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9篇文章
< 1 2 2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历史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探讨——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例
1
作者 郑敏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4年第5期126-128,共3页
论述了高校历史院系资料室的藏书必须以原始资料为主的重要性,概述了高校历史院系资料室的藏书重点,提出了高校历史院系资料室的藏书原则。
关键词 高校历史院系 资料室 文献资源建设 原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前国立山东大学的特色生成之路
2
作者 崔华杰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作为一所坐落在非中心城市的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办学时期探索建立现代大学教育体制,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实现了一所地方性大学的国立化蜕变,在全面抗战前成为全国1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探讨国立山东大学的学科凝聚与特色生成的历史... 作为一所坐落在非中心城市的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办学时期探索建立现代大学教育体制,构建综合性大学框架,实现了一所地方性大学的国立化蜕变,在全面抗战前成为全国13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探讨国立山东大学的学科凝聚与特色生成的历史进程及其成因,不仅可以丰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认知,还能深化理解中国现代史上政治与教育、现实与学术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 蔡元培 国立山东大学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书业先生与先秦史研究——任教山东大学期间历史观的转变和学术创新 被引量:4
3
作者 胡新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7-165,共9页
童书业先生从疑古辨伪学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他早年已有的经济史观的思想萌芽不断发展的结果。历史观的转变使童先生的先秦史研究进入新的境界,他对"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和一些疑古论断作了反思和纠正,对典籍文字、... 童书业先生从疑古辨伪学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他早年已有的经济史观的思想萌芽不断发展的结果。历史观的转变使童先生的先秦史研究进入新的境界,他对"古史辨派"的研究方法和一些疑古论断作了反思和纠正,对典籍文字、社会历史的感觉变得更加敏锐和准确。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中,童先生的观点屡有变化,但在这种多变的背后有一种相当执著的不变,即他始终坚持尊重史实的原则和对先秦秦汉社会状况的基本认识。他在考察先秦秦汉社会形态时注重对古代东方史作综合研究,注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东方"特色,显示出非常开阔的学术视野。童先生的《春秋左传研究》等著作,将史实考据与历史规律的探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周代宗法、分封、贵族大家庭等问题上提出一系列创见,为先秦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书业 古史辨 马克思主义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顿与涅槃:抗战时期国立山东大学的内迁与复校 被引量:1
4
作者 胡孝忠 秦丽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8-203,共16页
国立山东大学系全面抗战前13所国立大学之一,也是唯一一所停办又复校的国立大学。在抗战初期,学校从青岛通过陆路、水路辗转迁至四川万县,校产损失惨重。暂时停办后,部分校产又被借用于他校,教职员工被安排到国立编译馆工作,学生并入在... 国立山东大学系全面抗战前13所国立大学之一,也是唯一一所停办又复校的国立大学。在抗战初期,学校从青岛通过陆路、水路辗转迁至四川万县,校产损失惨重。暂时停办后,部分校产又被借用于他校,教职员工被安排到国立编译馆工作,学生并入在重庆的国立南京大学。国民政府教育部曾成立国立山东大学校产保管处,负责校产保管和师生后续安排。经过多方努力,国立山东大学于1946年在青岛复校,学校发展重回正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山东大学 高校内迁 林济青 万县 国民政府教育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岗政治大课与1950年代山东大学的辉煌 被引量:2
5
作者 徐畅 刘雪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7-187,共11页
为了贯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使山东大学顺利实现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长华岗亲自为全校师生讲授政治大课。华岗校长讲授政治大课,理论联系... 为了贯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使山东大学顺利实现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山东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校长华岗亲自为全校师生讲授政治大课。华岗校长讲授政治大课,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系统又通俗易懂,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研究领域,为1950年代山东大学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岗 政治大课 山东大学 1950年代 学术范式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档案保护技术学》实践教学方法改进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考——以山东大学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霍艳芳 范珑瀚 《山西档案》 2021年第1期160-167,共8页
基于国家的需求、学生的诉求、当下的困境等社会背景和课程开设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档案保护技术学》进行教学改革非常必要。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方法改进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两个方面来实现,需要在授课人员、授课方式、授课效... 基于国家的需求、学生的诉求、当下的困境等社会背景和课程开设情况、国内外研究现状,《档案保护技术学》进行教学改革非常必要。教学改革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方法改进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两个方面来实现,需要在授课人员、授课方式、授课效果评价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其中涉及较多山东大学档案学专业的具体经验,希望能够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保护技术学》 课程教育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四结合”模式探讨——基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克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4-36,共3页
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纳入诸多高校日常工作,并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运作模式都缺乏规范性。基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实证研究,提出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搭建大学生科技... 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纳入诸多高校日常工作,并初见成效。但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运作模式都缺乏规范性。基于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的实证研究,提出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构建互动共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四结合"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四平台体系 四结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建考古专业 引导学术发展——忆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奠基人刘敦愿先生 被引量:1
8
作者 栾丰实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1-214,共4页
刘敦愿先生1947年进入山东大学执教,1972年创建山东大学考古专业,1997年逝世于济南,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山东大学。先生生前长期担任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曾兼任第一、二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史学会理事、山东... 刘敦愿先生1947年进入山东大学执教,1972年创建山东大学考古专业,1997年逝世于济南,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山东大学。先生生前长期担任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曾兼任第一、二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史学会理事、山东省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古国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农史学会顾问、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先生为山东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四处奔波,呕心沥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先生视学术为生命,爱事业胜过一切,勤奋严谨、精诚执著的治学态度,至今令后学感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敦愿 考古 田野考古 美术考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与引领:大学精神生成的文化路径——以山东大学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大永 杨璐 于帆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第7期104-111,共8页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文化内涵。近百廿年来,山东大学厚植于齐鲁大地汲取文化养分,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铸成了正心术、敦品行、明伦理、知大体的教育风格,形成了刚毅厚重、朴实无华的山...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续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文化内涵。近百廿年来,山东大学厚植于齐鲁大地汲取文化养分,秉承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铸成了正心术、敦品行、明伦理、知大体的教育风格,形成了刚毅厚重、朴实无华的山大人特质,初步凝练出山东大学精神之厚德弘毅、求真笃行、守正出新、明辨担当四个面向。其中,厚德弘毅是价值引领,求真笃行是办学基石,守正出新是发展之道,明辨担当是社会责任。四个面向贯通融合、一体联动,成为推进山东大学存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大学 精神 发展历程 四个面向 传承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敦大学院考古系的历史与现状
10
作者 王青 《国际学术动态》 2004年第3期37-38,共2页
我于2002年10月~2003年9月,对英国伦敦大学院考古系进行了为期1年的学术访问进修。
关键词 伦敦大学院考古系 历史渊源 学术成果 人才培养 教育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大学历史系古史研究室成立后学术活动近况
11
《文史哲》 1961年第2期67-67,共1页
山东大学历史系为了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同校外科学研究机构联系合作,于今年七月间特成立了中国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该室科学研究工作,以结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保证开好中国古代中世纪经济史和... 山东大学历史系为了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和同校外科学研究机构联系合作,于今年七月间特成立了中国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该室科学研究工作,以结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保证开好中国古代中世纪经济史和思想史等专门课为主要目的。计划从下列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专门史的专题研究: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及明代的经济史为主(包括农业技术、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以同时期的思想史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大学 古史研究 历史系 土地制度 经济史 赋税制度 南北朝 魏晋 秦汉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届全国高校档案学本科生论坛暨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
12
作者 《档案学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06,共1页
2024年11月23日,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育部档案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档案内容挖掘与知识服务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培育)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档案学本科生论坛暨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数智时代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 2024年11月23日,由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育部档案学专业虚拟教研室、档案内容挖掘与知识服务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培育)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档案学本科生论坛暨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数智时代档案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创新”。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机构的近百位专家、学者、档案学本科生参加论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学专业 国家档案局 重点实验室 内容挖掘 档案学本科生 人才培养 山东大学 探索与创新
原文传递
山东北部海盐业起源的历史与考古学探索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慧竹 王青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2期43-46,53,共5页
根据《世本》、《孟子》等文献记载,夙沙氏和胶鬲是我国最早从事海盐生产的部落,本文经过梳理考证认为,他们应分布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北部沿海。通过相关考古遗存的分析,本文认为,夙沙氏制盐应是在距今5500-5000年前后的大... 根据《世本》、《孟子》等文献记载,夙沙氏和胶鬲是我国最早从事海盐生产的部落,本文经过梳理考证认为,他们应分布在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山东北部沿海。通过相关考古遗存的分析,本文认为,夙沙氏制盐应是在距今5500-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中期或略早,制盐地域应在现今的山东北部寿光至广饶一带。在稍后的距今4300-3900年龙山文化晚期,鲁西北的阳信至滨州一带也兴起海盐生产,由此成为商代胶鬲的远祖。总的看,当时的制盐活动只能在海边进行,制盐技术也比较原始,这是符合其时代特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夙沙氏 胶鬲 山东北部 海盐业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综合研究论纲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育济 朱伟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1-95,共5页
公共历史文化资源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一般的指涉范围已比较清晰。山东是公共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类型众多,丰富多彩。对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综合研究主要应着眼于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类型研究、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 公共历史文化资源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一般的指涉范围已比较清晰。山东是公共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类型众多,丰富多彩。对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综合研究主要应着眼于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类型研究、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及保护研究、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利用开发研究、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等方面。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加快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升山东省在国际上的综合影响力和竞争力,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公共历史文化资源 综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识历史课程如何吸引非历史专业学生——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全校开设“中华民族精神概论”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加深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09年第3期86-88,10,共4页
随着国家对在大学生中普及民族精神教育的提倡.许多高校开始面向广大非历史专业学生开设大学公共历史课程.尽管各院校所用的名目不同.但作为大学公共历史课程的性页是一样的。然而.由于专业知识背景和受教育经历的不同.并非所有专... 随着国家对在大学生中普及民族精神教育的提倡.许多高校开始面向广大非历史专业学生开设大学公共历史课程.尽管各院校所用的名目不同.但作为大学公共历史课程的性页是一样的。然而.由于专业知识背景和受教育经历的不同.并非所有专业学生都能对通识历史课程感兴趣.因此.如何通过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措施吸引住这些非历史专业学生.也就成为通识历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 专业学生 历史课程 山东大学 中华民族精神 通识 学院 民族精神教育
原文传递
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以山东五音戏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婷 刘晓静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4-10,共7页
戏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动态表演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戏曲欣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我国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之一。在当今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和文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的冲击下,山东五音戏和其他剧种一样,由于经... 戏曲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动态表演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戏曲欣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我国城乡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之一。在当今信息传播方式多元化和文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的冲击下,山东五音戏和其他剧种一样,由于经费不足和人才空缺,面临衰落甚至濒临失传,而脱离市场的扶持与保护更会加快戏曲的衰落。戏曲表演本身具有商业属性,借鉴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对戏曲进行创新与开发,有助于戏曲走出"弘而不扬,振而不兴"的怪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音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发展连贯性研究的构想: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雪梅 王连森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7-81,89,共6页
鉴于以往有关大学发展"历史"的、"逻辑"的和"实践"的研究显得零碎、散落,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孤立和脱节,倡议开展一种旨在立足中国实际、结合时代特征、面向未来的关于大学发展"历史""逻... 鉴于以往有关大学发展"历史"的、"逻辑"的和"实践"的研究显得零碎、散落,从而导致研究结论的孤立和脱节,倡议开展一种旨在立足中国实际、结合时代特征、面向未来的关于大学发展"历史""逻辑""实践"的连贯性、系统性、完整性研究方案。在分析大学发展逻辑的历史方法与比较方法、实地调研与典型剖析方法以及逻辑分析与理论建构的多学科方法基础上,提出大学发展是大学这一组织体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既有量变又有质变的动态演进过程;"大学发展"应包涵"本原逻辑"和"支撑逻辑"两个方面;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发展 逻辑 历史 实践 多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山东北海银行历史贡献评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菠 郭金鹏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68-72,共5页
北海银行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主要银行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北海银行充分发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银行的历史使命,建立起独立的金融体系,使根据地军民自主掌握经济命脉成为可能。北海银行... 北海银行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主要银行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北海银行充分发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银行的历史使命,建立起独立的金融体系,使根据地军民自主掌握经济命脉成为可能。北海银行在开展货币斗争的同时,发放各种形式的生产性贷款,支援根据地经济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析 抗战时期 北海银行 历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神庙的历史建构——以山东金乡贞姑庙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梦飞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94-101,共8页
“秋胡戏妻”故事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在中国民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晋以来,随着“秋胡戏妻”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故事发生的嘉祥、金乡交界地区逐渐建立起祭祀秋胡之妻的庙宇。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发生重大变化... “秋胡戏妻”故事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在中国民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晋以来,随着“秋胡戏妻”故事在民间的广泛传播,故事发生的嘉祥、金乡交界地区逐渐建立起祭祀秋胡之妻的庙宇。明代中后期,社会风俗发生重大变化,奢靡、僭越之风盛行,文人士大夫试图通过强调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社会风气进行净化和改良。这一时期,地方志中开始出现秋胡之妻为邵氏,且贞烈为神的记载。在这其中,金乡邵氏家族发挥了重要作用。邵氏族人极力强调家族与神灵的关系,努力将秋胡之妻塑造为自己的祖先神。对于这一说法,地方官员基于维护本地区利益和进行社会教化的需要,大多给予肯定和认可。在地方官员和邵氏家族的共同努力下,贞姑庙最终演变为带有家庙性质的乡土神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金乡 贞姑庙 地方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年度学术动态
20
作者 杨加深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09年第6期101-104,共4页
一、历史回顾与现状 山东大学(1901年建校)素以”文史见长”,历史文化学院是一个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的学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系汇集了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等著名的“八大教授”,及丁山、赵纪彬、吴大琨、许思园、刘... 一、历史回顾与现状 山东大学(1901年建校)素以”文史见长”,历史文化学院是一个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的学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系汇集了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等著名的“八大教授”,及丁山、赵纪彬、吴大琨、许思园、刘敦愿、韩连琪、孙思白、华山、庞朴等一批知名学者,创办《文史哲》(杨向奎先生为第一任主编),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山东大学赢得了“文史见长”的盛誉而誉薄海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山东大学 学术动态 学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文史哲》 知名学者 研究成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