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0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媒体实训平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
1
作者 冯霞 马梅 《新闻知识》 2017年第3期64-67,共4页
为顺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出集"创、采、写、摄、编、播、评、管"八位一体的实践育人理念,并建立了全媒体实训平台即传媒电视台、安徽新苑、微信公众号AHNU新苑,文章从课程设置、资源整合和... 为顺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出集"创、采、写、摄、编、播、评、管"八位一体的实践育人理念,并建立了全媒体实训平台即传媒电视台、安徽新苑、微信公众号AHNU新苑,文章从课程设置、资源整合和人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平台建设的实施措施,并提出了建设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 实践平台 新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蔽和解蔽:新闻传播学专业概念的“非专业化”想象与纠偏——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两个观察点
2
作者 沈正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73-81,共9页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和创新,又要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现有的一些混乱概念和模糊理论进行必要的廓清和厘清,以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在解构的基础上实现重构,真正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和创新,又要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现有的一些混乱概念和模糊理论进行必要的廓清和厘清,以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在解构的基础上实现重构,真正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学科的自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建构。“社会公器”“两个舆论场”两个专用名词的内涵经常被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误读,贬义词却被用作褒义词。对这些名词的概念史演变逐一进行梳理、阐释与辨正,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概念的“非专业化”想象与纠偏,可以作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重构的有效着力点和关键考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社会公器 两个舆论场 纠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开拓与创新——评董天策教授《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
3
作者 沈正赋 《东南传播》 2025年第3期84-87,共4页
《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学术著作,不仅体现出作者董天策教授的学术研究风格,而且体现出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开拓与创新:坚持以学理性探究为研究旨归,坚持以问题性设置为研究导向,坚持以思辨性逻辑为... 《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是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学术著作,不仅体现出作者董天策教授的学术研究风格,而且体现出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开拓与创新:坚持以学理性探究为研究旨归,坚持以问题性设置为研究导向,坚持以思辨性逻辑为研究方法,对于深化新闻传播学研究具有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研究方法论 学理性 问题性 思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生社会期望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4
作者 刘佳 许明星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03-106,共4页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考察研究生社会期望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采用社会期望问卷和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安徽师范大学230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结论:研究生的社会期望总体上呈中等偏上水平;在社会期望中,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符... 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考察研究生社会期望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采用社会期望问卷和研究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安徽师范大学230名研究生进行调查。研究结论:研究生的社会期望总体上呈中等偏上水平;在社会期望中,年级差异主要表现在符合社会期望维度上;是否工作后考研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符合社会期望维度上。研究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上呈中等偏上水平;在学业自我效能感中,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活动和科研活动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是否跨专业考研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活动、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符合社会期望维度与科研活动自我效能感和社会实践自我效能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社会期望 学业自我效能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场”的力量:数智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坚守及其意义探析
5
作者 马梅 李娅 许欣 《教育传媒研究》 2025年第1期46-52,共7页
本文以“现场”概念为核心,对数智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在数智时代,新兴技术迭代催生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深层变革,运用网络与新媒体进行的远程采访、对已有稿件的编辑整合日益普遍,“现场”被不少人忽视。其... 本文以“现场”概念为核心,对数智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在数智时代,新兴技术迭代催生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深层变革,运用网络与新媒体进行的远程采访、对已有稿件的编辑整合日益普遍,“现场”被不少人忽视。其实“现场”在数智时代仍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使新闻作品和新闻呈现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人性化、现场感,更具有“灵韵”。它能形成一种“场域”,悄然提升专业前沿技能与责任感、进行社会化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助推“全面人”教育的长期性与持久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 数智时代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击战与窑洞大学——《伦敦新闻画报》1938—1939年对中国共产党抗战图像传播
6
作者 赵昊 《传媒论坛》 2024年第12期21-25,共5页
1938—1939年间,《伦敦新闻画报》连续用5个专题围绕游击战斗与文化教育两大主题,较为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情形。图文并茂的报道从新、奇、全的观察角度,通过平缓的形象叙事与视觉修辞,以战利品的缴获表征八路军的条件困... 1938—1939年间,《伦敦新闻画报》连续用5个专题围绕游击战斗与文化教育两大主题,较为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情形。图文并茂的报道从新、奇、全的观察角度,通过平缓的形象叙事与视觉修辞,以战利品的缴获表征八路军的条件困难与战绩,以游击战争、槌球游戏、新兵教育等综合诠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新貌,以窑洞教育的环境、氛围、内容等传达中国未来发展趋向。针对性的视觉叙事与全景化的图像表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胜利与政治清明,有效传播了中国共产党的视觉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新闻画报 游击战争 窑洞大学 图像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主体的多维对话及其行为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沈正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8,共8页
新闻生产与传播就是新闻记者代表新闻媒体与社会事实信息之间发生的一场“对话”,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对话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单向报道而言的双向交流方式。在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主体间的对话主要分布和建构在新闻传播主体与... 新闻生产与传播就是新闻记者代表新闻媒体与社会事实信息之间发生的一场“对话”,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对话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单向报道而言的双向交流方式。在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主体间的对话主要分布和建构在新闻传播主体与事实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新闻当事人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文本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对话、新闻传播主体与智能机器人主体对话等五个层面,并逐渐形成了五个基本格局。在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间的对话主要体现为跨语境对话、跨文化对话、跨时空对话、跨媒介对话、跨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与新型形态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媒体 新闻传播主体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探索与新范式——评丁柏铨等新著《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舆情——新媒体语境中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正赋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55,共5页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舆情——新媒体语境中的考察》一书,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舆情和新媒体这三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新媒体语境,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着重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及其生发舆论和舆情的触发机理与多维关系等进...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与舆论舆情——新媒体语境中的考察》一书,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舆论舆情和新媒体这三个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新媒体语境,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着重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及其生发舆论和舆情的触发机理与多维关系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在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上,呈现出一套对研究内容与方法在认知、判断、推理逻辑上的新范式。这些新范式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掌握并拥有对新闻传播学新概念的定义权和话语权、开辟和拓展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新的边线与疆界、重视与运用定量研究对定性研究结论的量化与佐证、注重并实现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的逻辑自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语境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舆论舆情 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闻传播的理论视野观照与审思媒介现实问题——评董天策《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
9
作者 沈正赋 《学术评论》 2024年第3期79-83,共5页
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核心命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反之,理论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验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遵循这样的规律,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作为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或者说更偏向于... 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核心命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反之,理论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与验证。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遵循这样的规律,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作为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或者说更偏向于实践应用的新闻传播学,在理论与实践的勾连上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董天策教授的新著《提要探微:新闻传播理论纵横》(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以下简称“董著”),聚焦新闻传播学术创新、新闻理论基本问题、新闻策划与传播交叉、互联网与媒体融合、公共事件与网络公共领域等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议题均为近年来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有的还是难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 媒体融合 学术创新 理论与实践 新闻策划 网络公共领域 检验与验证 董天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GC赋能视听传播的技术溯源、模态拓展与问题解构
10
作者 李子璇 马梅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2期83-90,共8页
何为创造性,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具备创造性,创造性源于以人为主体的灵感和潜意识,创造者具有主体性和独特性,作品同时具备新颖、有用和新奇的特性,是智力和思想基础上的联想和组合。AIGC是算力、算法和算据的概率反馈,其创造性来源... 何为创造性,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具备创造性,创造性源于以人为主体的灵感和潜意识,创造者具有主体性和独特性,作品同时具备新颖、有用和新奇的特性,是智力和思想基础上的联想和组合。AIGC是算力、算法和算据的概率反馈,其创造性来源于人类的模型架构和文字指令,其以人类个体创造性的集成优势实现对人的个体和个体作品的超越,是原有创造性的组合,挑战了人类对原有创造性的理解,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创造性。对现阶段AIGC赋能视听作品的能力表现进行实验测试和作品案例分析,目前人工智能革新了相关视听作品创作流程,带来了形式创新和效率提升,但无法避免创作主体性与原创性匮乏、情感深度与文化洞察不足、审美价值与艺术特性模糊等问题,其在视听传播中的创造性表现能力还需发挥人类智慧以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GC 创造性 视听传播 ChatG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蔽与解蔽:“美好乡村”短视频话语传播实践的困境与出路
11
作者 宋琦 沈正赋 《青年记者》 2025年第1期98-104,共7页
“美好乡村”短视频不同于以往的乡村短视频和其子类概念。作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新概念与新现象,它兼具乡村形象展示、对外沟通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基于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美好乡村”短视频... “美好乡村”短视频不同于以往的乡村短视频和其子类概念。作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新概念与新现象,它兼具乡村形象展示、对外沟通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基于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美好乡村”短视频传播的话语实践发现,“美好乡村”短视频面临着话语生产中的角逐、话语流转中的遮蔽和话语斗争中的断裂问题。在理顺“美好乡村”短视频话语传播的发展脉络中,话语主体的自我言说、话语技术化适度介入、话语民主化趋势扩张和话语商品化价值制衡四个方面是未来应有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乡村短视频 话语传播 话语表征 民主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空回想:年代剧《小巷人家》的情感叙述和情感传播研究
12
作者 王儒钰 《视听》 2025年第5期63-66,共4页
年代剧《小巷人家》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州,以其细腻的情感叙述和鲜活的人物刻画,深情描绘了那个时代两个家庭在风云变幻的社会洪流中的不懈挣扎与逐步成长,同时也展现了邻里间那份淳朴而真挚的情感。《小巷... 年代剧《小巷人家》将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苏州,以其细腻的情感叙述和鲜活的人物刻画,深情描绘了那个时代两个家庭在风云变幻的社会洪流中的不懈挣扎与逐步成长,同时也展现了邻里间那份淳朴而真挚的情感。《小巷人家》通过细腻的情感叙述构建起观众心中鲜明的时代记忆,在情感传播领域展现出非凡价值与深远意义,让人们在回味中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剧 《小巷人家》 情感叙述 情感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在到共通:转文化传播中Z世代的在地化文化融通机理——基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的参与式观察
13
作者 马梅 李娅 阳书玉 《新闻爱好者》 2025年第3期43-48,共6页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自创办以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典范。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法,深入分析Z世代在地化交流过程,探究其文化融通机理。研究发现,在地化交流的过程中,身体在场形成了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感知的情境...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自创办以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典范。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法,深入分析Z世代在地化交流过程,探究其文化融通机理。研究发现,在地化交流的过程中,身体在场形成了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感知的情境基础,与中方青年的深度交互构建了理性认知,最终达到情感畛域的消解与融通。鉴于Z世代在全球传播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未来的转文化传播应为全球Z世代构筑在地化交流场域,并面向全球Z世代讲述“共通”的故事,以点带面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文化传播 Z世代 在地化 文化融通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以道接: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播的话语逻辑及其反思
14
作者 丁云亮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64-72,共9页
文明和文化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中的表征行为和实践过程。中华文明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形成、演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稳定和指引作用。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播,面临全新的经济社会语境和话语构建逻辑。传播的世界化... 文明和文化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中的表征行为和实践过程。中华文明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形成、演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稳定和指引作用。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播,面临全新的经济社会语境和话语构建逻辑。传播的世界化、社交化及现代化改写了文明话语的生产—接受机制,并重置了文明传播的固有价值表达及修辞策略。新时代中华文明传播是以本土语言为基底的一项带有战略性的话语实践,蕴含着自身的文化意涵和精神质素;文明传播的内容来自一整套政治文化制度、社会关系结构,同时凝聚成规范化、稳定性的公共道德秩序和国家治理方略;现代文明话语的语用转向,进一步强化了文明传播话语的语境化再生产。无论从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态势,还是从自身文明和社会演进关系看,中华文明传播既需要话语的重新选择和精神价值重构,又需要在全球文明史的书写中,以对话、竞争甚至博弈的方式,实现多元、平等和互惠的交流互鉴,建立富有包容性和政治想象力的文明话语实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文明传播 话语逻辑 在地性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研究
15
作者 张荻 付雯婷 胡晨玥 《新闻知识》 2022年第10期68-74,共7页
本文选取地处中部的安徽省,通过对当地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内容、手段等方面的评价和态度,以反思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探索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研究发现,课程思... 本文选取地处中部的安徽省,通过对当地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内容、手段等方面的评价和态度,以反思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探索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研究发现,课程思政已实现量的覆盖,亟待完成质的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提质增效阶段,课程思政建设还需: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形成育人“命运共同体”;联结课程思政与专业实践,培养复合新闻人才;着眼课程思政整体布局,提升建设质量和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新闻传播专业 学习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基于安徽高校的调查 被引量:23
16
作者 袁立庠 刘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4-148,共5页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时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媒体依赖症"一族,揭示由媒介依赖所带来的碎片化生存以及社交网络中由"拟态的自我"引发的自恋、孤独、虚荣、焦虑等心理健...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时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群体中的"社交媒体依赖症"一族,揭示由媒介依赖所带来的碎片化生存以及社交网络中由"拟态的自我"引发的自恋、孤独、虚荣、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探求帮助大学生群体寻找健康地利用社交媒体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大学生 依赖症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红现象的传播学解读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化来 沈玲玲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5-68,共4页
早在中国互联网刚刚兴起不久,第一代网红就已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随着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性演变,网红的发展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态势。网红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偶像不尽相同,是通过平民造星和自我造星的方式诞生... 早在中国互联网刚刚兴起不久,第一代网红就已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随着网络的多元化发展和社会的开放性演变,网红的发展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态势。网红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的偶像不尽相同,是通过平民造星和自我造星的方式诞生的,这也同时促进了网络草根文化的繁荣。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典型传播符号将网红划分为三代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传播学视角对网红现象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 符号传播 局部传播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 被引量:187
18
作者 沈正赋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叠加的作用,其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方面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以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虽然较强,但在传播正能量和弘扬主旋律方...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由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叠加的作用,其在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等方面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以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其传播力和影响力虽然较强,但在传播正能量和弘扬主旋律方面却先天不足,其引导力和公信力也比传统媒体更为逊色。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成了新闻舆论的四大生产力要素。对于新闻媒体来说,传播力和引导力是方法和手段,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出发点;影响力和公信力是目的和效果,是新闻舆论工作的落脚点。这四者之间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实际上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闻舆论传播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舆论 传播力 引导力 影响力 公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播学视域下对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思考 被引量:13
19
作者 袁立庠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年第4期27-30,共4页
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真人秀传播效果的讨论。笔者认为真人秀节目从本质上就是节目制作者给受众安排的一场"真实"与"虚构"交相辉映的视觉与心理盛宴。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对... 随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真人秀传播效果的讨论。笔者认为真人秀节目从本质上就是节目制作者给受众安排的一场"真实"与"虚构"交相辉映的视觉与心理盛宴。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对受众观看真人秀节目的心理状态进行剖析,并以此为据提出了真人秀所体现出的传播学观点,对真人秀电视节目的传播特性及其对受众影响进行了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人秀 传播特性 受众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好安徽”形象塑造研究——基于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传播的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梅 李冷月 《新闻世界》 2013年第12期125-126,共2页
安徽丰富的资源大多能变现为文化产业以成为"美好安徽"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并令此形象成为公众的共识。但是,安徽的文化产业资源目前大多未广为人知,因此在进行产业变现前须进行资源整合传播,使安徽文化产业资源能够对"美... 安徽丰富的资源大多能变现为文化产业以成为"美好安徽"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并令此形象成为公众的共识。但是,安徽的文化产业资源目前大多未广为人知,因此在进行产业变现前须进行资源整合传播,使安徽文化产业资源能够对"美好安徽"形象塑造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整合传播 形象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