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大学“西夏学”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2024年度资助学科
1
作者 于光建 《西夏研究》 202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公布了2024年度“绝学”学科扶持计划资助学科名单。经过多轮严格审核、评选和公示后,宁夏大学“西夏学”,成为获得资助的10个学科之一,学科负责人杜建录教授。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 2024年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公布了2024年度“绝学”学科扶持计划资助学科名单。经过多轮严格审核、评选和公示后,宁夏大学“西夏学”,成为获得资助的10个学科之一,学科负责人杜建录教授。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西夏学 传承意义 扶持计划 学科负责人 资助 绝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代宁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2
作者 邓文韬 黄庆 《西夏研究》 2024年第4期4-10,共7页
元朝的统一终结了宁夏地区自中唐以来由多个政权分治的历史格局,使宁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并入了大一统政权的版图。元朝在宁夏地区设置行省与诸路、州、县,实现了对西北边疆地区持续、稳定的统治,而西夏“世官”的废罢与外来各族流官的赴... 元朝的统一终结了宁夏地区自中唐以来由多个政权分治的历史格局,使宁夏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并入了大一统政权的版图。元朝在宁夏地区设置行省与诸路、州、县,实现了对西北边疆地区持续、稳定的统治,而西夏“世官”的废罢与外来各族流官的赴任,则为宁夏带来了通行于全国的政策法令以及统治思想。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在征讨西夏或镇压六盘山区的叛乱之时,皆曾调动蒙古、色目与汉人文官武将,是各民族共同造就统一、反对分裂的元代宁夏实证。而来自陕西、河东与江南地区的各族军人、民户在黄河川区与六盘山区开展屯田生产,则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开发西北边疆的直观表现。元代宁夏地区同时流传程朱理学、金代儒学和西夏儒学,“番众”与“汉众”寺院并存,汉藏佛教思想经由不同族属的师徒关系跨族际传播,全真教与宋金医学文化亦在此时传入宁夏。元代宁夏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当地对中华大一统政权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彻底杜绝了宁夏再次从大一统政权版图分裂出去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元代宁夏 多元文化 边疆开发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宁夏农民画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3
作者 闫中华 《民族艺林》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在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农民画作为一项宁夏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民画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传统文化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头活水。文章从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两个维度发掘宁夏农民画对乡村振兴的助... 在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农民画作为一项宁夏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农民画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传统文化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头活水。文章从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两个维度发掘宁夏农民画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从政府、乡村、传承人、研究者四个层面探寻宁夏农民画参与艺术乡建的路径,为未来乡村发展提供灵感,使文化产业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乡村振兴 宁夏农民画 艺术乡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基于宁夏Y市X社区的田野调查
4
作者 马程浩 马珍 《民族艺林》 2024年第2期56-65,共10页
为探究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如何适应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从而更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文章采取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宁夏Y市X社区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因地制宜开展多元主体参与互动式治... 为探究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如何适应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从而更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文章采取民族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宁夏Y市X社区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因地制宜开展多元主体参与互动式治理,如建立多元文化志愿服务主体、整合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凝聚居民文化共识等,打造社区“自上而下”党建引领和居民“自下而上”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化格局,能够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和提升治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建设 社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与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农村公共文化实践——以宁夏农村文化大院为中心的讨论
5
作者 梁莉莉 《民族艺林》 2024年第1期13-23,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承继,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新进程,其研究应包括对已有历史经验的总结梳理,对社会实践的田野深描与阐释,以探索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民间实践与机制的行动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传统的承继,又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新进程,其研究应包括对已有历史经验的总结梳理,对社会实践的田野深描与阐释,以探索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民间实践与机制的行动逻辑。文章基于宁夏文化大院的田野调查,对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实践活动进行个案书写。研究认为,以文化大院为中心组织开展的农村文化实践,有力地增强了族际交往与文化交流;不同民族通过参与共同的文化实践活动,形成一种共享的文化生活;多民族群体又通过这种文化共享更好地凝聚了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由民众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实践及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营造各民族共居共乐的社会氛围、推进以“三交”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无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实践思路和现实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农村公共文化实践 宁夏 文化大院 共享与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基于宁夏黄河沿岸H村的田野调查研究
6
作者 许子婵 仇兵奎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5年第3期67-71,共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短期看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但从长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短期看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关系,但从长远利益看二者是长久发展的共生关系。新时代,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农村产业转型使民众生活诉求发生改变,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机会。基于宁夏H村的田野调查,借鉴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探寻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 高质量发展 H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乡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策略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 被引量:1
7
作者 侯凤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16,共5页
深度发掘乡土文化资源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探索。早在石器时代,宁夏境内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活,留下了大量遗址。古代社会曾经有过几十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长征途经宁夏地区,在这里会师休整,为... 深度发掘乡土文化资源是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探索。早在石器时代,宁夏境内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生活,留下了大量遗址。古代社会曾经有过几十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军长征途经宁夏地区,在这里会师休整,为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宁夏致力于民族团结典范省区的建设,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轨迹为宁夏本土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为持续不断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化资源 国家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族抗战时期《宁夏民国日报》的青年抗战动员宣传
8
作者 沈玉叶 马骏 《新闻知识》 2024年第8期53-59,94,共8页
“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西北在全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宁夏是保卫西北的重要门户,在全国战局中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在此背景下,为救亡图存、保家卫国,动员宁夏全省民众参与抗战成为宁夏各... “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时期,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西北在全国抗战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宁夏是保卫西北的重要门户,在全国战局中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在此背景下,为救亡图存、保家卫国,动员宁夏全省民众参与抗战成为宁夏各界人士的广泛共识,而青年群体作为抗战的有生力量,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宁夏民国日报》是民国时期宁夏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主流报纸,因战时需要,宁夏省政府为激发青年的爱国情感,动员其投身抗战,《宁夏民国日报》发挥了媒介宣传、传播的重要作用,号召青年参与捐钱、捐物、参军等运动,对激励青年群体参与抗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族抗战 《宁夏民国日报》 青年 抗战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民国日报》对全民族抗战图景的建构
9
作者 沈义华 马骏 《传媒论坛》 2024年第13期22-28,共7页
《宁夏民国日报》作为近代宁夏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举国一致抗战救国的背景下,通过大量的报道与论述,为身处后方的宁夏民众建构出中国抗战必胜、“暴日将亡”的图景,并不断强化后方宁夏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宁夏民国日报》作为近代宁夏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在全民族抗战时期举国一致抗战救国的背景下,通过大量的报道与论述,为身处后方的宁夏民众建构出中国抗战必胜、“暴日将亡”的图景,并不断强化后方宁夏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塑造民众应有责任的认识。《宁夏民国日报》在建构抗战图景的过程中,也常常夹杂着正向引导,不乏强化中华民族意识与促进民族觉醒的论调,试图增加民众的抗战认识与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动员人力物力建设后方来支援前方抗战。《宁夏民国日报》对于抗战图景的建构,为宁夏的稳定与支援前方抗战做出了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族抗战 《宁夏民国日报》 抗战图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砖雕图案的艺术浅析
10
作者 田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5年第3期74-77,共4页
砖雕是一种建筑雕刻艺术,它通过对砖块进行艺术加工,使得砖块在纹理交错与结构布局上尽显多样与明快。通过精湛的雕刻技巧与手法,在不同图案纹样的艺术结合中注入丰富的象征意义,突出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的深刻融合。宁夏固原砖雕图案通... 砖雕是一种建筑雕刻艺术,它通过对砖块进行艺术加工,使得砖块在纹理交错与结构布局上尽显多样与明快。通过精湛的雕刻技巧与手法,在不同图案纹样的艺术结合中注入丰富的象征意义,突出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的深刻融合。宁夏固原砖雕图案通俗生动、质朴大方,砖雕作品通常采用砖块作为原材料,并经过巧妙的排列和组合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展现出宁夏固原本地建筑的独特风格,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砖雕图案的设计和风格源于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并通过长期的历史积累为其注入独特的内涵和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原砖雕 历史渊源 发展变迁 艺术题材 内涵寓意 艺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乡村振兴发展报告
11
作者 师东晖 周婷 《新西部》 2025年第2期58-64,共7页
2024年,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保障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全面抓好巩固衔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美乡村与乡村治理工作,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 2024年,宁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以保障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全面抓好巩固衔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美乡村与乡村治理工作,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成果。但是,面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仍然较重、传统产业升级亟需加大力度、乡村治理数字赋能不足等现实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产业升级 乡村振兴 现实障碍 脱贫攻坚 全面振兴 规模性 农民增收 返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文化旅游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12
作者 吕越 《民族艺林》 2025年第1期28-36,共9页
文化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深度串联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脉络、经济协同发展的繁荣盛景以及情感凝聚团结的温暖纽带。以文化传播、社会互动论、族际互动以及旅游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 文化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深度串联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脉络、经济协同发展的繁荣盛景以及情感凝聚团结的温暖纽带。以文化传播、社会互动论、族际互动以及旅游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分析文化旅游,深入挖掘西北地区文化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蕴含的内在逻辑与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并以此为依据,精准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建议,旨在多层次地释放文化旅游的潜能,全面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共同繁荣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边镇”到“尚气”:明代宁夏兵燹中的女性抉择
13
作者 郭恺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22-28,共7页
明代方志对宁夏镇存在着“强梗尚气”的刻板印象,一些节义志士特别是烈女事迹对应了这一论断,但实际上风气演变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边镇尚气”的认识多存在于刚从战争过渡至和平的时段,多战好战的余温和百废待兴的... 明代方志对宁夏镇存在着“强梗尚气”的刻板印象,一些节义志士特别是烈女事迹对应了这一论断,但实际上风气演变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政治环境和经济基础。“边镇尚气”的认识多存在于刚从战争过渡至和平的时段,多战好战的余温和百废待兴的俭朴恰与边镇的历史印象产生了共鸣。以“边镇——多战——夫亡——妇烈——殉节——尚气”为脉络,在宁夏兵燹中犹为突出,典型的如谋献西城因而遇害的赵承先及母妻、杀逆者张保因而遇害的陈缙及妻等,其事自有强梗尚气的精神所承,亦是战乱中走投无路的抉择使致,其中女性事迹有很强的被动性与依赖性。方志中的烈女既是现实的悲剧,也是史载的幸存,作为历史记载的失语者,她们用生命诠释了战争带来的迫害,无助时“尚气”成为唯一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边镇 宁夏之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陵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14
作者 杨学燕 李响 《西夏研究》 2024年第4期58-63,共6页
墓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信仰体系,以实物形象深植于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之中,在“亡人”与“活着的人”之间形成一种横跨世代的文化和道德继承,既是理解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的重要时间证据,更是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 墓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信仰体系,以实物形象深植于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之中,在“亡人”与“活着的人”之间形成一种横跨世代的文化和道德继承,既是理解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的重要时间证据,更是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符号。西夏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漫漫申遗路是西夏陵传承与保护价值的国际认可之路,本质上是对西夏文化遗产价值的再发现与再确认。申遗成功后西夏陵将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重要窗口,更可以加深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知。西夏陵的保护与传承,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团结,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强化文化教育的持久价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和谐的形象,是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和载体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陵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记忆 世界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艺人何以养成——以宁夏快板艺人马占云为个案
15
作者 杨文笔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80-86,共7页
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承载主体,学界对于民间艺人的关注,多在于对其艺术创作及其特点方面,少于对其何以成为民间艺人的具体经历。对于民间艺人何以养成的关注,既可以深入这一群体内部,观照其具体的知识承接方式和艺术创造特点,... 民间艺人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承载主体,学界对于民间艺人的关注,多在于对其艺术创作及其特点方面,少于对其何以成为民间艺人的具体经历。对于民间艺人何以养成的关注,既可以深入这一群体内部,观照其具体的知识承接方式和艺术创造特点,又能理解其作为特殊群体的特殊性。本文以宁夏同心县民间快板艺人马占云为例,通过对马占云童年人生经历,以及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对快板艺术的喜好与追求创造,同时关注马占云快板艺术创造的个人特点,思考作为农民的马占云如何成就为一名民间艺术家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人 宁夏 快板 马占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宁夏羊毛输出量与经济社会变迁关系探析
16
作者 白建灵 谢晓东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2期51-60,共10页
羊毛作为独立的商品种类,是近代毛纺业及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宁夏羊毛输出量及其变化反映了近代宁夏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近现代历史文献对宁夏羊毛输出量的记载相对零散、杂乱,多方说法不一,数据描述过于宽泛,且学术界也未见与其相关... 羊毛作为独立的商品种类,是近代毛纺业及国际贸易发展的产物。宁夏羊毛输出量及其变化反映了近代宁夏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近现代历史文献对宁夏羊毛输出量的记载相对零散、杂乱,多方说法不一,数据描述过于宽泛,且学术界也未见与其相关的专题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以对宁夏羊毛不同阶段输出量的考证为基础,进一步探究宁夏羊毛输出量的变化与宁夏经济社会历史变迁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宁夏 羊毛 输出量 社会经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宁夏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舒 杨文笔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6期199-204,共6页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 黄河流域宁夏段是中国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宁夏黄河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文化类型包括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等。宁夏黄河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历史建筑、引黄古灌渠水利工程遗产、黄河水运渡口码头、传统村落、工业遗产、革命文物等。宁夏黄河文化展示了黄河流域宁夏段各民族共创、共享中华文化的区域类型,这一区域类型展现了宁夏各民族共同书写和共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共生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宁夏路径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黄河文化 传承 历史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沙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回溯、现实逻辑及未来路向
18
作者 杨慧 金忠杰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5,155,共24页
中沙文明交流互鉴传承于千年友谊,厚植于世代友好根基。新时代,随着中沙战略合作层级不断提升,中沙文明交流互鉴也不断向中文教育、图书翻译出版及民间活动等领域延伸及扩大。在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中沙文明交流互鉴是基于战略... 中沙文明交流互鉴传承于千年友谊,厚植于世代友好根基。新时代,随着中沙战略合作层级不断提升,中沙文明交流互鉴也不断向中文教育、图书翻译出版及民间活动等领域延伸及扩大。在国际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当下,中沙文明交流互鉴是基于战略规划、国家理念、经济合作、文化价值多层次的现实逻辑,也是双方在面对全球挑战时加强团结协作的战略抉择。面向未来,中沙文明交流互鉴势必要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相关的风险及挑战,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在元首外交的引领下,中沙应树立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积极形象,讲好文明交流互鉴的“中沙故事”;借助新科技,从文化差异中寻找文化共鸣,并鼓励多元化和全民化的主体参与,以“青年之力”架起中沙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探索中沙文明交流互鉴的未来路径。中沙文明交流互鉴向全世界树立了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的典范,为中东地区发展注入更多积极因素,成为实践“全球文明倡议”的中东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 沙特 文明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机理、理路层级及路径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巍 苏二龙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8-105,共8页
道路基础设施对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筑路理念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秉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的理念,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交通建设。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了各族人... 道路基础设施对于国家建设、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筑路理念和实践,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秉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的理念,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交通建设。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了各族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增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夯实了政治统一和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赓续筑路为人民的理念,辩证认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特质,不断夯实道路基础设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基础设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在机理 路径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时期的“日﹑月”符号与涅槃信仰——以宁夏宏佛塔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中华 《美术大观》 2024年第5期127-131,共5页
宏佛塔是西夏统治者利用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以建造佛塔的形式在天宫中埋藏供养物来祈愿国家的命运和众生的福祉。佛塔天宫中有序摆放的供养物,不仅体现了传统涅槃与罗汉相结合护持正法,也体现了统治者通过供养佛钵的礼敬行为宣扬弥勒下... 宏佛塔是西夏统治者利用佛教与王权的关系,以建造佛塔的形式在天宫中埋藏供养物来祈愿国家的命运和众生的福祉。佛塔天宫中有序摆放的供养物,不仅体现了传统涅槃与罗汉相结合护持正法,也体现了统治者通过供养佛钵的礼敬行为宣扬弥勒下生传法的正统性。“日、月”符号的出现是西夏皇室对皇权长久的理想祈愿,也是为了表达能够“与日月同光”的永生理想境界。宏佛塔也因此成为来往交通要道上的一座公共地标性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佛塔 涅槃 罗汉 弥勒信仰 “日、月”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