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显微解剖
1
作者 董丽琨 王春霖 +2 位作者 赵如元 郭朝帅 王增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5,共5页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 目的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供养范围及其与骨间后动脉分支的吻合情况。方法新鲜成人前臂标本13侧,红色乳胶灌注动脉并凝固后,解冻标本进行解剖。取10侧前臂标本,去除前臂皮肤、前臂屈肌后,显露骨间前动脉及其背侧穿支,测量并记录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起始处管径。沿桡侧腕屈肌和指伸肌的间隙向深层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的数量及其对前臂背侧伸肌的供养范围。取13侧前臂标本,解剖后在前臂背侧浅层伸肌的肌间隙、深层伸肌的肌间隙以及深浅两层伸肌之间的肌间隙中,观察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的分支吻合情况。结果10侧标本合计有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94支,每侧标本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7~12(9.4±1.5)支,起始处管径0.21~1.56(0.70±0.34)mm。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穿过骨间膜后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在前臂远端三分之一还发出肌支供养指伸肌、小指伸肌。13侧标本中,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单支吻合7侧、双支吻合5侧、无吻合1侧。结论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数量较多且起始处管径较粗大,主要供养前臂背侧深层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与骨间后动脉分支之间有单支吻合、双支吻合以及无吻合3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前动脉 骨间前动脉背侧穿支 骨间后动脉 穿支血管 骨间膜 显微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助法配合经脐改良单孔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对复发的影响
2
作者 周宁 闫家玲 +1 位作者 胡小宁 宋振君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587-589,593,共4页
【目的】探讨指助法配合经脐改良单孔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经脐改良单孔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 【目的】探讨指助法配合经脐改良单孔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行经脐改良单孔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和改良组(行指助法配合经脐改良单孔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每组36例。统计两组围术期情况、卵巢分泌功能指标、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术后1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edl,E_(2))和孕酮(progesterone,P)、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改良组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助法配合经脐改良单孔腹腔镜下多发性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影响较小,并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行性较高,且可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切除术 平滑肌瘤/外科学 子宫肿瘤/外科学 腹腔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术联合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微循环及创面愈合的影响
3
作者 渠开攀 李美佳 侯训凯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24年第3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微循环及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6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 目的探讨封闭负压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对深Ⅱ度烧伤创面微循环及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6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开展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换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VSD治疗。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平均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创面红细胞聚集情况、血管清晰程度、血流灌注量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的创面愈合率。结果干预组平均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7、14、21天,干预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后28天,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组红细胞无聚集率、血管清晰率、血流灌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VSD联合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可减少换药次数、住院时间,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负压引流术 微动力负压护创敷料 深Ⅱ度烧伤 创面微循环 创面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动脉背侧终末支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缺损的疗效 被引量:6
4
作者 赵立宁 许亚男 侯训凯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年第5期424-427,共4页
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终末支皮瓣修复指末节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9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采用指动脉背侧终末支皮瓣修复指末端组织缺损的患者35例(48指),依照缺损的面积、形状,于患指的近节或中节指背设计并切取... 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终末支皮瓣修复指末节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9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采用指动脉背侧终末支皮瓣修复指末端组织缺损的患者35例(48指),依照缺损的面积、形状,于患指的近节或中节指背设计并切取皮瓣,皮瓣切取面积为10 mm×12 mm^23 mm×41 mm。记录皮瓣成活情况、外观、质地、弹性、患指活动度、患者的满意程度、皮瓣区两点分辨觉,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48指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经1~12个月随访,移植皮瓣供血较好,外观、质地及弹性和受区附近皮肤比较无明显区别,皮瓣两点分辨觉为4~8 mm,各指间关节活动及供区无异常,患者均较满意。结论以指动脉背侧终末支为供血的筋膜蒂岛状逆行皮瓣设计合理,切取方便,不伤及指固有动脉和神经,成活率高,是修复指末端软组织缺损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缺损 皮瓣 指动脉背侧终末支 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端皮肤缺损患者应用不同神经处理方法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侯训凯 石恩东 +2 位作者 冀少林 赵立宁 王建伟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1143-1147,共5页
目的:探究指端皮肤缺损患者应用不同神经处理方法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行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指端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神经处理方法分为趾底组和趾背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 目的:探究指端皮肤缺损患者应用不同神经处理方法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行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指端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神经处理方法分为趾底组和趾背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效果、恢复情况、感觉恢复情况、两点辨别觉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静息和活动状态,两组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趾底组触觉、痛觉、冷觉和热觉恢复比例高于趾背组(P<0.05);术后3个月,趾底组两点辨别觉高于趾背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治疗优良率、皮瓣功能、皮瓣瘢痕、关节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趾底固有神经与带趾背神经处理方法在指端皮肤缺损患者中的疗效均较好,但带趾背神经的患者受区和供区感觉恢复情况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皮肤缺损 趾底固有神经 趾背神经 皮瓣修复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皮瓣移植治疗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6
作者 侯训凯 石恩东 +2 位作者 冀少林 赵立宁 王建伟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46-49,共4页
目的探究两种皮瓣移植治疗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移植)48例和观察组(采用吻合指动脉皮支的近节指背筋膜... 目的探究两种皮瓣移植治疗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2例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移植)48例和观察组(采用吻合指动脉皮支的近节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移植)54例。观察2组皮瓣生存情况,比较2组皮瓣存活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两点辨别觉)、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手功能评分、手指总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7 d,对照组皮瓣存活42例(87.50%),观察组皮瓣存活53例(98.15%);观察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和两点辨别觉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2组外周血TNF-α、IL-10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7 d,2组外周血TNF-α、IL-10水平均低于术前和术后3 d,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手功能评分和手指总关节活动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皮瓣暗紫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吻合指动脉皮支的近节指背筋膜蒂岛状皮瓣移植能提高手指皮肤缺损患者的皮瓣存活率,加快创面愈合,改善手指功能,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指皮肤缺损 皮瓣移植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CT血管成像辅助设计下腹部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腹部功能恢复及满意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立宁 王建伟 +1 位作者 肖勇 王正宇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2-620,共9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辅助设计的下腹部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腹部功能恢复及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四肢大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被分为腹壁浅...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辅助设计的下腹部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软组织缺损术后患者腹部功能恢复及满意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收治的四肢大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被分为腹壁浅动脉(SIEA)组和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组,分别采用SIEA皮瓣、DIEP皮瓣进行组织缺损修复。根据3D-CTA检查明确双侧SIEA、腹壁浅静脉(SIEV)、DIEP的分布范围、血管管径,设计并切取SIEA皮瓣、DIEP皮瓣。比较术前3D-CTA检查显示的SIEA、SIEV走行分布情况与术中实际解剖情况是否一致,比较术前3D-CTA检查和术中实际测量的SIEA、SIEV的管径、血管蒂长度是否一致。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调查患者对创面修复情况是否满意。采用自制评估量表于术后1年评价腹部外形,总分5~25分,分数越高表示效果越佳;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采用BREAST-Q量表中的腹部健康模块进行患者腹部功能满意程度评价,总分2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数据以±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腹部功能满意度评分比较时,2组间多个时间点总体比较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术后3个月、1年和术前的评分比较行配对t检验。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男3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41岁。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10.0 cm×5.0 cm~22.0 cm×14.0 cm,皮瓣切取范围11.0 cm×6.0 cm~23.0 cm×15.0 cm。SIEA组11例,DIEP组10例。术前3D-CTA检查显示的SIEA、SIEV走行分布情况与术中实际解剖观察相符;术前3D-CTA检查测量的SIEA、SIEV的管径、血管蒂长度和术中实际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所有皮瓣均无坏死出现,伤口愈合良好,患者对创面修复情况均表示满意。术后1年,SIEA组和DIEP组的腹部外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96±3.51)分vs.(21.62±3.17)分,P>0.05]。SIEA组和DIEP组术前腹部功能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6±5.70)分vs.(85.79±6.33)分,P>0.05];术后3个月和1年时,SIEA组得分均高于DIEP组[术后3个月,(77.62±7.68)分vs.(65.21±8.27)分;术后1年,(86.93±5.65)分vs.(77.59±5.92)分;P均<0.01],提示SIEA组术后的腹部功能满意度更高;SIEA组和DIEP组术后3个月得分均低于术前(P均<0.01);术后1年时,SIEA组得分与术前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IEP组得分仍低于术前(P<0.01)。结论以SIEA皮瓣修复四肢大范围皮肤软组织缺损,不伤及腹壁深层组织,腹部功能及外形可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对供区影响小;术前3D-CTA辅助皮瓣设计能够弥补SIEA皮瓣供血血管在个体间解剖变异大的不足,达到和其他下腹部皮瓣一样的创面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外科手术 三维CT血管成像 腹部皮瓣 四肢 腹部功能
原文传递
三维CT血管造影在辅助游离胸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赵书明 刘娜 +1 位作者 刘学亮 冀少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55,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收治的6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37例,女24例;年龄(43.9±12.0)岁;左侧33例...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辅助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收治的61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37例,女24例;年龄(43.9±12.0)岁;左侧33例,右侧28例;软组织缺损范围4.0 cm×3.0 cm~17.0 cm×8.0 cm;皮瓣面积5.0 cm×4.0 cm~18.0 cm×9.0 cm。按照术前血管探查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超声组(术前采用超声多普勒检查)30例和3D-CTA组(术前采用3D-CTA检查)31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检查与术中探查的指标结果是否一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皮瓣成活率、患者对创面修复效果满意率、皮瓣区感觉恢复率、供区优良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超声组术中发现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类型与术前超声检查情况一致性低(Kappa系数为0.104,P=0.088)。3D-CTA组术中发现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类型与术前3D-CTA检查情况一致(Kappa系数为1.00,P<0.001)。3D-CTA组术前测量胸外侧动脉起始处管径为(1.2±0.3)mm,血管蒂长度为(8.1±2.1)cm,穿支穿出点血管管径为(0.6±0.2)mm,穿支穿出点体表定位结果为肩胛下角水平线上方(1.6±0.3)cm、肩胛下角垂直线外侧(5.3±1.4)cm,与术中实际测量值[(1.1±0.3)mm、(8.3±2.4)cm、(0.7±0.2)mm、(1.5±0.4)cm、(5.2±1.5)cm]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声组术前测量以上指标与术中实际测量值不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CTA组患者手术时间、皮瓣成活率、患者对创面修复效果满意率、皮瓣感觉恢复率、供区优良率分别为(52.9±16.7)min、100.0%(31/31)、96.8%(30/31)、83.9%(26/31)、87.1%(27/31),均优于超声组[(76.3±21.4)min、86.7%(26/30)、76.7%(23/30)、60.0%(18/30)、63.3%(20/30)],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3D-CTA检查能够明确胸外侧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类型、解剖学分布特点,有助于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切取,比仅依靠超声多普勒检查方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皮瓣成活率明显提高,有助于四肢创面外形及功能的恢复,对供区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血管造影术 外科皮瓣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无创支具矫正对先天性拇指畸形患儿术后拇指功能的影响
9
作者 于清清 张翠英 冀少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38-41,共4页
目的:探究无创支具矫正对先天性拇指畸形患儿术后拇指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的77例先天性拇指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进行手术矫正治疗,根据患儿是否使用无创支具矫正进行分组,将进行无创支具矫... 目的:探究无创支具矫正对先天性拇指畸形患儿术后拇指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7月笔者医院收治的77例先天性拇指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进行手术矫正治疗,根据患儿是否使用无创支具矫正进行分组,将进行无创支具矫正的患儿纳入观察组(n=39),未进行无创支具矫正的患儿纳入对照组(n=38)。比较两组患儿术后矫正效果、手功能[Jebsen手功能测试、Carroll手功能评定量表(Carroll uupper extremities functionaltest,UEFT)]、拇指角度(拇指桡侧被动外展角度、拇指掌侧外展角度、拇指背伸直角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5、30、60 d,观察组患儿矫正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0 d,观察组患儿Jebsen手功能测试时间短于对照组,UEFT评分高于对照组,拇指桡侧被动外展角度、拇指掌侧外展角度、拇指背伸直角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支具矫正用于辅助矫正先天性拇指畸形效果显著,在术后早期能促进患儿手功能、拇指角度提升,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临床可根据患儿病情使用无创支具矫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拇指畸形 无创支具 矫正 手术 拇指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踝锻炼器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10
作者 宋振君 周宁 闫家玲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5年第3期496-502,542,共8页
目的:探讨足踝锻炼器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信封抽签法将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功能康复训练干预,43例)和观察组(接受功能康复训练联合足踝锻炼器干预,4... 目的:探讨足踝锻炼器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在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信封抽签法将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接受功能康复训练干预,43例)和观察组(接受功能康复训练联合足踝锻炼器干预,43例)。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的踝关节活动角度、不同状态下踝关节疼痛程度、踝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背伸活动角度、跖屈活动角度扩大,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静息、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及GQOLI-74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踝锻炼器联合功能康复训练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患者,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扩大踝关节活动角度,提高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踝锻炼器 功能康复训练 踝关节骨折 踝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书明 刘娜 +1 位作者 刘学亮 冀少林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1-288,共8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将2017年2月—2019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以下简称本科室)收治的20例符合入选标准且采用根据术者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的切取方案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历史对照研究。将2017年2月—2019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以下简称本科室)收治的20例符合入选标准且采用根据术者临床经验设计、切取的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37±5)岁;将2019年11月—2022年12月本科室收治的21例符合入选标准且采用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设计、切取的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作为超声辅助组,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38±6)岁。清创后,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5.0 cm×4.0 cm~19.0 cm×8.0 cm,胸背动脉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20.0 cm×9.0 cm。将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统计超声辅助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耗时、费用,比较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到的胸背动脉穿支血管数量、类型、位置和术中实际探查情况是否一致。记录2组患者皮瓣完整切取耗时。术后1、3、5、7、14 d,采用皮瓣血运评估量表评估2组患者皮瓣血运情况。术后14 d,观察2组患者皮瓣成活情况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术后6个月,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估2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并计算满意率。结果超声辅助组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耗时为(10.5±2.3)min、费用为120元;术前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并标记出21条胸背动脉穿支血管,其中8条(38.10%)1型穿支血管,10条(47.62%)2型穿支血管和3条(14.29%)3型穿支血管,术前探查到的胸背动脉穿支血管数量、类型、位置与术中探查情况一致。超声辅助组患者皮瓣完整切取耗时(41±1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63±12)min(t=6.32,P<0.05)。术后1、3、5、7、14 d,超声辅助组患者皮瓣血运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67、7.48、8.03、8.75、7.99,P<0.05)。术后14 d,超声辅助组仅1例患者皮瓣部分坏死,对照组6例患者皮瓣全部或部分坏死;超声辅助组患者皮瓣成活面积百分比为(9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8)%(t=4.57,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穿支血管的数量、类型及位置等的准确率高;根据不同穿支血管类型设计超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切取方案,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穿支皮瓣 超薄皮瓣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及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 被引量:1
12
作者 冯勇 赵燕旭 +7 位作者 董宏彬 周皓 宗龙泽 万一群 彭江 唐佩福 张民泽 汪爱媛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28-833,共6页
目的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陆军某部2019年入伍新兵108人为研究对象。在训练之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 目的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者在下肢应力性骨折中的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陆军某部2019年入伍新兵108人为研究对象。在训练之前,通过电容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采集新兵足印图像,以计算足弓指数。通过动态步态体态分析系统采集足部运动学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足弓指数与足部运动学参数(着地仰角、离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着地外翻速度)的相关性。由骨科医师对新兵训练进行全程随访,剔除其他类型下肢损伤者(10人),最后对比分析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骨折组(19例)和无任何下肢损伤的对照组(79例)的足弓指数及足部运动学参数。结果(1)新兵足弓指数为0.21(0.12,0.25),着地仰角为(17.31±4.02)°,离地仰角为(63.90±5.63)°,拍地速度为(176.85±24.39)°/s,着地内翻角为(13.64±4.44)°,外翻幅度为(12.16±3.42)°,着地外翻速度为382.50(311.05,474.80)°/s。(2)着地内翻角(r=0.25,P<0.01)及外翻幅度(r=0.14,P<0.05)与足弓指数正相关。(3)骨折组的足弓指数为0.20(0.07,0.24),离地仰角为(61.59±5.51)°,着地外翻速度为336.00(251.02,428.67)°/s,显著小于对照组的0.23(0.17,0.26)、(64.79±4.79)°、381.20(313.63,470.92)°/s(P<0.05或0.01)。两组着地仰角、拍地速度、着地内翻角、外翻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足弓指数的变化会影响足的着地内翻角及外翻幅度;发生下肢应力性骨折的新兵具有足弓较高、离地仰角较小、着地外翻速度较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应力性 生物力学现象 足弓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MRI指标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杨青 张维霞 张志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9期964-96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MRI指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1-01诊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采用PTED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MRI指标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1-01诊治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采用PTED治疗(观察组),49例采用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椎管横截面积、椎间孔中部矢状径、椎间孔面积、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分析观察组椎管横截面积、椎间孔中部矢状径、椎间孔面积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情况及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椎管横截面积、椎间孔中部矢状径、椎间孔面积、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椎管横截面积、椎间孔中部矢状径、椎间孔面积与ODI指数呈负相关,与JOA评分呈正相关(P<0.05);椎管横截面积与疼痛VA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术后功能恢复,临床可结合MRI检查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小切口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