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5Ⅰ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口腔癌的初步临床应用
1
作者 于香红 高飞 +3 位作者 李振家 窦卫涛 韩旭健 武乐斌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73-1176,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置入及粒子敷贴治疗口腔癌的操作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8例口腔癌患者,均经脱落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中舌癌12例、牙龈癌6例,溃疡灶20个,平均直径(2.3±0.7)cm,颈部转移淋巴结10个,...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置入及粒子敷贴治疗口腔癌的操作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8例口腔癌患者,均经脱落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中舌癌12例、牙龈癌6例,溃疡灶20个,平均直径(2.3±0.7)cm,颈部转移淋巴结10个,平均直径(2.8±1.7)cm。根据病变情况采用^125Ⅰ粒子组织间置入联合粒子敷贴表面近距离放射治疗或单纯采用粒子敷贴表面近距离放射治疗;颈部转移淋巴结行^125Ⅰ粒子组织间置入。首次治疗后1、3、6个月复查,观察溃疡面及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变化,应用配对设计t检验对溃疡面的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粒子置入均顺利完成,分布满意,共置入粒子8~29颗/例,平均15颗/例。治疗后1、3、6个月复查,溃疡病灶平均长径分别为:(2.1±0.6)cm(t=3.559,P〈0.01)、(1.7±0.5)cm(t=7.609,P〈0.01)、(0.7±0.6)cm(t=11.508,P〈0.01)。颈部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PET—CT显示病灶代谢活性较术前明显减低。治疗后6个月,8例患者溃疡面愈合,1例颈部转移淋巴结复发,行第2次置入。本组患者随访7~28个月,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置入及粒子敷贴是治疗口腔癌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放射治疗 口腔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