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HT通过5-HT2BR促进巨核细胞生长和抗巨核细胞凋亡
1
作者 孔惠敏 岑玉蓉 +2 位作者 杨默 彭强 黄金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对巨核细胞Meg-01增殖、凋亡以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检测Meg-01细胞对5-HT的摄取和5-HT在Meg-01细胞中的代谢。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巨核细... 目的:探讨5-羟色胺(5-HT)对巨核细胞Meg-01增殖、凋亡以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检测Meg-01细胞对5-HT的摄取和5-HT在Meg-01细胞中的代谢。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骨髓巨核细胞5-羟色胺2B型受体(5-HT2BR)的表达。将5-HT和/或5-HT2BR抑制剂Ketanserin加入到Meg-01细胞中培养48 h,应用MTT检测法和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及细胞活率。Meg-01细胞中加入5-HT和/或Ketanserin孵育72 h,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和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活性。采用CFU-MK培养探究5-HT对巨核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Meg-01细胞可以摄取5-HT,并将摄取的5-HT分解成5-羟吲哚乙酸(5-hydroxyindoleacetic acid,5-HIAA)。免疫荧光染色表明骨髓巨核细胞表面有5-HT2BR的表达。5-HT对Meg-01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r=0.82),5-HT浓度为200 nmol/L时,对Meg-01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最明显(P<0.001)。台盼蓝染色结果也提示200 nmol/L的5-HT对Meg-01细胞的存活率影响最明显(P<0.05)。在5-HT单独存在时,可明显促进Meg-01细胞的增殖(P<0.001),加入Ketanserin后,此作用减弱。5-HT可以明显降低Meg-01细胞的早期凋亡率(P<0.001)和caspase-3的活性(P<0.05),加入Ketanserin之后,Meg-01细胞的早期凋亡率明显增加(P<0.001),caspase-3的活性也有所增加。CFU-MK形成结果表明,5-HT可促进骨髓细胞CFU-MK的形成,且呈剂量依赖性(r=0.89);而在5-HT的基础上加入Ketanserin,5-HT对CFU-MK形成的促进作用减弱(P<0.01)。结论:巨核细胞内有可能存在代谢分解5-HT的单胺氧化酶,将5-HT分解为5-HIAA。5-HT有可能通过5-HT2BR促进巨核细胞的的增殖和分化。此外,在5-HT作用下还可以降低巨核细胞的凋亡,其抗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5-HT2BR和caspase-3通路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色胺 Meg-01细胞 5-羟色胺2B型受体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初次化疗后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6
2
作者 熊丹 李末娟 +1 位作者 何红华 梁亮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初次化疗后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收集146例初次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危险因素。结果 49例(33.6%)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肺部... 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初次化疗后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收集146例初次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危险因素。结果 49例(33.6%)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肺部、血液和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48.9%、22.4%、20.4%。主要病原菌为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曲霉菌。危险因素为老年(≥60岁)、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7d)、原发病转归不良(P<0.01或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初次化疗后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对于高危患者应予预防性或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化疗 侵袭性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友病基因治疗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3
作者 李儒雅 梁亮 +4 位作者 周睿卿 郝嘉懿 阎文锦 黄金棋 王顺清 《广州医药》 2024年第4期331-341,359,共12页
血友病是一种由于X染色体上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凝血因子替代疗法。但长期频繁的注射用药往往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容易产生抑制性抗体,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虽然现在延长半衰期的新型凝血因子药物... 血友病是一种由于X染色体上凝血因子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凝血因子替代疗法。但长期频繁的注射用药往往导致患者依从性差,容易产生抑制性抗体,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虽然现在延长半衰期的新型凝血因子药物、人源化双特异性抗体以及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等用于疾病治疗,在给药方式和作用持续时间上已有很大进步,但它们仍无法治愈血友病。因此,以疾病根治为重要目标的基因治疗被设计出来,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介绍了血友病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载体的选择、基因治疗预处理方案,总结了现阶段基因治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讨论基因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 基因治疗 预处理方案 临床进展 存在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硫氨酸代谢轴关键酶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
4
作者 袁鑫 赵国鑫 +5 位作者 岑玉蓉 郝嘉懿 李宁 冯锦山 黄金棋 何红华 《广东医学》 CAS 2024年第6期698-705,共8页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代谢轴是否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MM)潜在治疗靶点。方法选取血液内科就诊的1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新诊断MM组与治疗反应MM组),另外选择同期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愿捐献骨髓上清液的健康者5例(Ctrl组)。采用超高效液... 目的探讨甲硫氨酸代谢轴是否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MM)潜在治疗靶点。方法选取血液内科就诊的1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新诊断MM组与治疗反应MM组),另外选择同期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愿捐献骨髓上清液的健康者5例(Ctrl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对3组人群骨髓上清液进行靶向定量代谢组学分析;利用代谢组学数据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分析NCBI GEO数据库中人类MM相关高通量基因芯片数据,利用在线工具Cell Ranger和Seurat软件、生物信息工程分析技术筛选芯片数据中共同的差异基因,筛选MM中甲硫氨酸代谢轴相关的发病关键基因。结果检测骨髓上清液发现MM患者中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筛选出参与甲硫氨酸循环的酶有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2A(MAT2A)、腺苷同型半胱氨酸酶(AHCY)和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MT1),发现与MM进展相关。结论MAT2A、AHCY和PRMT1这些关键酶可能通过调节甲硫氨酸代谢,影响MM的生物学行为和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甲硫氨酸循环 生物信息学 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2A 腺苷同型半胱氨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前后白血病干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15
5
作者 吕俊廷 杨志刚 +5 位作者 管有洪 林忠顺 萧杏贤 刘德 石曼 王文珊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8-664,共7页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是否存在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分析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MRD)与LSC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白血...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是否存在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分析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s,MRD)与LSC水平的相关性,探讨白血病化疗过程中LSC的变化与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集50例AML(除外M3)患者骨髓标本85份,其中初治患者标本50份,未缓解AML患者标本7份,完全缓解期AML患者标本28份。所有标本均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为CD34^+/CD38^-/CD123^+的LSC,同时对初治患者标本行白血病肿瘤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对非初治患者标本根据初治免疫表型获得的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leukemia associated immune phenotype,LAIP)进行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结果:AML中存在CD34^+/CD38^-/CD123^+的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化疗后骨髓完全缓解组LSC含量(0.096‰)比初治AML组LSC含量(0.541‰)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初治AML组与化疗后未缓解组之间的LSC含量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同时进行LSC和MRD检测的28例完全缓解AML患者中的LSC含量和MRD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2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80,P<0.01)。结论:AML中确实存在LSC,其与白血病细胞在流式细胞图中的相对位置是一致的,推测其形态上同白血病细胞相似,大小相仿,具有弱表达CD45等一些白血病细胞的特征。化疗后LSC的比例较化疗前下降,在白血病治疗过程中检测和追踪LSC的变化,联合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技术,可以更好地判断白血病的疗效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干细胞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血病干细胞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冰冰 杨志刚 蔡玉桂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721-1725,共5页
白血病耐药和复发是导致其低治愈率、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白血病干细胞不仅是白血病恶性克隆的起源,还是导致白血病频繁复发及其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根源,因此靶向清除白血病干细胞是提高白血病治愈率的新策略。本文就白血病干细胞... 白血病耐药和复发是导致其低治愈率、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白血病干细胞不仅是白血病恶性克隆的起源,还是导致白血病频繁复发及其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根源,因此靶向清除白血病干细胞是提高白血病治愈率的新策略。本文就白血病干细胞的起源、微环境、免疫表型、相关信号通路及相应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白血病干细胞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获得妊娠后发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2
7
作者 邹琳 何红华 +3 位作者 庞小艳 彭彩玲 韦冰 许丽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9-404,共6页
目的目前针对低分子肝素(LMWH)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获得妊娠后发生复发性流产(RSA)患者中的临床病例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LMWH在ART获得妊娠后发生RSA妇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目前针对低分子肝素(LMWH)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获得妊娠后发生复发性流产(RSA)患者中的临床病例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LMWH在ART获得妊娠后发生RSA妇女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ART治疗获得妊娠后发生RSA的患者126例。根据接受ART助孕治疗的病因不同,其中子宫输卵管造影提示至少有一侧输卵管为通畅的患者,接受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治疗;而有输卵管疾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将同意采用LMWH治疗的60例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LMWH+IUI组(接受IUI治疗)、LMWH+IVF-ET组(接受IVF-ET治疗),每组30例。将不同意采用LMWH治疗的66例患者分为IUI组(n=32)、IVF-ET组(n=34)。比较4组患者接受ART的妊娠成功率、抱婴率,再次发生RSA的妊娠时间、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等。同时观察LMWH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LMWH+IUI组再次发生RSA的妊娠时间较IUI组显著增加[(82.67±9.10)d vs(48.17±8.68)d,P<0.05]。LMWH+IVF-ET组妊娠成功率、抱婴率较IVF-ET组显著升高[66.67%vs35.29%;85.00%vs 50.00%,P<0.05],2组再次流产的发生率、再次发生RSA的妊娠时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LMWH+IUI组、LMWH+IVF-ET组孕4周血浆D二聚体(D2D)数值[(0.65±0.07)、(0.62±0.06)mg/L]低于IUI组、IVF-ET组[(0.76±0.12)、(0.77±0.06)mg/L],LMWH+IUI组孕6周D2D值低于IUI组、IVF-ET组,LMWH+IVF-ET组低于IVF-ET组(P<0.05)。4组患者的血浆D2D数值组内比较均随着孕周的增加而增加(P<0.05)。LMWH+IUI组、IUI组和LMWH+IVF-ET组孕4周凝血酶原时间(PT)含量[(12.53±0.38)、(12.38±0.65)、(12.47±0.58)s]较孕前[(12.33±0.52)、(12.30±0.68)、(12.22±0.64)s]、孕6周[(12.13±0.62)、(12.05±0.60)、(12.03±0.54)s]明显增高(P<0.05)。LMWH+IUI组、LMWH+IVF-ET组使用LMWH的60例患者中11例出现脐周注射部位的皮下小面积瘀青,发生率为18.33%(11/60)。仅2例患者出现皮下注射部位轻度疼痛不适感,发生率为3.33%(2/60)。结论 ART获得妊娠后发生RSA女性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钠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 复发性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及对VEGF、IL-6、IL-17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聂丽容 李庆华 +2 位作者 梁亮 何红华 马境志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0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 探究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IL-17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多发性... 目的 探究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IL-17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为传统化疗组(53例)和硼替佐米组(27例)。传统化疗组给予患者常规疗法,硼替佐米组给予沙利度胺、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VEGF、IL-6、IL-17;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M蛋白;溴甲酚绿法检测球蛋白;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浆细胞数;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红蛋白。比较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率。结果 治疗后硼替佐米组患者VEGF、IL-6、IL-17表达水平低于传统化疗组患者(P<0.05);治疗后硼替佐米组患者M蛋白、骨髓浆细胞数及球蛋白低于传统化疗组,血红蛋白高于传统化疗组(P<0.05);硼替佐米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化疗组;硼替佐米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率低于传统化疗组(P<0.05);VEGF、IL-6、IL-17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结论 硼替佐米联合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M蛋白 浆细胞 促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流产患者诊治流程图规范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邹琳 何红华 +3 位作者 庞小艳 彭彩玲 韦冰 许丽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36-1340,共5页
目的探讨粤西地区复发性流产(RSA)患者接受RSA流程图诊治的效果,实施流程规范化。方法选取2010—2016年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诊治确诊为RSA患者180例。按照患者流产次数和治疗意愿将其进行分组。A组为发生自然流产1次... 目的探讨粤西地区复发性流产(RSA)患者接受RSA流程图诊治的效果,实施流程规范化。方法选取2010—2016年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诊治确诊为RSA患者180例。按照患者流产次数和治疗意愿将其进行分组。A组为发生自然流产1次,接受RSA流程图诊治;B组为发生自然流产2次,接受RSA流程图诊治;C组为发生自然流产≥3次,接受RSA流程图诊治;D组为发生自然流产1次,不接受RSA流程图诊治;E组为发生自然流产2次,不接受RSA流程图诊治;F组为发生自然流产≥3次,不接受RSA流程图诊治。每组各30例。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6组患者再次妊娠成功率、对RSA疾病认知度、满意度和抑郁症发生率。结果 A、D组再次妊娠成功率分别为73.3%(22/30)、63.3%(1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P>0.05);B组再次妊娠成功率为66.7%(20/30),高于E组的36.7%(11/30)(χ~2=5.41,P<0.05);C组再次妊娠成功率为53.3%(16/30),高于F组的23.3%(7/30)(χ~2=5.71,P<0.05)。A、D组疾病认知度分别为26.7%(8/30)、20.0%(6/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B组疾病认知度为63.3%(19/30),高于E组的33.3%(10/30)(χ~2=5.41,P<0.05);C组疾病认知度为83.3%(25/30),高于F组的53.3%(16/30)(χ2=6.24,P<0.05)。A、D组满意度分别为70.0%(21/30)、60.0%(18/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6,P>0.05);B组满意度为73.3%(22/30),高于E组的43.3%(13/30)(χ~2=5.55,P<0.05);C组满意度为63.3%(19/30),高于F组的33.3%(10/30)(χ~2=5.41,P<0.05)。A、D组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16.7%(5/30)、20.0%(6/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B、E组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23.3%(7/30)、30.0%(9/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P>0.05);C组抑郁症发生率为26.7%(8/30),低于F组的56.7%(17/30)(χ~2=5.55,P<0.05)。结论 RSA患者诊治流程图的规范化及推广,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对疾病的认知度,降低抑郁症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产 习惯性 流程图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血小板生成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国才 李庆华 马境志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评价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血小板生成素(TPO)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92例ITP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6例。所... 目的评价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血小板生成素(TPO)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92例ITP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PO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性,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和T、B淋巴细胞水平。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后,两组患者的PLT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联合组分别为(49.26±21.15)×109/L、(110.32±46.58)×109/L,均高于对照组的(40.61±20.47)×109/L、(92.15±40.27)×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联合组患者的CD4+、CD4+/CD8+分别为(40.26±6.18)%、(1.34±0.64),均高于对照组的(34.11±5.76)%、(1.04±0.52),CD8+、CD19+/CD20+分别为(30.08±7.36)%、(15.17±4.49),均低于对照组的(36.82±9.36)%、(19.25±5.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和随访期间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略低于对照组的13.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TPO治疗ITP有利于提高患者的PLT水平,调节免疫功能,其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大剂量地塞米松 血小板生成素 临床疗效 细胞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淋巴瘤Raji细胞ID4基因及DNA甲基转移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静怡 梁亮 +1 位作者 王巍 杨志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对淋巴瘤Raji细胞ID4基因及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经0、20ng/ml TPL处理的Raji细胞,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Raji细胞ID4基因mRNA的表达。经0、5... 目的:探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PL)对淋巴瘤Raji细胞ID4基因及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s,DNMT)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经0、20ng/ml TPL处理的Raji细胞,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Raji细胞ID4基因mRNA的表达。经0、5、10、15、20ng/ml TPL处理的Raji细胞,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Raji细胞DNMT1、DNMT3A和DNMT3BmRNA的表达。结果:未经TPL处理的Raji细胞ID4基因无表达,20ng/ml TPL作用后ID4基因表达增强。在0~20ng/ml浓度范围内,随着TPL浓度的增加,DNMT1、DNMT3A和DNMT3B表达下降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TPL可抑制Raji细胞DNA甲基转移酶mRNA,恢复Raji细胞ID4基因mRNA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4 雷公藤内酯醇 RAJI细胞 DNA甲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地西他滨对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死亡率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境志 李庆华 +1 位作者 聂丽容 何红华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3年第3期226-227,246,共3页
目的:分析地西他滨对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其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支持治疗,即选用成分血输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 目的:分析地西他滨对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其生存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将其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支持治疗,即选用成分血输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去铁剂等治疗;观察组在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增用地西他滨,每天15mg/m 2,连续5 d,以4周为1个疗程。2组连续治疗24周。分析2组临床疗效,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低中危MDS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64%vs 28.57%,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存活21例,死亡1例,对照组存活35例,死亡7例。观察组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经单因素分析:年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级与低中危MD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IPSS分级为中危、未采用地西他滨治疗是低中危MD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均>1,P均<0.05)。结论:地西他滨对低中危MDS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疗效 生存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运用Orem自理模式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育玲 王翠连 +2 位作者 刘燕珍 吴丽 余赛男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第16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患者运用奥瑞姆(Orem)自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Orem自...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患者运用奥瑞姆(Orem)自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Orem自理模式进行护理,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的情感、疼痛、躯体功能、社会、躯体、躯体角色、心理卫生、总体健康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离院前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离院前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患者应用Orem自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获得良好就医体验,还可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极期 OREM自理模式 临床效果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瑾 余赛男 +1 位作者 王翠连 黄育玲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106-108,共3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00例住院患者随机应用普通留置针(A组)、安全型留置针(B组)和一体化防堵管留置针(C组),比较3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长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留置时长最长,渗... 目的比较3种不同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00例住院患者随机应用普通留置针(A组)、安全型留置针(B组)和一体化防堵管留置针(C组),比较3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长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留置时长最长,渗出、脱管、堵管、静脉炎发生率最低(P<0.01或0.05);3组外渗及渗血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体化防堵管留置针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穿刺 留置针 住院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活化因子及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文瑞婷 杨志刚 +5 位作者 聂丽容 龙杰 梁亮 吴国才 何红华 李庆华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了解B细胞活化因子(BAFF)及调节性T(Treg)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集34例ITP及2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数,ELISA检测血浆BAFF水平。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CD4细胞比... 目的了解B细胞活化因子(BAFF)及调节性T(Treg)细胞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集34例ITP及2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数,ELISA检测血浆BAFF水平。结果 ITP+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CD4细胞比值低于对照者[(1.55±vs1.13)%(2.73±0.83)%,P<0.01],而血浆BAFF水平高于对照者[(1 426.14±vs1 280.67)μg/L(644.29±307.97)μg/L,P<0.01]。结论 BAFF与Treg细胞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从而参与ITP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调节性T细胞 B细胞活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5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国才 李庆华 马境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671-674,共4页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12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单用CAG方案)和联合组(56例,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均行2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血红蛋...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12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单用CAG方案)和联合组(56例,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均行2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用药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HG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bFGF、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73.21%vs 53.57%);肺部感染及发热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确切,可提高造血功能,调节血清bFGF、VEGF水平,但宜警惕发热、肺部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地西他滨 CAG方案 造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CH型锌指蛋白在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陈伟娟 吴飒 杨志刚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11期1822-1825,共4页
CCCH型锌指蛋白包含1到6个拷贝的CCCH类型的锌指基序,折叠成特殊的指状结构,通过与富含腺嘌呤和尿苷(AU)的m RNA 3'端结合,参与调节m RNA代谢。作为转录因子,免疫调节因子和肿瘤抑制蛋白,临床上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证实,CCCH... CCCH型锌指蛋白包含1到6个拷贝的CCCH类型的锌指基序,折叠成特殊的指状结构,通过与富含腺嘌呤和尿苷(AU)的m RNA 3'端结合,参与调节m RNA代谢。作为转录因子,免疫调节因子和肿瘤抑制蛋白,临床上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研究证实,CCCH型锌指蛋白可通过调节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参与白血病发生发展的进程。靶向干预CCCH型锌指蛋白或基因可能是一种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可为白血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CH型锌指蛋白 ZFP36 ZC3H12a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细胞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因果关联: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18
作者 何红华 聂丽容 +2 位作者 李庆华 钟济鸿 蔡娜莉 《现代医学》 2025年第3期371-381,共11页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免疫细胞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因果效应。方法:基于GWAS Catalogue数据库获取731种免疫细胞数据,FinnGen R10数据库中获取AML遗传数据,采用加权中位数估计(WME)和逆方差加权(IVW)法进行分析,通过Cochra... 目的:采用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免疫细胞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因果效应。方法:基于GWAS Catalogue数据库获取731种免疫细胞数据,FinnGen R10数据库中获取AML遗传数据,采用加权中位数估计(WME)和逆方差加权(IVW)法进行分析,通过Cochran Q检验、MR-PRESSO、MR-Egger和逐一排除等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评估其稳健性。通过反向MR分析阐明AML与免疫细胞的关系。结果:5种免疫细胞被确定与AML的发生显著相关,在B细胞中,CD24^(+)CD27^(+)B细胞上的CD19表达水平被识别为AML的风险因素,而幼稚-成熟B细胞占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则作为保护因素;在T细胞中,CD45RA-CD4^(+)T细胞绝对计数被识别为保护因素,而静息CD4调节性T细胞占CD4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和静息CD4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则被识别为风险因素。反向MR分析显示,AML与静息CD4调节性T细胞占CD4调节性T细胞的百分比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MR分析揭示了5种免疫细胞与AML之间的因果关系,为发展新型免疫疗法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 急性髓系白血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敏感性分析
原文传递
环孢素联合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国才 梁亮 聂丽容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8期1074-1076,共3页
目的探讨环孢素联合血小板生成素(TPO)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60例NSA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环孢素口服,剂量为3~5mg·kg^-1·d... 目的探讨环孢素联合血小板生成素(TPO)治疗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60例NSA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环孢素口服,剂量为3~5mg·kg^-1·d^-1;观察组给予环孢素联合TPO治疗,环孢素使用方法与对照组一致,TPO剂量为15000U,皮下注射,每日1次,共注射28d停药。对比两组血液指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均升高,CD8^+均降低,且观察组CD4^+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7%vs56.7%,P<0.01)。治疗6个月时,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vs30.0%,P>0.05)。结论环孢素联合TPO能够更好的改善NSAA患者血液指标,提高其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孢素 血小板生成素 再生障碍性贫血 非重型 血常规 免疫功能 安全性
原文传递
FLT3-ITD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研究
20
作者 吴国才 杨志刚 +1 位作者 李庆华 马境志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17期2964-2966,297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FLT3-ITD)的免疫表型特征及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等临床指标变化。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40例AML患者为观察对...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FLT3-ITD)的免疫表型特征及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水平等临床指标变化。方法选取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40例AML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FLT3-ITD阳性25例(阳性组),FLT3-ITD阴性115例(阴性组)。回顾性分析AML患者FLT3-ITD阳性及阴性的免疫表型,并观察临床指标特点,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阴性组患者比较,阳性组患者免疫表型CD33、CD56、CD7表达率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骨髓白血病细胞占比均明显升高,而CD117表达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Hb及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患者的治疗总反应率高于阳性组患者(72.63%vs.40.91%),两组患者治疗总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抗原与FLT3-ITD基因型有关,FLT3-ITD阳性患者的淋系抗原CD56、CD7及髓系抗原CD33均呈高表达,而髓系抗原CD117呈低表达,且治疗缓解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FMS样酪氨酸激酶3内部串联重复序列 基因型 临床特征 免疫表型 完全缓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