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天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48,共6页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目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要治疗方法,当下治疗原则以封堵近端破口为主,而旷置远端破口导致假腔血栓化受阻;主动脉形态及支架...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目前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要治疗方法,当下治疗原则以封堵近端破口为主,而旷置远端破口导致假腔血栓化受阻;主动脉形态及支架远端弹性应力变化,导致管腔局部点压力扩大,形成新发破口或再发夹层导致假腔瘤样扩张,甚至急性破裂致死。术后应通过定期CTA随访,严密监测支架远端管径变化、残留破口直径及假腔血栓化程度。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对TEVAR后主动脉扩张性病变的发病原因、机制及处理方法等进行归纳并作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主动脉夹层 支架移植物远端新发破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中瘤周水肿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姚玲莉 洪凯 +3 位作者 章佳波 周佳丽 郭宇 方培露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瘤周水肿特征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且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79例(79个病灶)纳入浸...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中瘤周水肿特征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且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79例(79个病灶)纳入浸润性导管癌组,同期45例(49个病灶)乳房良性病变患者纳入良性病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瘤周水肿差异及浸润性导管癌不同病理特征与瘤周水肿的关系。结果良性病变组患者的瘤周水肿显著轻于浸润性导管癌组(χ^(2)=25.330,P<0.05),浸润性导管癌组患者的肿块大小与瘤周水肿程度呈正相关(r=0.381,P<0.05)。不同瘤周水肿分级患者的分子分型、组织学分级、肿瘤T分期、是否淋巴结转移、Ki-67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表达水平、淋巴结转移个数与瘤周水肿程度均呈正相关(r=0.348、0.273,P<0.05)。结论MRI中瘤周水肿程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侵袭性相关,可将其作为评估乳腺癌的工具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成像 瘤周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纵隔恶性蝾螈瘤1例
3
作者 李天祎 潘宇宁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6-1489,共4页
恶性蝾螈瘤(MTT)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 罕见于老年人的神经源性肿瘤, 该病恶性程度较高, 诊断困难。本文报道1例散发70岁男性老年纵隔蝾螈瘤的影像表现、诊疗过程, 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对MTT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 恶性蝾螈瘤(MTT)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 罕见于老年人的神经源性肿瘤, 该病恶性程度较高, 诊断困难。本文报道1例散发70岁男性老年纵隔蝾螈瘤的影像表现、诊疗过程, 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对MTT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肿瘤 神经鞘肿瘤 诊断 鉴别
原文传递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痰热壅肺证56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骥超 许超敏 +1 位作者 陈燕娜 朱妍璐 《中医儿科杂志》 2024年第2期48-52,共5页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急性支气管肺炎痰... 目的观察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痰热壅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内科住院部收治的急性支气管肺炎痰热壅肺证患儿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2组均给予吸氧、降温、止咳化痰、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上述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入,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联合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2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54/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71%(47/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咳嗽咳痰、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IL-8、CRP、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2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IgA、IgG、IgM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小儿肺热咳喘颗粒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痰热壅肺证,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提高免疫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急性支气管肺炎 痰热壅肺证 小儿肺热咳喘颗粒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临床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