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五味消毒饮治疗呼吸系统感染90例
- 1
-
-
作者
孙云廷
韩兆诚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48-249,共2页
-
文摘
新五味消毒饮治疗呼吸系统感染90例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1990年级(250014)孙云廷,韩兆诚指导苗香圃关键词新五味消毒饮,呼吸系统感染,疗效观察呼吸系统感染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苗香圃主任医师的新五味消毒饮,在组方上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辩证治疗的...
-
关键词
新五味消毒饮
呼吸系统感染
中医药疗法
-
分类号
R259.6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易为医用”针灸临床举隅
- 2
-
-
作者
鞠琰莉
张彤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1年第3期34-36,共3页
-
文摘
从阴阳、五行、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的理论出发,结合案例,总结了“易为医用”的针灸临床实践体会,即遵阴阳之道,调气血之和;循五行之理,运生克之机;伺子午之候,推流注之势;承八卦之序,行灵龟之法。
-
关键词
易理
阴阳
五行
子午流注
灵龟八法
针灸
临床砚察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杜德五针灸学术思想及治疗特点
- 3
-
-
作者
张登部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39-41,共3页
-
文摘
杜德五先生从事中医针灸医疗工作60余载,学验俱丰。倡导中医临床各科应针药并用,方能提高疗效。只药不针,或只针不药,皆俱偏面性。强调针灸补泻法是其灵魂。重视针刺与灸灼无痛操作法。巧针善灸,手技娴熟。临证遣穴主配分明,且善用奇穴。厘定腧穴再三斟酌,细微推敲。胆大心细,擅治疑难急症,危重痼疾,屡起沉疴。
-
关键词
杜德五
老中医经验
针灸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合谷穴和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关系初探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孙文善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1年第3期15-16,共2页
-
文摘
合谷穴和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在定位和治疗作用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第二掌骨侧穴位群具有定位准确的优点,各穴位有其高度特异性,而合谷穴则定位相对模糊,狭义的合谷穴具有整体调整效果。第二掌骨侧穴位群的发现是对合谷穴应用的发展,二者的作用机理是统一的。
-
关键词
合谷穴
第二掌骨侧穴位群
治疗作用
全息生物疗法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腹部直寸折量取穴标准探讨
被引量:2
- 5
-
-
作者
吴富东
单秋华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针灸科
-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0年第5期23-25,共3页
-
文摘
通过文献腧穴定位的考证及实体测量。腹部直寸的折量取穴标准,应以肋弓角至脐中折作九寸,剑突折作一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折作五寸为宜。
-
关键词
针灸
腹部
折量取穴
文献考证
实体测量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电针巨刺与瘫刺对中风偏瘫的实验对比
被引量:13
- 6
-
-
作者
刘光亭
肖永俭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5期47-48,72,共2页
-
文摘
巨刺偏瘫是指左瘫刺右、右瘫刺左。针刺前后脑阻抗血流图的比较结果表明:引刺瘫侧肢体后脑阻抗血流图诸项指标的改善,健侧脑好于病灶侧脑;而针刺健侧肢体后其改善情况,病灶侧脑优于健侧脑。就病灶侧脑血流图的改善情况看,巨刺好于瘫剌。
-
关键词
巨刺
瘫刺
中风
偏瘫
-
Key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Juci method Tahci method Brain resistanc tachgram
-
分类号
R246.6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手法配合中药薰洗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30例
被引量:1
- 7
-
-
作者
王道全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推拿教研室
-
出处
《广西中医药》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7-9,共3页
-
文摘
笔者近年来,以手法为主配合中药薰洗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30例,效果良好。临床资料 30例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65岁,平均54岁;病程最长15年,最短7个月;工人14例,干部13例,农民3例;左侧膝关节11例,右侧17例,双侧2例。诊断依据:全部病例均经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确诊。症状表现为患膝关节痠痛无力,负重力量减弱,上下楼梯感到困难,
-
关键词
膝关节炎
中医疗法
-
分类号
R274.943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电针耳穴心区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及心功影响
被引量:2
- 8
-
-
作者
母建华
肖永俭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0年第6期32-36,70,共6页
-
文摘
选择心电图具有ST—T改变的冠心病病人120例,做了174次临床观察。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电针其耳廓心、胃、肾三穴,观察电针后病人心电图ST段、T波、Q—X/Q—T以及心功能电机械收缩时间(Q—A_2^-)、左室射血时间(LVET)、左室射血前时间(PEP)、P-EP/LVET比值、A波率(a/E^O)及等容舒张时间(IRT)的变化。结果发现电针后心组以上各参数值与电针前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变化并与胃、肾组之间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从而证明了耳穴心与内脏心之间存在着一定相关性和相对特异性。
-
关键词
电针
耳穴
冠心病
心电
心功能
临床观察
-
Key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Auricular poi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s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小议女子胞
被引量:2
- 9
-
-
作者
徐振华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1年第5期60-60,共1页
-
文摘
《素问·五脏别论》云:“脑、髓、骨、脉、肝、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女子胞作为奇恒之府之一,历代医家多释为子宫。全国统用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亦云:“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呈倒梨形。”笔者认为《内经》通篇没有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作任何论述,也未论及其为何物,故女子胞作为奇恒之府之一,可能为男女皆有,而非女子独有。据《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
-
关键词
女子胞
中医基础理论
学术争鸣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内经》全息理论初探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张恩和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5期14-16,共3页
-
文摘
《内经》中面部色诊理论、“尺”诊理论是阐述人体部分与整体对应相关的全息理论;开窍理论则是阐述人体部分与部分对应相关的全息理论,基于全息胚学说的“全息胚近滞效应”原理是其符合生物全息理论的理论基础;五轮学说不是全息理论;《内经》也触及到了时间全息的问题。
-
关键词
黄帝内经
全息理论
内经
-
分类号
R221.3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循经感传诱发睡眠现象的探讨
- 11
-
-
作者
孔健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4期23-25,共3页
-
文摘
循经感传诱发睡眠现象的存在,说明循经感传不同于一般的感觉过程,而与神经中枢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有密切的联系。经络中枢可能存在于丘脑的非特异性核团内,循经感传属于一种古老的感觉过程。
-
关键词
循经感传
睡眠
-
分类号
R338.63
[医药卫生—人体生理学]
-
-
题名经络现象的阶段性
- 12
-
-
作者
孙文善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1年第1期67-68,共2页
-
文摘
经络现象的完整过程大体可分为“诱发阶段”、“自发阶段”和“减弱阶段”。其中“诱发阶段”又可分为“隐性阶段”和“显性阶段”。后一阶段乃是前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归纳了各阶段的特点,并对产生某些经络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关键词
经络现象
阶段性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试论循经感传形成的丘脑机制
- 13
-
-
作者
孔健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67-68,共2页
-
文摘
经络是一个受皮层抑制具有本能调节作用的系统,其中枢代表区在丘腑,循经感传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丘脑中与外周经络对应的易化神经通路的兴奋。某些刺激如压迫,能阻滞感传,主要是通过中枢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
关键词
经络
循经感传
皮层
丘脑
-
分类号
R224.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关于经络中枢定位的设想
- 14
-
-
作者
孔健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针灸学报》
1991年第4期11-13,共3页
-
文摘
本文作者提出经络中枢很可能是在内髓板的中央中核内,主要依据是:1.中央中核是人体上不同来源传入冲动的汇集中心,是痛觉的调节中枢。2.中央中核与去皮层后的人体剩余的感觉机能有关,可能有精确的定位能力。3.对施行针麻手术的患者或人的脑电频谱分析表明,针刺可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抑制过程,通过网状上行激动系统实现,而中央中核正是这一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
关键词
经络
丘脑
针灸
-
分类号
R224.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针剌入迎穴治疗面瘫后遗症54例报告
被引量:3
- 15
-
-
作者
魏履霜
-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
-
出处
《黑龙江中医药》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36-37,共2页
-
文摘
笔者运用针刺人迎穴同时配合辅助穴位:天柱、四白、太阳、颊车、风池、完骨等,每日一次,6d 为一个疗程,治疗54例面瘫后遗症,结果表明:26例治愈,28例显效,无1例无效,治愈率为48.1%,疗程为3~6个。针刺人迎穴会影响颈动脉窦部位的各种感受器,在合适条件下,有利于改善脑血循环和脑组织的新陈代谢,从而有利于面神经炎症的消散和恢复。
-
关键词
人迎穴
面瘫
后遗症
针灸疗法
-
Keywords
acupuncture
“renying”point
facial paralysis
clinical observation
-
分类号
R246.6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