硅酸乙酯(TEOS)水解缩合形成致密SiO_(2)壳层。研究了不同芯/壳质量比对NEPCM的微观形貌、相变焓值的影响规律,同时,对NEPCM的热循环稳定性,防泄漏性,热稳定性,对建筑内部温度调节等性能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核/壳质量比的变化,NEPCM相变焓值随着改变。在核/壳质量比为1/1.3时,所制备的纳米胶囊的相变焓值最高,达到了140.57 J/g,包覆率达到61.6%;与此同时,由于有致密SiO 2壳材的保护,相较于纯C 18,NEPCM具有良好的防泄漏性,在经过150次冷热循环后其焓值仅下降0.13%,具有优良的热循环稳定性和耐久性。此外,当NEPCM用于建筑热管理时,其有效地把室内温度到达峰值温度的时间延缓了385 s,并将峰值温度降低了9℃,表明NEPCM具有优良的蓄热调温性能。与此同时,APTES的引入使NEPCM外壳功能化,其表面氨基与有机聚合物的官能团之间的高效相互作用为高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烷 二氧化硅 相变纳米胶囊 硅烷偶联剂 蓄热调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溶胶-凝胶法制备光固化3D打印大豆油基杂化材料及其性能分析
12
作者 曹力铸 李少辉 +1 位作者 刘晓暄 崔艳艳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1-200,共10页
以2.7官能度大豆油多元醇(SBOP)与甲基丙烯酸乙酯二异氰酸酯(MOI)为原料,成功制备了2.7官能度可自由基光固化的大豆油基光敏树脂SBO-2.7A。将SBO-2.7A作为基体树脂,通过添加一定比例活性稀释剂丙烯酸羟乙酯(HEA),制备出了3D打印大豆油... 以2.7官能度大豆油多元醇(SBOP)与甲基丙烯酸乙酯二异氰酸酯(MOI)为原料,成功制备了2.7官能度可自由基光固化的大豆油基光敏树脂SBO-2.7A。将SBO-2.7A作为基体树脂,通过添加一定比例活性稀释剂丙烯酸羟乙酯(HEA),制备出了3D打印大豆油基光敏树脂。通过原位溶胶-凝胶法,将不同正硅酸乙酯(TEOS)添加量的大豆油基打印树脂配方进行3D打印成型,优选出最佳的酸性蒸汽后处理条件后,最终制备出具有机械性能提高的打印大豆油基材料。通过红外光谱仪、电子显微镜、哈克旋转流变仪、拉伸试验机等对3D打印树脂的黏度、光固化行为及其对3D打印样品的热力学性能、机械性能等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位溶胶-凝胶法生成纳米SiO2使得3D打印制品拉伸性能、储能模量均得到提高,其中拉伸强度由起始的9.96 MPa增加到了14.14 MPa,提高了42%;储能模量由293 MPa提高至567 MPa,提高了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基光敏树脂 3D打印 原位溶胶-凝胶法 大豆油基杂化材料 纳米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固化导热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3
作者 张梓华 戴文胜 向洪平 《有机硅材料》 CAS 2024年第4期1-5,25,共6页
以乙烯基硅油和巯基硅油为基体,球形Al2O3作为导热填料,探究球形Al2O3粒径大小及其填充量对光固化导热硅橡胶导热性能、光固化动力学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光固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l2O3的质量分数从100%增加到300%,导热硅橡胶的光... 以乙烯基硅油和巯基硅油为基体,球形Al2O3作为导热填料,探究球形Al2O3粒径大小及其填充量对光固化导热硅橡胶导热性能、光固化动力学和机械性能的影响。光固化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l2O3的质量分数从100%增加到300%,导热硅橡胶的光固化凝胶时间从50 s延长到150 s;随着Al2O3填料填充量的增加,光固化硅橡胶体系中双键转化率不断下降,当Al2O3质量分数为400%时,经过70 s的固化,双键转化率低于15%,与其它Al2O3填充量下的硅橡胶相比,其固化速率差距明显。虽然导热硅橡胶的固化速率受Al2O3填料影响,但相较于橡胶的传统固化方式,仍旧具有快速固化的优点。通过测试填充Al2O3填料后硅橡胶的导热性能发现,不同粒径的Al2O3混合填料有助于提升硅橡胶的热导率;Al2O3填充量的增加也会提高硅橡胶的热导率,当Al2O3质量分数为400%时,光固化硅橡胶热导率可达1.022 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固化 硅橡胶 导热材料 巯基-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环境下Al_2O_3-乙醇纳米流体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邵雪峰 陈颖 +4 位作者 贾莉斯 成正东 李兴 莫松平 刘琢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0024-20027,共4页
采用"两步法"制备浓度为1.0%且不含分散剂的Al2O3-乙醇纳米流体,研究了中低温环境下温度变化对Al2O3-乙醇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吸光度方法评价了纳米流体的稳定性;测试了悬浮颗粒的粒径分布并拟合出不同温度下粒径... 采用"两步法"制备浓度为1.0%且不含分散剂的Al2O3-乙醇纳米流体,研究了中低温环境下温度变化对Al2O3-乙醇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吸光度方法评价了纳米流体的稳定性;测试了悬浮颗粒的粒径分布并拟合出不同温度下粒径分布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计算了悬浮颗粒的沉降速率并拟合出不同温度下沉降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势垒值变化的角度解释了温度影响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原因。结果显示,Al2O3-乙醇纳米流体能在低温下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稳定性 温度 粒径分布 沉降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基纳米流体的凝固行为 被引量:10
15
作者 贾莉斯 彭岚 +3 位作者 陈颖 王世光 莫松平 李兴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2-95,100,共5页
选用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纳米片制备水基纳米流体。采用步冷曲线法测量纳米流体的凝固温度和时间。研究纳米材料形状、尺寸、接触角和比表面积对纳米流体凝固行为的影响。实验发现,TiO2纳米颗粒、... 选用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碳纳米管(CNT)和石墨烯(graphene)纳米片制备水基纳米流体。采用步冷曲线法测量纳米流体的凝固温度和时间。研究纳米材料形状、尺寸、接触角和比表面积对纳米流体凝固行为的影响。实验发现,TiO2纳米颗粒、CNT纳米管和石墨烯纳米片对纳米流体过冷度和凝固时间的减小作用依次增强。0.034%(质量分数)浓度的石墨烯纳米片可完全消除水的过冷现象,使其凝固起始时间和总时间分别缩短61.22%和30.53%。成核理论分析表明,纳米流体的凝固过冷度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纳米流体的成核面积。与接触角、形状和尺寸相比,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对纳米流体过冷度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石墨烯 凝固 过冷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H_2O混合纳米流体的稳定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邵雪峰 陈颖 +3 位作者 莫松平 成正东 殷陶 贾莉斯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47-2252,共6页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TiO_2纳米管(TiNTs)和纳米片(TiNSs),以不同浓度比将两种纳米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水基混合纳米流体,研究了纳米流体总浓度和两种纳米颗粒浓度比对混合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纳米颗粒沉降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 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TiO_2纳米管(TiNTs)和纳米片(TiNSs),以不同浓度比将两种纳米颗粒分散在水中形成水基混合纳米流体,研究了纳米流体总浓度和两种纳米颗粒浓度比对混合纳米流体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纳米颗粒沉降高度随时间的变化计算了纳米颗粒的相对沉降速率,并用沉降速率评价了纳米流体的稳定性。结果显示,纳米流体总浓度越大,纳米颗粒沉降速率越小,纳米流体越稳定;总浓度相同时,在TiNTs浓度高的情况下,混合纳米流体的稳定性较好且优于单组份TiNTs和TiNSs纳米流体,但在TiNSs浓度高的情况下,混合纳米流体的稳定性较差。测试了不同剪切速率下纳米流体的粘度;从粘度变化的角度解释了纳米流体总浓度与TiNTs和TiNSs浓度比影响纳米颗粒沉降速率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纳米管 纳米片 混合纳米流体 稳定性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相模型的相变微胶囊流体传热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兴辉 杨震 +1 位作者 陈颖 段远源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91-1501,共11页
相变材料微胶囊悬浮液是将相变微胶囊颗粒添加至单相流体中形成的一种新型传热介质,由于传热系数高、传热储能一体化等优势,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采用离散相两相流模型,对恒热流水平圆管中相变微胶囊流体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 相变材料微胶囊悬浮液是将相变微胶囊颗粒添加至单相流体中形成的一种新型传热介质,由于传热系数高、传热储能一体化等优势,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采用离散相两相流模型,对恒热流水平圆管中相变微胶囊流体的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计算,通过对比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进而定量分析了颗粒尺寸、质量分数、相变潜热,特别是颗粒分布对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胶囊颗粒质量分数增加,颗粒粒径减小,相变潜热增大,壁面传热效果越好,且相变潜热大小对壁温控制和壁面传热的影响大于颗粒质量分数和颗粒尺寸的影响。比较了离散相模型与常用的单相流模型的计算结果,发现质量分数越高,颗粒集聚程度越高,单相流模型计算的偏差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相变 微胶囊 粒度分布 对流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和SDS混合分散剂对水基TiO_2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俊 陈颖 +1 位作者 莫松平 李兴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21060-21063,共4页
运用"两步法"制备水基TiO2悬浮液,通过同时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两种分散剂来提高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测量了SDS与PVP两种分散剂以不同质量比混合后溶液的表面张力;测量了水基TiO2悬浮液的吸光度和... 运用"两步法"制备水基TiO2悬浮液,通过同时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两种分散剂来提高悬浮液的分散稳定性。测量了SDS与PVP两种分散剂以不同质量比混合后溶液的表面张力;测量了水基TiO2悬浮液的吸光度和表面zeta电位,并采用静置沉淀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比的混合分散剂对TiO2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VP与SDS的质量比会影响混合分散剂的稳定效果,在PVP和SDS质量比为1∶2时,混合分散剂对TiO2悬浮液稳定性的提升最明显。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PVP与SDS之间由于协同作用形成的静电和空间位阻的双重作用可能是提高TiO2悬浮液分散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分散剂 TiO2悬浮液 分散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薄膜及微孔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睿杰 雷彩红 +1 位作者 蔡启 陈贤德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6-38,41,共4页
综述了近几年来聚乳酸薄膜和微孔膜的主要制备方法,对聚乳酸薄膜拉伸、吹塑成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如结晶度不足、韧性差和耐热性差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从发泡成型、相分离成型和纺丝成型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聚乳酸多孔膜的制备工艺及... 综述了近几年来聚乳酸薄膜和微孔膜的主要制备方法,对聚乳酸薄膜拉伸、吹塑成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如结晶度不足、韧性差和耐热性差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从发泡成型、相分离成型和纺丝成型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聚乳酸多孔膜的制备工艺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聚乳酸膜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薄膜 微孔膜 相分离 纺丝 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填料对聚丙烯导热复合材料导电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睿杰 雷彩红 +2 位作者 蔡启 陈昌滨 莫海彬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2-95,101,共5页
分别制备了炭黑、碳纳米管、炭黑/碳纳米管简单共混以及炭黑碳纳米管化学键合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体系的导热、导电和流变性能。研究发现,使用炭黑/碳纳米管简单共混或化学键合掺杂的复合材料热导率分别达到0.60W/mk和0.63 W/mk,... 分别制备了炭黑、碳纳米管、炭黑/碳纳米管简单共混以及炭黑碳纳米管化学键合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体系的导热、导电和流变性能。研究发现,使用炭黑/碳纳米管简单共混或化学键合掺杂的复合材料热导率分别达到0.60W/mk和0.63 W/mk,而使用炭黑或碳纳米管杂化的组分热导率仅仅为0.36 W/mk和0.45 W/mk。掺杂碳纳米管或炭黑/碳纳米管简单共混填料的复合材料体积电阻下降了6个数量级,而掺杂炭黑或炭黑/碳纳米管化学键合填料的复合材料均有较好的绝缘性。掺杂杂化组分后,复合材料均出现了剪切变稀现象,在储能模量与频率曲线上低频区出现"第二平台",但掺杂炭黑/碳纳米管化学键合样品的第二平台极微弱。微观结构发现填料在基体中分散良好,填料间形成了很好的架桥。研究结果表明,简单使用炭黑、碳纳米管掺杂对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改善不佳,使用炭黑/碳纳米管简单混合虽能大幅提高热导率,但影响复合材料的绝缘性能,而将炭黑/碳纳米管化学键合后可满足制备导热绝缘复合材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炭黑 聚丙烯 热导率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