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秦先人及其与商盖文化的相同特色
1
作者 吴名岗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45-51,共7页
据《秦记》写的《秦本纪》载:秦之先人是颛顼的后代,与大禹治水又调驯鸟兽有功的大费被舜帝赐姓嬴氏。大费子大廉玄孙中衍之后在商朝为诸侯,中衍玄孙中潏始见于西垂,子蜚廉孙恶来俱事纣王。蜚廉的另一个儿子恶来革的后代为在西垂的秦先... 据《秦记》写的《秦本纪》载:秦之先人是颛顼的后代,与大禹治水又调驯鸟兽有功的大费被舜帝赐姓嬴氏。大费子大廉玄孙中衍之后在商朝为诸侯,中衍玄孙中潏始见于西垂,子蜚廉孙恶来俱事纣王。蜚廉的另一个儿子恶来革的后代为在西垂的秦先人。清华简《系年》载:飞廉东逃到商盖,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是秦先人。此前嬴氏在东方已历千年。今甘肃礼县等出土的青铜鼎、金虎、金箔鹿,镂压鹰等文物与山东惠民县出土的虎纹鼎、鸟喙鼎足、鹿角等有相同处,也表明秦先人是商盖人。这证明了《史记》《清华简》之可信,使我们对秦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记 赐姓嬴氏 蜚廉 虎纹 亚父辛鼎 鹿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司马迁对兵学文化的贡献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名岗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5-21,53,共8页
司马迁看到了军事在社会发展、朝代更替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在《律书》提出"兵不可以偃于天下",批判了世儒的"猥云德化";他认识到军事理论之重要,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司马法》的著者司马穰苴等立传;记载... 司马迁看到了军事在社会发展、朝代更替的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在《律书》提出"兵不可以偃于天下",批判了世儒的"猥云德化";他认识到军事理论之重要,为《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司马法》的著者司马穰苴等立传;记载姜太公、孙武、孙膑、田单、张良、韩信等诸多军事家的英雄事迹,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为军事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刻认识和理解司马迁在军事方面的"一家之言"至今仍极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书》 司马迁 《孙子兵法》 姜尚 孙武 赵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共和”是“召、周”世袭“为公为相”的产物
3
作者 吴名岗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15-24,共10页
暴虐好利的周厉王在位30年后,不听芮良父之谏,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公用事,与民争利。厉王不听召公之谏,杀人以弭谤,国人“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 暴虐好利的周厉王在位30年后,不听芮良父之谏,用好专利而不知大难的荣公用事,与民争利。厉王不听召公之谏,杀人以弭谤,国人“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这些基本历史事实的后面是召公、周公世袭为公为相,周王与二相争政的结果。“共和”是“召、周”世袭为相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产物。“共和”对政权的传承、民主制度的建设、国家利益的分配、各阶层怎样才能“共和”等,都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值得研究的重大历史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厉王 代为周公 共和 朕命不易 周宣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封异姓八王,长沙王吴芮家何以独兴?
4
作者 吴名岗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2-47,共6页
长沙王吴芮与黥布、彭越等汉封异性八王,到高祖末年,仅剩吴芮子吴臣和卢绾两家为王。刘邦一方面与大臣共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另一方面又对长沙王吴芮一家“著令甲,称其忠焉”。至孝惠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吴芮的庶... 长沙王吴芮与黥布、彭越等汉封异性八王,到高祖末年,仅剩吴芮子吴臣和卢绾两家为王。刘邦一方面与大臣共约“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另一方面又对长沙王吴芮一家“著令甲,称其忠焉”。至孝惠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吴芮的庶子孙吴浅被孝惠帝封为便侯、吴阳被吕后封为沅陵侯。汉家为何独爱吴氏而诛灭其他异姓王?班固说:“唯吴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号令五世。”同在一朝,正道忠厚者为王为侯,反叛者被诛灭,这是汉初的基本事实。鉴古知今,背叛国家和人民利益者,不被惩处是社会发展所不能允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王 吴芮 著令甲 便侯 沅陵侯 黥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松话说济南史(之一) 舜耕历山在济南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华松 《走向世界》 2008年第25期76-78,共3页
根据先秦典籍以及《史记》等书的记载,大舜是东夷人,早年曾耕稼于历山。然而古往今来相传为大舜耕稼的历山不下十余处,仅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书就提到五处,它们分别在今天的济南历下区、山东菏泽市、山西永济县、河北逐鹿县、... 根据先秦典籍以及《史记》等书的记载,大舜是东夷人,早年曾耕稼于历山。然而古往今来相传为大舜耕稼的历山不下十余处,仅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一书就提到五处,它们分别在今天的济南历下区、山东菏泽市、山西永济县、河北逐鹿县、浙江上虞县。那么,真正的舜耕之山究竟在何处呢?判定的标准应该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空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历下区 大舜 历山 《水经注》 山东菏泽市 《史记》 先秦典籍 郦道元
原文传递
华松话说济南史(之三) 大禹治水与夏族东迁
6
作者 张华松 《走向世界》 2009年第3期74-76,共3页
早期中原王朝是由部落酋邦联盟发展而来的,王朝与各邦国之间似乎并没有形成后世那样严密的君臣隶属关系。邦国君位的传承固然是在某一特定家族中进行,但是作为万邦共主的帝王大概只能由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由于加入王朝的诸侯万邦从... 早期中原王朝是由部落酋邦联盟发展而来的,王朝与各邦国之间似乎并没有形成后世那样严密的君臣隶属关系。邦国君位的传承固然是在某一特定家族中进行,但是作为万邦共主的帝王大概只能由民主推选的方式产生。由于加入王朝的诸侯万邦从族系上大致可以分为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王位的继承也就固定在这两大集团之间交互转移了——作为华夏一系的唐尧禅位于东夷一系的虞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禹治水 东迁 中原王朝 隶属关系 大集团 东夷 华夏 部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