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底自发荧光在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谢娟 侯军军 +1 位作者 侯佳 常欣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95-197,共3页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好发于青年女性,具体机制不明,Lages等[1]认为是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炎症引起。该病最早在1984年Jampol等[2]首次提出。因该病起病急,有自限性,病程短且变化快,尤其是病情轻微的患者临床上容易漏诊及误...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好发于青年女性,具体机制不明,Lages等[1]认为是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的炎症引起。该病最早在1984年Jampol等[2]首次提出。因该病起病急,有自限性,病程短且变化快,尤其是病情轻微的患者临床上容易漏诊及误诊。临床上主要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眼底吲哚箐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明确诊断,但FFA及ICGA检查时均需要注射造影剂,个别患者会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毛细血管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 眼底自发荧光 自限性 明确诊断 不良反应 吲哚箐绿 ICG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素华 曹伟芳 +2 位作者 闫利锋 杨坤 侯建萍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9期1192-1194,共3页
我院于2005年6月开始行有晶状体眼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评价该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可预测性、稳定性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超高度近视眼 眼虹膜 临床研究 治疗 患者满意度 可预测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4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实施情况及术后效果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龚元元 王芳芳 +2 位作者 戴江丽 刘文洁 张红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7年第2期189-191,共3页
山西省多年来开展大量防盲治盲工作,但由于经济水平、文化原因、眼科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白内障手术率较低,致使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对防盲致盲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此次我省努力配合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旨在提高我省特别是... 山西省多年来开展大量防盲治盲工作,但由于经济水平、文化原因、眼科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白内障手术率较低,致使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对防盲致盲的利用率还比较低,此次我省努力配合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旨在提高我省特别是贫困白内障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山西省从2009年起利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对符合手术条件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努力消除因白内障导致的可避免盲,并积极探索低廉有效、可持续的白内障防治策略,提高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率,让“精准扶贫”更好的造福于广大贫困患者,进一步推动“2020年消除可避免盲的战略目标”的进程,更好地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率 白内障患者 贫困人口 术后效果 治盲工作 卫生资源分布 2009年 农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角膜屈光手术方式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三年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周迎霞 王芳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8年第5期745-747,共3页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治,与传统机械刀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surgery with mecha... 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femtosecond laser assist-ed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SLASIK)已广泛用于屈光不正的矫治,与传统机械刀角膜板层刀制瓣LASIK(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surgery with mechanical microkeratome-assisted flap cre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度近视 MM FS LASIK 角膜屈光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视网膜电图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西玲 杨继红 +3 位作者 谢娟 吴子旭 荆霄云 杨永生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0年第4期484-484,共1页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有明显遗传倾向的进行性视网膜变性类疾病,随着病变的进展,视功能越来越差,呈现视力的减退,视野向心缩小,最终导致失明。本文对96例188只眼RP患者的视网膜电图(ERG)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电图 视网膜变性 遗传倾向 RP患者 进行性 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和Surviv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吴子旭 郭晓铭 +2 位作者 姚宏 李海燕 李静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0年第6期645-647,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PTEN和Surviv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RB切片和10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PTEN和Survivin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RB患者性别、临床分期、视神经受侵犯情况和分化... 目的探讨PTEN和Survivin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RB切片和10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PTEN和Survivin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与RB患者性别、临床分期、视神经受侵犯情况和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①RB中PTEN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和63%,PTEN表达明显降低,Survivin表达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之间PTEN和Survivin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眼内生长期PTEN表达阳性率(90%)眼外扩展期PTEN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压增高期与眼外扩展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在伴有视神经浸润的RB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不伴视神经浸润者(P<0.05)。在RB组织分级之间,分化型RB组织中的PTEN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分化型(P<0.05)。Survivin的表达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TEN和Surviv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542,P<0.01)。结论PTEN在RB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Survivin在RB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视网膜组织,二者共表达与RB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凋亡抑制蛋白类 PT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诊断中的效能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谢莉莎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1期3598-3600,共3页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亚型,常见于亚洲人群[1],主要表现为脉络膜内层的血管形态异常(脉络膜血管网呈异常分支状、血管末端息肉样病灶扩张)[2,3],严重影响视力[4]。吲哚菁绿造影(ICGA)能够较...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亚型,常见于亚洲人群[1],主要表现为脉络膜内层的血管形态异常(脉络膜血管网呈异常分支状、血管末端息肉样病灶扩张)[2,3],严重影响视力[4]。吲哚菁绿造影(ICGA)能够较好地侦察脉络膜病变,是PCV诊断的金标准[5],但ICGA在诊断PCV时存在误诊以及部分患者对造影试剂过敏等问题[6]。影像学的进步促进了PCV的诊断,其中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在鉴别PCV中的应用备受瞩目[7],但至今未有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血管 PCV 效能分析 诊断标准 分支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价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时间对视神经损害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谢莉莎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842-1844,共3页
青光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致盲率达到8%,因此关于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治也是临床中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1]。在青光眼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此类疾... 青光眼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致盲率达到8%,因此关于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治也是临床中广泛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1]。在青光眼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是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cute angle-closure glaucoma,APACG),此类疾病的典型特征是在发病后眼压会迅速的增高,持续高眼压会引起视神经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视觉质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神经损害 高眼压 致盲率 视觉质量 疾病类型 青光眼 持续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龄性研究
9
作者 马蕾 邹潮 杨继红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07年第3期175-177,共3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观察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选择经验光、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证实为正常眼的亚裔健康受试者67名67眼,分成3组: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分别行OCT检测黄斑中心...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观察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方法选择经验光、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证实为正常眼的亚裔健康受试者67名67眼,分成3组:青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分别行OCT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变化。结果青年组中心凹中心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为(159±19)μm,中心凹颞侧、上方、鼻侧及下方依次为:(259±20)μm、(276±20)μm、(287±18)μm、(284±20)μm。与青年组及中年组相比,老年组的中心凹中心和边界区域神经上皮层平均厚度变薄明显(P<0.05,P<0.01)。结论随着增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变薄,运用OCT了解活体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年龄相关性改变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探索视网膜组织的增龄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增龄性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1 g·L-1阿托品不同给药频次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屈光度及调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媛媛 冯雪亮 张馨心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 比较0.1 g·L-1阿托品不同给药频次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屈光度及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就诊的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123例(24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 目的 比较0.1 g·L-1阿托品不同给药频次对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屈光度及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门诊就诊的中度近视青少年患者123例(24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2例)、对照组(6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0.1 g·L-1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其中对照组为每晚1滴,每天1次,观察组为每晚1滴,隔日1次,持续用药1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眼轴长度、眼压、近视、等效球镜度数(SER)、瞳孔直径、前房深度、双眼调节功能等参数变化情况,并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SER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个月、4个月、8个月,两组患者SE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4个月、8个月以及12个月,两组患者S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瞳孔直径均高于治疗前(均为P<0.05),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眼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瞳孔直径、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12个月均高于治疗前(均为P<0.05)。治疗后12个月,两组患者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后1个月内,主要为畏光、视近模糊、眼痒、眼胀,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67%、1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 g·L-1阿托品不同滴眼频次(每天1次、隔日1次)均可有效改善青少年屈光不正患者屈光度及调节功能,且疗效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品 青少年 近视 给药频次 屈光度 调节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栖玲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3期3251-3253,共3页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是通过特殊性质的刺激,记录多个不同部位的混合反应信号,经计算机程序处理,分离出不同部位的波形,通过波描记陈列进行表达,并直接得到每个小区域的反应波及数据[1,2],遗传性视网...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是通过特殊性质的刺激,记录多个不同部位的混合反应信号,经计算机程序处理,分离出不同部位的波形,通过波描记陈列进行表达,并直接得到每个小区域的反应波及数据[1,2],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是双眼对称性黄斑病变,本文应用mfERG检测视网膜劈裂症患眼变化特征,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程序 混合反应 黄斑病变 特殊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
12
作者 李栖玲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3期4018-4019,共2页
近年来,Sutter等[1]发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技术,可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多个不同部位,能在较短时间测量整个测试野内许多细小部位的视网膜电位,刺激为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同时测定31度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 近年来,Sutter等[1]发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技术,可同时分别刺激视网膜多个不同部位,能在较短时间测量整个测试野内许多细小部位的视网膜电位,刺激为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同时测定31度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mel),可反映视网膜内层的功能。目前mfERG已被广泛应用,成为眼底检查不可或缺的重要检查手段。本研究观察了20例患者20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Ⅲ~Ⅳ患眼的mfERG改变,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检查 多焦视网膜电图 视野范围 MFERG 视网膜电位 检查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荧光成像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
13
作者 张喜梅 岳慧芳 +2 位作者 谢娟 刘晨宇 史玥鑫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2年第7期499-505,共7页
目的观察应用795 nm近红外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黄斑病变14例(1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吲哚氰绿(2... 目的观察应用795 nm近红外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黄斑病变14例(1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吲哚氰绿(2.5 mg/ml)染色辅助剥除距黄斑中心2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内界膜,或将残留黄斑病变边缘部分内界膜组织翻转覆盖于孔上。术后应用795 nm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眼底组织荧光,以SD-OCT观察黄斑结构,记录患者视力。随访1~2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期末视力均提高。795 nm自体荧光成像观察,14只眼术后可见视盘周、沿视网膜大血管弓处呈高强荧光,内界膜剥膜区呈低荧光;8只眼可见内界膜翻瓣覆盖黄斑孔并于下方视网膜上,呈强度不同的高荧光。黄斑中心区表现3种不同荧光形态:低荧光、颗粒状高荧光及斑片状高荧光。随访期间,视盘周、视网膜大血管弓处荧光强度减弱,逐渐消失;内界膜瓣膜荧光及闭合的黄斑孔部位荧光减弱但持续存在。结论795 nm自体荧光成像可用于观察吲哚氰绿辅助的黄斑手术后眼底不同组织的荧光表现,吲哚氰绿在眼内组织的残留可能是术后荧光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吲哚氰绿
原文传递
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雪霞 杨张荣 +1 位作者 张喜梅 侯军军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特检科就诊的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70例(72只眼)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6例(3...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激光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9月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特检科就诊的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70例(72只眼)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6例(36只眼),女性34例(36只眼);年龄44~87岁,平均年龄(64.1±12.2)岁。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多波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检查并收集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患者的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像、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患者的视力,采用眼数和百分比描述,以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比较;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采用(均数±标椎差)表示,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术前视力<0.1者,有47只眼(占65.28%);视力≥0.1且<0.2者,有11只眼(占15.28%);视力≥0.2且<0.3者,有11只眼(占15.28%);视力≥0.3且<0.4者,有1只眼(占1.39%);视力≥0.4且<0.5者,有1只眼(占1.39%);视力≥0.5者,有1只眼(占1.39%)。术后各时间点视力逐渐提高,经过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1,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10.24,14.26,11.78;P<0.05)。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715.57±213.18)μm、(303.03±66.03)μm、(300.83±63.68)μm、(258.71±39.02)μm及(243.43±47.51)μm,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89,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9,21.36,23.50,24.19;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3.00;P<0.05)。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2.90;P<0.05)。70例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局限性结膜下出血,占4.29%;5例发生轻微眼压升高,占7.14%。全部患者均未出现眼内炎症、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缺血型CRVO患者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联合多波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第1周有效,第3个月时明显好转。由此可见,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每月注射1次,连续3个月,联合多波长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缺血型CRVO,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雷珠单抗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视网膜病变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董洁敏 侯军军 +3 位作者 谢娟 侯佳 常欣 王永梅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年第12期896-899,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进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将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行单眼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型糖尿病白内障136例(272只眼)纳入本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进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将山西省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行单眼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型糖尿病白内障136例(272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无DR者65例(130只眼),有DR者71例(142只眼)。比较患者术眼术前及术后6个月眼底病变进展情况,并与对侧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DR者术后6个月未发生眼底病变。有DR者71例(142只眼)中23只眼发生眼底病变进展,其中手术眼组21只眼(29.58%,21/71);对侧眼组2只眼(2.82%,2/71)。手术眼组术后DR进展率明显高于对侧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91,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前DR的病变程度与术后DR进展率明显相关。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加重DR患者眼底病变进展,DR的病变程度是其进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玲 侯军军 张红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期14-21,共8页
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时,术中是否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a、Clinical Trials.gov及CNKI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之始至2020年11月,搜集所有PPV联合ILM剥除与未联合... 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时,术中是否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a、Clinical Trials.gov及CNKI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之始至2020年11月,搜集所有PPV联合ILM剥除与未联合ILM剥除治疗RRD的临床对照实验。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术后黄斑前膜(ERM)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RRD复发率、椭圆体带缺损发生率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分离(DONFL)发生率等指标。文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和I^(2)检验。若I^(2)>50%,则认为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反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CI表示。结果初步检索获得相关文献893篇,排除重复、与本研究无关及不符合本研究结局指标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共计987只眼。其中,PPV联合ILM剥除术者有514只眼,未联合者有473只眼。各原始研究间具有较高同质性,结果稳健。各研究间患者ERM发生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26%)。PPV联合ILM剥除组患者术后的ERM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联合组。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1,95%CI:0.07~0.18,P<0.05)。各研究间患者BCVA的组间异质性较大(I^(2)=86%)。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8,95%CI:-0.05~0.21,P>0.05)。4项研究间患者RRD复发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大(I^(2)=73%)。PPV联合ILM剥除组患者术后RRD的复发率低于未联合组。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8,95%CI:0.30~0.76,P<0.05)。4项研究间患者椭圆体带缺损发生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大(I^(2)=73%)。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9,95%CI:0.38~2.53,P>0.05)。5项研究间患者术后DONFL发生率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0)。联合ILM剥除组患者术后DONFL的发生率高于未联合组。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9.08,95%CI:11.35~134.60,P<0.05)。结论PPV联合ILM剥除可预防非复杂性RRD患者术后ERM的形成,降低术后RRD的复发率,但无显著视觉效果优势,且对黄斑有潜在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内界膜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