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铸造生产线相关参数分析与优化
1
作者 陆建新 潘智勇 +1 位作者 欧振华 陈育贵 《机械工程师》 2025年第3期119-122,共4页
针对某精密铸造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变化和生产规模扩大的挑战,着重探讨了生产能力的平衡和优化问题。通过研究生产能力平衡的理论基础,对该企业进行了实际调查,并建立适合该企业生产特点的生产能力核算方法,分析了其当前的生产能力现状... 针对某精密铸造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变化和生产规模扩大的挑战,着重探讨了生产能力的平衡和优化问题。通过研究生产能力平衡的理论基础,对该企业进行了实际调查,并建立适合该企业生产特点的生产能力核算方法,分析了其当前的生产能力现状,找出影响产能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基于TOC理论,提出了生产能力平衡优化方案,并建立了相应的生产能力平衡模型。通过计算,结果表明:设备数量从53台减少到39台,设备数量降低了26%;操作员工数量从28人减少到21人,员工数量降低了25%。优化后的加工工艺实现了成本的降低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 生产线 生产能力 参数优化 产能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2
作者 李绍初 陆建新 +2 位作者 欧振华 李楚通 李超 《价值工程》 2025年第8期69-72,共4页
为了促进铸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一家数字化变革的铸造企业为案例,分析其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能力评价。首先,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变革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和数字化管理能力等三个方面;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的... 为了促进铸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一家数字化变革的铸造企业为案例,分析其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能力评价。首先,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变革能力、组织变革能力和数字化管理能力等三个方面;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建立完整的数字化转型能力评价模型;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铸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显示其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数字化设备投入、组织管理和人才建设等方面表现较好,总体评级为“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企业 数字化转型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OC理论对铸造工序的瓶颈探寻及改善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绍初 熊文华 《铸造工程》 2024年第2期75-80,共6页
针对某精密铸造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变化和生产规模扩大的挑战,着重探讨了产品生产的瓶颈优化问题。基于约束理论(TOC),对该企业铸造工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适用于该企业的生产能力核算方法,探寻其当前产品瓶颈现状;首先,运用全局设备效率... 针对某精密铸造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变化和生产规模扩大的挑战,着重探讨了产品生产的瓶颈优化问题。基于约束理论(TOC),对该企业铸造工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适用于该企业的生产能力核算方法,探寻其当前产品瓶颈现状;首先,运用全局设备效率(OEE)及瓶颈指标等定量分析方法测算企业生产流程的瓶颈工序;其次,根据各工序在制品库存积压数量和采用快速流动法等定性分析方法进行识别,确定了瓶颈工序为熔炼浇注工序,找出影响产能的具体问题;最后提出工序优化方法及改进具体措施,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C理论 铸造企业 铸造工序 工序瓶颈 产能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铸造企业污染现状与改善方法
4
作者 李绍初 黄德智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2期130-132,共3页
为了改善铸造业大气污染现状、促进铸造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铸造”、提升我国铸造行业技术水平,本文以某精密铸造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的具体状况为例,并对近年来铸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析熔模铸造产生的挥发性有机... 为了改善铸造业大气污染现状、促进铸造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铸造”、提升我国铸造行业技术水平,本文以某精密铸造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的具体状况为例,并对近年来铸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析熔模铸造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与危险性大气污染物的来源、成分、控制技术以及铸造行业环保现状,找出影响“绿色铸造”的具体问题及原因。利用国内外对熔模铸造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与危险性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结合某精密铸造企业的实践成果,基于我国熔模铸造技术水平的基本特征和环保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采用纤维素添加剂,蛋白质胶型黏合剂,运用环境设计方法,引入创新型人才、创新设备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铸造过程中的废气污染,推动我国绿色铸造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模铸造 环境保护 绿色铸造 危险性空气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案例分析
5
作者 李绍初 潘智勇 +2 位作者 谭海波 欧振华 黄德智 《自动化应用》 2024年第10期21-24,共4页
为了实现铸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全链资源配置能力。以云浮市某铸造企业为调研对象,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和趋势。通过分析铸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策略和路径,基于相关需求,搭建了一套LED智慧融合终端显示系统,根据铸造企业控... 为了实现铸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企业全链资源配置能力。以云浮市某铸造企业为调研对象,了解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和趋势。通过分析铸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策略和路径,基于相关需求,搭建了一套LED智慧融合终端显示系统,根据铸造企业控制中心的工作特点,为该显示系统设计了4种可视化主题。该系统有效促进了传统铸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企业 数字化转型 智慧终端 可视化设计 LED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造企业废水处理方法及措施
6
作者 李绍初 陆建新 欧振华 《价值工程》 2024年第27期55-57,共3页
文章以铸造工厂为调研对象,为了合理处理企业排放的废水,制定水环境质量监测计划,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分析该工厂铸造工艺及监测废水排放情况。通过检测可知废水中主要包括COD_(Cr)、BOD_(5)、SS、氨氮、动植物油、石油类、氟化物等污染... 文章以铸造工厂为调研对象,为了合理处理企业排放的废水,制定水环境质量监测计划,建立废水处理系统,分析该工厂铸造工艺及监测废水排放情况。通过检测可知废水中主要包括COD_(Cr)、BOD_(5)、SS、氨氮、动植物油、石油类、氟化物等污染物。通过废水处理系统的多层次废水处理措施,实现对各类污染物的合理去除。结果表明:出水中各项指标的去除率达到92%、93.74%、96%、90.24%、96.5%、96%、82.48%。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达到城市绿化限值和环保排放标准,确保了废水处理的良好效果。该措施有助于铸造工厂在实现废水可持续处理的同时,为铸造工业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管理风险、确保铸造企业合规运营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企业 水污染 防治措施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造生态工厂对区域水环境影响
7
作者 李绍初 欧振华 《绿色科技》 2024年第6期159-164,共6页
以云浮市铸造工厂区域水环境为调查对象,旨在评估新建铸造生态工厂的排污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水质监测与化验、废水排放模型建立与预测的方法,选取COD_(cr)、NH_(3)-N和氟化物作为监测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来... 以云浮市铸造工厂区域水环境为调查对象,旨在评估新建铸造生态工厂的排污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水质监测与化验、废水排放模型建立与预测的方法,选取COD_(cr)、NH_(3)-N和氟化物作为监测指标,并建立预测模型来分析废水排放对水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铸造生态工厂排放口下游1 m处作为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断面的数据分别为:COD_(cr)最大浓度为12.11952 mg/L、氨氮最大浓度为0.75045 mg/L、氟化物最大浓度为0.24681 mg/L,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研究有助于企业评估废水排放对区域水环境的潜在影响,可准确评估新建企业对水环境的影响,为保护水环境、管理风险、确保企业合规运营提供必要支持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 生态工厂 水环境 地表水污染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员工绩效评价体系的分析与构建
8
作者 李绍初 欧振华 +1 位作者 林欣 李超 《价值工程》 2025年第5期43-46,共4页
文章基于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优序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对A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绩效考核指标缺乏明确性、考核结果未能有效运用、缺乏反馈机制以及员工... 文章基于平衡计分卡,从财务、顾客、内部流程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优序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通过对A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绩效考核指标缺乏明确性、考核结果未能有效运用、缺乏反馈机制以及员工对绩效考核认知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定制化选择绩效考核方法、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加强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知等改进建议。旨在为铸造企业整体绩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员工绩效 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 优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转移现状及分层对接方法分析
9
作者 李绍初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6期154-159,共6页
技术成果“转出去”是发挥创新驱动效能与缓解技术转移困境的重要举措。技术转移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对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有效把握和管理。基于分层次管理理论,从技术需求微观层次视角出发,构建以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为核心... 技术成果“转出去”是发挥创新驱动效能与缓解技术转移困境的重要举措。技术转移失效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对技术需求内在层次的有效把握和管理。基于分层次管理理论,从技术需求微观层次视角出发,构建以技术需求精细化分层体系为核心,以精准识别、分层靶向、精准反馈、为关键要点的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以建立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为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重要举措。依托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和大数据驱动的有效支撑,技术转移分层靶向机制能够有效地推动技术供需主体之间的精准对接,引导技术创新要素在不同层次上的组合和配置,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技术成果的转移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转移 分层靶向机制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