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持绿性状遗传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杨斌 郑军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6-34,共9页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稳定性面临着干旱、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带来的严峻挑战。持绿性状(Stay-Green,SG)是一种能够延缓叶片衰老、保持叶片光合能力、显著提高小麦抗逆性和产量稳定性的重要农艺性状...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稳定性面临着干旱、高温等非生物胁迫带来的严峻挑战。持绿性状(Stay-Green,SG)是一种能够延缓叶片衰老、保持叶片光合能力、显著提高小麦抗逆性和产量稳定性的重要农艺性状,在逆境条件下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研究者通过遗传作图QTL定位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检测到超300个叶绿素相关QTL,并鉴定了Stay-Green(SGR)、Pheophytinase(PPH)和Non-Yellow Coloring 1(NYC1)等关键基因,它们通过调控叶绿素代谢和光合作用效率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激素信号与转录因子网络通过协同调控延缓叶片衰老。在表型鉴定技术方面,基于无人机遥感和高光谱成像的快速、精准测定技术显著提升了持绿性状研究的效率,为挖掘持绿关键基因和解析调控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育种应用中,标记辅助选择(MAS)和基因编辑技术有助于加快持绿性状的改良进程,增强小麦在逆境条件下的光合效率和产量稳定性。为了应对极端天气频发的挑战并促进小麦抗逆高产育种,文章综述了小麦持绿性状的分类、功能特征及其在延缓叶片衰老、提高抗逆性和光合效率中的作用,重点总结了持绿性状的遗传基础、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持绿性状 遗传基础 分子调控 抗逆性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表皮蜡质及干旱响应研究进展
2
作者 温宏伟 单皓 +2 位作者 王裕智 张晋辉 杨斌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5-44,共10页
小麦表皮蜡质是由超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复杂混合物组成的疏水性复合体,以晶体或者非晶体形式覆盖于小麦表皮组织中。作为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首道物理屏障,表皮蜡质通过调控角质层通透性和调解植物与环境互作等机制,在维持水分平衡... 小麦表皮蜡质是由超长链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复杂混合物组成的疏水性复合体,以晶体或者非晶体形式覆盖于小麦表皮组织中。作为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首道物理屏障,表皮蜡质通过调控角质层通透性和调解植物与环境互作等机制,在维持水分平衡和应对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对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研究已初步阐明表皮蜡质的基础代谢途径,但小麦作为异源六倍体作物,其基因组复杂性导致相关研究明显滞后,尤其是蜡质动态沉积与干旱信号转导的耦联机制仍不明确。文章系统综述了小麦表皮蜡质的化学组分、晶体结构、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机理及其响应干旱胁迫的研究进展,明确了蜡质结构、组分和含量均影响抗旱性,尤其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表皮蜡质可通过增加晶体密度和优化蜡质组分,显著降低非气孔水分蒸发;并阐明这些亲脂性代谢物的生物合成、分泌、组装及转运是由多个基因和复杂的分子网络协调控制的,包括ACCase介导的脂肪酸链延伸、由CER基因家族调控的醛类脱羧反应以及ATP结合转运蛋白等参与的蜡质分泌过程。这些基因和分子网络又会对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做出应激反应。因此,全面了解小麦表皮蜡质结构组分、生物合成途径、基因调控机理和干旱响应机制,对于在抗旱育种中利用表皮蜡质这一生物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表皮蜡质 干旱胁迫 化学组分特征 合成代谢途径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糯玉米诱导山西省小麦双单倍体育种技术的优化
3
作者 张红芳 向爱慧 +1 位作者 郗敬伟 乔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59-165,共7页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极大地缩短了育种进程,是获得双单倍体植株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通过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秋水仙素加倍试验比较获得适合山西省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产生的技术体系,并筛选出具有优异性状的品系。结果表明,每年1月15...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极大地缩短了育种进程,是获得双单倍体植株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通过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秋水仙素加倍试验比较获得适合山西省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产生的技术体系,并筛选出具有优异性状的品系。结果表明,每年1月15—22日将甜糯玉米品种白甜糯种植在温室可以与大田小麦临汾5064和晋麦84杂交的F1花期相遇;将去雄授粉后24 h的小麦杂交穗,离体培养在磷酸二氢钾3 g/L+亚硫酸8 mL/L+硝酸银10 mg/L+2,4-D 100 mg/L+蔗糖40 g/L培养液中,14 d后剥胚培养,得胚率达到34.08%;将胚培养在添加了0.1 mg/L 2,4-D和0.2 mg/L 6-BA激素的1/2 MS培养基中,幼胚快速萌动生长,幼苗粗状根数较多,萌发率(84.36%)及成苗率(72.04%)都达到最高。将单倍体植株用500 mg/L的秋水仙素处理5 h,并持续通气的幼苗成活率和加倍率均最高,分别为79.52%和55.42%。最终得到155个DH系,从中鉴定出8个含有优质亚基、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系,可应用于山西省小麦遗传育种的实际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远缘杂交 双单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特色黑小麦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探究
4
作者 董飞 贺孝兵 +5 位作者 贾亚琴 闫运凯 李峰 鲁晋秀 闫秋艳 杨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1期67-70,共4页
结合山西省黑小麦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全方位分析山西省特色黑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特色黑小麦产业 现状分析 发展策略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蚜虫防控策略及抗蚜性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艳斌 任飞荣 谢咸升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7-66,共10页
蚜虫作为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侵染和破坏行为显著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蚜虫与共生微生物或其他真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对小麦的危害。尽管传统的化学防治或单基因抗虫品种能在短期内控制蚜虫种群,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害... 蚜虫作为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其侵染和破坏行为显著影响了小麦的品质和产量。蚜虫与共生微生物或其他真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对小麦的危害。尽管传统的化学防治或单基因抗虫品种能在短期内控制蚜虫种群,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害虫产生抗性,防治效果逐渐减弱。因此,寻找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蚜虫管理策略以减轻蚜虫对小麦生产的破坏已成为小麦种植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众多研究集中在小麦与蚜虫的相互作用上,为开发新型蚜虫防治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文章一方面综述了小麦蚜虫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生态调控如小麦和其他农作物间作增加麦田生物多样性,生物防治如利用植物提取物、昆虫病原真菌和土壤微生物防治蚜虫,RNA干扰如植物介导的RNAi技术,以及面临的挑战;另一方面综述了小麦抗蚜性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挖掘小麦抗蚜基因、选育小麦抗蚜品种以及分子育种技术如分子标记技术在选育小麦抗蚜品种中的应用。大量研究表明,种植小麦抗蚜品种与其他农业管理措施相互配合是目前最有潜力的蚜虫综合防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虫 生态调控 生物防治 RNA干扰 抗蚜基因 抗蚜品种 分子育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品育8012白粉病抗性研究
6
作者 郝建宇 马小飞 +6 位作者 李晓丽 张洋 杨镕兆 姜兰芳 曹勇 王敏 姬虎太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85-89,95,共6页
品育8012是由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选育,2018年通过山西省审定,亲本组合临优20165/济麦22,2020-2022年连续三年被列为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品种,该品种近免疫白粉病。为了解品育8012白粉病抗性,先进行亲本已知抗病基因检测,继而进行其... 品育8012是由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选育,2018年通过山西省审定,亲本组合临优20165/济麦22,2020-2022年连续三年被列为山西省农业生产主推品种,该品种近免疫白粉病。为了解品育8012白粉病抗性,先进行亲本已知抗病基因检测,继而进行其它抗病基因检测,随后在山西、山东和河北3省15点田间鉴定进行验证试验。得出品育8012携带13个白粉病抗性基因,在山西、山东和河北多点对白粉病表现中抗乃至近免疫。品育8012可作为选育抗白粉病小麦品种的抗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育8012 白粉病 抗性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小麦苗期耐低磷特性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卫乃翠 陶金博 +9 位作者 苑名杨 张彧 开梦想 乔玲 武棒棒 郝宇琼 郑兴卫 王娟玲 赵佳佳 郑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1-845,I0001-I0004,共19页
【目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水肥资源贫乏,而小麦不同基因型间的磷效率差异很大,因此,鉴选耐低磷种质、挖掘磷代谢遗传位点有助于小麦的遗传改良。【方法】以282份山西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正常磷(0.2 mmol·L^(-1))、中度低磷(0.1mmol... 【目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水肥资源贫乏,而小麦不同基因型间的磷效率差异很大,因此,鉴选耐低磷种质、挖掘磷代谢遗传位点有助于小麦的遗传改良。【方法】以282份山西小麦品种为材料,在正常磷(0.2 mmol·L^(-1))、中度低磷(0.1mmol·L^(-1))和低磷胁迫(0.01 mmol·L^(-1))3个磷浓度条件下对苗期根部鲜重、茎叶部鲜重、植株鲜重、根部干重、茎叶部干重、植株干重,最大根长、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和根尖数共12个形态指标进行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苗期不同品种的耐低磷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苗期性状演变趋势及生物量分配等特征,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小麦耐低磷位点。【结果】苗期不同性状对低磷的响应程度不同,磷浓度降低导致生物量分配策略发生变化,与根部生长情况比较,地上部生长受磷浓度变化影响小;磷浓度降低会抑制地上部生长,地上部干重和鲜重显著降低,而低磷促进了根系生长,根部干重和鲜重、最大根长、总根长、根体积和根尖数等指标显著增加。根据耐低磷综合D值与形态指标相关分析发现最大根长和根直径可作为苗期耐低磷的筛选指标,D值聚类分析筛选到晋麦46、晋麦61、有芒大红茎、红秃麦、红和尚、白壳红、白线麦、火烧头和白山麦共9份耐低磷品种。性状演变分析发现品种耐低磷能力没有受到直接选择。耐低磷能力随年代变化先降后升,2010年之前品种耐低磷能力呈下降趋势,2010年后品种耐低磷能力有所提升。关联分析检测到8个R^(2)>10%的稳定位点,其中,1A_545074550、2B_489279799、6A_166899658和6A_273060644未见报道。【结论】苗期最大根长和根直径可作为苗期耐低磷的筛选指标。通过综合评价山西小麦苗期耐低磷能力,筛选到9份耐低磷品种。在1A、2B和6A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与耐低磷相关的新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苗期 耐低磷 种质鉴选 特征演变 关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单倍体诱导技术研究进展
8
作者 耿帅锋 李洋 +3 位作者 李晓华 刘少帅 李爱丽 毛龙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10,共8页
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和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作物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初步解决了巨大的粮食需求问题,但常规育种周期太长,一般需要6~8 a才能得到纯合自交系,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培育速率。双单倍体技术(Double haploid,DH)作为近年来重要... 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和作物品种的遗传改良,作物产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初步解决了巨大的粮食需求问题,但常规育种周期太长,一般需要6~8 a才能得到纯合自交系,严重制约了新品种的培育速率。双单倍体技术(Double haploid,DH)作为近年来重要的一项育种技术,能大幅缩减育种年限,并提高作物育种效率。目前,虽然在单倍体诱导基因挖掘、单倍体诱导体系建立、单倍体筛选方法优化、染色体加倍技术改进方面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单倍体诱导(Haploid induction,HI)的效率还未达到生产的预期,且遗传基础知识体系仍不完善,单倍体鉴定体系也因物种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挖掘单倍体诱导新基因,创制高效单倍体诱导系和鉴定体系,是解决双单倍体技术应用瓶颈的主要方法。文章从双单倍体诱导技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单倍体诱导基因的研究现状、单倍体诱导产生的原因、单倍体鉴定方法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植物中挖掘新的单倍体诱导基因、聚合创制高效单倍体诱导系和鉴定系以及解析单倍体诱导的遗传基础提供参考,并为作物单倍体诱导体系构建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倍体 磷脂酶 单倍体诱导系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55K SNP芯片的山西冬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9
作者 雷梦林 刘霞 +7 位作者 王艳珍 崔国庆 穆志新 刘龙龙 李欣 逯腊虎 李晓丽 张晓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45-1856,I0001-I0027,共39页
【目的】分析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为山西省小麦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原始亲本材料。【方法】以山西省冬小麦323份地方品种和105份育成品种为自然群体,利用55K SNP芯片对428份自然群体进行全... 【目的】分析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演变规律,为山西省小麦育种的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更丰富多样的原始亲本材料。【方法】以山西省冬小麦323份地方品种和105份育成品种为自然群体,利用55K SNP芯片对428份自然群体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主成分、遗传聚类及亲缘关系。【结果】SNP位点在21条染色体上的分布范围为329—1639个,平均值为1152个;7个部分同源群中的分布范围为2154—3852个,平均值约为3456个;基因组的分布规律为:B基因组>A基因组>D基因组;基因组注释多态性标记,在基因间区分布最多,约占50%,分析表明,SNP位点在21条染色体、7个同源群和3个基因组上均有覆盖,但分布各异,多态性比率为45.60%。整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0.0185)均低于平均期望杂合度(0.4992),整个自然群体的香农-威纳指数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变化幅度不大。对比自然群体多样性各参数,发现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不高,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比地方品种略高。群体结构分析将群体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307份材料,以地方品种为主;第Ⅱ类群121份材料,以育成品种为主。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均将自然群体分为5个类群,第Ⅰ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21831,变幅为0.00127—0.72461;第Ⅱ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4619,变幅为0.00038—0.76489;第Ⅲ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6521,变幅为0.00049—0.43033;第Ⅳ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7643,变幅为0.00118—0.60496;第Ⅴ类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2039,变幅为0.00042—0.37032,可见,山西省冬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幅度较大,但平均遗传距离值较低,聚类分群明显,类群中部分品种的遗传关系较近。经对比,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平均遗传距离均要高于第Ⅱ类群、第Ⅲ类群和第Ⅴ类群,第Ⅰ类群和第Ⅳ类群的遗传距离变幅大于第Ⅲ类群和第Ⅴ类群,可知,育成品种的遗传距离普遍大于地方品种。【结论】利用55K SNP芯片对山西省冬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明确了山西省冬小麦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在基因组层面上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特点,育成品种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有利于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同时,极少数品种的亲缘关系呈两极分化,在后续利用时应合理地区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地方品种 育成品种 遗传多样性 55K 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小麦穗期蚜虫的优势种及在麦株上的垂直分布生态位
10
作者 高倩 杨秀丽 +3 位作者 吴林源 李祥瑞 朱勋 张云慧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目的】小麦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蚜虫发生和防控的重要时期,明确其在小麦主产区的空间分布与种间竞争关系,为制定小麦蚜虫区域性防控策略、开展精准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在黄淮海麦区... 【目的】小麦穗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蚜虫发生和防控的重要时期,明确其在小麦主产区的空间分布与种间竞争关系,为制定小麦蚜虫区域性防控策略、开展精准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在黄淮海麦区选择17个样点,采用5点取样调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和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分别标注为sp1,sp2,sp3和sp4)的个体数及其在麦株上的垂直分布,并利用生态位理论计算其生态位宽度(Bi)、生态位重叠度(L)、种间竞争系数(α),分析其在不同麦区的优势种、生态位及种间竞争关系。【结果】在黄淮海麦区4种蚜虫优势种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湖北襄阳,江苏南京及河南信阳、驻马店和周口以禾谷缢管蚜为优势种,占蚜虫总量的57.10%以上;在河南洛阳和山西临汾以麦长管蚜为优势种,占比在81.98%以上。在河南濮阳,山东聊城、滨州,河北邯郸、沧州、保定、廊坊和北京延庆,4种蚜虫均有发生,麦长管蚜为优势种,占比在47.17%~67.63%,麦无网长管蚜占比20%左右,麦二叉蚜零星发生,占比在2.19%以下。麦长管蚜主要分布在小麦穗部、旗叶,两者占比在70%以上,禾谷缢管蚜在麦株上分布较为均匀,以穗部相对集中,纬度越低穗部占比越高,麦无网长管蚜主要分布在小麦中上部叶片,麦二叉蚜主要分布在小麦中下部叶片。4种蚜虫以禾谷缢管蚜生态位最宽,平均生态位宽度为0.5003;其次依次为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平均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2677,0.2531和0.2064。4种蚜虫的平均种间生态位重叠度依次为:L_(sp1-2)(2.0324)>L_(sp3-4)(1.9238)>L_(sp2-3)(1.2898)>L_(sp1-3)(1.2889)>L_(sp2-4)(1.2585)>L_(sp1-4)(0.7606);4种小麦蚜虫的种间竞争系数(α)与生态位重叠度具有一致性,平均种间竞争系数依次为:α_(sp1-2)(0.7686)>α_(sp3-4)(0.6948)>α_(sp1-3)(0.5899)>α_(sp2-3)(0.4152)>α_(sp2-4)(0.3841)>α_(sp1-4)(0.2286)。【结论】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为黄淮海麦区穗期的优势种,禾谷缢管蚜在低纬度地区占优,并在穗部为害加重,麦无网长管蚜在高纬度地区优势度仅次于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占比最低;4种蚜虫以禾谷缢管蚜的生态位最宽,与麦长管蚜生态位重叠度和竞争系数较高。因此建议,在黄淮海偏南麦区重点加强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的防控,偏北麦区重点加强麦长管蚜、麦无网长管蚜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蚜 小麦 优势种 生态位 种间竞争 黄淮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生四链藻源生物刺激剂对小麦抗盐性的影响
11
作者 王嘉姝 王捷 +3 位作者 史佳琪 董建新 王清华 郑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9,共9页
为深入探究斜生四链藻(Tetradesmus obliquus Wynne)源生物刺激剂对盐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蒸馏水为对照组,测定在盐胁迫(100 mmol·L^(-1)NaCl)下外源施加0、25、50、100和200 mg·... 为深入探究斜生四链藻(Tetradesmus obliquus Wynne)源生物刺激剂对盐胁迫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蒸馏水为对照组,测定在盐胁迫(100 mmol·L^(-1)NaCl)下外源施加0、25、50、100和200 mg·L^(-1)斜生四链藻细胞提取液(MAE)后小麦种子萌发参数及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对不同质量浓度MAE的作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MAE可显著(P<0.05)促进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以质量浓度25 mg·L^(-1)促进效果最佳,分别使盐胁迫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提高了18.26%、34.52%和24.90%。MAE整体上可显著提升盐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以质量浓度50 mg·L^(-1)效果最佳,分别使盐胁迫下的茎长、根长、茎鲜质量、根鲜质量、茎干质量、根干质量提高了27.74%、11.70%、13.40%、37.42%、22.58%、53.66%。盐胁迫使小麦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上升,MAE处理使其进一步升高,且在50 mg·L^(-1)MAE处理下最高。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及MAE处理对叶片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盐胁迫使叶片叶绿素a含量显著降低,50 mg·L^(-1)MAE使叶片叶绿素a含量较盐胁迫组提高了31.65%;盐胁迫对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显著影响,而MAE处理明显提高其含量,50 mg·L^(-1)MAE使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较盐胁迫组提高了60.27%。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使小麦幼苗根系膜透性和叶片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MAE处理使二者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整体上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盐胁迫整体上显著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MAE处理进一步提高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50和25 mg·L^(-1)MAE对盐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较佳。综上,MAE可有效缓解盐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提高小麦的抗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四链藻细胞提取液 生物刺激剂 小麦 抗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苗期根系性状及抗旱特性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赵佳佳 乔玲 +6 位作者 武棒棒 葛川 乔麟轶 张树伟 闫素仙 郑兴卫 郑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4-727,共14页
小麦苗期根系形态是成株期根系分布的基础,与抗逆和产量密切相关,全面认识苗期根系及抗旱特性,对于抗旱优异种质的利用和早期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39份山西省小麦品种(系)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苗期根系性状及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 小麦苗期根系形态是成株期根系分布的基础,与抗逆和产量密切相关,全面认识苗期根系及抗旱特性,对于抗旱优异种质的利用和早期筛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39份山西省小麦品种(系)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苗期根系性状及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正常生长下山西小麦苗期根系性状多样性丰富,地方种变异最大;不同年代品种中,除最大根长随年代略下降外,其他性状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根系性状对水分胁迫响应存在差异,总根长对水分最敏感,其次为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生物量,最大根长和平均根数不敏感。苗期根系综合抗旱能力随年代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地方种和20世纪70年代品种多为中抗,80和90年代的品种抗旱性较低,2000年以后审定品种的抗性较高,其中旱地品种抗性最好。苗期根系抗旱特性与产量性状相关分析发现,最大根长、总根长、根体积和根生物量与雨养条件下的千粒重和产量显著正相关,最大根长和根生物量与成株期抗旱性也显著正相关。因此苗期最大根长和根生物量可作为半干旱地区旱地育种过程中抗旱性和产量的早期筛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小麦 苗期根系 抗旱特性 演变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定一 党建友 +5 位作者 裴雪霞 张晶 闫翠萍 宁东贤 刘志峰 段忠红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3期297-304,共8页
针对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性差、品质不稳定等问题,2008—2019年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旱地进行优质抗旱稳产型小麦品种筛选、适时耕作、分次施磷、有机肥配施、小麦适播期田间大区试验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旱地小麦生产中,宜选用成穗数... 针对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性差、品质不稳定等问题,2008—2019年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旱地进行优质抗旱稳产型小麦品种筛选、适时耕作、分次施磷、有机肥配施、小麦适播期田间大区试验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旱地小麦生产中,宜选用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至少两因素较高且三因素协调的优质品种;8月上中旬深翻,有利于纳雨蓄墒,增加土壤蓄水量;深翻和播种时,各施50%磷肥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在山西省丘陵旱地区,小麦的适播期在9月28日至10月4日;施羊粪22.5 t/hm^(2)、N 150 kg/hm^(2)、P2O5105 kg/hm^(2)时增产效果最好,施猪粪22.5 t/hm^(2)、N 105 kg/hm^(2)、P2O575 kg/hm^(2)时增产效果较好,小麦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最长。经2017—2019年示范应用,该集成技术较采用传统技术的对照田增产最高达9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高产稳产 提质增效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配施和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养分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晶 赵超 +3 位作者 裴雪霞 张慧芋 党建友 张定一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89,共11页
为明确氮磷配施和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养分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8个晋南主栽品种为材料,于2019—2021年开展水培和大田定位试验,水培试验设置4个氮磷水平(N 0.2 mmol·L^(-1)+P 0.1 mmol·L^(-1)、N 0.2 mmol·L^(-1)+P... 为明确氮磷配施和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养分利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以8个晋南主栽品种为材料,于2019—2021年开展水培和大田定位试验,水培试验设置4个氮磷水平(N 0.2 mmol·L^(-1)+P 0.1 mmol·L^(-1)、N 0.2 mmol·L^(-1)+P 2.5 mmol·L^(-1)、N 4 mmol·L^(-1)+P 0.1 mmol·L^(-1)、N 4 mmol·L^(-1)+P 2.5 mmol·L^(-1)),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性状进行初步考察筛选;大田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F)、化肥减施(FR)和不施肥(CK)3个处理,研究不同年型下化肥减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养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条件下,不同氮磷水平品育8161株高、根长、植株干重、根干重及根冠比均最低;良星67在低磷时正常氮较低氮植株干重增幅仅为17.07%,根干重反而降低,且在正常氮磷时根冠比较低。大田生产条件下,2019—2020年度(丰水年)化肥减施处理下以品育8012、济麦22产量较高,二者差异不显著,邯农1412产量最低,仅为7520.18 kg·hm^(-2)。其中,山农20、中麦4072和邯农1412产量均表现为化肥减施显著低于常规施肥。2020—2021年度(干旱年)化肥减施处理下济麦22产量为6191.53 kg·hm^(-2),显著高于品育8012和石农086,其籽粒氮素积累量和磷素吸收效率均最高,分别为130.35 kg·hm^(-2)和0.79 kg·kg^(-1)。干旱年减施化肥导致小麦生育后期叶片早衰,显著降低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但对茎秆形态特征影响较小。综上,晋南小麦-玉米轮作区小麦生育期基施纯N 180.0 kg·hm^(-2)、P_(2)O_(5)105.0 kg·hm^(-2)、K_(2)O34.5 kg·hm^(-2),拔节期追施纯N 60.0 kg·hm^(-2)时,丰水年品育8012和济麦22产量较高,干旱年济麦22产量最高,且化肥减施有利于提高济麦22开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贮藏再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第3节间厚度。单纯的连年化肥减施在干旱年份会导致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降低。本研究结果为晋南麦区小麦稳产高效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磷配施 化肥减施 生长发育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专用肥配施改良剂对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及肥水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敏 毛航 +7 位作者 姜兰芳 马小飞 姬虎太 李晓丽 郝建宇 张洋 张定一 曹勇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4-1051,共8页
为探讨小麦专用肥配施改良剂的肥效,明确其对旱地强筋小麦产量、根系发育、品质及养分、肥水效率的影响,于2021—2023年定位研究了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小麦专用肥(T1)、小麦专用肥+秸秆原位腐熟剂(T2)、小麦专用肥+秸秆原... 为探讨小麦专用肥配施改良剂的肥效,明确其对旱地强筋小麦产量、根系发育、品质及养分、肥水效率的影响,于2021—2023年定位研究了不施氮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小麦专用肥(T1)、小麦专用肥+秸秆原位腐熟剂(T2)、小麦专用肥+秸秆原位腐熟剂+羧甲基纤维素钾(T3)处理下,旱地强筋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根系发育、品质及养分、肥水效率。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T2、T3处理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产5.89%和11.53%;地上部生物量分别增加3.67%和4.26%;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籽粒养分均有所增加;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43.42%和70.55%;肥料偏生产力分别增加5.93%和7.77%;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0.78个百分点和27.73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分别增长5.13%和12.01%。T2处理下,面团的粉质特性和拉伸特性指标均表现最好。研究表明,N∶P_(2)O_(5)∶K_(2)O配比为21∶18∶5的小麦专用肥配施秸秆腐熟剂和保水剂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肥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专用肥 改良剂 产量 品质 肥水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小麦临农435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伟 史晓芳 +3 位作者 逯腊虎 张婷 袁凯 雷梦林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20-28,共9页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以小麦新品种临农4357为材料,采用播期和播量二因素裂区设计,2021—2023年在山西省襄汾县燕村试验田研究小麦生育进程、小麦群体构成、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以明确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的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临农4357各生育时期均相应延后,且全生育期时间有所缩短;而播量的增减对小麦的生育期则无显著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逐渐减少,且差异显著;随着播量的增加,各生育时期的茎、穗数则显著增加。播期的推迟导致成穗率上升,而播量的增大则使成穗率下降。在植株形态方面,播期的推迟使得株高降低,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减少;而播量的增大则导致株高增加,穗长变短,结实小穗数也减少。不同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对于产量构成因素而言,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播期>播期×播量>播量。临农4357的最佳播期为10月7—13日,相对应的适宜播量为195~240 kg/hm^(2)。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千粒质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473),成穗数与籽粒产量之间则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9)。此外,播量是引起成穗数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播期则是影响穗粒数、千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临农4357 播期 播量 群体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建华 裴磊 +2 位作者 解丽丽 秦悦 张定一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4年第4期28-30,共3页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明确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两个因素,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山西省临汾市洪堡小麦实验基,以当地主...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互作下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明确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两个因素,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在山西省临汾市洪堡小麦实验基,以当地主栽品种“临麦5311”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籽粒容重、籽粒硬度、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种植密度4×105株/亩施氮量15 kg/亩下取得最大值,分别为646.4 kg/亩、835 g/L、62.47%、31.79%和13.99%。综上,在山西临汾地区,“临麦5311”种植密度4×105株/亩下配施氮肥15kg/亩为该地区获得高产和优质小麦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植密度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糯小麦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艳 王向东 +2 位作者 甄胜虎 李蓉 张凤琴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3-431,共9页
为明确中国生产上糯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及其演化规律,以2005-2022年已经审定的44个糯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变异系数分别为19.75%和4.03%,其余四个被测性... 为明确中国生产上糯小麦品种的主要性状及其演化规律,以2005-2022年已经审定的44个糯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变异系数分别为19.75%和4.03%,其余四个被测性状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0%。(2)春性品种和冬性品种4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表现为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容重>支链淀粉含量,除紫糯麦1号外,其余糯小麦品种的支链淀粉含量均≥97%。(3)通过聚类分析,将44个糯小麦品种分为3大类,Ⅰ类包含28个品种,占总数的64%,产量和品质中等;Ⅱ类包含11个品种,占总数的25%,具有较高产量和品质;Ⅲ类含5个品种,占总数的11%,产量和品质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小麦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研究
19
作者 张建华 裴磊 +1 位作者 解丽丽 张定一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2年第12期91-93,共3页
赤霉病是近年来山西省小麦生产中日益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大规模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为筛选出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理想的化学药剂,确保小麦稳产丰产,以晋麦96为试验材料,开展了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24%戊唑·咪... 赤霉病是近年来山西省小麦生产中日益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大规模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为筛选出田间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理想的化学药剂,确保小麦稳产丰产,以晋麦96为试验材料,开展了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24%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等4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4.22%、87.41%、74.15%和83.50%,产量分别为9 784.83、9 345.97、9 427.18和9 538.13 kg/hm2,与对照药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相比,供试药剂防效分别提高31.29%、24.48%、20.57%和11.22%,增产幅度分别为7.34%、2.53%、3.42%和4.63%。与清水对照相比,各供试药剂增产幅度分别为14.61%、9.47%、10.42%和11.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药剂试验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小麦新品种—紫麦4179
20
作者 赵佳佳 郑军 +2 位作者 郑兴卫 乔玲 武棒棒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紫麦4179是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针对当前生产上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专用谷物资源稀缺选育出的特色小麦新品种。以农大5182为母本,农大3753/CH7034的杂交品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的紫粒高叶黄素... 紫麦4179是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针对当前生产上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等专用谷物资源稀缺选育出的特色小麦新品种。以农大5182为母本,农大3753/CH7034的杂交品系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的紫粒高叶黄素含量的特色小麦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研究所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小麦新品种 山西农业大学 系谱法 杂交品系 资源稀缺 有性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