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脑机交互技术的康复机器人对卒中后偏瘫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郑金书 王明明 +3 位作者 朱远 孙玉映 孙轩翔 杨作球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脑机交互技术的康复机器人对卒中后偏瘫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理疗及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机交互技术的康复机器人治... 目的:观察基于脑机交互技术的康复机器人对卒中后偏瘫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理疗及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脑机交互技术的康复机器人治疗,3周为1疗程。治疗第3、6、9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运动能力(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平衡功能(BBS)评分以及治疗3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比较,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第3、6、9周后Fugl-Meyer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BB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4.00%,较对照组的80.00%高(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脑机交互技术的康复机器人治疗,对卒中后偏瘫康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康复治疗 康复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苗同贺 陶伟 +1 位作者 白红新 杨作球 《淮海医药》 CAS 2019年第3期329-330,I0001,I0002,共4页
椎动脉型颈椎病指的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脑供血不全的一型颈椎病。据报道[1]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其患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有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其发病年龄以50~60岁者多见。其... 椎动脉型颈椎病指的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脑供血不全的一型颈椎病。据报道[1]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其患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约有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其发病年龄以50~60岁者多见。其临床表现为突发头晕,视物不清,耳鸣,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上肢乏力,持物落地,甚至有猝然晕倒风险,多呈发作性,短暂性,日久可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2]。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认为针对不同患者采用同病异治的方法,中医适宜技术对防治CSA获得较好疗效,能积极提高CSA患者的生活质量,较西医西药治疗有明显的安全性,但也存在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和疗效评价不统一,临床应用多实验研究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各种治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不断提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疗效。本病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年龄诊断并不难,治法各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药疗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