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的大菱鲆不同群体形态变异分析
1
作者 刘莹 于超勇 +3 位作者 赵文溪 王英俊 侯富晟 邹琰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探讨不同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外部形态特征,采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来自冰岛、丹麦、法国、智利4个大菱鲆引进群体和日照、威海2个大菱鲆养殖群体的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TPS系列软件... 为探讨不同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外部形态特征,采用基于地标点的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来自冰岛、丹麦、法国、智利4个大菱鲆引进群体和日照、威海2个大菱鲆养殖群体的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使用TPS系列软件及Morpho J软件完成了基于30个地标点的主成分分析、典型变量分析、判别分析及结果可视化。主成分分析显示,第1、2、3主成分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25.59%、16.98%和10.50%,三者累计贡献率为53.07%,不同群体重叠分布。典型变量分析显示,第1、2典型变量分别占总体变异的55.80%和19.20%,累计贡献率为75%,除2个养殖群体出现重叠外,其他群体之间形态均差异显著,此外,2个养殖群体之间的马氏距离和普氏距离均最短。由不同地标点在相对扭曲中的贡献率可知,Ⅰ型地标点9,Ⅱ型地标点12、8、4、5贡献率较大,合计贡献率达70.52%,结合网格变形图进行分析,发现大菱鲆群体的形态变异主要表现在颌部及鳃峡部。根据逐步判别分析和交互验证分析的结果,大菱鲆不同群体的总体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4.40%和91.70%,几何形态学测量法能有效识别不同大菱鲆群体。研究结果表明,大菱鲆各引进群体之间、引进群体和养殖群体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并且养殖群体外部形态存在趋同现象,因此,建议将各引进群体隔离保存,并定期开展大菱鲆引进亲鱼的补充、更新及复壮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几何形态测量学 地标点法 形态差异 群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SjHO1基因的鉴定、表达与功能分析
2
作者 唐柳青 许梦雪 +3 位作者 李乐 吕芳 詹冬梅 吴海一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HO)是生物体内催化血红素分解代谢的限速酶,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大型经济海藻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为材料,利用基因组数据库,以分子生物学手段和生物信息学工具鉴定获得一个HO1同... 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HO)是生物体内催化血红素分解代谢的限速酶,在生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大型经济海藻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为材料,利用基因组数据库,以分子生物学手段和生物信息学工具鉴定获得一个HO1同源基因(SjHO1)。SjHO1基因由核基因组编码,开放阅读框为1 035 bp,编码344个氨基酸。预测编码的蛋白SjHO1分子量为36.75 kDa,等电点为8.71,是不稳定的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具有HemeO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定位在叶绿体。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SjHO1蛋白与同属于褐藻的两种水云以及鼠尾藻的HO1蛋白序列相似性较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海带SjHO1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的表达模式,发现高光和低盐条件下会促进SjHO1的表达,而高温、干燥和黑暗条件下SjHO1的表达量则没有显著变化。为进一步鉴定其功能,将SjHO1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8a(+)上,转化获得SjHO1编码基因的大肠杆菌BL21(DE3)工程菌,通过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达产物发现成功表达目的蛋白。进而测定HO活性,发现其具有结合血红素降解的特征峰,但未检测到反应产物BV的相应吸收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SjHO1基因功能及海带抗逆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带 血红素加氧酶 SjHO1基因 表达分析 功能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紫彩血蛤软体部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3
作者 吴莹莹 李莉 +7 位作者 宋娴丽 刘童 张守都 石莹 林治术 宋爱环 傅景昱 丁金强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92-97,共6页
为分析和评价青岛紫彩血蛤(Nuttallia olivacea)的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采用化学法和仪器分析法检测了其软体部的基本营养成分,并进行了营养品质评价。结果显示,紫彩血蛤软体部干样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糖、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4.76... 为分析和评价青岛紫彩血蛤(Nuttallia olivacea)的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采用化学法和仪器分析法检测了其软体部的基本营养成分,并进行了营养品质评价。结果显示,紫彩血蛤软体部干样中,粗蛋白质、粗脂肪、总糖、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4.76%、2.60%、5.89%、14.00%;共检测到18种氨基酸,总量为403.6 mg/g(干质量),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5.63%,非常接近FAO/WHO标准模式中优质蛋白的比例;限制性氨基酸主要为半胱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紫彩血蛤软体部共含有27种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总质量分数为53.71%,DHA和EPA占总脂肪酸的22.86%;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维生素B 3(510 mg/kg)和B 2(9.90 mg/kg),并富含钙、铁、锌、硒等多种无机元素;重金属含量符合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未检出“六六六”和“滴滴涕”,食用安全性高。结果表明,紫彩血蛤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含量均衡丰富的水产品,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彩血蛤 软体部 营养成分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的生态贡献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健 李乐 +3 位作者 黄博 王馨 刘麒 王先磊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8期77-83,共7页
为保护渔业资源以及遏制渔业资源衰退,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行动,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化、机制化的局面逐步形成。文章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海洋牧场创建、增殖放流行动、伏季休渔以及遏制过度捕捞5个方面阐述我国海洋渔... 为保护渔业资源以及遏制渔业资源衰退,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保护行动,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化、机制化的局面逐步形成。文章从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海洋牧场创建、增殖放流行动、伏季休渔以及遏制过度捕捞5个方面阐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建设现状,从海洋渔业资源发展现状、发展模式、生态环境3个方面解析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的生态贡献,并从海洋渔业资源调查监测、评估评价、制度优化3个方面对我国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建设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助力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 资源保护 生态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酸盐氮急性胁迫对刺参“鲁海2号”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5
作者 王琦 胡炜 +3 位作者 李成林 韩莎 姚琳琳 赵斌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60,共8页
为探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鲁海2号”对亚硝酸盐氮的适应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了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0、4.0、15.8、63.0、251.0和1000.0 mg·L^(-1))对刺参“鲁海2号”的急性胁迫实验,在胁迫后1、3、6、9、12、24、48... 为探索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鲁海2号”对亚硝酸盐氮的适应性,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了不同浓度亚硝酸盐氮(0、4.0、15.8、63.0、251.0和1000.0 mg·L^(-1))对刺参“鲁海2号”的急性胁迫实验,在胁迫后1、3、6、9、12、24、48、72、96 h测定各浓度组刺参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仅亚硝酸盐氮浓度1000.0 mg·L^(-1)处理组刺参有死亡,死亡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升高;在亚硝酸盐氮胁迫下,刺参“鲁海2号”体腔液中ACP、AKP、SOD、CAT活性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升高。研究表明,在低于4.0 mg·L^(-1)亚硝酸盐氮胁迫下,刺参“鲁海2号”体内非特异性免疫酶可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但在高浓度亚硝酸盐氮胁迫下,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显著下降。在刺参“鲁海2号”养殖生产中,建议水体亚硝酸盐氮浓度应控制在4.0 mg·L^(-1)以下,为新品种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更好地体现出良种增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参“鲁海2号” 亚硝酸盐氮 急性胁迫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魁蚶3个群体及杂交子代遗传多样性分析
6
作者 刘童 王英俊 +5 位作者 吴莹莹 邹琰 吕芳 吴海一 李建民 宋爱环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1-570,共10页
为探明魁蚶不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以魁蚶中国群体、韩国群体和杂交子一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基因(16S rRNA和COⅠ)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对5个魁蚶群体共150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魁蚶16S rRNA、COⅠ... 为探明魁蚶不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以魁蚶中国群体、韩国群体和杂交子一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线粒体基因(16S rRNA和COⅠ)和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1)对5个魁蚶群体共150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魁蚶16S rRNA、COⅠ和ITS-1同源序列片段长度分别为605、766 bp和419 bp,其中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ITS-1片段A+T含量均低于G+C含量。16S rRNA和COⅠ基因分别定义了4个和14个单倍型,主体单倍型所占频率分别为81.58%和61.43%,ITS-1定义了24种单倍型,主体单倍型所占频率为50.67%。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结果显示,16S rRNA和COⅠ基因均为4个子一代群体聚为1支,即墨群体独有的单倍型为1支,而ITS-1的分支无明显群体特征。16S rRNA和COⅠ的遗传分化结果均表明,即墨群体与其他4个群体间遗传分化较大,其他4个群体间不存在分化;ITS-1的结果显示,5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值均小于0.25,遗传分化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进行魁蚶种内遗传进化研究时,线粒体基因的敏感性高于核糖体基因,即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4个子一代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物学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DNA 核糖体DNA 魁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饲料对不同阶段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刘莹 赵文溪 +3 位作者 岳新璐 孙欣 官曙光 于超勇 《水产养殖》 CAS 2023年第4期38-45,共8页
为检验选育大菱鲆生长优势,探究3种(X、Y、Z)配合饲料对不同生长阶段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对100日龄和450日龄选育及对照组的大菱鲆分别进行为期1个月的养殖投喂试验,对其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 为检验选育大菱鲆生长优势,探究3种(X、Y、Z)配合饲料对不同生长阶段大菱鲆生长性能的影响。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对100日龄和450日龄选育及对照组的大菱鲆分别进行为期1个月的养殖投喂试验,对其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投喂同一饲料时,选育组的起始体质量、终末体质量、日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选育组肥满度均高于对照组。同时,投喂3种配合饲料后,同一组别的生长性能存在差异,100日龄阶段,蛋白与脂肪含量较高的配合饲料X养殖效果最佳,选育组和对照组饲料效率分别达95.22%和77.15%;450日龄阶段,蛋白与糖分含量较高的配合饲料Y养殖效果最佳,选育组和对照组饲料效率分别达94.78%和81.56%。指出,大菱鲆选育组较对照组显示出更优良的生长性能及显著的饲料转化与利用优势,具有培育成为多优势复合性状新品种的潜力。提出,大菱鲆不同生长阶段饲料营养需求不尽相同,在保证饲料动物蛋白含量的同时,幼鱼阶段适当补充饲料中脂质含量,成鱼阶段适当补充多糖,从而有效提高大菱鲆的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配合饲料 生长性能 家系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