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联合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定向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被引量:24
1
作者 吴维 胡何节 +3 位作者 邓福生 王晓天 雷春 欧阳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094-2097,共4页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5在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血...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5在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epro Tech公司,批号090310);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Pepro Tech公司,批号0704CY081);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paque(天津灏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公司);PE标记的CD31,鼠抗人vWF单克隆抗体(BD Biosciences公司);FITC标记的兔抗鼠IgG(北京中杉金桥公司)。②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人外周血20mL,肝素抗凝,Hanks液双倍稀释,按1∶2置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离心后提取分液层与上层交界部位呈混浊的灰白色层,即为单个核细胞层。③取离心后的细胞,向DMEM-F12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2的胎牛血清、10μg/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不含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剂的DMEM-F12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吹打均匀并计数,按1×1010L-1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第3天更换培养基,去除未贴壁的细胞,以后每2d换液1次。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单层排列是否呈"铺路石"样结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CD31和vWF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①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学变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的细胞形态上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经历从小圆→梭形→扁平细胞的过程,符合内皮细胞的演变过程。②诱导分化后细胞的表面标志鉴定:诱导分化20d,贴壁细胞中62.5%表达CD31,58.2%表达vWF,54.3%表达CD31/vWF。③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下细胞胞浆内可见特征性W-P小体。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联合诱导下,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单核细胞 内皮 血管 细胞学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佩双 胡何节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4期2577-2579,共3页
近年来,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多器官病变的老年患者多见。随着血管外科兴起及血管外科治疗技术、相关材料的发展,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已出现了多元化,如何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 近年来,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其中以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多器官病变的老年患者多见。随着血管外科兴起及血管外科治疗技术、相关材料的发展,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方式已出现了多元化,如何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提高远期通畅率是当下追求的目标。该文综述了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不同治疗方法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闭塞 外科治疗 主髂动脉 股腘动脉 膝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时下腔静脉滤器防护下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与足背静脉溶栓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8
3
作者 方灿军 胡何节 潘力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82-86,共5页
目的比较急性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患肢置管溶栓与经足背溶栓的治疗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市立医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共52例急性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 目的比较急性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患肢置管溶栓与经足背溶栓的治疗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市立医院2013年9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共52例急性髂一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置管溶栓组(A组)和经足背溶栓组(B组)。其中置管溶栓组28例,术前均置入临时下腔静脉滤器;经足背溶栓组24例,置入临时下腔静脉滤器10例。通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测量下肢周径变化、溶栓并发症、远期通畅率及瓣膜功能情况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置管溶栓组术后24h患者肢体肿胀开始减轻,3~5d后下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溶栓治疗后7d症状基本消退。经足背溶栓组一般48~72h后开始起效,7d后症状明显改善。置管溶栓组应用尿激酶总量为(320±100)×10^4u,总疗程为4~7d;经足背溶栓组应用尿激酶总量为(460±120)×10^4u,总疗程为6~10d。置管溶栓组治疗后大、小腿的肢体消肿率分别为(90.12±6.15)%和(86.74±7.24)%,经足背静脉溶栓组治疗后大、小腿的肢体消肿率分别为(85.71±5.54)%和(85.16±6.57)%,置管溶栓组治疗后Ⅲ级血栓溶解率患者达82.1‰经足背静脉溶栓组治疗后Ⅲ级血栓溶解率患者为50%,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具备疗程短、起效快、并发症少及PTS发生率低等优点,置管溶栓治疗方法优于经足背溶栓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腔静脉滤器 导管溶栓 小隐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曲酶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卞剑 胡何节 +1 位作者 邓福生 王晓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35-538,共4页
目的研究巴曲酶(DF-521)对体外培养下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分化、成血管能力以及NO分泌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CD34、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 目的研究巴曲酶(DF-521)对体外培养下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分化、成血管能力以及NO分泌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从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CD34、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经过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后的情况,由此鉴定EPCs。实验分为:DF-521的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和对照组。检测各组EPCs的CD31和vWF表达,观察EPCs在基质胶上的成管情况以及测定培养液中NO的浓度。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分化后的细胞。结果低、中、高剂量干预组EPCs的数量、CD31、vWF表达及NO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这些效应随DF-521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高剂量干预组EPCs形成条梭状和管腔样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怀布尔-帕拉德小体。结论体外培养务件下.DF-521促进EPCs的增殖和成血管功能,并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分化,改善分泌NO的能力。DF-521的这些作用可能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勐 胡何节 王磊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854-856,共3页
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统一,但与主动脉壁内滋养血管自发破裂出血或主动脉壁梗塞等不无关系。本病临床表现以急性胸背痛为主,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腹痛或无明显症状。CT主动脉造影... 主动脉壁间血肿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种急性冠脉综合征类型,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统一,但与主动脉壁内滋养血管自发破裂出血或主动脉壁梗塞等不无关系。本病临床表现以急性胸背痛为主,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腹痛或无明显症状。CT主动脉造影常为首选检查方法,螺旋CT平扫及MRI诊断本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高。治疗上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对不同病期及发病特点的患者应采用不同治疗手段,行积极治疗后转归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间血肿 主动脉夹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1例
6
作者 程灿 刘静雯 胡何节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3期181-182,共2页
患者,男性,55岁。因"头晕2年,加重2周"于2013年7月15日入院。患者5年前因鼻咽癌行颈部放射治疗,约2年前开始逐渐出现头晕不适,体力劳动后加重,入院2周前晨起头晕症状加重,并出现口齿不清,至我院神经内科就诊。行头颈部磁共振... 患者,男性,55岁。因"头晕2年,加重2周"于2013年7月15日入院。患者5年前因鼻咽癌行颈部放射治疗,约2年前开始逐渐出现头晕不适,体力劳动后加重,入院2周前晨起头晕症状加重,并出现口齿不清,至我院神经内科就诊。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 口齿不清 颈内动脉 放射治疗 软斑块 颈总动脉闭塞 颈动脉彩超 颈动脉狭窄 球后注射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后动脉开口处假性动脉瘤1例
7
作者 程灿 胡何节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2期120-121,共2页
患者,男性,66岁。2014年10月1日因"左下肢肿痛1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发生右侧膝关节外伤,1个月后逐渐出现左下肢小腿后侧肿胀及疼痛,且症状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下肢小腿部明显肿胀,局部可及搏... 患者,男性,66岁。2014年10月1日因"左下肢肿痛1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发生右侧膝关节外伤,1个月后逐渐出现左下肢小腿后侧肿胀及疼痛,且症状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下肢小腿部明显肿胀,局部可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4 cm×4 cm大小,搏动节律与心律一致,右侧胫后动脉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及,左侧胫后动脉搏动未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下肢肿痛 搏动性肿块 假性动脉瘤 膝关节外伤 腓动脉 动脉搏动 小腿部 腔内治疗 瘤样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性疾病患者抗凝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郑昌成 吴竞生 +6 位作者 丁凯阳 李洁 胡何杰 丁小玲 刘欣 蔡晓燕 朱薇波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检测在排除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与50名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PC、PS、AT活性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85例血栓性疾... 目的探讨血栓性疾病患者蛋白C(PC)、蛋白S(PS)和抗凝血酶(AT)活性水平检测在排除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与50名正常健康对照者血浆PC、PS、AT活性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85例血栓性疾病患者中位年龄42(17~69)岁,其中≤45岁者60例(70.6%)。动脉血栓组和静脉血栓组患者PC、PS、AT活性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复发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初发组(P〈0.01);年龄≤45岁患者组PC、PS、AT平均活性低于45岁以上组(P〈0.01)。共有26例(30.6%)患者存在抗凝蛋白活性降低;PS活性降低的发生率最高(10.6%),其次为PC活性降低(8.2%),AT活性降低和联合活性降低(各占5.9%)。结论无明确常见获得性血栓危险因素的血栓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且普遍存在抗凝蛋白水平低下;抗凝蛋白活性降低不仅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血栓复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蛋白质C 蛋白质S 抗凝血酶类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巴曲酶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9
作者 胡何节 卞剑 +1 位作者 邓福生 王晓天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 探讨巴曲酶(DF-521)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其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LE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 U/12 h)和尿激酶(300 000 U/d)治疗,... 目的 探讨巴曲酶(DF-521)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其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LEDV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4000 U/12 h)和尿激酶(300 000 U/d)治疗,而治疗组给予相同剂量的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和DF-521(5 U/2 d),分别于治疗7 d和3个月后评定各组疗效.于治疗前和治疗7 d后取患者外周血,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检测外周血中EPC(CD34+VEGFR2+)的比例.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诱导培养成内皮祖细胞(EPC).将EPC分为实验组(4组,1×10-2、2×10-2、4×10-2、8×10-2U/ml DF-521)和对照组(培养基).采用MTT比色法、一氧化氮(NO)试剂盒、体外血管形成试剂盒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分析不同浓度DF-521对EPC增殖、NO分泌、血管形成以及向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 治疗7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比66.7%,P〉0.05),而3个月后治疗组则优于对照组(94.4%比66.7%,P〈0.05).治疗7d后,治疗组患者外周血EPC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0.64±0.05比0.42±0.02,P〈0.05),并且显著高于治疗后对照组的含量(0.64±0.05比0.42±0.03,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0.41±0.03比0.42±0.03,P〉0.05).DF-521各实验组EPC吸光度A值、NO浓度、血管管腔样结构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各实验组的吸光度A值和NO浓度随着DF-521浓度的增加而升高(r=0.978、0.981,均P〈0.05),4×10-2 U/ml DF-521组血管管腔样结构数量最多.各实验组CD31和vWF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实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电镜结果显示,8×10-2 U/mlDF-521组有内皮细胞的特有结构帕怀特小体.结论 DF-521可以改善LEDVT患者的预后,增加患者外周血EPC的数量,在体外环境下改善EPC的活性及功能,并促进EPC向内皮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曲酶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内皮祖细胞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原文传递
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灿 胡何节 +1 位作者 王晓天 方征东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 总结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高危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总... 目的 总结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中及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8例高危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并发症及其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6.6% (56/58),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2.8%(19/58),其中,全身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9.0%(11/58),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1%(7/58),原发内漏发生率为27.6%(16/58).本组5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率86.2%.随访时间为1~60个月,平均(20±5)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5/51),死亡率为7.8% (4/51),再次干预率为7.8% (4/51).全身性并发症发生率3.9%(2/51),继发性内漏发生率为9.8% (5/51),支架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11.8%(6/51).结论 内漏,支架相关性并发症仍是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修复术后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疾病活动度评分系统的建立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灿 胡何节 +1 位作者 王晓天 方征东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76-1679,共4页
目的:建立评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疾病活动度的评分系统。方法:收集2008年—2013收治的88例患者的102份病例资料,将患者的预后归类为保肢和截肢两种,分析每个可能导致截肢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截肢的相关性。然后,将每个指... 目的:建立评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疾病活动度的评分系统。方法:收集2008年—2013收治的88例患者的102份病例资料,将患者的预后归类为保肢和截肢两种,分析每个可能导致截肢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截肢的相关性。然后,将每个指标与截肢的相关系数乘以100获得该指标的风险评分,从而获得每位患者截肢的风险评分。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截肢风险评分的临界值。结果: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最终选择多趾溃疡、多趾坏疽、腘动脉受累、中性粒细胞升高、贫血、血小板压积升高及纤维蛋白原升高7个指标作为评估因素。患者最高的可能评分为234分,其中临床评分最高为86分,实验室评分为148分。临床评分、实验室评分及总评分的临界值分别为53.5、38.5、91分。结论:该评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指导TAO患者治疗策略的制定,但其准确性仍需进一步队列研究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脉管炎 闭塞性 预后 危险性评估
原文传递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内膜下成形术中再入真腔技术的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承校 胡何节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12年第7期488-490,共3页
内膜下成形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中,再人真腔技术是内膜下成形术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超声、同期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导管系统等新兴技术在内膜下成形术中再入真腔技术的应用及各类技术的优缺点。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硬化 闭塞性 血管内膜 血管成形术 再入真腔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