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股沟斜疝层次结构显示及其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海芳 张剑凯 +1 位作者 李雪鹏 苏开鑫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为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和局部手术解剖学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形态学资料。方法连续逐层解剖显示斜疝标本腹股沟区局部层次并观察腹股沟管、疝囊及周围组织。结果腹股沟区各层结构分层、明显延续为阴囊壁各层次;除腹环明显外,未见典型... 目的为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和局部手术解剖学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形态学资料。方法连续逐层解剖显示斜疝标本腹股沟区局部层次并观察腹股沟管、疝囊及周围组织。结果腹股沟区各层结构分层、明显延续为阴囊壁各层次;除腹环明显外,未见典型的腹股沟管围成结构;由腹膜形成典型的疝囊;腹膜鞘突上段闭锁不完全形成疝囊后壁的鞘突腹膜前、后层。结论认识腹股沟斜疝后腹股沟区和腹股沟管解剖结构改变是临床腹股沟疝修补术和腹股沟管重建成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疝 腹股沟管 腹股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本科《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方式的探索 被引量:3
2
作者 张业辉 李哲 叶赤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 为解决人体标本短缺的问题,改革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随机选择2010级护理本科专业4个班的学生,2个班作为传统组(70人),2个班为教改组(71人).传统组教学中,教师先讲授本次实验课的重点内容,接着在普通暴露的标本上示教... 目的 为解决人体标本短缺的问题,改革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式.方法 随机选择2010级护理本科专业4个班的学生,2个班作为传统组(70人),2个班为教改组(71人).传统组教学中,教师先讲授本次实验课的重点内容,接着在普通暴露的标本上示教,让学生自己对着普通标本或封瓶标本学习.教改组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先将本次实验课的重点内容及应观察的封瓶标本告知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封瓶标本上观察学习重点结构与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答疑.期末问卷调查结果、标本和理论考试的成绩采用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处理进行比较.结果 教改组标本考试平均成绩(81.30±13.71)分、理论考试平均成绩(70.83±11.49)分;传统组标本考试平均成绩( 71.47±16.00)分、理论考试平均成绩(66.29±12.15)分;教改组成绩优于传统组.教改组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自学能力、组织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创新思维等亦显著改善.结论 教改组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实力提升,从一个方面可反映,让学生对着封瓶标本讨论学习的实验课教学方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实验课 护理学
原文传递
端脑横切面上髓突与额叶脑回的对应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剑凯 李雪鹏 +2 位作者 李少华 欧伟 金联洲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6年第5期289-291,共3页
目的在横切面上通过髓突定位额叶脑回,为影像学上通过髓突定位额叶脑回奠定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20例正常人脑标本,用颜料对额上、中、下回染色,作层厚6 mm之横切脑片,选取其中典型层面,以钟表时针方向表示髓突方向,观察分析额上、... 目的在横切面上通过髓突定位额叶脑回,为影像学上通过髓突定位额叶脑回奠定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选用20例正常人脑标本,用颜料对额上、中、下回染色,作层厚6 mm之横切脑片,选取其中典型层面,以钟表时针方向表示髓突方向,观察分析额上、中、下回与髓突之间的对应性并总结规律。结果在各切面上,时针12点至12点半方向髓突所对应脑回是额上回;时针12点半至1点(右)及10点半至11点半(左)方向髓突所对应脑回是额中回;时针2~3点(右)及9~11点(左)方向髓突所对应脑回是额下回。结论额上、中、下回与髓突之间有对应规律可寻,影像学上可以通过髓突定位额上、中、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脑 横切面 髓突 脑回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脑横切面上内囊后肢不对称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剑凯 李雪鹏 +1 位作者 李少华 陈海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53-154,共2页
目的观察端脑横切面上左、右侧内囊后肢的不对称性,探究其与肢体运动侧别差异之间的联系。方法选15例正常人颅脑标本,作层厚2 mm的横切脑片,选取有典型内囊出现的4个切面,用透明方格纸计数两侧内囊后肢的面积,统计分析其不对称性。结果... 目的观察端脑横切面上左、右侧内囊后肢的不对称性,探究其与肢体运动侧别差异之间的联系。方法选15例正常人颅脑标本,作层厚2 mm的横切脑片,选取有典型内囊出现的4个切面,用透明方格纸计数两侧内囊后肢的面积,统计分析其不对称性。结果左侧内囊后肢所占方格平均为344格,右侧内囊后肢所占方格平均为237格,两者比较,P<0.05。结论脑横切面上,左侧内囊后肢面积大于右侧内囊后肢。内囊后肢的不对称性是左右肢体运动侧别差异的形态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脑 横切面 内囊后肢 不对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NaDC1基因5’侧翼区转录调控序列系列载体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剑凯 杨聚荣 +1 位作者 李雪鹏 何娅妮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7年第4期226-228,共3页
目的构建hNaDC1基因5’侧翼区转录调控序列系列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方法PCR扩增获得hNaDC1基因5’侧翼转录调控区不同长度片段:hNaDC1A(-2232/+136,2368bp)、hNaDC1B(-1640/+136,1776bp)、hNaDC1C(-1084/+136,1221bp)、hNa... 目的构建hNaDC1基因5’侧翼区转录调控序列系列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方法PCR扩增获得hNaDC1基因5’侧翼转录调控区不同长度片段:hNaDC1A(-2232/+136,2368bp)、hNaDC1B(-1640/+136,1776bp)、hNaDC1C(-1084/+136,1221bp)、hNaDC1D(-253/+136,389bp)、hNaDC1E(-2232/-12,2244bp),以pGL3-Basic为载体构建hNaDC1基因5’侧翼序列系列缺失质粒。重组体通过特异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并送样测序鉴定。结果成功构建hNaDC1基因5’侧翼区转录调控元件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5个:pGL3-hNaDC1A~E。结论为进一步研究NaDC1基因5’侧翼区转录调控元件的分布特点及转录调控元件与转录因子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本实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aDC1基因 基因表达调控 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三里、三阴交注射疏血通对糖尿病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业辉 叶赤 +1 位作者 李哲 郭金华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在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大鼠分别在足三里、三阴交注射疏血通注射液,观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胰岛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VEC)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优降糖治疗组、疏血通+优降糖治疗组。分... 目的在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大鼠分别在足三里、三阴交注射疏血通注射液,观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胰岛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VEC)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优降糖治疗组、疏血通+优降糖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和处理后,第15日检测血糖、观察胰岛β细胞的形态及其变化、胸主动脉VEC的形态结构变化、一氧化氮合酶检测。结果疏血通+优降糖治疗组血糖下降、胰岛β细胞的形态数量、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功能显著优于模型组和优降糖组。结论在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足三里、三阴交注射疏血通注射液,能加强降低血糖,保护胰岛β细胞和V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疏血通注射液 足三里 三阴交 血糖 胰岛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肺静脉心肌袖与心律紊乱相关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剑凯 李雪鹏 +2 位作者 李少华 唐道鹤 欧伟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45-247,共3页
目的观察肺静脉心肌袖的组织学形态特性,以了解异位兴奋和局灶性房颤起源于肺静脉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取20只健康家兔的左心房和肺静脉,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研究,并用图像分析比较形态学差异。结果肺静脉心肌袖心肌纤维集... 目的观察肺静脉心肌袖的组织学形态特性,以了解异位兴奋和局灶性房颤起源于肺静脉的形态学基础。方法取20只健康家兔的左心房和肺静脉,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研究,并用图像分析比较形态学差异。结果肺静脉心肌袖心肌纤维集合成束,走行不规则、方向各异;心肌袖组织中可观察到染色浅淡的苍白样细胞,与P细胞相似,成群或成对孤立存在;横切面肺静脉心肌袖心肌细胞的胞浆面积小、核面积小、核浆比值小、核圆形度大、核周长短,与左心房心肌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静脉根部存在心房肌的延伸即心肌袖,其心肌纤维分布不均匀,走行方向各异,可能是电传导不均一、各向异性的原因;苍白样细胞的存在可能是引发异位兴奋和局灶自律性升高的形态学基础;肺静脉心肌袖心肌细胞体积较小,胞核较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心肌袖 P样细胞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NaDC1基因启动子序列转录调控元件的初步分析
8
作者 杨聚荣 何娅妮 +6 位作者 张剑凯 李新伦 梁海君 林静 吴小玮 王惠明 李开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787-1789,共3页
目的对hNaDC1基因启动子序列转录调控元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构建hNaDC1基因5′侧翼序列系列缺失质粒,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hNaDC1基因5′侧翼区(-2232/+136)的转录调控元件与转录调控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pGL3-hNaDC1... 目的对hNaDC1基因启动子序列转录调控元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构建hNaDC1基因5′侧翼序列系列缺失质粒,以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hNaDC1基因5′侧翼区(-2232/+136)的转录调控元件与转录调控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pGL3-hNaDC1A质粒的转录活性最高,为(2.98±0.45);pGL3-hNaDC1D的转录活性最低,为(0.45±0.14)。以pGL3-hNaDC1A质粒的转录活性为基准(100%),其他4种质粒相应的转录活性分别为:pGL3-hNaDC1B86.7%,pGL3-hNaDC1C89.4%,pGL3-hNaDC1D15.8%,pGL3-hNaDC1E61.2%。MatInspector5.0软件预测结果显示hNaDC1基因5′侧翼启动子序列共含有22个14种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论hNaDC1基因5′侧翼区-1084/-254和-12/+136区域可能存在有正性作用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aDC1基因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