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波地区居民2088例骨矿水平检测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毛宾尧 王岱生 +2 位作者 应忠追 贾学文 王雅琴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858-860,共3页
目的 :调查宁波地区居民人群的骨密度 (BMD) ,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 1998年1月~ 2 0 0 2年 12月 ,采用LunarDPX 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 A) ,依每 5岁为一年龄组 ,共 17组 ,测量年龄在 6~ 90岁的正常人 2 0 88例... 目的 :调查宁波地区居民人群的骨密度 (BMD) ,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 1998年1月~ 2 0 0 2年 12月 ,采用LunarDPX L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 A) ,依每 5岁为一年龄组 ,共 17组 ,测量年龄在 6~ 90岁的正常人 2 0 88例的BMD ,其中测量L3 ~L5椎体者 12 3 9例 ,男 40 2例 ,女 83 7例 ;测量股骨近端者 849例 ,其中包括股骨颈 (N)、股骨三角区 (W )和粗隆部 (T) ,男 3 13例 ,女 5 3 6例。获得数据以SPSS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MD峰值 ,腰椎以男性和女性 3 6~ 40岁组 ,男性为 ( 1 13 9± 0 40 1g/cm2 ) ,女性为 ( 1 118± 0 3 11g/cm2 )。股骨上端 :N :41~ 45岁组男 ( 0 966± 0 3 11) ,女 ( 0 879± 0 2 5 4) ,W :男 3 1~ 3 5岁组 ( 0 85 3± 0 2 65 ) ,女 2 1~ 2 5岁组( 0 85 3± 0 3 11)为最高。男性BMD达到峰值维持 5~ 10年后开始减低 ,女性于 46岁以后下降加速。结论 :BMD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 ,至男女性 3 6~ 40岁达到峰值 ,以后逐渐下降 ,而女性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宁波 正常人群 双能X线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届全国髋关节外科现代治疗与康复研讨会暨难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学习班在宁波举行
2
作者 沈是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0-100,共1页
关键词 髋关节外科 治疗 康复 人工髋关节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走和站立时足底应力分布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毛宾尧 贾学文 +3 位作者 郑菲蓉 应忠追 胡裕桐 任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1211-1213,共3页
目的 :对国人在行走和站立时足底应力分布进行研究。方法 :对 53例正常人受试者检测步态间期和行走、站立时的足底足跟、第 1~ 5跖骨头和趾七个区的应力分布进行测量。结果 :步态间期为 0 .667(s) ,行走时上述 7区的应力分别为 (1 83... 目的 :对国人在行走和站立时足底应力分布进行研究。方法 :对 53例正常人受试者检测步态间期和行走、站立时的足底足跟、第 1~ 5跖骨头和趾七个区的应力分布进行测量。结果 :步态间期为 0 .667(s) ,行走时上述 7区的应力分别为 (1 83 .3± 47,1 61± 36 ,2 57.2± 51 ,1 99.2± 48,1 31 .8± 2 5 ,1 2 0 .4± 1 9,2 0 4± 62 )kPa;静态足底 7区应力 (kPa)分布和所占总应力的百分率各为 1 61kPa(46 .68% ) ,1 1 8.1kPa(34 .2 4 % ) ,1 4kPa(4.0 6 % ) ,9kPa(2 .61 % ) ,5kPa(1 .45 % ) ,1 8kPa(5 .2 2 % )和 1 9.8kPa(5 .74% )kPa。还对重心运行曲线在足底应力图上进行分析。结论 :此系列数据是分析诊断国人足病和下肢疾患和客观指标 ,对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走 站立 足底应力 分布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下关节内在稳定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59
4
作者 刘明廷 毛宾尧 +1 位作者 杨星光 李宝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1期31-31,共1页
距下关节内在稳定机制的探讨刘明廷,毛宾尧,杨星光,李宝文为探讨距下关节的稳定机制,作者对40只成人距下关节跟骨和距骨的关节面的干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并分析距下关节的形态特点,同时对4具成人尸体共7只足距下关节的运动进行... 距下关节内在稳定机制的探讨刘明廷,毛宾尧,杨星光,李宝文为探讨距下关节的稳定机制,作者对40只成人距下关节跟骨和距骨的关节面的干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并分析距下关节的形态特点,同时对4具成人尸体共7只足距下关节的运动进行了测量,分析影响距下关节运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距下关节 解剖 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突“人”字型劈开式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1
5
作者 庞清江 毛宾尧 +2 位作者 李宝文 房清敏 朱晓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66-268,共3页
为达到既扩大狭窄的椎管,又一期重建脊柱后部结构的目的,采用改良的棘突“人”字型劈开式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2例。术后随访到32例,随访时间为8个月~2年3个月。结果:优21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 为达到既扩大狭窄的椎管,又一期重建脊柱后部结构的目的,采用改良的棘突“人”字型劈开式椎管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52例。术后随访到32例,随访时间为8个月~2年3个月。结果:优21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术后24例获影像学检查,椎板愈合率为95.1%,椎管矢状径平均扩大6.4mm,横径平均扩大3.2mm,椎管容积平均扩大37.6%。认为,棘突“人”字型劈开式椎管成形术操作简便,可有效地预防腰椎不稳定及继发性椎管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成形术 腰椎管狭窄症 棘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骨矿骨密度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改变 被引量:6
6
作者 毛宾尧 王岱生 +3 位作者 沈是铭 应忠追 夏宏建 胡裕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7期629-632,共4页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假体周围的髋骨骨矿量 (BMC)骨密度 (BMD)的改变规律。方法 :采用DPX -L骨密度仪连续追踪调查 5 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3、6、12、2 4和 36个月的髋骨假体周围的BMC和BMD ,以术前、后健侧髋为对照 ...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假体周围的髋骨骨矿量 (BMC)骨密度 (BMD)的改变规律。方法 :采用DPX -L骨密度仪连续追踪调查 5 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3、6、12、2 4和 36个月的髋骨假体周围的BMC和BMD ,以术前、后健侧髋为对照 ,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发现术后 3、6个月BMC和BMD均较术前下降 (P≤ 0 .0 5 ) ,患髋经 12~2 4个月运动练习 ,BMC和BMD逐渐增加 ,至 36个月时达到或接近健侧髋骨水平并获得稳定 (P≤ 0 .0 1)。结果显示BMC和BMD的改变与人工全髋关节的固定方式即骨水泥固定与生物型固定无明显关系 (P <0 .0 1)。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 6个月内BMC和BMD呈不同程度下降 ,患髋经 12~ 2 4个月运动练习 ,BMC和BMD逐渐增加 ,至 36个月时达到健侧髋骨的水平并获得稳定 ,与固定方式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矿量 骨密度 全髋关节置换 BMC BMD TH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19
7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胡裕桐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50-553,共4页
目的 :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对 1994年 6月~ 1997年 6月的 8例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等长的分析 ,采用术前模板预测股骨颈截骨平面和假体植入位置 ,同时术中标记和测量股骨近端至髋臼上方两标志... 目的 :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对 1994年 6月~ 1997年 6月的 8例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不等长的分析 ,采用术前模板预测股骨颈截骨平面和假体植入位置 ,同时术中标记和测量股骨近端至髋臼上方两标志点的间距 ;对 1997年 7月~ 2 0 0 1年 6月的 36例 (髋 ) ,术中髋关节假体试件反复调节平衡后 ,再测量两点间距 ,运用综合平衡法平衡下肢长度。结果 :从早期 8例术后下肢不等长的经验 ,对近年 36例术前下肢明显不等长的病人采用综合平衡法 ,2 9例 ( 80 .6 % )两下肢等长 ,7例 ( 19.4% )尚有 1.0~ 1.2cm的差异。结论 :术前用模板预测股骨颈截骨水平 ,采用术中骨标志间距测量和综合平衡法 ,是预防和治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 置换 下肢不等长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峰形态影像学分型在肩袖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朱迎春 贾学文 +6 位作者 宓云峰 朱玉峰 金占萍 夏冬冬 顾春晓 张继红 王毳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2年第8期757-762,共6页
目的:提出一种肩峰撞击理论以及肩关节Rockwood位片的肩峰形态分型法,探讨该分型法在肩袖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肩峰撞击症或肩袖撕裂行肩关节镜手术的101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67例;年龄34~76(5... 目的:提出一种肩峰撞击理论以及肩关节Rockwood位片的肩峰形态分型法,探讨该分型法在肩袖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肩峰撞击症或肩袖撕裂行肩关节镜手术的101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67例;年龄34~76(56.31±9.63)岁;病程2~12个月,平均6个月。术前常规拍摄肩关节“三位片”,包括肩关节前后位、Rockwood位以及冈上肌Outlet位。基于肩峰撞击理论以及Rockwood位片将肩峰形态分为3型:Ⅰ型(平坦型)、Ⅱ型(隆起型)、Ⅲ型(撞击型)。两位观察者分别对101例患者的肩关节Rockwood位片按照新分型法、对冈上肌Outlet位片按照传统肩峰形态分型法进行分类统计;冈上肌腱损伤依据关节镜下所见分为无撕裂、部分撕裂、全层撕裂。分别对新分型法、传统分型法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采用秩和检验比较新肩峰分型法3种肩峰形态的平均肩肱距(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以及Gamma法分析比较新肩峰分型法与冈上肌腱撕裂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新肩峰分型法优于传统肩峰分型法(0.827vs 0.278),观察者内一致性检验新肩峰分型法均优于传统肩峰分型法(0.921 vs 0.448,0.890 vs 0.539)。新的肩峰形态分型法3种肩峰形态的AH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186,P>0.05)。所有101例患者撞击型肩峰占比最高为45.5%,隆起型肩峰次之36.6%,平坦型肩峰占17.8%。其中撞击型肩峰患者冈上肌腱撕裂发生率为95.7%,新的肩峰分型法与冈上肌腱撕裂程度存在Spearman秩相关(rs=0.719,P<0.001)。结论:肩关节Rockwood位片可以很好的显示肩峰前外侧骨赘,基于Rockwood位片新肩峰分型法可信度高,可重复性良好,其中撞击型肩峰与冈上肌腱撕裂存在密切关联。新分型法相比传统分型以及AHD对肩袖损伤更具诊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撞击综合征 肩袖撕裂 肩峰形态 肩峰骨赘 关节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肿瘤的漏诊与误治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沈是铭 毛宾尧 贾学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2-242,共1页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漏诊 误治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46
10
作者 司全明 毛宾尧 +1 位作者 王毳 任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08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6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DHS内固定治疗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31例。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60例获...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66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DHS内固定治疗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31例。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60例获随访,时间8个月~6年,随访期内死亡5例。并发症:关节组发生3例,DHS组发生12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髋功能评定采用Harris评分法:关节组72~95(84.5±5.4)分,DHS组68~91(82.1±6.8)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年龄≥80岁、骨质疏松及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是可行的,远期效果仍需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螺钉 髋关节置换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肿瘤的MRI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是铭 毛宾尧 +5 位作者 范大来 蔡志琴 贾学文 应忠追 陆勇 刘创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9-21,共3页
作者对27例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诊断及手术治疗,分析指出:MRI+Gd-DTPA可增强MRI对椎管内肿瘤检出率,定位定性准确,对决定手术方案,预测预后有决定性意义,应作为首选检查。并对不同部... 作者对27例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椎管内肿瘤的MRI诊断及手术治疗,分析指出:MRI+Gd-DTPA可增强MRI对椎管内肿瘤检出率,定位定性准确,对决定手术方案,预测预后有决定性意义,应作为首选检查。并对不同部位、性质、形态的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作了分析,应在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基础上,避免摘除后脊柱脊髓合并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内肿瘤 MRI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脊髓压迫与脊髓空洞症的形成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2 位作者 胡裕桐 李新春 司全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1465-146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引起脊髓严重受压于减压后脊髓空洞症的形成机理。[方法]观察4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脊髓严重受压在减压后随访观察3.5~8.8a,行MRI4~21次分析观察。[结果]发现2例减压后9~27个月MRI显示受压...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引起脊髓严重受压于减压后脊髓空洞症的形成机理。[方法]观察4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脊髓严重受压在减压后随访观察3.5~8.8a,行MRI4~21次分析观察。[结果]发现2例减压后9~27个月MRI显示受压段脊髓呈脊髓空洞样改变。[结论]慢性严重颈脊髓压迫减压后,有可能形成脊髓空洞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空洞症 减压 颈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关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7
13
作者 贾学文 毛宾尧 +2 位作者 胡裕桐 应忠追 王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311-312,共2页
目的 探讨超关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 方法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5月 ,对 37例胫骨平台骨折行超关节外固定架牵引复位固定 ,同时作有限内固定。 结果 全部病例获随访 8月~4 6月 ,平... 目的 探讨超关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 方法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5月 ,对 37例胫骨平台骨折行超关节外固定架牵引复位固定 ,同时作有限内固定。 结果 全部病例获随访 8月~4 6月 ,平均 2 1月 ,骨折全部愈合 ,优 2 2例 ,良 13例 ,可 2例 ,优良率 94 % (35 37)。 结论 超关节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关节外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有限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骨肿瘤的全髋关节置换和保肢 被引量:2
14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1 位作者 胡裕桐 王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8期739-742,共4页
目的 :研究髋部骨肿瘤的全髋关节置换和保肢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 2 9例 2 9髋髋部骨肿瘤病例 ,男 18例 ,女 11例 ,年龄 3 2~ 67岁 ,平均 43 .7岁。骨巨细胞瘤 14例 ,软骨肉瘤 4例 ,骨成纤维细胞瘤 2例 ,骨肉瘤 4例 ,复发性软骨瘤 2例 ... 目的 :研究髋部骨肿瘤的全髋关节置换和保肢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 2 9例 2 9髋髋部骨肿瘤病例 ,男 18例 ,女 11例 ,年龄 3 2~ 67岁 ,平均 43 .7岁。骨巨细胞瘤 14例 ,软骨肉瘤 4例 ,骨成纤维细胞瘤 2例 ,骨肉瘤 4例 ,复发性软骨瘤 2例 ,骨囊肿骨折 3例。 2 7例采用肿瘤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 ,2例采用人工半骨盆全髋关节假体置换。股骨切除长度 14~ 2 1cm。结果 :2 9例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 ,获平均 4年 10个月随访 ,除 2例髋骨肿瘤人工半骨盆全髋置换术后分别于 2年后急性肺炎和 1年 7个月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外 ,其余 2 7例均存活 ,并从事家务和工作。结论 :根据髋骨肿瘤的类型 ,切除后选择适当假体和治疗方法 ,对重建髋关节功能、保留肢体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 骨肿瘤 全髋关节置换 人工全髋关节 人工半骨盆 肢体保留 临床分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15
作者 沈是铭 毛宾尧 应忠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271-273,共3页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误)诊。近年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诊治水平,但诊治迄今未完全达到共识。1995年1月1998年1月我院共诊治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胸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误)诊。近年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诊治水平,但诊治迄今未完全达到共识。1995年1月1998年1月我院共诊治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例,女2例;年龄为3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软骨的自分泌调节 被引量:10
16
作者 沈是铭 毛宾尧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 :综述关节软骨自分泌调节的进展。方法 :通过研究在局部环境中 ,关节软骨的主要自分泌因子在细胞分子水平对关节软骨的代谢、修复等方面的调控。结果 :IGF 1,TGF β ,FGFs和BMPs是病损致软骨基质降解时调节关节软骨细胞表型的最重... 目的 :综述关节软骨自分泌调节的进展。方法 :通过研究在局部环境中 ,关节软骨的主要自分泌因子在细胞分子水平对关节软骨的代谢、修复等方面的调控。结果 :IGF 1,TGF β ,FGFs和BMPs是病损致软骨基质降解时调节关节软骨细胞表型的最重要自分泌因子。PTHrP为软骨自分泌 /旁分泌因子 ,在介调软骨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细胞变化起作用。结论 :关节软骨依靠大量的自分泌因子维持软骨细胞的表型和正常基质的代谢 ,因子间的协同刺激和反馈调节 ,是关节软骨细胞功能的最重要局部调节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 软骨细胞 自分泌 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神经根病致背根神经节受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庞清江 王继红 毛宾尧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11-412,共2页
目的 探讨神经根受压后对背根神经节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 50只。参照 Kawakami方法 ,显露左侧 L4~ 6神经根及背根神经节 ,用 4/0肠线于背根神经节头侧端结扎神经根两道打两个结 ,线与神经根相距 3 mm;自身右侧神经根为对照。术后 ... 目的 探讨神经根受压后对背根神经节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 50只。参照 Kawakami方法 ,显露左侧 L4~ 6神经根及背根神经节 ,用 4/0肠线于背根神经节头侧端结扎神经根两道打两个结 ,线与神经根相距 3 mm;自身右侧神经根为对照。术后 1、2、4、8和 1 2周 ,分别取 L4~ 6脊髓节段标本 ,依 Gomori法检测抗氟化物酸性磷酸酶 (FRAP)活性 ,并用图像分析。 结果 实验侧术后 4周 ,脊髓后角 FRAP含量开始降低 ,在所观察的 1 2周内 FRAP随时间延长 ,其含量降低 ,与对照侧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神经根病 背根神经节受损 实验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管狭窄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内骨折后受损软骨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司全明 侯筱魁 唐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7期675-677,共3页
目的 :探讨关节内骨折后受损软骨的变化。方法 :利用冲击在兔膝关节内造成骨折 ,利用TUNEL、流式细胞计数 ,透射电镜、DAPI染色等方法对受损软骨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关节内骨折后 2周 ,受损软骨细胞发生坏死及凋亡。 1月后受损软骨细... 目的 :探讨关节内骨折后受损软骨的变化。方法 :利用冲击在兔膝关节内造成骨折 ,利用TUNEL、流式细胞计数 ,透射电镜、DAPI染色等方法对受损软骨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关节内骨折后 2周 ,受损软骨细胞发生坏死及凋亡。 1月后受损软骨细胞仍进行性凋亡。 3~ 6月后 ,损伤软骨周围的细胞也发生凋亡 ,损伤部软骨细胞增生 ,其中部分增生细胞凋亡。结论 :关节内骨折后软骨细胞进行性凋亡 ,可能是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内骨折 受损软骨 细胞凋亡 实验研究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实质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毛宾尧 应忠追 胡裕桐 《中国创伤骨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实质。方法 54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分析其MRI表现。采取摘除突出椎间盘或/和清除椎管后方致压物、扩大椎管的手术治疗,随访其术后疗效。结果 MRI显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为主,同一节段黄韧带、棘...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实质。方法 54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分析其MRI表现。采取摘除突出椎间盘或/和清除椎管后方致压物、扩大椎管的手术治疗,随访其术后疗效。结果 MRI显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为主,同一节段黄韧带、棘间和棘上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导致脊髓压迫、挤压性损害。术后54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康复。结论 外伤引起的颈椎间盘突出挤压脊髓和一过性损伤是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骨折脱位 颈脊髓损伤 实质 成像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加热后脱钙骨基质诱导成骨中Ⅰ、Ⅱ型胶原mRNA及碱性磷酸酶的表达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新春 杜靖远 毛宾尧 《浙江医学》 CAS 2007年第10期1035-1037,共3页
目的对微波加热后脱钙骨基质异位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微波加热对脱钙骨基质诱导成骨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为阳性对照组,不加热;B组为实验组,60℃微波加热1... 目的对微波加热后脱钙骨基质异位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微波加热对脱钙骨基质诱导成骨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为阳性对照组,不加热;B组为实验组,60℃微波加热15min;C组为阴性对照组,100℃水浴加热30min。A、B、C三组均取大鼠左胫骨约0.5cm作为实验材料,将B、C二组骨块分别加热,然后A、B、C三组骨块均制成脱钙骨基质后自体植入大鼠的腹内斜肌,分别于术后6d,12d取材,用原位杂交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I、II型胶原mRNA进行检测,定量分析ALP的活性,观察微波加热脱钙骨基质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结果(1)术后6d,A、B组随着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出现,II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而C组II型胶原mRNA表达阴性。(2)术后12d,随着成骨细胞出现及骨组织的形成,A、B组I型胶原mRNA出现高表达现象,ALP较术后6d明显增高(P<0.05)。而C组未发现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仅形成纤维结缔组织。结论B组I、II型胶原mRNA及ALP在成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内表达,与A组相似,而C组I、II型胶原mRNA及ALP在上述细胞内无表达,表明微波加热后仍可保存骨的诱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Ⅰ型胶原 Ⅱ型胶原 碱性磷酸酶 骨诱导 骨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