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1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启超 王永峰 +4 位作者 陕楠 刘儒星 赵斌 原杰 徐朝健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16-623,共8页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debridement and fusion,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lumbar brucellus spondylitis,LBS)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3月~2022年9月我科采用内镜辅助下TL...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debridement and fusion,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lumbar brucellus spondylitis,LBS)的临床疗效。方法2021年3月~2022年9月我科采用内镜辅助下TLIDF治疗LBS 11例。C形臂透视下行术前定位:单侧双通道内镜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LIF)确定椎弓根体表投影点,内镜辅助下经皮椎间融合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定位棘突旁开距离。专用套管逐级扩张,内镜下清创、处理椎间隙,置入混有利福平的植骨颗粒,然后放置融合器,最后经皮置钉。结果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PELIF 3例,UBE-LIF 8例,无中转开放手术者。3例PELIF手术时间分别为140、200、260 min,术后带管时间均为2 d,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70、100、140 ml,住院时间分别为5、6、8 d,随访时间分别为6、14、18个月。8例UBE-LIF手术时间(170.0±49.1)min;术后带管时间(2.5±0.5)d;术后总引流量(93.5±55.7)ml;住院时间(8.1±1.1)d;随访时间6~13个月,(8.4±2.3)月。11例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均无复发,无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未出现内固定移位及融合器塌陷。术前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大于正常值,末次随访时皆恢复至正常范围。腰背部与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1、3个月和末次随访均明显小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acNab标准,优7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0.9%(10/11)。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术前8例D级,3例E级,末次随访11例均为E级。末次随访椎间植骨依据Eck骨融合分级,6例Ⅰ级融合,5例Ⅱ级融合。结论内镜辅助下TLIDF治疗LBS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脊柱炎 腰椎 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关键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算法的识别 被引量:1
2
作者 兰垚 陈浏阳 宋文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5期5591-5597,共7页
背景:氧化应激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但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仍不明确。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及3种机器学习算法识别与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免疫浸润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椎间盘退... 背景:氧化应激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但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仍不明确。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及3种机器学习算法识别与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免疫浸润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从GEO数据库获得椎间盘退变基因表达谱以及从GeneCards数据库获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对椎间盘退变数据集进行差异分析及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分析,两者取交集并与氧化应激相关基因取交集得到候选hub基因,对候选hub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运用机器学习(LASSO回归、SVM-RFE及随机森林)筛选最佳特征基因并进行受试者特征曲线验证,同时行相关免疫浸润分析。收集2023年7-1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颈椎病患者的椎间盘样本作为椎间盘退变组,颈椎脊髓损伤患者的椎间盘样本作为对照组,采用qPCR方法验证特征基因在椎间盘退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结论:(1)经过差异基因分析获取424个差异表达基因,WGCNA分析得到5087个基因,同时获得氧化应激基因1399个,进而得到23个候选hub基因;(2)GO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参与细菌防御反应、细菌来源分子反应等生物过程;涉及分泌颗粒腔、细胞质囊泡腔等细胞组成;涉及内肽酶活性和硫化合物结合等分子功能;(3)KEGG分析结果显示,候选hub基因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路等信号通路有关;(4)运用3种机器学习和ROC验证后得到关键基因HSPA6和PKD1;(5)免疫浸润分析显示HSPA6与活化树突状细胞(r=0.88,P<0.001)、活化CD4^(+)T细胞(r=-0.72,P<0.01)等密切相关,同时PKD1与效应型记忆CD8^(+)T细胞(r=0.55,P<0.05)、活化树突状细胞(r=-0.56,P<0.05)等密切相关;(6)q PCR实验结果表明椎间盘退变组中HSPA6基因低于对照组(P<0.0001),而PKD1基因高于对照组(P<0.0001);(7)结果表明运用生物信息学及机器学习算法证实HSPA6和PKD1可作为椎间盘退变伴氧化应激的生物标志物,可能通过干预HSPA6和PKD1来改善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氧化应激 差异分析 WGCNA分析 LASSO回归 SVM-RFE分析 随机森林 特征基因 生物信息学 免疫浸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冯俊祥 李晶 +3 位作者 姚建强 马捷 刘鹏 宋文慧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13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05例,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行PK...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105例,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行PKP);B组57例(行PVP)。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的VAS评分、椎体后凸角、椎体高度。结果105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两组术后1 d、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B组术后的椎体后凸角分别为(9.5±5.0)o和(12.2±3.5)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术后的椎体高度分别为(2.04±0.41)、(1.33±0.26) 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A组的椎体后凸角改善程度、椎体高度恢复程度较B组明显(P〈0.01)。结论 PKP与PVP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但在后凸畸形矫正,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方面,PKP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临床中有一定的研究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史帆 宋文慧 +3 位作者 刘昌文 梁凯恒 马日吉 王子奡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分析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讨论颈性眩晕发病的相关因素,指导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以颈性眩晕为主诉... 目的: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分析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讨论颈性眩晕发病的相关因素,指导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以颈性眩晕为主诉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为患病组,同时选择医院内60例无颈椎及前庭相关疾病者设定为非患病组,其中患病组年龄12~70(46.40±10.91)岁,男25例,女50例;非患病组年龄22~60(43.78±7.75)岁,男19例,女41例。对两组受试者行前庭诱发肌源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检查,收集VEMPs的数据资料,对比分析其结果;将颈肌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oked mogenic ptential,cVEMP)异常的患者根据轻中重3级分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VEMPs与颈性眩晕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患病组颈性眩晕严重程度:轻度33例,中度34例,重度8例。cVEMP检查:阳性62例,阴性13例,其中轻度13例,中度33例,重度16例。非患病组cVEMP检查:阳性4例,阴性56例。(2)对两组cVEMP等级比较,患病组等级高于非患病组(P<0.001),可以认为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3)对患病组组内进行cVEMP等级与颈性眩晕等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和检验,相关性系数为0.68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两指标具有较高程度的相关性。结论: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具有可行性,且对于颈性眩晕的患者,其严重程度越高,前庭诱发肌源电位的阳性率则越大,进而表明其对前庭功能的影响也越大。对于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应以颈部康复治疗加前庭功能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前庭诱发肌源电位 前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钙/脱钙骨基质和同种异体骨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永涛 宋文慧 +3 位作者 刘昌文 梁凯恒 张铠熙 刘长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4期5478-5485,共8页
背景:不同的骨移植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修复及组织重建中,但目前对于哪种骨移植材料可获得良好的骨融合业界并没有明确的定论。目的:对比在Zero-P融合器内填充不同骨移植物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脊神经根型颈椎... 背景:不同的骨移植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骨修复及组织重建中,但目前对于哪种骨移植材料可获得良好的骨融合业界并没有明确的定论。目的:对比在Zero-P融合器内填充不同骨移植物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脊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7例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进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手术,依据植骨材料分为硫酸钙/脱钙骨基质组(n=27)、同种异体骨组(n=24)及自体骨组(n=26)。术后随访1年,评估颈脊髓损伤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评分,影像学观察植骨融合及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变化。试验获得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3组术后1年的颈脊髓损伤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残障功能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 <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3组术后1年的颈椎曲度、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加(P <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3组在术后第6个月均实现了骨性融合,硫酸钙/脱钙骨基质组骨融合程度接近自体骨组(P> 0.05),同种异体骨组骨融合程度弱于自体骨组(P <0.05);④结果表明,使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可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且与自体骨相当,优于同种异体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Zero-P融合器 硫酸钙/脱钙骨基质 同种异体骨 自体骨 ACDF术 骨性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治疗研究现状 被引量:2
6
作者 畅亚琼 王少伟 郭锦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2-346,共5页
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是由于胸椎管横断面积减小而导致的胸髓压迫综合征[1],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症之一,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如:一侧或者双侧下肢行走不稳、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截瘫。然而,临床研究显示保守治... 胸椎管狭窄症(thoracic spinal stenosis,TSS)是由于胸椎管横断面积减小而导致的胸髓压迫综合征[1],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症之一,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如:一侧或者双侧下肢行走不稳、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截瘫。然而,临床研究显示保守治疗对严重TSS无效,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但术中、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非常高,可达到2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症 脊柱外科 脑脊液漏 大小便功能障碍 横断面积 临床症状 胸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脊髓损伤药物治疗和细胞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子奡 宋文慧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2年第1期41-44,共4页
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可导致完全或不完全性瘫痪。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但通常临床改善效果不佳。脊髓损伤中最广泛的细胞死亡发生在创伤后数小时内,因此早期干预可能是减少受损脊髓进一步损伤... 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可导致完全或不完全性瘫痪。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但通常临床改善效果不佳。脊髓损伤中最广泛的细胞死亡发生在创伤后数小时内,因此早期干预可能是减少受损脊髓进一步损伤或遭受不可逆性细胞损伤的最有效方法。学者们已经确定了一些进行治疗干预的研究方向,如神经保护、替换丢失的细胞、去除抑制性分子、神经再生和诱导神经可塑性的康复策略,其中的大多数已经通过了临床前研究和初步临床评估研究,但在临床应用中尚未获得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脊髓损伤 药物干预 细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发生C_(2)、C_(3)椎弓骨撞击:2年内颈椎侧位X射线片评估 被引量:1
8
作者 钟华 关海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6期5862-5867,共6页
背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后易出现C_(2)、C_(3)椎弓骨撞击的现象,导致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受限,对其相关因素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C_(2)、C_(3)椎弓骨撞击的相关因素,探讨术后C_(2)、C_(3)椎... 背景: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后易出现C_(2)、C_(3)椎弓骨撞击的现象,导致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受限,对其相关因素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分析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C_(2)、C_(3)椎弓骨撞击的相关因素,探讨术后C_(2)、C_(3)椎弓骨撞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5例,平均年龄(56.76±7.76)岁,男性33例,女性62例。术后随访观察2年内颈椎侧位X射线片是否发生C_(2)、C_(3)椎弓骨性撞击,分为撞击组31例、非撞击组64例。经过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前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术后颈椎曲度、术后颈椎活动度、术后目测类比评分为术后C_(2)、C_(3)椎弓骨撞击发生的潜在相关因素,最后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95例患者中31例发生C_(2)、C_(3)椎弓骨撞击,占33%;②撞击组术前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发生率明显大于非撞击组(P<0.05);③撞击组与非撞击组术前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撞击组术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显著低于非撞击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无显著性意义(P>0.05),撞击组目测类比评分显著高于非撞击组(P<0.05);④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撞击组2例(6%),非撞击组3例(5%);⑤多元素Logis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颈椎曲度低、颈椎活动度低、目测类比评分高均为术后C_(2)、C_(3)椎弓骨性撞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提示C_(2)、C_(3)椎弓骨撞击是轴性症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C_(2)、C_(3)椎弓骨撞击对术后疗效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板成形术 椎弓骨撞击 颈椎曲度 颈椎活动度 JOA评分 VA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金华 关海山 《脊柱外科杂志》 2020年第2期98-103,共6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每3个月行X线复查,评估骨融合情况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评估综合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24±5)个月,骨融合时间为(6.3±2.3)个月,融合率为100%。ASIA分级术前B级1例、C级2例术后恢复至D级;术前D级14例,术后12例恢复至E级,2例仍为D级;术前E级13例,术后仍为E级。后凸Cobb角术前为40.1°±8.1°,术后即刻为12.0°±7.0°,末次随访时为15.1°±6.9°,随访期间矫正角度丢失3.1°±1.4°,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Kirkaldy-Willis功能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综合疗效优22例、良6例、可2例,总优良率为93.33%。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楔形截骨联合椎体间颗粒骨植骨融合术治疗伴严重后凸畸形的活动期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但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并得到确切的手术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结核 脊柱 脊柱后凸 清创术 截骨术 脊柱融合术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开门侧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2
10
作者 郝喜荣 赵轶波 +3 位作者 陆向东 王永峰 赵晓峰 赵斌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49-456,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 目的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锚钉悬吊固定组59例。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脊髓致压程度、颈椎活动度、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2年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脊髓后移距离、脊髓致压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的c,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丝线悬吊固定组(12.1%)与锚钉悬吊固定组(11.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2.1%)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丝线悬吊固定组(65%、82%)与锚钉固定组(61%、82%)门轴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90%、98%)均明显高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丝线悬吊固定组和锚钉悬吊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开门侧可以达到充分脊髓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改善率;与传统丝线或锚钉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更有利于门轴侧骨性愈合以防止再关门,也可明显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压迫症 减压术 外科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根病
原文传递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Ⅲa期Kummell病的比较 被引量:25
11
作者 郝晨 关海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92-897,共6页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PVP术(PSPVP)治疗无神经症状Ⅲ期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2018年9月,本院60例无神经症状Ⅲ期(Ⅲa期)Kummell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30例采用PVP治疗,30例采用PSPV...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PVP术(PSPVP)治疗无神经症状Ⅲ期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6月~2018年9月,本院60例无神经症状Ⅲ期(Ⅲa期)Kummell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30例采用PVP治疗,30例采用PSPVP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PSPVP组在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显著大于PVP组(P<0.05)。60例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VAS及ODI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术后X线片示PVP组出现5例(16.67%)骨水泥渗漏,PSPVP组4例(13.34%),但均无相应的神经症状。两组患者术后1 d和末次随访时病椎前缘相对高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而局部后凸Cobb角显著减少(P<0.05)。术前两组间病椎前缘相对高度和局部后凸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PSPVP组病椎前缘相对高度显著大于PVP组,而局部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结论]PVP术与PSPVP术治疗Ⅲ期不伴神经症状的Kummell病均安全有效,但PVP术具有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透视次数少和术后恢复时间快等优势;而PSPVP对畸形矫正的效果优于PV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mmell病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联合PVP术(PSPV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