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肖华明 吴清安 +3 位作者 邹积典 于建波 柳大岗 郭庆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884-3885,共2页
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3[1]。手术夹闭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所伴发的脑水肿常造成神经功能缺损。所以促进脑水肿尽快消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是... 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3[1]。手术夹闭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术后所伴发的脑水肿常造成神经功能缺损。所以促进脑水肿尽快消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是术后康复治疗的重点。我院在脑动脉瘤术后第3天行高压氧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康复治疗 颅内动脉瘤破裂 高压氧治疗 脑水肿 疗效观察 神经功能缺损 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硬脑膜中动静脉瘘一例报告
2
作者 邹积典 郭庆雷 郭文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77-377,共1页
关键词 动静脉瘘 颞部 入院 左侧 硬脑膜 外伤性 骨折线 压痛 颅骨内板 头部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6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分析
3
作者 宁同波 崔皓 《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22期171-172,共2页
目的分析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方法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优势。方法针对我院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于实验组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 目的分析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方法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优势。方法针对我院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于实验组的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于实验组而言,显效患者10例,有效患者19例,无效患者5例,总的有效率高达85.3%;对于对照组而言,显效患者6例,有效患者18例,无效患者10例,总的有效率为70.6%。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方法相对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轻型颅脑损伤的弥漫性脑肿胀
4
作者 隋强波 孙华玲 杨银田 《医学研究通讯》 2002年第5期62-62,共1页
我科1995年4月~1998年6月收治弥漫性脑肿胀(TDBS)98例,其中入院时表现为轻型颅脑损伤的TDBS8例,现就其临床特点、救治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 临床表现 TDBS 治疗 轻型颅脑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及HIF-1α/VEGF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余晴晴 柏建峰 王江军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309-1313,共5页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及缺氧诱导生长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探究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及缺氧诱导生长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芪注射液组,每组24只,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评价术前、术后、给药7 d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微血管密度,RT-PCR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HIF-1α mRNA和VEGF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质HIF-1α和VEGF的蛋白表达。结果:给药7d后黄芪注射液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微血管密度、HIF-1α mRNA和VEGF mRNA表达水平、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内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激活HIF-1α/VEGF信号转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注射液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血管新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缺氧诱导生长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侧脑室三角区穿刺的脑室-腹腔分流疗效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肖华明 颜明布 +3 位作者 康军阳 邹积典 隋强波 田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358-360,共3页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le-peritoneal,V-P)是治疗交通性脑积水的主要手段。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收治脑积水患者85例,分别经额角和三角区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侧脑室三角区 脑室-腹腔分流术 脑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体高度/血管管径比值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相关性
7
作者 隋强波 孙华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9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瘤体高度/血管管径比值(SR)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611例前交通动脉瘤(ACom 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的平均最大瘤体高度、平均血管管径、SR值及SR值>2的比例;采用ROC曲线分析SR值... 目的探讨瘤体高度/血管管径比值(SR)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611例前交通动脉瘤(ACom 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破裂动脉瘤和未破裂动脉瘤的平均最大瘤体高度、平均血管管径、SR值及SR值>2的比例;采用ROC曲线分析SR值判断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效能。结果破裂动脉瘤组的平均最大瘤体高度(4.31±2.20)mm、SR值(2.54±2.01)、SR值>2的比例为51.4%均明显高于未破裂组(2.85±2.12)mm、(1.40±1.11)、23.6%,平均血管管径(1.87±0.63)mm明显小于未破裂动脉瘤(2.18±0.5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SR值最佳截断值为1.19。当SR值>1.19时,其与动脉瘤破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57%。结论在治疗动脉瘤,尤其是ACom A动脉瘤时,应把SR值作为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体高度/血管管径比值 颅内动脉瘤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的外科治疗技术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凯 杨莎莎 +3 位作者 杨连松 邹积典 隋强波 郭庆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8-850,共3页
自从1991年意大利学者Guglielmi等[1]电解脱铂金弹簧圈技术引入神经外科领域,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又开创了弹簧圈栓塞这一里程碑式的治疗手段.虽然此项技术不断改进完善,但术中及术后各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例报道也逐渐增加并成为治... 自从1991年意大利学者Guglielmi等[1]电解脱铂金弹簧圈技术引入神经外科领域,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又开创了弹簧圈栓塞这一里程碑式的治疗手段.虽然此项技术不断改进完善,但术中及术后各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例报道也逐渐增加并成为治疗难题.199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Gurian等[2]首次报道了21例颅内动脉瘤栓塞后患者的外科治疗,随后不断有类似病例报道,但多为数十例的小宗病例报道.2011年Romani等[3]报道了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治疗的81例此类病例,该医院也是到目前为止报道例数最多的研究机构.笔者发现国内可供参考借鉴的此类文献极少,更无相关综述,故笔者在此将国内外主要文献整理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技术 外科治疗 栓塞后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病例报道 医院治疗 文献整理
原文传递
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峰 许瑞雪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年第11期985-988,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经头MRI和/或CT确诊的5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四组:12例随诊保守治疗(A组),15例神经内镜下...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经头MRI和/或CT确诊的5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四组:12例随诊保守治疗(A组),15例神经内镜下行囊肿脑池沟通术(B组),21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C组),8例行囊肿切除术(D组)。比较四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影像学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3~46个月,B组症状改善率为14/15,C组为95.24%(20/21),D组为5/8,三组临床症状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5,P<0.05)。B组影像学改变有效率为14/15,C组为90.48%(19/21),D组5/8,三组影像学改变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P<0.0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5,C组为14.29%(3/21),D组为5/8,D组有2例复发后行囊肿-腹腔分流术,不同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56,P<0.05)。结论考虑到手术的疗效、安全性和创伤的最小化,囊肿腹腔分流术及神经内镜下行囊肿脑池沟通术是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囊肿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双侧外伤性基底神经节区出血三例报告
10
作者 肖华明 吴清安 +2 位作者 颜明布 邹积典 纪凯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年第10期952-953,共2页
外伤性基底神经节区出血为外伤导致大脑基底节区及邻近脑组织的出血性损伤,此种类型的脑出血较少见,而双侧基底节出血更为罕见,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现将3例双侧外伤性基底神经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关键词 基底神经节区 出血性损伤 外伤性 双侧 脑基底节区 临床资料 出血患者 脑组织
原文传递
鼻肠管在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1
作者 于萍萍 张洪胜 李永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年第31期3830-3832,共3页
目的 探讨在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ICU收治的58例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留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鼻饲方法行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可以耐受... 目的 探讨在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ICU收治的58例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留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传统鼻饲方法行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可以耐受肠内营养的起始时间、达到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 鼻肠管组患者耐受肠内营养的起始时间为(18.23±10.16)h、达到目标喂养量所需时间为(74.78±28.42)h,传统鼻饲组分别为(35.44±13.55),(171.67±32.1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723,12.2013;P <0.01).鼻肠管组机械通气时间为(6.05±3.17)d、住院时间为(32.22±10.13)d、人均住院费用为(8.17±3.23)万元,传统鼻饲组分别为(10.43±4.98)d,(45.44±12.17)d,(12.45±5.67)万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95 5,4.4960,3.532 1;P <0.05).鼻肠管组胃肠道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传统鼻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0.01,P<0.01).结论 对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效果优于传统鼻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机械通气 肠内营养 鼻肠管 鼻饲
原文传递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庆雷 于卫红 +2 位作者 邹积典 肖华明 孙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年第3期283-284,共2页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腺瘤罕见,约占垂体瘤的0.5%,人群中约为百万分之一。我院2014年9月收治1例,因术前准备不充分,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危象,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文献复习 术后 腺瘤 术前准备不充分 垂体瘤
原文传递
巨大硬脑膜下血肿钙化术后伴癫痫、发热和左侧肢体无力一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伟 王壮志 +1 位作者 徐承香 张文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32期77-78,共2页
患者男,49岁,以左眼视力下降伴头痛1个月余为主诉于2013年10月30日就诊。患者就诊前1个多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间歇性全头胀痛,自服解热镇痛药可缓解,无其他特殊不适。
关键词 左侧肢体无力 血肿钙化 硬脑膜下 癫痫 术后 发热 视力下降 解热镇痛药
原文传递
小骨窗囊壁剥除联合蛛网膜造瘘术治疗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华明 邹积典 +3 位作者 郭庆雷 田伟 柳大岗 郑谊梅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26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讨小骨窗囊壁剥除联合蛛网膜造瘘术对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患者,行小骨窗囊壁剥除联合蛛网膜造瘘术治疗,阐述手术技术并根据临床资料对其疗... 目的 探讨小骨窗囊壁剥除联合蛛网膜造瘘术对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30例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患者,行小骨窗囊壁剥除联合蛛网膜造瘘术治疗,阐述手术技术并根据临床资料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30例患者术后复查CT发现积液消失时间4~8d,平均6.5 d,脑中线移位恢复.意识清楚18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有意识障碍12例患者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上升3分者6例,GCS上升2分者6例.术后积液量按公式计算>3ml属于复发,30例患者3个月内复查CT积液未见复发;随访6个月积液也未见复发.结论 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形成的原因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小骨窗囊壁剥除联合蛛网膜造瘘术治疗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脑膜下积液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疗效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积液 去大骨瓣减压术 小骨窗囊壁剥除术 蛛网膜造瘘术
原文传递
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宁同波 《中国实用医刊》 2017年第1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引流组,对照组22例患者采用常规美洛培南(鞘内注射)治疗,引流组...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引流组,对照组22例患者采用常规美洛培南(鞘内注射)治疗,引流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持续腰大池引流(1~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引流组脑脊液检查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引流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引流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68.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美洛培南鞘内注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治疗,能很大程度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指标和临床指标,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腰大池引流 高血压脑出血 术后颅内感染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16
作者 肖华明 邹积典 +2 位作者 吴清安 郭庆雷 柳大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15期76-78,共3页
脊索样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脑肿瘤,多位于第三脑室。因为与脑膜瘤相似,曾经被认为是脊索样脑膜瘤的一种变异类型:发生于第三脑室、具有独特的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阳性反应的脑膜瘤。但后来研究发现此肿瘤在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免... 脊索样胶质瘤是一种罕见的脑肿瘤,多位于第三脑室。因为与脑膜瘤相似,曾经被认为是脊索样脑膜瘤的一种变异类型:发生于第三脑室、具有独特的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阳性反应的脑膜瘤。但后来研究发现此肿瘤在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面都支持胶质细胞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脑室脊索样胶质瘤 文献复习 神经胶质酸性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脑膜瘤 变异类型 阳性反应 细胞起源
原文传递
外伤后一过性及持久性皮质盲三例
17
作者 王凯 杨连松 杨莎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年第32期75-76,共2页
外伤性皮质盲为临床上较为罕见的疾病,该病多收住神经外科及眼科病房,笔者就我院眼科(例1)及神经外科(例2、3)收治的3例外伤性皮质盲病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皮质盲 持久性 一过性 外伤后 眼科病房 神经外科 病例报道 外伤性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几何学指标与破裂风险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凯 刘杰 +4 位作者 于建林 杨莎莎 宋爱华 高亦深 邹积典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6年第5期478-480,共3页
近几年,国际上一些学者通过测量最大瘤体长度/载瘤动脉直径(SR)、入射夹角(IFA)、动脉瘤体积/瘤颈面积(VOR)、流入角(FA)、子母角(PDA)、A1直径/A2直径(A1/A2)、动脉瘤体积/假想最小球体积(AVsV)和动脉瘤体表面积... 近几年,国际上一些学者通过测量最大瘤体长度/载瘤动脉直径(SR)、入射夹角(IFA)、动脉瘤体积/瘤颈面积(VOR)、流入角(FA)、子母角(PDA)、A1直径/A2直径(A1/A2)、动脉瘤体积/假想最小球体积(AVsV)和动脉瘤体表面积,假想最小球体表面积(AASA)等动脉瘤几何学指标来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几何学指标对于评价动脉瘤破裂风险具有客观的意义,SR、IFA、VOR、FA、A1/A2、AVSV、AASA数值越大,动脉瘤越容易破裂;PDA数值越小,动脉瘤越容易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危险性评估
原文传递
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徐长永 孟鑫 高亦深 《中国实用医刊》 2019年第24期44-46,共3页
目的 分析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抽取2011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威海市中心医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0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介入治疗,观察组行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 目的 分析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抽取2011年5月至2019年5月于威海市中心医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102例,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1例。对照组行介入治疗,观察组行手术夹闭动脉瘤颈治疗。比较两组相关疗效指标、功能指标,并发症。结果 对照组Rankin评分(mRS)为(1.14±0.34)分,观察组为(0.83±0.2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2,P<0.05)。对照组动脉瘤复发率为23.53%(12/51),观察组为7.84%(4/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脑梗死、脑水肿、脑积水、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术夹闭动脉瘤颈可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手术夹闭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轻度颅脑外伤诱发格林-巴利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楠 宋君莉 《中国实用医刊》 2020年第14期122-122,F0003,F0004,共3页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发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损害,可由多种因素诱导发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GBS患者因原发损伤的存在而病情较重。本例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GBS患者,入院后以&qu...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多发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损害,可由多种因素诱导发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GBS患者因原发损伤的存在而病情较重。本例为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GBS患者,入院后以"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诊断予以对症治疗,入院第28天确诊为创伤所诱发的GBS,给予相应治疗后病情好转,于入院第55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外伤 格林-巴利综合征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