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7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实践
1
作者 石伟 武志涛 梁寒雪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4,共7页
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致力于开展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与资源利用研究,通过动态监测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索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恢复技术,并对湖泊群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建设观测站... 山西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致力于开展亚高山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与资源利用研究,通过动态监测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探索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恢复技术,并对湖泊群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和研究。建设观测站的意义在于保护并充分利用华北地区的亚高山草甸资源,支持我国温带亚高山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预期目标包括获取大量连续观测数据、培养野外科技工作者和取得原始创新的科研成果。该观测站的建设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为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草甸 生物多样性保育 生态系统监测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面向区域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与师资建设模式——以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国华 张丽珍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1年第9期122-123,129,共3页
为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发展,政校企协同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举措之一。在结合山西省汾阳市酿造产业发展实际和汾酒集团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山西大学学科优势及科研力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山西大学... 为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发展,政校企协同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是解决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不匹配问题的创新举措之一。在结合山西省汾阳市酿造产业发展实际和汾酒集团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山西大学学科优势及科研力量的基础上建立了山西大学杏花村学院,依托汾阳市政府、山西大学和汾酒集团三方资源优势,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以区域产业需求和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政府引导为助力,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为主力的教育共同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区域产业 产业学院 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科学各学科名词的一义多词问题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孟本 《科技术语研究》 2001年第4期27-29,共3页
本文对已公布的生命科学各学科名词的一义多词问题及其原因作了分析 。
关键词 生命科学 名词 一义多词 学科名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分析4种不同工艺酿造山西陈醋的差异物质
4
作者 贾莹莹 秦宇 +2 位作者 周景丽 李晨 范晓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9,共7页
该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4种不同工艺酿造山西陈醋样品(LFuA、QDA、ZLA、MJA)间的差异物质,并对差异物质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4种山西陈醋... 该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4种不同工艺酿造山西陈醋样品(LFuA、QDA、ZLA、MJA)间的差异物质,并对差异物质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4种山西陈醋样品中共鉴定出1369种非挥发性化合物,以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1、P<0.05从4种山西陈醋间筛选出67种差异物质,主要涉及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类脂分子等。采用现代化机械生产的样品(MJA、ZLA)与传统手工生产的样品(LFuA、QDA)相比,差异物质最多。脯氨酸、谷氨酸等12种物质在LFuA样品中相对含量最高;柠檬酸、琥珀酸等14种物质在ZLA样品中的相对含量较高。MJA样品中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褪黑素、四甲基吡嗪等)相对含量较高;香兰素、壬二酸等17种物质在QDA样品中相对含量更高。67种差异物质主要显著富集在柠檬酸循环、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通路(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发酵工艺和提高食醋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陈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多元统计方法 非挥发性化合物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大学校园环境噪声测量与评价
5
作者 郭松 王翠红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年第35期100-102,共3页
对山西大学校园环境噪声进行了实地监测,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山西大学校园环境噪声的污染现状,并且对校园内部和校园周边环境噪声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减少噪声污染的建议。
关键词 噪声污染 噪声测量 噪声标准 山西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帆 冯佳 谢树莲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5-150,155,共7页
依托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生物科学10门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为基础,遴选2012~2022年间立项的部分优秀项目成果融入本科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四位一体”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体系,并在示范中心进行... 依托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生物科学10门专业核心实验课程为基础,遴选2012~2022年间立项的部分优秀项目成果融入本科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四位一体”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体系,并在示范中心进行改革与实践,反馈效果良好。研究成果为高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生物科学 实验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对山西老陈醋香气释放的影响
7
作者 陈树俊 王世强 +2 位作者 张丽珍 白宝清 李子琦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34,共9页
为研究只含粘蛋白的人工唾液和离体的人唾液对山西老陈醋香气释放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联用技术对3种山西老陈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CA)比较唾... 为研究只含粘蛋白的人工唾液和离体的人唾液对山西老陈醋香气释放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GC-TOF-MS)联用技术对3种山西老陈醋中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CA)比较唾液对3种山西老陈醋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的影响,并利用香气活性值(OAV)筛选出山西老陈醋的关键风味物质,通过绘制山西老陈醋的香气轮将香气化合物的含量数据转化为感官描述信息,明确唾液对山西老陈醋感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山西老陈醋中共检出105种挥发性化合物,在2种类型唾液的影响下,65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特别是酯类和酮类,OAV>1的27种关键香气化合物中将近一半化合物的OAV均减少了10%以上,说明唾液会影响山西老陈醋的感官特征。2种类型的唾液均会减弱山西老陈醋香气化合物的感官属性,尤其是对坚果味、奶香味和花香味。该研究明确了唾液对山西老陈醋的香气释放有影响,为提升山西老陈醋的感官体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老陈醋 唾液 挥发性化合物 香气释放 感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老陈醋多糖提取纯化及结构鉴定
8
作者 陈树俊 李子琦 +1 位作者 王世强 张丽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7,共7页
以山西老陈醋为原料,采用乙醇沉淀法提取多糖,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山西老陈醋多糖(SAVP)提取条件,对粗多糖进行脱蛋白、脱色、透析、层析柱分离纯化,得精多糖及多糖组分。通过红外光谱鉴定多糖的结构并进行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及... 以山西老陈醋为原料,采用乙醇沉淀法提取多糖,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山西老陈醋多糖(SAVP)提取条件,对粗多糖进行脱蛋白、脱色、透析、层析柱分离纯化,得精多糖及多糖组分。通过红外光谱鉴定多糖的结构并进行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及热重分析。结果表明,最优醇沉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91%,醇沉时间16.3 h,乙醇倍数4倍。此优化条件下,粗多糖提取量为16.48 mg/g。粗多糖Sevag-三氯乙酸(TCA)法蛋白去除率为74.65%,多糖保留率为77.87%;大孔树脂法脱色率为64.02%,多糖保留率为84.55%。精多糖经DEAE-52纤维素及Sephadex G-100柱层析纯化后得到多糖组分SAVP-1,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发现,SAVP-1为α-型多糖,分子质量为6.87 kDa,由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和甘露糖六种单糖组成,热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老陈醋 多糖 提取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9
作者 张建珍 李涛 +2 位作者 付月君 张婷婷 乔明强 《新兴科学和技术趋势》 2024年第1期0039-0051,共13页
山西作为资源型经济省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合成生物学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大大减少碳排放, 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是山西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2020 年 10 月,山西省 综合改革示范区引进凯赛生... 山西作为资源型经济省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合成生物学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大大减少碳排放, 符合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是山西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链之一。为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目标,2020 年 10 月,山西省 综合改革示范区引进凯赛生物,打造全球首个百万吨级生物基新材料项目,启动建设“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 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设计。为助力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的发展,山西省率先开展合成生物学人才培养,2021 年 2 月 由时任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揭牌成立山西大学合成生物学学院。学院于 2022 年获教育部批准建设合成生物学本 科专业,2023 年获批建设合成生物学交叉学科博硕士学位点,形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申请获批合 成生物产业学院,着力打造一所体制创新、特色鲜明、致力于合成生物学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高水平 新型学院,助力山西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本文放眼国际,立足山西,就合成生物产业及学科建设现状及趋势进行 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产业 合成生物学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侯晋星 潘换换 +2 位作者 杜自强 武志涛 张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7-1060,共14页
生态系统服务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条件的要素,其中水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维持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流域水生态服务研究相对薄弱。基于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 生态系统服务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条件的要素,其中水生态系统服务对于维持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流域水生态服务研究相对薄弱。基于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 offs)模型量化了山西黄河流域2000—2020年的产水量、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的时空分布格局。探讨了气候条件和土地利用与产水量、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服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 a,流域的产水量出现了波动上升的变化,且高峰值的出现在2020年,达152.37 mm。在空间上产水量分布差异明显,高值区范围扩大,低值区范围缩小。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山西黄河流域产水服务时空变化。气候变化对流域产水服务的贡献率远大于土地利用变化。(2)近20 a,流域水源涵养量与产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高峰值的出现在2020年,达100.32 mm。空间上,林地水源涵养量增加最多,其次为草地,降水量大且蒸散相对较小的地区水源涵养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相比土地利用,气候因素对水源涵养量的影响更大。(3)在水质净化方面,同时期流域N、P输出量呈现逐年递减的态势,在2020年N、P输出量均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4739 kg·hm^(-2)和0.0366 kg·hm^(-2)。空间上,山区和丘陵地区的N、P输出量显著低于平原和盆地。人类农业活动特别是对农业用地中化肥的广泛投入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伴随城市化发展的不透水地面的扩张也会对研究区水质净化造成一定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山西黄河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及生态补偿与流域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产水量 水源涵养 水质净化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山西省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减排评价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虹 张红 +2 位作者 贺桂珍 张霄羽 刘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碳排放核算是落实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碳减排成效,是主体功能区未来减排措施和低碳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调整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典型高碳经济省份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B... 碳排放核算是落实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体现了碳减排成效,是主体功能区未来减排措施和低碳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调整的重要依据。以我国典型高碳经济省份山西省为研究对象,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市级碳排放量、人口、GDP、夜间灯光总值、植被覆盖率、城市化水平构建了适用于主体功能区的碳排放核算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Dagum基尼系数和时间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碳排放时空特征、碳排放区域差异并评价碳减排成效。结果表明:(1)从时间趋势来看,2006—2020年各主体功能区碳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增长率均表现为重点开发区域(48.08%)>农产品主产区(38.13%)>重点生态功能区(33.95%)的特征,与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结构显著相关。(2)从空间演变来看,主体功能区的空间集聚特征与山西省“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势相关。重点开发区域空间集聚格局较为稳定,集中在山西省中部,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集聚特征不显著,分布在东部和西部。(3)碳排放区域差异分析表明山西省碳排放地区间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基尼系数由2006年的0.505下降到2020年的0.498,年均下降0.102%,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之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碳减排效果评价显示主体功能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重点开发区域的碳减排成效显著高于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基于对主体功能区碳排放的分析,结合其功能定位,针对性地提出主体功能区减排和低碳发展措施。本文为我国能源资源型省份制定和实施差异化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减排评价 主体功能区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技术以及网络药理学分析山西陈醋的小分子肽类成分及潜在作用机制
12
作者 聂丽媛 范三红 +2 位作者 曹林旭 秦雪梅 李震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31-41,共11页
目的:明确山西陈醋中的小分子肽类化学成分,并进一步探讨其针对心血管等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GNPS分子网络技术分析山西陈醋中的小分子肽类成分。运用Genecards... 目的:明确山西陈醋中的小分子肽类化学成分,并进一步探讨其针对心血管等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技术结合GNPS分子网络技术分析山西陈醋中的小分子肽类成分。运用Genecards、Drugbank 5.0、DAVID等数据库对小分子肽类化合物靶点及通路进行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网络。使用Autodock Dock 1.5.6和PyMol 2.5.5进行山西陈醋核心靶点与关键成分的分子对接。结果:共鉴定出41个小分子肽类化合物,其中包括27个环二肽、10个直链二肽和4个三肽类化合物。其发挥心血管和肥胖等保健作用的“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疾病”网络包含14个活性成分和109个药物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得到59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Cyclo(Leu-Pro)、Val-Val、Pro-Phe、Cyclo(His-Pro)等成分可能与核心靶点F2、MAPK1,MMP9、VCAM1等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初步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山西陈醋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发挥预防调节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等疾病的保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陈醋 小分子肽 UPLC-Q-TOF-MS/MS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山西老陈醋和怀仁醋酒精发酵初期酒醅真菌菌群研究
13
作者 杨玲 彭佳伟 +5 位作者 郭旭凯 段冰 邵强 郭睿 温贤将 王琪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4,共6页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山西老陈醋工艺(S)和怀仁醋酿造工艺(X)酒精发酵初期酒醅样品真菌菌群多样性,考察不同酿造工艺对酒醅真菌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X酒醅样品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更高。两种工艺酒醅样品的真菌菌群... 该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山西老陈醋工艺(S)和怀仁醋酿造工艺(X)酒精发酵初期酒醅样品真菌菌群多样性,考察不同酿造工艺对酒醅真菌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X酒醅样品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更高。两种工艺酒醅样品的真菌菌群组成在属水平差别较大;S酒醅样品的真菌绝大部分是待确定分类地位类群(Unclassified)(82.82%),少部分为维克汉姆酵母属(Wickerhamomyces)(7.40%)、红曲霉属(Monascus)(3.12%)等;而X酒醅样品的绝对优势真菌属为哈萨克斯坦酵母属(Kazachstania)(75.08%),其次为Unclassifed(14.21%)、曲霉属(Aspergillus)(3.48%)等。造成两种工艺酒醅样品真菌菌群差异的菌属为Unclassifed、毕赤酵母属(Pichia)、哈萨克斯坦酵母属、Cystofilobasidium、枝孢霉属(Cladospor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与其他物种联系密切的菌属为Cystofilobasidium、绿僵菌属(Metarhizium)、柯达酵母属(Kodamaea)、Pseduallescheria和根毛霉属(Rhizomuc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老陈醋工艺 怀仁醋酿造工艺 酒精发酵 真菌菌群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恒曲中条山铜尾矿自然定居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与生态位
14
作者 韩锦涛 李素清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34-143,共10页
【目的】筛选适合铜尾矿植物修复的先锋植物及配置模式。【方法】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Godron群落稳定性、种间联结性与相关性、生态位指数测度方法,研究山西中条山铜尾矿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与生态位特征。【结... 【目的】筛选适合铜尾矿植物修复的先锋植物及配置模式。【方法】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Godron群落稳定性、种间联结性与相关性、生态位指数测度方法,研究山西中条山铜尾矿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与生态位特征。【结果】16个优势种的120个种对中,70%以上种对呈不显著相关,说明该铜尾矿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值O_(ik)与共同出现百分率PC值、Spearman秩相关系数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拟合效果优于PC值。优势种对荆条与白刺花或臭椿,白刺花与刺槐,臭椿与刺槐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这些种对的PC值较大、O_(ik)值较小,耐旱、耐贫瘠、抗污染、生态适应能力强,可推荐为当地铜尾矿植被修复的最佳先锋物种与混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 优势种 种间关系 生态位 中条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北部宁武高山湖泊群不同类型湖泊的硅藻群落多样性分析
15
作者 蔡玉静 张晓森 +1 位作者 张靖悦 韩慧如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81-2191,共11页
为探究山西北部宁武高山湖泊群不同类型湖泊中硅藻的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该研究选取深水湖泊公海和浅水湖泊琵琶海,通过对比湖泊环境因子和硅藻群落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性,探究了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 为探究山西北部宁武高山湖泊群不同类型湖泊中硅藻的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该研究选取深水湖泊公海和浅水湖泊琵琶海,通过对比湖泊环境因子和硅藻群落多样性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性,探究了硅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琵琶海较低的硅藻多样性指数主要对应其高的湖泊总氮浓度,因此总氮很可能是影响这两个湖泊硅藻多样性差异的原因。②公海2017年冰封期的硅藻多样性指数比2016年冰封期低且二者差异显著,对应其高的总磷和总氮浓度。显示硅藻多样性指数可作为湖泊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③公海和琵琶海都存在辐纹琳达藻(Lindavia radiosa)和眼斑小环藻(Pantocsekiella ocellata),公海2017年冰封期总磷浓度高时辐纹琳达藻占据优势,而琵琶海2016年冰封期总氮浓度高时该物种占据优势,辐纹琳达藻或可作为湖泊环境质量评价的指示物种。④公海在夏季湖泊热分层时硅藻的多样性指数低于春秋季水体混合时期;琵琶海由于水浅在湖泊开放期一直处于混合状态,硅藻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幅度小。该研究揭示了宁武高山湖泊群不同类型湖泊的硅藻季节性变化格局不同,在未来气候变暖和人为干扰增强的条件下,要特别关注浅水湖泊琵琶海夏季的环境质量并加强生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武高山湖泊 硅藻 生物多样性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主要耕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特征
16
作者 刘平 马琳杰 +2 位作者 李丽君 邹慧芳 霍晓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山西省主要耕作土壤对磷养分的吸附解吸特征鲜有报道。以山西省褐土、潮土和黄绵土三大主要耕作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均随外源磷浓度的增... 山西省主要耕作土壤对磷养分的吸附解吸特征鲜有报道。以山西省褐土、潮土和黄绵土三大主要耕作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土壤对磷的吸附解吸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结果表明,3种不同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和解吸量均随外源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但解吸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小。3种土壤不同土层对磷的吸附过程均与Langmuir方程拟合良好,从等温吸附特征参数来看,土壤最大吸附量的最大值为793.65 mg/kg,出现在褐土40~60 cm土层中;土壤最大缓冲量以潮土0~20 cm土层最小,为16.31 mg/kg;而黄绵土40~60 cm土层K值最大,为0.494。3种土壤相同土层对磷的解吸量均表现为褐土>潮土>黄绵土。另外,褐土、潮土和黄绵土的需磷量分别为7.10、3.22和5.65 mg/kg。总之,褐土对磷有较强吸附能力,且吸附的磷易被解吸;潮土对磷吸附能力相对较弱,但供磷能力较强;黄绵土相较褐土与潮土对磷解吸能力较弱。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需根据当地土壤对磷吸附解吸特性合理制定磷肥施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吸附解吸 褐土 潮土 黄绵土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金山果实乳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发酵面食影响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张国华 贺霞霞 +3 位作者 路婷 孙天 王灿烂 周世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1-438,共8页
旧金山果实乳杆菌(Fructilactobacillus sanfranciscensis)作为酸面团中常见的菌种,是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酸面团乳酸菌之一,该菌种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及其与酸面团中酵母菌间的相互作用对发酵面食的风味、营养及质构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旧金山果实乳杆菌(Fructilactobacillus sanfranciscensis)作为酸面团中常见的菌种,是具有良好应用价值的酸面团乳酸菌之一,该菌种通过自身的生长代谢及其与酸面团中酵母菌间的相互作用对发酵面食的风味、营养及质构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自1971年分离该菌株以来,其分类学地位经历多次变迁,命名从Lactobacillus sanfrancisco变更为Lactobacillus sanfranciscensis,在2020年确定为Fructilactobacillus sanfranciscensis,至今,该菌种相关的研究文献已达500余篇。目前,该菌种已列入欧洲食品安全局的可食用菌种名单和韩国的限制性使用的微生物菌种名单,但尚不在我国可食用菌种名单中。本文系统综述了旧金山果实乳杆菌目前的分类学地位及其在酸面团中的普遍性,菌种的生化特性及基因特性,并阐述了其对发酵面食的影响,探索旧金山果实乳杆菌在酸面团中的应用潜力,以期开发用于酸面团的标准化发酵剂,为传统发酵面食产业化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面团 旧金山果实乳杆菌 发酵面食 酿酒酵母 矮小哈萨克斯坦酵母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9
18
作者 茹文明 张金屯 +2 位作者 毕润成 张峰 张桂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139-1142,共4页
在野外获得样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对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草本层,而丰富度指数则相反。灌木层和... 在野外获得样方的基础上,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对山西霍山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草本层,而丰富度指数则相反。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顺序为: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主要是由于针阔叶混交林兼有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共同特征,因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即中海拔(1500 m)高度上物种多样性最大,这主要是由于在这一海拔范围内水热条件组合较好,人类活动干扰较少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灌木层 草本层 森林群落 霍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黄河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种间关系 被引量:28
19
作者 李秋玲 范庆安 +2 位作者 马晓勇 高昆 张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16-1520,共5页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了山西黄河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分别测定了24个优势种,共73个种对的种间关联。结果表明:(1)2×2列联表的精确检验共有33...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应用2×2列联表的Fisher精确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了山西黄河湿地植被优势种群的种间关系,分别测定了24个优势种,共73个种对的种间关联。结果表明:(1)2×2列联表的精确检验共有33个种对为正关联,4个种对为负关联;Pearson相关系数有16个种对呈正相关,没有种对出现负关联;Spearman秩相关系数有40个种对呈正相关,4个种对为负关联。(2)2×2列联表的精确检验不能精确反映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只能反映种对间关联与否;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rman秩相关检验可帮助刻划种对间的数量变化关系。(3)依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半矩阵图将24个优势种分为旱生、中生、湿生、水生4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种对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被 黄河 2×2列联表 FISHER精确检验 Pearson相关系数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平陆黄河湿地植物分类学多样性 被引量:15
20
作者 秦晓娟 董刚 +3 位作者 邓永利 毛空 李旭华 张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9-415,共7页
传统的物种多样性通常使用物种数量指标α和β等多样性指数进行测度,由于其对取样和样本大小有依赖关系且极其敏感,因此取样方法的不同会对多样性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分类学多样性方法基于分类学系统关系测量物种多样性,弥补了传统方... 传统的物种多样性通常使用物种数量指标α和β等多样性指数进行测度,由于其对取样和样本大小有依赖关系且极其敏感,因此取样方法的不同会对多样性的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分类学多样性方法基于分类学系统关系测量物种多样性,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同时面对各种变量和不受控制的取样具有稳健性,同时也考虑了集合的分类学均匀度。不仅能反映植物群落多样性,还能间接反映环境与扰动间的关系,用于识别生态系统或生境是否处于退化阶段。为了探究平陆黄河湿地的物种多样性,检验分类学多样性方法在植物生态学方面的应用,选取了16个样地进行植物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整理了种子植物名录,结果表明平陆黄河湿地共有植物368种,隶属于36目67科213属。含种最多的科为菊科和禾本科,分别为54种和45种。应用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Δ+)和分类学差异变异指数(Λ+)研究了各样地的植物物种多样性:Δ+和Λ+的理论平均值分别为74.24和480;位于三门峡大坝上游和下游的样地和不同群落类型的分类学多样性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受人类干扰较大的车村和鳖干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值显著较低,Δ+分别为62.28和67.41,位于95%的置信漏斗外;而水分条件较好且人为干扰较少的南沟渡口和三湾湖平均分类学差异指数值最高为分别81.30和79.94。车村的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值最高为814.44,其物种在不同分类阶元分布最不均一,涧北的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值最低为423.31,其物种分布相对较均一。传统的多样性方法难以全面的反映某个区域的物种组成、分布和多样性,此外分类学多样性的高低与物种数量的多少没有一定的相关关系,Δ+与S、Λ+与S的相关关系分别为-0.257和-0.187(P>0.05)。耕作、生态旅游、日常活动等人为干扰因素可能是造成平陆黄河湿地分类学多样性降低及物种在不同分类等级间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学多样性 植物多样性 黄河湿地 平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