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旋外旋韦伯C型踝关节骨折伴踝内髁上骨折使用或不使用韧带联合螺钉治疗的效果
1
作者 顾悦 钱骧 +1 位作者 袁晓东 祝伟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2438-2441,共4页
目的:探究前旋外旋韦伯C型踝关节骨折伴踝内髁上骨折使用或不使用韧带联合螺钉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旋前-外旋(PER)-Weber-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膝上内侧踝(SMM)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术中进行骨固定前、后两次压力测试... 目的:探究前旋外旋韦伯C型踝关节骨折伴踝内髁上骨折使用或不使用韧带联合螺钉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旋前-外旋(PER)-Weber-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膝上内侧踝(SMM)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术中进行骨固定前、后两次压力测试。根据骨固定后的术中应力试验阴性结果,29例(对照组)患者未行韧带联合螺钉辅助固定;根据骨固定前的术中应力试验阳性结果,32例(观察组)患者行韧带联合螺钉辅助固定。记录人口学资料、骨折形态资料、随访时间间隔、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关节-后足评分(AOFAS)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等统计指标。结果: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术后6个月,用Weber法观察,未发现联合明显复位不良。此外,无患者因韧带联合分离或复位不良等并发症而再次手术。两组术后3年平均AOFAS评分均满意。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有更好的功能预后的可能性和趋势,AOFAS和VAS评分均提高。此外,对照组疼痛风险较低,而肿胀风险略高。然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和VAS与两种策略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PER-Weber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SMM骨折的患者中,经随访,使用韧带联合螺钉与未固定的患者在功能预后方面无差异。在踝关节骨折中,应更多地注意固定前后的术中应力试验和踝内侧踝骨骨折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旋外旋韦伯C型踝关节骨折 踝内髁上骨折 韧带 螺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属共同参与模式对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吴怡 朱晓青 《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 2024年第5期424-429,共6页
目的评估基于家属共同参与模式对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而观察组患者接受基... 目的评估基于家属共同参与模式对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而观察组患者接受基于家庭共同参与模式的康复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康复情况、足部功能恢复效果、干预前后疼痛程度、自我护理能力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愈合、行走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4.01±4.27)、(63.39±5.28)、(29.96±4.03)d,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足部功能恢复率极佳,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45/50),高于对照组的74%(37/50)(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少,其中无痛28%(14/50)、轻微疼痛42%(21/50)、中度疼痛28%(14/50),重度疼痛2%(1/50),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干预后自我护理能力总分为(138.01±9.95)分,高于对照组的(112.83±10.03)分(P<0.05)。结论基于家属共同参与模式的干预应用于多发性跖骨骨折患者可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减轻疼痛程度,促进早日康复。同时将家属纳入患者康复计划可能为一个有效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属共同参与式康复干预 多发性跖骨骨折 足部功能 疼痛程度 自我护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症糖尿病足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敏峰 邓智明 +1 位作者 朱振兴 孔颖宏 《骨科》 CAS 2022年第4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24例重症糖尿病足病人,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本组病人有5~20年的糖尿病史,其中Wagner 3... 目的探讨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24例重症糖尿病足病人,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本组病人有5~20年的糖尿病史,其中Wagner 3级病人6例,Wagner 4级病人17例,Wagner 5级病人1例。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测量患肢皮温、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患肢感觉阀值、踝肱指数;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双下肢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结果24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3.67±5.74)个月(9~36个月),患肢均保肢成功,创面全部愈合。术后患肢皮温为(31.32±0.52)℃,踝肱指数为0.87±0.16,均较术前显著升高,术后的感觉阈值为(24.81±2.62)Volt,VAS评分为(4.70±0.58)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病人治疗前后的双下肢血管CTA对比发现,治疗后腿部侧枝动脉增加明显,未见静脉血栓,血流及循环改善。结论应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改良胫骨横向骨搬移治疗重症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好,对重症糖尿病足(Wagner分级3~5级)的保肢治疗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 胫骨横向骨搬移 糖尿病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环境对周围神经损伤端-侧移位缝合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梅远东 祝伟 +1 位作者 顾晨 顾玉东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1435-1439,共5页
目的:探讨微环境对周围神经损伤端-侧移位缝合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组A)、右侧肌皮神经离断后端-侧缝合至尺神经组(组B)、右侧离断神经端-侧缝合后局部植入神经营养因子组(组C)、右侧离断神经端... 目的:探讨微环境对周围神经损伤端-侧移位缝合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组A)、右侧肌皮神经离断后端-侧缝合至尺神经组(组B)、右侧离断神经端-侧缝合后局部植入神经营养因子组(组C)、右侧离断神经端-侧缝合后局部植入激活态雪旺细胞组(组D)以及右侧离断神经端-侧缝合后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组(组E);于手术后第1、2、4、8周时观察各组大鼠患肢肌力恢复情况,采用梳洗试验以及肱二头肌湿重观察和评价各组大鼠的屈肘功能;分别于术后第1、2、4、8周时检测各组大鼠右侧肌皮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NCV)及右侧肱二头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术后第8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新生神经轴突数。结果:各组大鼠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红肿及溃疡发生;梳洗试验显示2周时各组梳洗试验患肢屈肘活动较差,第4和第8周时组C、D、E屈肘活动有好转;术后组C、D、E肱二头肌湿重重于组B,但比组A轻(P<0.05);术后组C、D、E肌皮NCV快于组B,但比组A慢(P<0.05);各实验组肱二头肌CMAP波幅较组A低,组C、D、E较组B高(P<0.05);术后第8周的神经纤维轴突计数证实组C、D、E新生神经纤维轴突数少于组A,但多于组B(P<0.05)。结论:神经端-侧移位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局部植入神经生长因子、激活态雪旺细胞、神经干细胞均可促进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手术 缝合技术 神经营养因子 雪旺细胞 神经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性康复教育结合动力型支具训练在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朱晓青 汤晓瑾 +2 位作者 陶敏红 高蓓 顾群亚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10期100-102,共3页
目的考察针对性康复教育结合动力型支具训练对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 目的考察针对性康复教育结合动力型支具训练对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对照组给予针对性康复教育,观察组给予针对性康复教育结合动力型支具训练。比较2组的总主动活动度(TAM)、手部整体功能、手指侧捏力、三点捏力和握力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TAM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2组的Carroll双上肢功能测试评分均比干预前更高,手指侧捏力、三点捏力和握力均比干预前更大;观察组均比同期对照组更优;2组在干预6个月后的上述指标均比干预3个月后更优,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针对性康复教育结合动力型支具训练可有效改善行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患者的手部功能,增大其手部活动度,增强手部握力和捏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屈肌腱断裂修复术 动力型支具训练 针对性康复教育 肌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蒂皮瓣不同时间断蒂修复手外伤皮肤缺损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梅远东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8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研究带蒂皮瓣两周断蒂与三周断蒂在修复手外伤皮肤缺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符合标准的手外伤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在术后两周进行断蒂;对照组40例患者在术后三周进行断... 目的探讨研究带蒂皮瓣两周断蒂与三周断蒂在修复手外伤皮肤缺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符合标准的手外伤患者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在术后两周进行断蒂;对照组40例患者在术后三周进行断蒂。结果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皮瓣存活率、皮瓣恢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分别为(15.1±2.41)d与(10769.3±402.6)元,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28.2±3.17)d与(16794.2±491.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蒂皮瓣在两周以后断蒂的治疗效果与在三周以后断蒂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院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蒂皮瓣 手外伤 断蒂时间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关节钢板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28例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晓东 钱骧 顾悦 《交通医学》 2017年第3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跨关节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提供治疗建议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跖跗关节损伤28例临床资料,采用跨关节钢板固定技术治疗。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对随访结果采用... 目的:探讨采用跨关节钢板固定技术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疗效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治疗跖跗关节损伤提供治疗建议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跖跗关节损伤28例临床资料,采用跨关节钢板固定技术治疗。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对随访结果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8例患者术后随访12~30个月,骨折均愈合,末次AOFAS足评分61~97分,平均79.3分。闭合性损伤患者术后AOFAS足评分81.74±8.36分,优于开放性损伤患者术后AOFAS足评分73.89±7.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在术后AOFAS足评分上损伤原因及Lisfranc螺钉置入与否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跨关节钢板固定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疗效明确,骨折均顺利愈合且可避免关节面软骨的再损伤。在解剖复位的基础上,损伤机制及Lisfranc螺钉置入与否对预后无明显影响,闭合性跖跗关节损伤者预后明显优于开放性损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跗关节损伤 跨关节钢板 Lisfranc关节螺钉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型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的应用研究
8
作者 梅远东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4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56例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微型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钢丝抽出止点重... 目的探讨应用微型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56例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使用微型锚钉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钢丝抽出止点重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恢复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恢复时间分别为(28.4±3.2)min、(5.4±2.1)d与(40.8±5.3)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41.4±4.2)min、(8.6±3.3)d与(51.2±5.8)d。观察组仅出现1例肌腱松弛。对照组出现2例指腹压疮、2例肌腱松弛及1例钢丝脱落。Dargan功能评定法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优良率为8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2%。结论应用微型骨锚钉联合克氏针重建手指伸肌腱止点手术过程安全简单快速,术后优良率高,并发症少,患者功能恢复良好且顺应性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伸肌腱止点撕脱伤 微型锚钉 克氏针固定 Dargan功能评定法 功能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化护理对掌指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高蓓 汤晓瑾 +2 位作者 闻姣燕 吴怡 朱晓青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5期193-195,共3页
目的分析掌指骨骨折术后积极开展系统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150例掌指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4例),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和... 目的分析掌指骨骨折术后积极开展系统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150例掌指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4例),分别施以常规护理和系统化护理。比较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手部功能恢复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疼痛情况及患侧握力。结果观察组骨折再移位及骨折延迟愈合等的并发症总发生率(4.05%)低于对照组(13.16%,P<0.05)。出院2个月后,观察组的手部功能恢复优良率(94.59%)高于对照组(82.89%,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早(P均<0.05)。出院时和出院2个月后,2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均低于干预前,患侧握力均大于干预前(P均<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结论系统化护理对降低掌指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康复进程、促进手部功能恢复、缓解疼痛和改善患侧握力均具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指骨骨折 系统化护理 并发症 手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手术切口与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乾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6年第4期447-449,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与传统手术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对2008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373例453侧腕管综合征手术切开减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休养时间... 目的 探讨小切口与传统手术切口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对2008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373例453侧腕管综合征手术切开减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休养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小切口在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休养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手术效果与传统切口组相似.结论 小切口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在达到传统手术目的的情况下,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时间较短,术后并发症少,更容易被患者接受,值得在基层医院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小切口 传统手术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电刺激对大鼠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效果的影响
11
作者 孙乾 曹群华 +2 位作者 祝伟 梅远东 顾晨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73-78,共6页
目的观察和探索经皮电刺激促进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端吻合至尺神经组(B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至尺神经组(C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 目的观察和探索经皮电刺激促进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端吻合至尺神经组(B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至尺神经组(C组),肌皮神经损伤后端侧吻合至尺神经+术后经皮电刺激组(D组)。观察各组大鼠患侧肢体的肌力恢复情况以及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 C组和D组大鼠振幅、传导速度低于A组,潜伏期高于A组;而D组大鼠振幅、传导速度低于C组,潜伏期高于C组;B、C、D三组大鼠肱二头肌湿重比以及肌纤维横截面积均低于A组,且C组肌肉恢复最差;B、C、D三组大鼠NF-200表达明显低于A组,D组NF-200表达明显强于C组,但仍显著少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电镜检查显示B组神经纤维髓鞘成熟,C组以无髓神经纤维为主,髓鞘成熟度差。D组髓鞘增生情况较C组好转,但仍有部分无髓神经纤维存在。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术后经皮电刺激能有效促进神经轴突再生以及延缓靶肌的失神经萎缩,尽管较之神经端端吻合存在差距,仍不失为临床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端侧缝合 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返支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潘健鹏 缪玉龙 +3 位作者 邵志恩 邓智明 朱文华 朱振兴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1年第3期312-314,共3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返支松解术在腕管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12月,经诊断为腕管综合征并给予腕管切开松解及返支松解术68例的临床资料。应用GSS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症状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返支松解术在腕管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12月,经诊断为腕管综合征并给予腕管切开松解及返支松解术68例的临床资料。应用GSS评分,对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症状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以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正中神经远端运动潜伏期、中指-腕神经传导速度与术前做比较,对患者大鱼际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本组68例73腕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运用GSS评分标准,从疼痛、麻木感、末梢神经感觉、夜间麻醒、肌力五个方面对腕管综合征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来判断术后疗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末次随访肌电图显示拇短展肌自主电位均消失,正中神经腕部潜伏期及腕-掌运动传导速度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拇指大鱼际肌功能明显恢复。结论在治疗腕管综合征时,要重视正中神经返支,彻底去除卡压因素,对正中神经返支进行常规松解,才能使腕管综合征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神经返支 松解术 腕管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梅远东 陈伟飞 +2 位作者 邓智明 顾晨 祝伟 《系统医学》 2023年第2期131-134,151,共5页
目的分析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治疗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将... 目的分析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对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8年7月—2020年7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治疗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将采取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的3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将采取传统邻指皮瓣修复术的30例患者设为传统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与手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与传统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0.00%)与传统组(16.67%)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4,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96.67%)高于传统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5)。治疗前,两组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与手功能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与手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治疗手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传统术法,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兼具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患者的手功能和手指活动度在治疗后会得到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指背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 手指指端 皮肤软组织缺损 治疗效果 并发症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挤轧致桡神经损伤39例的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缪玉龙 朱文华 +3 位作者 刘敏峰 邵志恩 邓智明 朱振兴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第1期22-23,35,共3页
目的探讨机器挤轧所致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2015年10月机器挤轧所致的39例桡神经损伤患者,予保守治疗8例,其中干部损伤6例,前臂深支损伤2例;手术治疗31例,干部损伤11例,前臂深支损伤20例。其中桡神经松解... 目的探讨机器挤轧所致桡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10年8月-2015年10月机器挤轧所致的39例桡神经损伤患者,予保守治疗8例,其中干部损伤6例,前臂深支损伤2例;手术治疗31例,干部损伤11例,前臂深支损伤20例。其中桡神经松解术26例。神经接合术5例。术后支具托外固定及常规治疗。结果39例随访3-36个月。保守治疗8例功能和感觉均恢复。手术治疗31例.功能恢复29例,2例因合并前臂骨筋膜综合征,术后出现伸拇伸指功能障碍;虎口区感觉恢复28例,3例术后3年仍有虎口区感觉迟钝。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4例,良3例,可2例,总优良率94.9%。结论外伤性桡神经损伤,修复成功率较高。外伤后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把握手术时机,并采用恰当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轧 桡神经 损伤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伟飞 《中国伤残医学》 2017年第23期48-49,共2页
目的:探究不同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外科手术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 目的:探究不同方法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2016年12月踝关节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外科手术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90.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AOFAS、VAS指标评分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OFAS、VAS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踝关节骨折患者给予外科手术内固定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对踝关节骨折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治疗方式 效果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患者足踝部手术伤口预后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16
作者 顾悦 钱骧 +1 位作者 季勇 袁晓东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第18期20-23,共4页
目的:探究在对开展老年患者足踝部手术过程中术前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预测伤口愈合的价值。方法:在2022年3月~2023年4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足踝部手术患者中选择60例为对象,数字表随机排序划分对照组(30例,常规方案进行治疗)和... 目的:探究在对开展老年患者足踝部手术过程中术前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预测伤口愈合的价值。方法:在2022年3月~2023年4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足踝部手术患者中选择60例为对象,数字表随机排序划分对照组(30例,常规方案进行治疗)和观察组(30例,开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包括患肢第一跖背动脉检查测定其动脉内径,动脉内膜厚度及峰值流速检测等)。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术后足踝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愈合时间、疼痛程度,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术口愈合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患肢第一跖背动脉检查测定其动脉内径,动脉内膜厚度及峰值流速,术后恢复过程中,观察组动脉内径,动脉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峰值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踝部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前使用彩超检查,可以有效检测第一跖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由此对手术方案进行完善,可以有效提升患者术口愈合优良率,加快患者恢复速度,促进患者损伤部位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足踝部手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 伤口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阔肌皮瓣治疗四肢难治性创面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邵志恩 巨积辉 +3 位作者 祝伟 赵强 唐林峰 侯瑞兴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426-429,共4页
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治疗四肢难治性创面的方法。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6年4月,对15例四肢难治性创面患者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其中14例采用背阔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1例采用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面积为11.0... 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治疗四肢难治性创面的方法。方法自2009年12月至2016年4月,对15例四肢难治性创面患者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创面,其中14例采用背阔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1例采用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面积为11.0 cm×4.0 cm^28.0 cm×13.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13.0 cm×5.0 cm^30.0 cm×15.0 cm。结果本组共15例患者,其中1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急诊探查后皮瓣恢复血运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出现坏死予以换药对症治疗,见坏死界限清楚后,彻底清除坏死组织行二期游离植皮术,术后皮片成活。随访3~36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创面愈合外观较满意,受区功能恢复良好;其中6例吻合神经的感觉恢复为S3。结论采用背阔肌皮瓣修复四肢难治性创面,其皮瓣面积较大、组织厚实、血运丰富,并可根据创面需求选择肌皮瓣、肌瓣或组合皮瓣修复填充缺损部位的死腔,增强抗感染能力。该皮瓣对修复各类创伤所致的难治性创面有较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阔肌皮瓣 修复 软组织缺损 难治性创面
原文传递
富血小板血浆在老年患者难治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邵志恩 缪玉龙 +2 位作者 邓智明 刘敏峰 巨积辉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496-497,I0005,共3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老年患者难治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11例难治性创面老年患者,在创面床准备过程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治...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在老年患者难治性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扬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11例难治性创面老年患者,在创面床准备过程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治疗,术后采用二期植皮或换药等对症治疗。结果本组11例患者,9例采取植皮治疗,6例成活,3例出现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对症处理后成活;2例采取保守治疗后转入创面上皮化期自行愈合。术后随访2~12个月,平均4.5个月,创面愈合良好,无反复感染破溃发生。总体创面愈合率100%。结论在老年患者难治性创面的“创面床准备”治疗过程中合理运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使创面上皮化,为创面自行愈合或二期植皮手术创造了条件,且具有操作简单、损伤较小、痛苦较小、安全有效、疗效满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老年患者 难治性创面 治疗方法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