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文龙 贾烨 +2 位作者 邓勇 令狐燕 刘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57-45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5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切口选择不同分为两组... 目的比较不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2例(50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切口选择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选择透明角膜切口,B组选择改良巩膜隧道切口。术后随访3~6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3d、1个月、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术源性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BCVA,同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d、1个月、3个月两组CCT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dB组CCT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C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术后1d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64±0.25)D、(0.36±0.14)D,术后1个月分别为(0.51±0.26)D、(0.28±0.12)D,术后3个月分别为(0.48±0.18)D、(0.27±0.08)D;B组术后1d、1个月、3个月术源性散光均明显小于A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B组术后3个月BCVA及术后3d、1个月、3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改良巩膜隧道切口较透明角膜切口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能减少术源性散光,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 高度近视 白内障 透明角膜切口 巩膜隧道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体植入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文龙 董敏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51-152,共2页
目的 研究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体植入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白内障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 目的 研究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体植入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老年白内障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8例.对照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比较术后两组基础泪腺分泌量、干眼症状评分及泪膜破裂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1、4、12周基础泪腺分泌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4周干眼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泪膜破裂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PMMA人工晶体植入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可降低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减轻干眼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 PMMA人工晶体植入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合并白内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文龙 贾烨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9-543,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PACD)合并白内障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PACD合并白内障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小梁切除手术组(A组,60例6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组(B组,72... 目的:探讨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PACD)合并白内障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PACD合并白内障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传统小梁切除手术组(A组,60例6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组(B组,72例72眼)和小梁切除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组(C组,68例68眼),观察比较手术前后三组患者视力和术前及术后1wk,1、3mo眼压和黄斑厚度(中心凹区、旁中心区、中心凹周围区)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三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术后3mo视力提高率和降低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视力提高率最高,A组视力提高率最低。三组患者术后1wk,1、3mo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wk,1mo,B组患者眼压均显著高于A、C组(P<0.05)。三组患者手术前后中心凹区、旁中心区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和C组术后1wk,1、3mo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厚(P<0.05),B组术后1wk,1mo仅黄斑中心凹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厚(P<0.05);A、C组患者术后1wk,1、3mo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区厚度均较B组显著增厚(P<0.05)。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最高,B组最低。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解除房角关闭的瞳孔阻滞和晶状体因素,对PACD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黄斑结构影响较小,且能够改善视力,降低眼内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房角关闭疾病 手术治疗 白内障 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房内注射头孢呋辛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刘文龙 刘邦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7期142-143,共2页
目的分析使用头孢呋辛进行前房内注射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进行白内障手术,观察组术后使用头孢呋辛进行前房内注射,对照组不进... 目的分析使用头孢呋辛进行前房内注射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白内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进行白内障手术,观察组术后使用头孢呋辛进行前房内注射,对照组不进行该治疗,对比两组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术后眼内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76%(4/4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02%(16/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术后发生1例(2.44%)眼内炎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1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术后应用头孢呋辛进行前房内注射,是预防眼内炎发生的有效措施,可全面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内注射 头孢呋辛 白内障 眼内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后囊异常的后极性白内障病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邓勇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842-843,共2页
目的评价有后囊异常的后极性白内障病例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完成的有后囊异常的后极性白内障病例21例29眼(占全部白内障病例的1.84%),总结后囊情况、手术操作、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以及术后视... 目的评价有后囊异常的后极性白内障病例的临床特点、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完成的有后囊异常的后极性白内障病例21例29眼(占全部白内障病例的1.84%),总结后囊情况、手术操作、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以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术中后囊完整透明10眼(34.48%),病理性后囊11眼(37.93%),后囊小点片状混浊但保持完整3眼(10.35%),术中后囊破裂5眼(17.24%);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24眼,后囊破裂病例一期植入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3眼,二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体2眼,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1-0.3者2例2眼(6.90%);0.4-0.8者11例16眼(55.17%);1.0-1.2者8例11眼(37.93%)。结论部分后极性白内障有后囊异常,充分的术前散瞳检查、术中不作水分离和后囊抛光、轻柔水分层、按照低灌注、低水流、低负压的原则乳化核及应用原位碎核技术等可以减小或防止后囊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后囊异常 后囊破裂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角膜上皮移植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43例疗效观察
6
作者 刘文龙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30期95-96,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上皮移植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效果。方法切除胬肉后用自体角膜上皮移植及游离结膜瓣移植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56例65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随访期内有3只眼复发(4.61%),未发现睑球粘连。结...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上皮移植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效果。方法切除胬肉后用自体角膜上皮移植及游离结膜瓣移植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56例65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结果随访期内有3只眼复发(4.61%),未发现睑球粘连。结论自体角膜上皮移植联合游离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是一种安全、简单、并且有效降低复发率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上皮 移植 翼状胬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上睑下垂手术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勇 《贵州医药》 CAS 2007年第7期635-635,共1页
关键词 重度上睑下垂 临床分析 手术 额肌瓣悬吊术 阔筋膜悬吊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眼先天性虹膜缺失伴白内障一家系临床分析
8
作者 邓勇 刘达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33-1234,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无虹膜 无虹膜症 家系调查 白内障 临床分析 双眼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散发病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右眼角膜迷芽瘤1例
9
作者 邓勇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3期1345-1345,F0004,共2页
关键词 眼角膜 眼球表面新生物 迷芽瘤 先天性 右眼视力 临床资料 手术治疗 表面光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右眼角膜迷芽瘤1例
10
作者 邓勇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096-1096,共1页
关键词 迷芽瘤 眼角膜 先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张艳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8期142-143,共2页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112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其总有效率及复... 目的探讨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112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仅行翼状胬肉单纯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其总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07%(51/56),高于对照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69,P<0.05);观察组复发率仅为8.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9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组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3.4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60,P<0.05)。结论自体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结膜瓣 翼状胬肉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邦 刘文龙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378-381,共4页
目的:探讨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BKC)的临床症状、体征,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顺市人民医院眼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门诊最终诊断为BKC的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与BKC诊断标准分析误诊原因。结果88例BK... 目的:探讨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BKC)的临床症状、体征,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顺市人民医院眼科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门诊最终诊断为BKC的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与BKC诊断标准分析误诊原因。结果88例BKC患者中误诊59例,误诊率67.04%。安顺市人民医院误诊10例(12.19%),其中住院医师误诊6例(6.81%),主治医师误诊2例(2.27%),副主任及以上医师误诊1例(1.13%);外院误诊49例(55.68%),其中三级医院误诊8例(9.09%),二级医院误诊23例(26.13%),一级医院及以下误诊18(20.45%);误诊疾病包括病毒性角膜炎14例(15.90%),慢性睑缘炎13例(14.77%),睑板腺功能障碍(MGD)10例(11.36%),干眼8例(9.09%),慢性结膜炎6例(6.81%),过敏性结膜炎5例(5.68%),边缘性角膜溃疡3例(3.40%)。结论 BKC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角膜炎、慢性睑缘炎、MGD、干眼等疾病有相似及重叠之处,加之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不足,临床极易误诊误治,特别是基层医师。临床中应重视患者的病史、症状,裂隙灯显微镜详细检查睑缘、结膜及角膜等情况,最大程度的减少误诊、误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结膜炎 眼睑炎 误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