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 被引量:8
1
作者 陈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第5期111-111,共1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生硬结合,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价值的互溶,即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是生硬结合,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有价值的互溶,即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谈几点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实验教学 整合 初中 学科教学 学科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技巧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金华 《美术教育研究》 2011年第3期81-82,共2页
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都有较大的投入,但教学效果却不怎么令人满意。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笔者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对教学导入技巧予以总结,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导入技巧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年后,画面更烂漫——未来十年美术教育畅想
3
作者 金华 丁敏 《美术教育研究》 2012年第7期122-123,共2页
对于美术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社会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它的发展与其他课程相比是曲折的,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美术教育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但是其如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 对于美术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社会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它的发展与其他课程相比是曲折的,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美术教育已经有了较大进步,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积极条件,但是其如何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得到更大的发展,是笔者探讨的主要问题。笔者结合美术教育过去、现在的成就和不足,对其前景表述了自己的设想,以期待与各位专家、一线教师共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未来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华作品
4
作者 金华 《美术教育研究》 2014年第5期182-182,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晓云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第4期55-55,共1页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呈现适当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将基本理论教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中发现和理解更多的知识.结合信息技术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趋势.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呈现适当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将基本理论教给学生,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中发现和理解更多的知识.结合信息技术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趋势.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数学本身带有一定抽象性,而教师的教学手段往往又较为单一,小学生本身多玩好动,很难始终保持注意力,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导向式教学 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支持 自主学习 教学手段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适用场合
6
作者 滕化淝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3年第3期110-111,共2页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早已揭开神秘的面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更是屡见不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应熟练掌握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教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早已揭开神秘的面纱"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信息技术更是屡见不鲜。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教师应熟练掌握与使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教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多媒体辅助 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新课程标准 教育现代化 辅助工具 基础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安顺新 《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1年第6期51-52,共2页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 引导学生 新课程背景 课改 数学教学活动 数学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文的几点质疑
8
作者 滕化淝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0年第7期146-147,共2页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四个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此处的范文即选文。我国的语文教材历来是由选文做主导,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虽然也自成体系,但离开了选文都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四个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此处的范文即选文。我国的语文教材历来是由选文做主导,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虽然也自成体系,但离开了选文都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选文在语文教材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一直以来我国的语文教材奉行“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力求工具性与人文件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文标准 语文教材 七年级下册 苏教版 知识系统 质疑 语文教科书 内容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时、适度、适切、适值——以美术教学为例探讨现代化教学手段价值
9
作者 金华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第1期94-94,共1页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已经被所有教育者认可和重视,实践中一些教师过度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外在效果,反而影响了教学的学科本质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彰显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减少其对教学的负面影响...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已经被所有教育者认可和重视,实践中一些教师过度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外在效果,反而影响了教学的学科本质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彰显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减少其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如何改变现状中的不足,营造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教学手段 本色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体现育人价值
10
作者 王昊昀 《北方音乐》 2019年第17期224-224,241,共2页
在音乐教学中育人不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说教,而是在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更多的实践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提高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在音乐的实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落实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育人价值 教育思想 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助教学平台实施信息技术项目学习
11
作者 王丽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年第22期41-42,66,共3页
项目学习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是新课标最为提倡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将项目整合于课堂教学中,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可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创设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保障... 项目学习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是新课标最为提倡的学习模式。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将项目整合于课堂教学中,重构教学组织方式,可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平台,创设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数字化环境、资源和条件,保障项目学习常态化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教学 数字化环境 项目整合 教学组织方式 新课标 学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唤“立人”与“成人”的生命教育
12
作者 刘煜 《教育家》 2020年第46期66-66,共1页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唯一的——生命。可现实中我们时常看到关于青少年自杀或杀人的报道,让人触目惊心。浙江金华的高中生徐力,仅因母亲的几句唠叨,竟向养育自己17年的母亲举起铁榔头。除此以外,还有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复...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唯一的——生命。可现实中我们时常看到关于青少年自杀或杀人的报道,让人触目惊心。浙江金华的高中生徐力,仅因母亲的几句唠叨,竟向养育自己17年的母亲举起铁榔头。除此以外,还有马加爵事件、药家鑫案、复旦大学饮水机投毒案等。也有不少青少年,因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而放弃生命,走上了绝路。面对这些现象,我们不能只简单地看作是心理问题所致,而要从青少年生命意识缺失的角度,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症结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金华 饮水机 马加爵事件 青少年自杀 药家鑫案 高中生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13
作者 高洁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第18期9-9,共1页
课堂教学的"引入"要联系生活中的相关素材,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实用的,就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教材.引入时创设生活情境,需要透彻理解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与"现实数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发现蕴含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元素,达到为... 课堂教学的"引入"要联系生活中的相关素材,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实用的,就能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教材.引入时创设生活情境,需要透彻理解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与"现实数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发现蕴含在生活情境中的数学元素,达到为课堂服务的效果.在引入时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要紧扣教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不能喧宾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设情境 教学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主三建六步”赋予课堂生命力
14
作者 刘煜 《教育家》 2019年第39期45-45,共1页
根据对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以及当下教学策略的学习、研究,安徽省蚌埠慕远学校依据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改精神,基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训练,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与学习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框架,探索、提炼出一种... 根据对教学模式的历史沿革以及当下教学策略的学习、研究,安徽省蚌埠慕远学校依据新课程理念及新课改精神,基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训练,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与学习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框架,探索、提炼出一种课堂教学新策略——三主三建六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伸拓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路径
15
作者 叶辉 《教育文汇》 2024年第10期47-49,共3页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初中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这不仅要求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还需要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确保教育质量。基于此,本文...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初中数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这不仅要求教师创新教学内容和手段,还需要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确保教育质量。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路径进行探析,旨在探讨如何在“双减”背景下,通过教学模式创新,提升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初中 数学教学 创新路径 教学模式
原文传递
谈谈回文数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占松 《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2年第5X期37-38,共2页
一个非0自然数,如果从左向右读和从右向左读完全一样,这样的数就叫回文数.如,2002从左向右读和从右向左读都是2002,因此2002是一个回文数.下面举例谈谈回文数问题.
关键词 回文数 左向 初中数学教与学 平方数 立方数 枚举法 文素 步数 数一
原文传递
《用陶艺“画”山水》教学案例
17
作者 金华 《中国美术教育》 2011年第4期29-32,共4页
一、教材分析 这一章节教学内容是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第16册的第2、第3、第4及第5课完成后的综合探索课。尝试将陶艺与中国画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利用陶艺制作将平面的中国山水画变成有立体感的画面形式。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 一、教材分析 这一章节教学内容是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第16册的第2、第3、第4及第5课完成后的综合探索课。尝试将陶艺与中国画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利用陶艺制作将平面的中国山水画变成有立体感的画面形式。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学习山水画中已经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而且完成了一些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教学案例 陶艺 “画” 人民美术出版社 教材分析 《美术》 教学内容
原文传递
从几何意义入手求绝对值的最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占松 《中学生数学(初中版)》 2011年第10期22-22,共1页
《中学生数学》2010年9月(下)发表了田茂江老帅的《一类新的绝对值最值问题》,文中讨论了形如|x-a1|+|x-a2|+|x-a3|+…+|x-an|其中a1≤a2≤…≤an一类绝对值问题。
关键词 绝对值问题 最值问题 几何意义 《中学生数学》 2010年
原文传递
准确把握分数计算教学的“度”
19
作者 黄占松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2014年第10期10-11,共2页
《中小学数学》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教学参考资料,虽然每天工作十分繁忙和辛苦,但每次刊物一到,我总要在深夜的灯光下认真拜读。2013年第10期孙道军的《把握分数计算教学的"度"》,我更是反复阅读。作者的话题是因一道分数检测题12×... 《中小学数学》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教学参考资料,虽然每天工作十分繁忙和辛苦,但每次刊物一到,我总要在深夜的灯光下认真拜读。2013年第10期孙道军的《把握分数计算教学的"度"》,我更是反复阅读。作者的话题是因一道分数检测题12×(5/12+1/20)×20而起。作者对这道测试题似乎意见很大,连珠炮似的提出4个问题:这道题考察目的是什么?它有没有超出课本和课标的要求?它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多大的价值?如果用这样的指挥棒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学生在每天一节课的时间内能掌握诸如此类的知识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学数学 测试题 混合运算 小学数学教材 鸡兔同笼 问题解决 中学数学 中括号 课程标准要求 小学教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