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CT扫描在颅脑外伤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德维 郑晓林 +3 位作者 邓磊 钟任佳 叶艳斌 蔡庆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CT扫描在颅脑外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行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法(FBP组)及i Dose法(2/3剂量组和1/2剂量组)CT检查。采用4分法对各组图像噪声、颅底伪影、灰白质对... 目的探讨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CT扫描在颅脑外伤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组,分别行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法(FBP组)及i Dose法(2/3剂量组和1/2剂量组)CT检查。采用4分法对各组图像噪声、颅底伪影、灰白质对比及病变显示进行主观评价。比较各组图像的噪声水平、信噪比(SNR)、灰白质对比噪声比(CNR)及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 2/3剂量i Dose组和1/2剂量i Dose组图像质量低于FBP组,但均满足诊断要求。2/3剂量i Dose组和1/2剂量i Dose组图像的噪声水平高于FBP组(P<0.05),SNR及CNR均低于FBP组(P<0.05)。3组D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51.46,P<0.05);2/3剂量i Dose组和1/2剂量i Dose组DLP明显低于F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 Dose技术在颅脑外伤CT检查中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虽然噪声水平较高,SNR和CNR较低,但图像质量与显示病变能力能达到要求,在临床上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迭代重建算法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008分期标准的PET/CT与MR对鼻咽癌T分期的差异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军荣 张纯 +4 位作者 张玉兰 陈昱明 陈文尖 刘惠珠 吴伟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以鼻咽癌2008分期为标准,探讨PET/CT与MR对鼻咽癌进行T分期的差异。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并在治疗前间隔1周内同时行PET/CT与MR检查的83例鼻咽癌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T分期的对比分析。MR分期方法:根据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标准进行临床... 目的以鼻咽癌2008分期为标准,探讨PET/CT与MR对鼻咽癌进行T分期的差异。方法收集经病理确诊并在治疗前间隔1周内同时行PET/CT与MR检查的83例鼻咽癌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T分期的对比分析。MR分期方法:根据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标准进行临床T分期;PET/CT分期方法:参考中国鼻咽癌2008分期标准各T分期所列举的侵犯范围,采用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法,当相应鼻咽部及周围组织器官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且明显高于周围组织时即可定为阳性病灶,标记出感兴趣区,计算其标准摄取值(SUV),若SUV≥2.5则定为PET/CT阳性。由2位副高以上职称的影像医师阅片,以统一意见评定,并对两种检查方法的T分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3例鼻咽癌按PET/CT与MR两种不同检查方法进行T分期对比,两者的符合率达88.0%(73/83),Kappa检验系数κ=0.825,两种方法的吻合度较强;MR共使12.0%(10/83)患者的T分期发生改变,其中6.0%(5/83)为T分期升级,6.0%(5/83)为降级。结论 PET/CT与MR两种方法对鼻咽癌T分期的符合率高、吻合度较强,相对于费用昂贵、检查程序复杂的PET/CT,MR具有经济、方便、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可作为鼻咽癌临床分期的首选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临床分期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扩散加权成像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沛钦 郑晓林 +2 位作者 徐辉雄 吕明德 何惜金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38-741,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方法。资料与方法将头部DWI序列的参数修正后用于肝脏成像,并以此序列对机器校准纯水水模对32名正常人行b值为0~1000s/mm^2的DWI,测量纯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人肝脏信号强度的ADC值。... 目的探讨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方法。资料与方法将头部DWI序列的参数修正后用于肝脏成像,并以此序列对机器校准纯水水模对32名正常人行b值为0~1000s/mm^2的DWI,测量纯水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正常人肝脏信号强度的ADC值。结果纯水ADC值约为2.30×10^-3 mm^2/s。对于正常人,随b值增大肝脏信号强度与ADC值降低,存在负相关性(信号强度与ADC值的相关性分别为r=-0.903,P=0.00;r=-0.795,P=0.00);b值为50-250s/mm^2时得到的ADC值与变异程度均偏大;b值为300—1000s/mm^2,ADC值变得稳定,变异性减小;但b值为1000s/mm^2时,肝脏信号强度减低,解剖结构显示不清。结论本研究所用的肝脏DWI方法能准确反映水分子的扩散状态,用b值300—800s/mm^2范围,能得到清晰的DWI图像与稳定的ADC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方法研究 水模试验 肝脏 表观扩散系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结合iDose^4迭代算法在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刚 张镇滔 +2 位作者 郑晓林 邓高峰 张玉兰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0-40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结合iDose^4迭代算法在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拟诊或疑诊冠心病患者200例,分为两组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A组为常规剂量组100例;B组为低剂量组100例,其中根据数据后处理算法不同将B组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结合iDose^4迭代算法在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拟诊或疑诊冠心病患者200例,分为两组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A组为常规剂量组100例;B组为低剂量组100例,其中根据数据后处理算法不同将B组分为B1组(i Dose^4算法)、B2组[滤波反投影法(FBP)]。CTA检查:管电压120 k V,A组管电流800 m As,碘对比剂非离子型370 mg I/100 m L;B组管电流200~500 m As,根据BMI选择,<18 kg/m^2,200 m As;18~20 kg/m^2,300 m As;21~22 kg/m^2,400 m As;≥23 kg/m^2,500 m As,碘对比剂非离子型300 mg I/100 m L。采取主观和客观两种评价方法分析图像。结果有效辐射剂量(ED)组间比较:A组8.37~14.46 m Sv,B组4.28~10.23 m Sv,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A组,B1组ED平均降低40.09%;图像噪声A、B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噪声较低。图像质量评分,A组与B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B2组间比较,图像噪声及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B2组,B1组噪声平均下降12.9(29.93%),图像质量评分平均上升0.37(13.26%)。结论冠状动脉的多层螺旋CTA检查,应用iDose^4算法,根据BMI调整管电流,能有效地减少图像噪声、提高图像的质量,可以在保障诊断准确的前提下,达到个性化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 辐射剂量 迭代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邹玉坚 郑晓林 +2 位作者 杨沛钦 陈瞾 肖利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CT和MRI表现,其中1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肿瘤中单发21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2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CT和MRI表现,其中1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肿瘤中单发21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2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3cm至22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并见长T1、短T2信号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2例包膜强化,3例包膜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定量参数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李晏 刘碧华 +4 位作者 郑晓林 邹玉坚 叶瑞婷 邓磊 张世豪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69-474,共6页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MRI增强资料,所有患者行T1-DCE-MRI扫描,测量如下参数: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定量参数对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MRI增强资料,所有患者行T1-DCE-MRI扫描,测量如下参数: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参照乳腺MRI BI-RADS标准,分析病灶强化形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并绘制ROC曲线。结果非肿块型乳腺癌组与正常乳腺腺体组的K^(trans)、K_(ep)、Ve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肿块型乳腺癌依据强化形态分区段(伴线状强化)、区域与多区域性、局灶性及弥漫性强化四组,正常腺体组与四组间K^(trans)、K_(ep)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常腺体组与区段(伴线状强化)、区域与多区域组间Ve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正常腺体组与局灶及弥漫强化组间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肿块样强化四组组间K^(trans)、K_(ep)、Ve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trans)、K_(ep)、Ve三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920、0.821,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点值,则三者判断非肿块型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2.2%、98.0%、98.0%;特异性分别为99.1%、62.0%、63.8%。结论定量动态增强参数K^(trans)、K_(ep)值对诊断非肿块型乳腺癌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非肿块强化 定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峰度成像及动态增强MRI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 被引量:9
7
作者 胡涛 刘琼 +2 位作者 邹玉坚 姚兆友 方学文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89-1094,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Warthin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腮腺PA患者及21例Warthin瘤(31个病灶)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定量参数平均峰度(MK)...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鉴别诊断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Warthin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腮腺PA患者及21例Warthin瘤(31个病灶)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定量参数平均峰度(MK)值、平均扩散率(MD)值及半定量参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的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对PA与Warthin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PA组患者的年龄[(37.9±10.8)岁]小于Warthin瘤组[(64.2±11.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1,P<0.0001);PA组男女比例(7:6)与Warthin瘤组(17: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0)。PA组与Warthin瘤组的动态增强TIC曲线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280,P=0.0000),PA组以Ⅰ型为主,Warthin瘤组以Ⅱ、Ⅲ型为主。PA组的MD值[(1.9337±0.5528)×10^(-3)mm^(2)/s]高于Warthin瘤组[(1.2664±0.347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5,P=0.0070),PA组的MK值(0.5151±0.1375)低于Warthin瘤组(1.0291±0.1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623,P=0.0000)。以MD值>1.671×10^(-3)mm^(2)/s诊断为PA,鉴别诊断PA与Warthin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7,敏感度为76.92%,特异度为87.10%;以MK值<0.7861诊断为PA,鉴别诊断两者的AUC为0.9876,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0.32%;以Ⅰ型曲线诊断为PA,Ⅱ或Ⅲ型曲线诊断为Warthin瘤,鉴别诊断两者的AUC为0.8883(P<0.05),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100%。结论:PA与Warthin瘤的TIC类型、MD值、MK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KI及DCE-MRI有助于鉴别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腺淋巴瘤 腺瘤 多形性 诊断 鉴别 扩散峰度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MRl连续动态增强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及与常规CT多期增强的比较 被引量:15
8
作者 高云 郑晓林 +3 位作者 杨沛钦 张旭升 徐文 尹昌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5期92-95,111,共5页
目的探讨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价值,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符合率。方法 39例经组织学或临床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同时行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MRI平扫,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连续动态增强肿瘤表现出的强化模式;在连续动态增强扫描... 目的探讨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价值,提高肝细胞癌诊断符合率。方法 39例经组织学或临床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同时行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MRI平扫,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连续动态增强肿瘤表现出的强化模式;在连续动态增强扫描MRI,绘制肿瘤、主动脉、门静脉及肝组织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重建各期动态图像。对2种增强所表现的良、恶性特征进行分类、计数和比较。结果在39例肝细胞癌的连续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速升速降型27例、速升平缓降(或台)型6例、缓升下降型5例、缓慢上升型1例;多期增强的强化模式,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减低20例;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不减低5例,动脉期不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强化4例;动脉期不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密度(信号)低于肝组织10例。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出的恶性征象明显高于多期动态扫描的强化模式(χ~2=37.375,P<0.000)。在肿瘤的综合诊断中,诊断等级定为肯定良性、可能良性、不能确定、可能肝细胞癌和肯定肝细胞癌,连续动态增强扫描等级例数相应为1、2、3、5、28;多期动态扫描分别为2、3、6、7、21,连续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多期增强扫描(χ~2=49.259,P<0.000)。结论 MRI连续动态增强扫描能获得组织完整的对比剂流入和廓清状态,与多期增强比较,有利于对肿瘤个性化分析,对肝细胞癌诊断符合率高,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连续动态增强 CT 多期增强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关节造影评价肩关节损伤并与关节镜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肖利华 蔡庆文 +4 位作者 高云 周雪明 吴凤英 范宪淼 梁满球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对照,研究探讨磁共振关节造影对肩袖及关节盂唇损伤的诊断价值,以期为提高肩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性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120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肩关节MR扫描、MR关节造影检查、肩关... 目的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对照,研究探讨磁共振关节造影对肩袖及关节盂唇损伤的诊断价值,以期为提高肩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性提供指导依据。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120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肩关节MR扫描、MR关节造影检查、肩关节镜检查,分析常规MR、MR关节造影、关节镜检查的诊断结果,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和比较常规MR、MR关节造影对肩袖损伤、盂唇损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再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常规MR、MR关节造影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以关节镜诊断结果为对照,MR关节造影对肩袖损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70%、96.97%、97.50%,常规MR对肩袖损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9.66%、81.82%、87.50%;MR关节造影对盂唇损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5.83%、97.22%、96.67%,常规MR对肩袖损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1.25%、84.72%、83.33%;经比较,MR关节造影对肩袖损伤、盂唇损伤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均高于常规MR(P<0.05)。经一致性检验,MR关节造影对肩袖损伤、盂唇损伤的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均达到良好(Kappa分别为0.719、0.725),而常规MR对肩袖损伤、盂唇损伤的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仅为中等(Kappa分别为0.531、0.547)。结论在肩关节损伤诊断中,采用MR关节造影检查可获得与关节镜相当的诊断结果,可准确检出肩袖损伤和盂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关节损伤 诊断 关节镜 磁共振 关节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量化分析及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晏 郑晓林 +4 位作者 刘碧华 邹玉坚 叶瑞婷 邓磊 范宪淼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5期86-89,共4页
目的探讨3.0TMR扩散加权成像不同b值的信号强度下降率及ADC值对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78例,导管原位癌32例,术前均行3.... 目的探讨3.0TMR扩散加权成像不同b值的信号强度下降率及ADC值对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东莞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78例,导管原位癌32例,术前均行3.0TMRDWI扫描,b值取0、500、800s/mm^2,分别测量不同b值下乳腺病灶DWI信号强度和b=800s/mm^2时病灶ADC值,计算DWI信号强度下降率(SIDR),SIDR=(低b值DWI病灶信号强度-高b值DWI病灶信号强度)/低b值DWI病灶信号强度)。对所获得的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b=0、500、800s/mm^2,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两组间DWI信号强度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500、500-800s/mm^2两组b值间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组间SI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800s/mm2时,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b值的信号强度及下降率对乳腺非肿块型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不足以作为参考依据,b=800s/mm^2时ADC值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 信号强度 ADC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对肛瘘及其分型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旭升 何锡华 +1 位作者 郑晓林 方学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3年第3期33-35,共3页
目的旨在探讨MRI对肛瘘的分型及诊断准确率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92例MRI诊断为肛瘘患者,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增强检查,并经手术证实。根据Parks分型法,观察其MRI表现,与手术所见对照,评价MRI对肛瘘的分型及瘘管、内口、支管、脓肿的诊... 目的旨在探讨MRI对肛瘘的分型及诊断准确率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92例MRI诊断为肛瘘患者,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增强检查,并经手术证实。根据Parks分型法,观察其MRI表现,与手术所见对照,评价MRI对肛瘘的分型及瘘管、内口、支管、脓肿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92例瘘管MRI表现:T2WI及T2WI-fs为高信号,T1WI呈条状等到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瘘管壁有明显强化,并能显示病变内口和脓肿。MRI诊断为约肌间型35例、经括约肌型18例、括约肌上型4例、括约肌外型3例、皮下型7例、复杂型肛瘘25例,与手术所见对照,准确率为96.7%(89/92);显示肛瘘内口、主管、支管和脓肿准确率分别为97.1%、98.3%、80.7%和100%。结论 MRI对肛瘘的术前PARK分类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能为手术提供准确解剖学依据,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瘘 Parks分型 MRI 手术对照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H-MRS检测早期帕金森病纹状体、黑质的功能代谢 被引量:8
12
作者 方学文 胡涛 +5 位作者 武玉华 黎见明 张安 胡炎兴 周国华 沈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7期481-485,共5页
目的探讨1H-MRS检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纹状体和黑质代谢变化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 44例经临床确诊的双侧肢体症状不伴痴呆的早期PD患者纳入研究,32名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纹状体单体素1H-MRS及黑质... 目的探讨1H-MRS检测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纹状体和黑质代谢变化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 44例经临床确诊的双侧肢体症状不伴痴呆的早期PD患者纳入研究,32名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纹状体单体素1H-MRS及黑质多体素1H-MRS检查。PD患者33例获得纹状体MRS谱线,32例获得黑质MRS谱线;志愿者31名获得双侧纹状体MRS谱线,28名获得双侧黑质谱线。测量豆状核、黑质区域NAA、Cho、Cr及各参数比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D组及对照组左右侧纹状体、黑质NAA、Cho、Cr各参数比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D组纹状体NAA/Cr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余各参数比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黑质各参数值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1H-MRS能检测双侧症状不伴痴呆的早期PD患者纹状体代谢异常,有助于早期PD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波谱学 黑质 纹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28
13
作者 陈曌 郑晓林 +1 位作者 郭友 刘碧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着重分析误诊的病例。术前12例行CT扫描,17例行MRI检查。结果:光镜下见异位的子宫内膜与正常... 目的: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着重分析误诊的病例。术前12例行CT扫描,17例行MRI检查。结果:光镜下见异位的子宫内膜与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相同,可见腺体及间质。行CT检查的12例中共误诊5例(41.6%),其中3例误诊为功能性囊肿,2例误诊为囊腺瘤。行MRI检查的17例中误诊1例(5.9%),误诊为双侧附件炎症。结论:CT、MRI可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做出较准确的诊断,MRI诊断符合率高于CT。子宫内膜异位症需与功能性囊肿伴出血、囊腺瘤、附件炎症等鉴别。仔细观察影像征象,结合痛经病史,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 子宫内膜异位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CT小剂量测试与智能跟踪触发肺动脉成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玉兰 黄军荣 +5 位作者 郑晓林 邹玉坚 赖清媚 张坤林 邱珊 李建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5期757-761,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256层螺旋CT小剂量测试与智能跟踪触发两种CTPA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进行肺动脉CTPA检查且体质量指数BMI≤25.0kg/m^2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5例,A组采用智能跟踪触发法,B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法,两组... 目的对比观察256层螺旋CT小剂量测试与智能跟踪触发两种CTPA成像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进行肺动脉CTPA检查且体质量指数BMI≤25.0kg/m^2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35例,A组采用智能跟踪触发法,B组采用小剂量团注测试法,两组其余扫描参数一致: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对比剂浓度350mgI/ml,对比剂剂量1.0ml/kg。以统一标准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指标包括肺动脉CT值、信噪比(SNR)。两组图像质量主、客观评价结果的比较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各区域肺动脉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N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256层CT小剂量团注测试与智能跟踪触发两种成像方法的CTPA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智能跟踪触发扫描操作上相对更简便,更适宜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智能跟踪触发 小剂量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9
15
作者 邹玉坚 郑晓林 +3 位作者 陈瞾 肖利华 袁灼彬 梁满球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6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 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例CD的超声、CT及MRI表现,结合临床、手术病理资料及文献复习。结果 13例中位于颈部6例(左右各3例)、位于纵膈2例、左颌下、左锁骨上窝、左腋窝、腹膜后及左腹股沟区各1例,病灶直径2.5cm至8.4cm不等。颈部1例及左腹股沟区病灶多发,其余单发。7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非均质低回声团块,边界清晰,血流丰富。4例CT平扫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平扫1例密度均匀,2例可见斑点状、分支状钙化,1例可见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均强化明显,腹膜后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纵膈及腹膜后病灶增强扫描可见斑片状低密度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区。2例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与胸锁乳突肌信号比较),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结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超声、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尤其CT及MRI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影像学表现 CT/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CT诊断及鉴别 被引量:14
16
作者 郑晓林 宁永见 王承缘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77-780,共4页
目的 探讨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的CT诊断及其鉴别点 ,提高CT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连接区小癌 2 2例 ,包括胰头癌 12例 (其中 6例位于胰钩突 ) ,Vater’s壶腹癌 5例 ,胆总管下端癌 5例 ;另胰头区炎症 5例 ,以作对... 目的 探讨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的CT诊断及其鉴别点 ,提高CT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连接区小癌 2 2例 ,包括胰头癌 12例 (其中 6例位于胰钩突 ) ,Vater’s壶腹癌 5例 ,胆总管下端癌 5例 ;另胰头区炎症 5例 ,以作对照分析。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连接区小癌CT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增大变形、密度改变及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 ,胆总管壁增厚或下端结节 ;胰头癌突出表现为低密度区 ;Vater’s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密度相对高 ,这与肿瘤的病理结构有关 ;大部分病例有胰胆管扩张 ,胰胆管扩张与否依据肿瘤生长的位置而定。(2 )胰头区炎症亦表现胰头增大 ,胰胆管扩张 ,但胰头密度均匀 ,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 ,胆道积气 ,这些可作为与肿瘤的鉴别点。结论 连接区小癌的CT诊断及鉴别虽然还有一定的困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 胰腺癌 鉴别诊断 CT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MRI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星强 肖利华 +2 位作者 黄军荣 苏兴电 潘力雄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42-1243,共2页
目的提高MRI检查对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法。方法经MR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鞍区脑膜瘤5例,分析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垂体腺瘤组中32例肿瘤突破... 目的提高MRI检查对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鉴别诊断,有助于临床采取正确治疗方法。方法经MRI检查和手术证实的垂体腺瘤患者45例,鞍区脑膜瘤5例,分析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的信号特点、生长范围及生长方式。结果垂体腺瘤组中32例肿瘤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长,其中21例视交叉受累;26例向下破坏鞍底进入蝶窦;17例向一侧或两侧侵犯鞍旁和海绵窦,推压或包裹颈内动脉。鞍区脑膜瘤组中鞍隔脑膜瘤2例,鞍旁脑膜瘤3例。结论MRI能鉴别垂体腺瘤与鞍区脑膜瘤,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鞍区脑膜瘤 MRI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和动态对比增强MRI多参数鉴别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涛 方学文 +4 位作者 刘琼 邹玉坚 姚兆友 高云 张坤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多参数鉴别诊断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学证实...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多参数鉴别诊断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共32个病灶、24例多形性腺瘤的MRI及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一般资料、表观弥散系数值(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T1初始信号强度值(previous signal intensity,SI_(pre))、增强后最大信号强度值(maximum signal intensity,SI_(max))、增强期末信号强度值(signal intensity of the end of enhancement,SI_(end))、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廓清率(wash-out ratio,WR)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对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Warthin瘤发病年龄与多形性腺瘤不同,前者大于后者(t=9.33,P<0.05);男女比例不同,前者以男性为主,后者以女性多见(P<0.05)。Warthin瘤ADC值[(0.634±0.201)×10^(-3)mm^(2)/s]显著低于多形性腺瘤[(1.084±0.453)×10^(-3)mm^(2)/s](t=-5.00,P<0.05)。两者SI_(pre)(t=4.01,P=0.0002)、WR (t=15.10,P<0.0001)、TTP (P<0.05)及TIC类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ADC值=0.811×10^(-3)mm^(2)/s为阈值,鉴别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AUC为0.845 (P<0.05),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90.63%;TIC类型区分二者的AUC为0.961 (P<0.05),敏感度为95.45%,特异度为100%;ADC值与TIC类型联合区分二者的AUC为0.984(P<0.05),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6.88%。结论 DWI、DCE-MRI多参数及联合有助于鉴别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腺淋巴瘤 腺瘤 多形性 诊断 鉴别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军荣 陈星强 +1 位作者 张玉兰 孙彦秋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151-115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经临床及相关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图像处理,观察椎动脉外形的变化、走向及狭窄程度,其中23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结...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经临床及相关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CT增强扫描并进行三维图像处理,观察椎动脉外形的变化、走向及狭窄程度,其中23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结果58例116支椎动脉均可获得清晰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其中完全正常的椎动脉45条,先天变异纤细17条,椎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36条,椎动脉型颈椎病压迫所致的椎动脉狭窄21条。其中23例46条椎动脉CTA与DSA结果比较,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5.7%,准确度为97.4%。CTA对椎动脉钙化斑及横突孔、钩突骨质增生的显示明显优于DSA。结论CTA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尤其对椎动脉粥样硬化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椎动脉狭窄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血管造影术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肿瘤的CT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旭升 郑晓林 +1 位作者 谢浩锋 何锡华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4期49-51,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收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上腺腺瘤12例,表现为有功能者瘤体较小,无功能者较大,密...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评价CT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收集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上腺腺瘤12例,表现为有功能者瘤体较小,无功能者较大,密度均匀,CT值较低,增强有不同程度强化。嗜铬细胞瘤7例,瘤体较腺瘤大,密度不均匀,以周边强化明显。髓样脂肪瘤2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的脂肪密度。皮质腺腺癌1例,体积较大,内见坏死区与钙化灶。节细胞神经瘤1例,密度略不均匀,内见钙化,增强仅有轻度强化。淋巴瘤1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坏死,不均匀强化。转移瘤4例,密度均匀,无明显坏死,轻至中度强化。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中,部分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CT平扫、增强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及相关生化检查,可以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肿瘤 病理类型 CT表现 CT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