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碳酸亚丙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宋鹏飞 王永霞 +4 位作者 王荣民 孙文静 雷自强 刘小军 孟跃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1,共3页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亚丙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利用FT-IR、XRD和SEM表征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表明有机改性的凹凸棒在聚碳酸亚丙酯中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70nm。利用TG研究了聚碳酸亚丙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 通过溶液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亚丙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利用FT-IR、XRD和SEM表征手段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表明有机改性的凹凸棒在聚碳酸亚丙酯中分散均匀,平均粒径为70nm。利用TG研究了聚碳酸亚丙酯/凹凸棒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果发现纳米尺寸凹凸棒的引入能够显著提高聚碳酸亚丙酯的热稳定性,其中凹凸棒含量为0.5%的复合材料热稳定性最好,其5%、50%和最大热分解温度分别为273℃、291℃和289℃,相比PPC分别提高了63℃、53℃和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凹凸棒 纳米复合材料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二异氰酸酯为增容剂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聚乳酸共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8
2
作者 招启强 肖敏 +2 位作者 王拴紧 阮镜棠 孟跃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2-155,共4页
在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聚乳酸(PLA)共混体系中加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为增容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使TDI与PPC及PLA的端羟基反应形成扩链产物,制备了一系列共混物。共混物的DSC曲线及扫描电镜图表明,形成的扩链产物使该二元... 在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聚乳酸(PLA)共混体系中加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为增容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使TDI与PPC及PLA的端羟基反应形成扩链产物,制备了一系列共混物。共混物的DSC曲线及扫描电镜图表明,形成的扩链产物使该二元共混体系相容性得到明显改善,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都得到显著提高。当TDI加入量由0 phr增加到5 phr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由23 MPa增加到了44.7 MPa,维卡软化点由38℃提高到了4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聚乳酸 2 4-甲苯二异氰酸酯 增容剂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异氰酸酯增容聚甲基乙撑碳酸酯/埃洛石纳米管共混复合材料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柳鹏 王拴紧 +1 位作者 肖敏 孟跃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57-159,164,共4页
在聚甲基乙撑碳酸酯/埃洛石纳米管(PPC/HNT)共混体系中加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为增容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复合材料,并用万能试验机、热重分析仪(TG)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微观... 在聚甲基乙撑碳酸酯/埃洛石纳米管(PPC/HNT)共混体系中加入2,4-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作为增容剂,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复合材料,并用万能试验机、热重分析仪(TG)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微观形貌。结果表明,2,4-甲苯二异氰酸酯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得到明显提高;熔融指数下降;热稳定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从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到,TDI的增容作用改善了HNT与PPC的界面接触,材料的相容性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埃洛石纳米管 熔融共混 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聚乳酸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桂吉 赵敬东 +4 位作者 李伯全 甘力强 王拴紧 肖敏 孟跃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8-131,共4页
通过加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来改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聚乳酸(PLA)共混物的相容性,进而制备增容性PPC/PLA压延薄膜,并对其微观性能、热性能、结晶性能以及不同取向度下薄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延薄膜只... 通过加入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来改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聚乳酸(PLA)共混物的相容性,进而制备增容性PPC/PLA压延薄膜,并对其微观性能、热性能、结晶性能以及不同取向度下薄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压延薄膜只在纵向方向有着一定程度的取向,而横向方向没有取向;纵向的拉伸性能明显高于横向的拉伸性能,而横向的撕裂性能则高于纵向的撕裂性能;纵向的拉伸强度和横向的撕裂强度随着取向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大;当取向度从0.058提高到0.102时,薄膜纵向的拉伸强度和横向的撕裂强度分别从38.8MPa和142.2N/mm提高到了48.6MPa和185.3N/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聚乳酸 压延薄膜 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容型聚甲基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桂吉 李伯全 +4 位作者 赵敬东 甘力强 王拴紧 肖敏 孟跃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8-151,共4页
在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体系中加入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TTI)作为增容剂,与PPC和PBS的端羟基反应形成扩链产物,原位生成PPC和PBS的相容剂,从而提高材料的相容性。文中采用熔体流动速率分析、微... 在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体系中加入4,4′,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TTI)作为增容剂,与PPC和PBS的端羟基反应形成扩链产物,原位生成PPC和PBS的相容剂,从而提高材料的相容性。文中采用熔体流动速率分析、微卡软化温度测定、拉伸性能和冲击强度测试来表征材料的性能。共混物制备过程扭矩的提高和共混物熔体流动速率的降低表明了扩链反应的进行,材料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的提高表明,TTI的加入能促进两组分相容性的明显改善,扩链反应的进行和体系相容性的提高也使共混材料的热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当TTI加入量由0 phr增加到0.36 phr时,共混物的断裂伸长率由46.3%增加到了212.0%,缺口冲击强度由4.5kJ/m2增加至9.0 kJ/m2,维卡软化点由57.6℃提高到了6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4 4’ 4”-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 增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回收料的增韧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敦 杨霖 +3 位作者 徐巍 王拴紧 肖敏 孟跃中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24,共3页
研究了市售的两种增韧剂对聚碳酸酯(PC)回收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增韧剂均能大幅提高PC回收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当两种增韧剂的质量分数均为6%时,PC回收料的冲击强度由21 kJ/m2均提高至60 kJ/m2左右,断裂伸长率也... 研究了市售的两种增韧剂对聚碳酸酯(PC)回收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增韧剂均能大幅提高PC回收料的缺口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当两种增韧剂的质量分数均为6%时,PC回收料的冲击强度由21 kJ/m2均提高至60 kJ/m2左右,断裂伸长率也从15%提高至100%以上,增韧效果明显,但拉伸强度有所下降。同时,考察了两种增韧剂对PC回收料低温韧性的影响,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表明,牌号为B–31的增韧剂能明显改善PC回收料的低温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酯 回收料 增韧 低温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3O4/C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蔡俊杰 姚姝 +2 位作者 李泽胜 孟辉 沈培康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2,共4页
应用共沉淀法并以原位聚合苯胺包覆Fe3O4作碳源制备Fe3O4/C的复合材料.XRD、SEM、TEM等测试显示,样品中Fe3O4纳米颗粒(40~80 nm)均匀分散在无定形碳的内部.在50 mA.g-1电流密度下,经过3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该材料的容量仍保持在1000 mAh... 应用共沉淀法并以原位聚合苯胺包覆Fe3O4作碳源制备Fe3O4/C的复合材料.XRD、SEM、TEM等测试显示,样品中Fe3O4纳米颗粒(40~80 nm)均匀分散在无定形碳的内部.在50 mA.g-1电流密度下,经过30次循环充放电测试,该材料的容量仍保持在1000 mAh.g-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无定形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三元共聚物催化合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少云 王拴紧 +2 位作者 肖敏 韩东梅 孟跃中 《大学化学》 CAS 2011年第6期2-7,共6页
讨论在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主链中引入第三单体改善聚合物的性能,并对引入不同第三单体的反应机理、结构、性能以及应用进行讨论。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三元共聚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氯化聚乙烯共混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程惊涛 黄国家 +1 位作者 徐贵阳 肖敏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0-62,共3页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氯化聚乙烯共混材料(PPC/CPE),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万能测试机、以及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分别研究了共混材料的微观结构、相容性、热稳定... 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比例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氯化聚乙烯共混材料(PPC/CPE),通过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万能测试机、以及动态热机械分析(DMA)分别研究了共混材料的微观结构、相容性、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PE和PPC具有良好的相容性;CPE能够有效增韧PPC,20%CPE添加量的共混材料断裂伸长率达到556%,冲击强度是纯PPC的140%,且拉伸强度还能保持17.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氯化聚乙烯 动态热机械分析 相容性 增韧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碳纸上电沉积镍硫合金及其表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杰 杨卓霖 +1 位作者 肖敏 韩东梅 《电镀与涂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1079-1082,共4页
以多孔碳纸为基体,在25°C下以恒电流电沉积方法制备了Ni–S合金。电镀液的组成为NiSO_4·6H_2O 60.0 g/L,Na_2S_2O_3·5H_2O 16.0 g/L,Na_3C_6H_5O_7·2H_2O 14.0 g/L,(NH_4)_2SO_4 29.8 g/L。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 以多孔碳纸为基体,在25°C下以恒电流电沉积方法制备了Ni–S合金。电镀液的组成为NiSO_4·6H_2O 60.0 g/L,Na_2S_2O_3·5H_2O 16.0 g/L,Na_3C_6H_5O_7·2H_2O 14.0 g/L,(NH_4)_2SO_4 29.8 g/L。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所得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形貌和组分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碳纸上得到的镍硫合金镀层致密均匀,硫和镍沉积到碳纤维的表面和由碳纤维形成的微孔中,镀层的含硫量为9.89%(质量分数)。测得0.2C倍率下该复合材料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40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纸 镍硫合金 电沉积 微观结构 形貌 锂硫电池 正极 充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基碳载硫正极材料的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权亚彤 谢慧慧 +1 位作者 韩东梅 冯玉红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5-219,共5页
采用具有超精细网络结构、良好分子取向、高结晶度和高聚合度等特性的细菌纤维素(BC)为基体碳源,通过添加KOH活化剂,在300℃预碳化2 h后,再在900℃碳化2 h,制备氮掺杂的具有较高比表面积(1 479 m^2/g)、孔分布范围广(0.2~5.0 nm)的分层... 采用具有超精细网络结构、良好分子取向、高结晶度和高聚合度等特性的细菌纤维素(BC)为基体碳源,通过添加KOH活化剂,在300℃预碳化2 h后,再在900℃碳化2 h,制备氮掺杂的具有较高比表面积(1 479 m^2/g)、孔分布范围广(0.2~5.0 nm)的分层次多孔碳纤维材料(NPC)。将硫单质通过熔融注入到NPC孔洞中,获得S-NPC复合材料。以复合正极材料组装电池,在1.5~2.7 V充放电,0.1 C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 137 mAh/g,经500次循环,比容量为890 mAh/g。平均每次循环,容量仅衰减约0.1%,且库仑效率高于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细菌纤维素碳化 多孔碳纤维材料(NPC) 氮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产品中聚醚多元醇的提取及用于聚氨酯的合成
12
作者 王艳艳 陈桂吉 +2 位作者 肖敏 王拴紧 孟跃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4-116,共3页
探讨了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中副产物聚醚的提取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的表征,并进行了用其合成聚氨酯(PU)的应用研究。通过拉伸测试、邵氏硬度测试和热重分析(TG)考察了不同硬段... 探讨了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中副产物聚醚的提取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的表征,并进行了用其合成聚氨酯(PU)的应用研究。通过拉伸测试、邵氏硬度测试和热重分析(TG)考察了不同硬段比例、-NCO与-OH比例对所合成的PU的力学性能及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CO∶OH略大于1时,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合成的聚氨酯的力学性能和邵氏硬度随之增加,T-5%、软硬段分解温度及玻璃化转变温度(Tg)无较大变化;当-NCO∶-OH值较低时,聚氨酯的力学性能、硬度及热性能均有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多元醇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聚醚 聚氨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溶液中钯催化醇电化学氧化的研究
13
作者 黄海萍 王连芹 沈培康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0-295,共6页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现场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酸性溶液中钯催化甲醇、乙二醇电氧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甲醇和乙二醇在多晶Pd电极上氧化须在1.5V以上才能发生.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过电位减小且峰电流密度上升...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CV)和现场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酸性溶液中钯催化甲醇、乙二醇电氧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甲醇和乙二醇在多晶Pd电极上氧化须在1.5V以上才能发生.随着溶液pH值的降低,过电位减小且峰电流密度上升.溶液的pH值以及电极表面形成的吸附含氧物种对Pd电催化氧化醇有显著的影响.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测试显示,在高电位和强酸性介质中,乙二醇在Pd电极上的氧化产物主要是CO2和少量的乙二酸.在酸性和中性介质中,无论在低电位或高电位,甲醇和乙二醇在Pd上氧化的主要产物是CO2,没有发现CO的存在,说明该氧化过程CO2是经过非毒化的路径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甲醇 乙二醇 现场电化学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Mo_2C/GC催化甲醇氧化的现场电化学-红外光谱研究
14
作者 黄海萍 姚希宇 沈培康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3-88,共6页
应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40%Pt在Mo2C/GC上的电催化剂.X射线衍射(XRD)显示,Pt在Mo2C载体上有较好的分散度,平均粒径为3 nm.循环伏安、计时电位测试表明,酸性溶液中,Pt-Mo2C/GC具有良好的甲醇氧化性能.其催化甲醇氧化的起始电位比Pt/C的负移... 应用离子交换法制备了40%Pt在Mo2C/GC上的电催化剂.X射线衍射(XRD)显示,Pt在Mo2C载体上有较好的分散度,平均粒径为3 nm.循环伏安、计时电位测试表明,酸性溶液中,Pt-Mo2C/GC具有良好的甲醇氧化性能.其催化甲醇氧化的起始电位比Pt/C的负移了90 mV.这一优异性能与Pt和载体Mo2C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关.现场红外光谱电化学测量显示,甲醇在Pt/C电极氧化的中间产物是桥式吸附COB和线性吸附COL,而在Pt-Mo2C/GC电极则未检测到有害中间产物CO,其氧化终产物均为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Pt-Mo2C GC PT C 甲醇 现场电化学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力学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与探究
15
作者 李欢 韩东梅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0-213,共4页
为了将先进的科研方法与手段——纳米力学测试引入到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内容当中,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了分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方案,并根据在方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馈,编写并完善了实验课程讲义... 为了将先进的科研方法与手段——纳米力学测试引入到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内容当中,有针对性地为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了分层次、模块化实验教学方案,并根据在方案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反馈,编写并完善了实验课程讲义。该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课堂反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创新与应用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力学 实验教学 教学方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阻燃剂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勇 刘旭峰 +4 位作者 文水平 陈健 古发辉 吴教育 孟跃中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5,共10页
高分子量Ⅰ型聚磷酸铵是一种磷氮含量非常高的膨胀性阻燃剂,比卤系和有机磷系阻燃剂更加低碳环保。本文对聚磷酸铵改性阻燃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市场现状、国内的行业政策及规范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对聚磷酸铵阻燃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分子量Ⅰ型聚磷酸铵是一种磷氮含量非常高的膨胀性阻燃剂,比卤系和有机磷系阻燃剂更加低碳环保。本文对聚磷酸铵改性阻燃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市场现状、国内的行业政策及规范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对聚磷酸铵阻燃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本文为我国聚磷酸铵阻燃剂行业企业的发展策略制定及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我国阻燃剂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剂 聚磷酸铵 改性 表面处理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构筑三维有序自支撑Co-N-C一体化电极并用于高效电催化氧还原反应
17
作者 陈瑞 方翔 +5 位作者 张东方 赫兰齐 吴胤龙 孙成华 王昆 宋树芹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37-246,共10页
开发高效非贵金属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是降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成本,实现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目前,过渡金属-氮-碳(TM-N-C)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Pt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然而,尽管在半池测试中展现出较好的ORR性能,但当将... 开发高效非贵金属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是降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成本,实现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目前,过渡金属-氮-碳(TM-N-C)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替代Pt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然而,尽管在半池测试中展现出较好的ORR性能,但当将其组装到PEMFC核心部件膜电极(MEA)中时,其单池性能远低于Pt/C催化剂.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TM-N-C在全电池环境中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原位策略,成功构筑了TM-N-C三维有序一体化ORR电极.通过结合碳纸亲水处理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含氧官能团修饰的碳纸(OCP)上原位构建了Co,N共掺杂碳纳米管(N-CNTs@Co)自支撑三维有序一体化电极.该独特的三维有序网络结构不仅使反应物(H_(2),O_(2)和H_(2)O)和质子(H+和e–)的传输通道处于有序状态,降低了实际工况条件下的浓差极化,还避免了催化层传统制备过程(如涂覆、喷涂和流延法)引起的催化剂活性位点团聚或包埋,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利用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优化后的一体化电极试样(N-CNTs-20@Co/OCP,其中20代表CNT生长时间为20 min)具有最高的吡啶N和石墨化N含量,而吡啶N和石墨化N被普遍认为是N掺杂碳材料在电催化ORR中的活性位点.因此,该N-CNTs-20@Co/OCP一体化电极在酸性(0.1 mol L^(‒1)HClO_(4))和碱性(0.1 mol L^(‒1)KOH)介质中均展现出与商用Pt/C(20 wt%)喷涂在CP(0.2 mgPt cm^(‒2))上制备的传统电极相当的ORR性能.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进一步揭示了其性能提升的机制:Co纳米颗粒被封装在碳纳米管内部并作为电子供体,通过电子隧穿效应,强化了N-CNTs@Co/OCP催化剂表面对氧的吸附,进而提高了电催化ORR性能.此外,封装在碳纳米管内部的Co纳米颗粒避免了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从而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综上,本文不仅为基于非贵金属ORR催化剂三维有序一体化电极的构筑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储备和实验技术积累,而且对于降低燃料电池成本以及推动燃料电池产业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还原反应 一体化电极 非贵金属催化剂 化学气相沉积 Co N共掺杂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实验和机器学习加速有机磷化合物的合成
18
作者 刘裕邦 柯卓锋 《中国科学: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41,共3页
在合成化学中,探索新的催化方法往往需要大量试错[1].因此,开发能够预测新反应的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处理新底物时,结果往往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近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已逐渐成为合成化学家手中的一件利器,并成功用... 在合成化学中,探索新的催化方法往往需要大量试错[1].因此,开发能够预测新反应的模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处理新底物时,结果往往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近年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已逐渐成为合成化学家手中的一件利器,并成功用于有效预测许多经典偶联反应的产率[2].高质量的数据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化学领域中起着关键作用[3],尽管上述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收集标准化反应数据的困难,基于机器学习开发新反应方法的模型仍然充满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有机磷化合物 合成化学 反应数据 人工智能 高度不确定性 偶联反应 化学领域
原文传递
可生物降解的CO_2共聚物的合成、性能及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孟跃中 吴静姝 +3 位作者 肖敏 王拴紧 贺虎 韩东梅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41-248,共8页
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脂肪族聚碳酸酯,不仅缓解了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生成的塑料可降解,能避免二次污染问题。对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的催化体系、反应机理及合成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得到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 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生成脂肪族聚碳酸酯,不仅缓解了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生成的塑料可降解,能避免二次污染问题。对CO2与环氧化物共聚的催化体系、反应机理及合成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CO2与环氧丙烷共聚得到的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为无定形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在40℃左右,因此受其本身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在单独作为一种结构材料使用时受到较大限制,必须对其进行物理或化学改性。还讨论了PPC的化学结构、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氧化物 二氧化碳共聚物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生物降解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苯甲醛的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鸿雁 纪红兵 王乐夫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9-583,592,共6页
天然苯甲醛是国际紧俏香料之一。综述了天然苯甲醛的几种合成方法:苦杏仁苷碱性水解法,肉桂油制备天然苯甲醛的方法,L-苯丙氨酸微生物法。重点介绍了由我国资源丰富的天然肉桂油制备天然苯甲醛的研究进展,主要有氧化法、碱性水解法以及... 天然苯甲醛是国际紧俏香料之一。综述了天然苯甲醛的几种合成方法:苦杏仁苷碱性水解法,肉桂油制备天然苯甲醛的方法,L-苯丙氨酸微生物法。重点介绍了由我国资源丰富的天然肉桂油制备天然苯甲醛的研究进展,主要有氧化法、碱性水解法以及近临界水法等,以期对高效提高天然肉桂油的附加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苯甲醛 苦杏仁苷 天然肉桂油 肉桂醛 L-苯丙氨酸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