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疗效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宗强 何进文 +3 位作者 施建党 牛宁奎 丁惠强 王自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8-536,共9页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法不同,分为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病变椎体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6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0(平均22)个月。后路病椎间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短于或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P<0.05)。两组随访过程中疼痛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两组术后6个月ESR和CRP均降至正常范围,组内术前与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与末次随访的ESR和CRP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ESR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术后和末次随访的Cobb角均较术前减小(P<0.01),组间术后、末次随访的Cobb角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obb角矫正率、角度丢失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和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植骨愈合率和术后1年的植骨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病椎间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前后路联合病椎间手术组(P<0.01)。结论:后路病椎间手术治疗胸、腰椎单节段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满意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结核 腰椎结核 后路病椎间手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苏胜杰 牛宁奎 +4 位作者 施建党 张俊 王鹏 丁惠强 王自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4-558,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TLIF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TLIF手术(A组)和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椎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术(B组)...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TLIF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TLIF手术(A组)和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椎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术(B组)治疗的2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椎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18~27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4.60±59.19)min、术中出血量(346.00±108.90)mL及并发症(1例)显著减少;术后患者下地时间(3.36±1.11)d、住院天数(17.36±4.19)d及病程(13.16±3.94)个月明显缩短,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ODI、ESR、CRP、Cobb角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抗布氏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LIF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易操作、出血少、术后下地时间早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TLIF手术 前后联合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3
作者 宋向伟 王骞 +4 位作者 施建党 王自立 孙宇航 孙国良 金卫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6-332,共7页
目的 :观察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2014年12月116例彻底病灶清除术后应用3~4.5个月化疗方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 目的 :观察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2014年12月116例彻底病灶清除术后应用3~4.5个月化疗方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40.98±17.09岁(3~78岁)。低热31例,盗汗47例,乏力53例,病变节段局部疼痛113例,脓肿78例,纳差、消瘦43例,神经功能障碍38例;胸腰椎后凸畸形33例,术前Cobb角28.46°±7.19°(19°~42°);病灶部位:颈椎1例,颈胸段1例,胸椎39例,胸腰段17例,腰椎48例,腰骶段9例,骶椎1例;累及单节段87例,双节段19例,3节段及以上10例。术前SHRZ四联抗结核治疗2~4周(平均3.2周)。手术均以彻底病灶清除为基础,其中前路手术37例,后前路手术70例,后路手术9例。术后化疗方案为2SHRZ/1~2.5HRZ,化疗期间全程督导化疗。术后观察临床表现、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病灶清除情况、植骨融合及病灶治愈情况、畸形矫正情况、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停药指征:(1)无脊柱结核的症状、体征,无脓肿及窦道形成;(2)ESR、CRP正常;(3)B超检查未发现与脊柱结核相关的脓肿;(4)影像学检查示病灶全部治愈,无新发病灶,植骨融合。结果:116例患者术后化疗时间3~4.5个月(3.89±0.60个月)。随访时间2~3年20例,3~5年15例,5~13年81例。停药时,116例患者无结核中毒症状,无局部疼痛及脓肿、窦道,生活及工作能力恢复,ESR、CRP均降至正常,病灶均彻底清除,植骨融合,病灶治愈。1例L4椎体结核患者术后服药4个月后治愈,于停药后6年复发,再次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植骨术,术后抗结核治疗24个月后治愈。3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术后Cobb角为15.30°±5.13°(3°~25°),末次随访时为18.63°±6.06°(10°~36°),矫正率为46.2%,丢失率为11.8%,畸形矫正满意。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恢复,A级1例恢复至C级,B级1例恢复至D级,C级8例恢复至D级1例、E级7例,D级28例恢复至E级。17例出现术后化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严格把握适应证,全程督导化疗,脊柱结核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彻底病灶清除 超短程化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释药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岳学锋 张俊 +4 位作者 施建党 牛宁奎 何胤 杨宗强 王自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37-544,共8页
目的 :观察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的释药特性。方法 :应用兔脊柱结核模型120只,按三联抗痨药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和吡嗪酰胺(PZA,Z)给药剂型及途径不同,随机分为4组(各30只):A组(复合HRZ/PLGA缓释... 目的 :观察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的释药特性。方法 :应用兔脊柱结核模型120只,按三联抗痨药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和吡嗪酰胺(PZA,Z)给药剂型及途径不同,随机分为4组(各30只):A组(复合HRZ/PLGA缓释材料局部给药组);B组(局部给药组);C组(灌胃给药组);D组(假手术灌药组)。其中A、B、C三组行L4/5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及自体髂骨植骨术,D组行假手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术后3d、7d、14d、28d、56d、84d各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绘制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使用DAS 3.2.1统计软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A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均在术后3d时达最高,此后随检测时间点的后移三种药物浓度均逐渐下降,至给药后84d时最低(H为6.69±1.42μg/ml;R为6.28±0.77μg/ml;Z为19.88±0.90μg/ml),三种药物浓度在各检测时间点均≥10倍的MIC(即杀菌浓度),对同种药物在不同时间检测的浓度进行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在术后3d时均明显增高,此后较快衰减,至给药后14d时三种药物浓度均检测不到,对同种药物在3d与7d检测的浓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及D组随检测时间点的后移,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药物浓度均维持在相对平稳的较低水平,对同组中同种药物在不同时间检测的浓度进行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4d检测时C组H为3.21±0.32μg/ml、R为3.68±0.42μg/ml、Z为6.68±0.25μg/ml,D组H为3.24±0.33μg/ml、R为3.53±0.44μg/ml、Z为6.39±0.45μg/ml。对A、B、C、D四组同时间点同种药物浓度进行比较:C、D两组间同时间点同种药物浓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病灶骨组织中H、R及Z的浓度均高于C组及D组的浓度,84d检测时A组中的H、R及Z的浓度分别为C组的3.02、1.70及2.97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三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平缓,均未见突释现象;B组存在明显突释现象,药物浓度衰减较快,术后14d后检测不到H、R及Z的浓度。药动学数据分析:A组的曲线下面积、生物半衰期均显著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HRZ/PLGA缓释抗结核药涂层材料在兔脊柱结核病灶局部可实现三药同时长程、高效、平缓释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三联抗结核药 涂层材料 体内实验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三联抗痨药硫酸钙/聚氨基酸缓释材料在兔脊柱结核模型体内的缓释性能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骞 耿广起 +5 位作者 丛晓明 刘海涛 施建党 王自立 马文鑫 孙宇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20-1526,共7页
背景:前期研究已对载三联抗痨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进行了理化性能、体内体外缓释释药性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局部缓释性能。目的:探究在兔脊柱结核模型病灶中,载三联抗痨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的药物... 背景:前期研究已对载三联抗痨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进行了理化性能、体内体外缓释释药性能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局部缓释性能。目的:探究在兔脊柱结核模型病灶中,载三联抗痨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的药物缓释性能。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L_(4-5)椎体脊柱结核模型,清除结核病灶后,随机分2组干预,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载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三联抗痨药的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材料,对照组植入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材料。植入后2,4,6,8周,检测植骨处骨质及邻近腰大肌组织、下腔静脉血中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浓度。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中,(1)异烟肼植入后8周在病椎骨和腰大肌中仍可维持最低杀菌浓度,植入后12周时尚处于最低抑菌浓度;在静脉血中最低杀菌浓度仅可持续2周,最低抑菌浓度仅可维持到植入后第8周;(2)利福平植入后4周在腰大肌和病椎骨组织中可为最低杀菌浓度,最低抑菌浓度能持续到植入后8周;静脉血中最低抑菌浓度度仅可持续到植入后4周;(3)吡嗪酰胺在腰大肌和病椎骨组织中最低杀菌浓度可持续到植入后8周,最低抑菌浓度度可持续到植入后12周;而静脉血中药物浓度到植入后8周仍可达到最低抑菌浓度。对照组植骨处骨质、下腔静脉血及邻近腰大肌标本中均未检测到相关药物浓度,其结果可用于基线校对。结果表明,在兔脊柱结核模型病椎缺损处植入载三联抗痨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缓释材料后,3种抗痨药物均可持续、缓慢释放,局部药物浓度及持续时间均高于全身血液中的浓度和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缓释材料 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材料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局部缓释 高效液相色谱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三联抗痨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植入脊柱结核病灶内:植骨界面的组织学改变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卓 孙宇航 +6 位作者 耿广起 施建党 王自立 牛宁奎 马文鑫 刘海涛 王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7期7027-7033,共7页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脊柱结核病灶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及骨缺损植骨材料的研究,但如何把两者有效结合成为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植骨材料,并且切实观察该材料对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却较为少见。目的:观察兔脊柱结核模型病灶清除...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致力于脊柱结核病灶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及骨缺损植骨材料的研究,但如何把两者有效结合成为具有药物缓释功能的植骨材料,并且切实观察该材料对疾病治疗效果的研究却较为少见。目的:观察兔脊柱结核模型病灶清除部位植入载三联抗痨药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的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后植骨界面骨愈合的组织学变化,评价此载药人工骨在兔脊柱结核模型病灶内的植骨融合能力。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等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为24只建立成功的兔脊柱结核模型,空白对照组为健康兔。实验组植入载三联抗痨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植入未载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结果与结论:(1)植骨融合部位的脊柱段组织学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人工骨材料植入后2周时,各组动物体内的载药与非载药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均被纤维组织覆盖,并与创面紧密连接,植入后4周时植入材料均已明显分解,植入后8周时植入材料已大部分分解完毕,植入后16周后植骨材料已完全消失。实验组标本中,植入后4周已可见骨痂形成,但骨愈合程度在各阶段均晚于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骨愈合出现明显停滞。空白对照组4周可见骨痂形成,已初步连接,16周已基本愈合;(2)植骨融合部位的脊柱段组织超微结构: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植入后实验组成骨细胞可通过材料空隙爬行形成新骨;(3)结果说明:载抗痨药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的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植入兔脊柱结核模型病灶清除后的骨缺损部位,载药人工骨在局部有支架作用,在骨缺损区骨细胞能够爬行替代并实现骨界面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骨结核 缓释系统 植入物 骨痂 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 硫酸钙/聚氨基酸人工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治疗失败、复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13
7
作者 杨宗强 施建党 +3 位作者 何胤 刘海涛 岳学峰 赵晨 《骨科》 CAS 2015年第5期277-280,共4页
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随着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结核病的死灰复燃,脊柱结核治疗失败、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对于此类治疗失败、复发型的脊柱结核在临床的治疗上存在一定的疑惑。本文针对这一点将对脊柱结核治疗失败、复发... 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随着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结核病的死灰复燃,脊柱结核治疗失败、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对于此类治疗失败、复发型的脊柱结核在临床的治疗上存在一定的疑惑。本文针对这一点将对脊柱结核治疗失败、复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相关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治疗失败 复发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中单节段短椎弓根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翔 司建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8期4552-4557,共6页
背景: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使用单节段短椎弓根钉的方法已经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并取得满意的疗效,但这种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效能是否可靠,尚未得到理论研究证实。已有的研究虽证实短椎弓根钉能达到可靠的固定效果,但其研究方法局限于动物... 背景: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使用单节段短椎弓根钉的方法已经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并取得满意的疗效,但这种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效能是否可靠,尚未得到理论研究证实。已有的研究虽证实短椎弓根钉能达到可靠的固定效果,但其研究方法局限于动物骨骼体外模拟实验,不能真实反映人体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目的:建立T12-L3 脊柱结核病灶彻底清除术后单节段、短椎弓根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进行力学分析,验证此种固定方式维持脊柱的稳定性。方法:选择1 例成年健康的男性志愿者,无脊柱疾病史,CT 对脊柱行层厚1 mm 的连续扫描,导出图像文件数据,以DICOM 格式保存。运用Mimics 20.0,Geomagic Studio,Pro/E 5.0 软件完成建立3 种脊柱椎弓根钉固定模型,运用Abaqus 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在模型椎体上端上缘施加500 N 的轴向垂直压力;在同一受力点上施加10 Nm 大小的力矩,使椎体做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运动,观察测量轴向位移及最大偏转角度。结果与结论:对3 种模型施加同样的荷载及边界条件,结果显示:①附加内固定的模型与正常椎体模型之间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②在轴向位移方面,单节段短钉与正常椎体模型相差不到10%;③在最大偏转角度方面:后伸状态下两模型数据相差最大,单节段模型比正常模型大18%;④跨节段长钉固定模型无论在轴向位移还是在最大偏转角度上均低于正常椎体模型;⑤此2 种内固定模型之间相比,单节段短钉模型轴向位移比跨节段长钉模型大16%,在最大偏转角度上后伸状态下两种固定模型的相差最大,单节段固定比跨节段多38%,其他状态下数据相差均较小,将2 种固定模型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⑥结果证实,单节段短椎弓根钉的固定方式能够达到可靠的生物力学效能,能维持脊柱结核病灶彻底清除术后脊柱的即刻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彻底病灶清除术 单节段固定 跨节段固定 短椎弓根钉 长椎弓根钉 有限元 生物力学 轴向最大位移 最大偏转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R及CRP在兔脊柱结核模型构建中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岳学锋 王鹏 +4 位作者 施建党 赵晨 苏胜杰 杨宗强 何胤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33-839,共7页
目的观察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在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构建中的变化规律。方法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组(n=25)、对照组(n=20)。造模组于腰4、5椎间隙钻孔,填入明胶海绵,在其中浸注H37Rv结核标准菌株混悬液0.1 ml;对照... 目的观察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在新西兰兔脊柱结核模型构建中的变化规律。方法4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造模组(n=25)、对照组(n=20)。造模组于腰4、5椎间隙钻孔,填入明胶海绵,在其中浸注H37Rv结核标准菌株混悬液0.1 ml;对照组浸注生理盐水0.1 ml。观察实验兔一般状况,并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评估造模情况;观察两组实验兔术前、术后(1、3、5、7、10、14、28、42、56 d)不同时间点ESR及CRP的变化规律;探讨ESR及CRP与兔脊柱结核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术后56 d造模组21只实验兔最终完成实验,对照组为18只。通过影像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评估:造模组脊柱结核造模感染阳性率为76.19%(16/21),造模阳性兔均至少符合一项造模阳性判定标准;造模组另5只造模阴性兔及对照组实验兔均无阳性发现。动态观察两组ESR、CRP的变化规律:造模组阳性兔体内的ESR、CRP变化规律与造模组阴性兔明显不同,而造模组阴性兔体内的ESR、CRP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造模组阳性兔术后ESR及CRP迅速升高,ESR术后第7天达到高峰,CRP术后5 d达高峰,至术后42 d已趋于平稳,术后56 d处死动物时ESR及CRP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造模组阴性兔及对照组实验兔ESR在术后第7天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至术后42 d已降至术前水平,CRP术后第3天达高峰后逐渐下降,至术后28 d降至术前水平;造模组阳性兔ESR、CRP达高峰时所测值及实验结束时(56 d)所测值均高于造模组阴性兔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所测值(P<0.05);绘制术后56 d时ESR、CRP与结核造模感染相关性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ESR为0.953,CRP为0.927,均显著大于0.5,以Youden指数最大的切点为最佳筛选点计算:ESR最佳筛选点为7.5 mm/h,CRP最佳筛选点为5 527.50μg/L。结论ESR及CRP可反映模型兔体内结核菌感染情况及病情进展,造模术后56 d检测值可作为筛选兔脊柱结核动物模型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动物模型 红细胞沉降率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任大伟 何胤 +2 位作者 贾涛 余利民 施建党 《骨科》 CAS 2017年第3期167-172,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广元市中心医院骨科行RFA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18例(24椎)病人... 目的初步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广元市中心医院骨科行RFA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18例(24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术前、术后1 d、1周及1、2、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罗兰-莫里斯生活障碍问卷(Rolando-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分,同时通过术后随访复查的X线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全部病人术后24 h内疼痛明显缓解,技术成功率为100%,均得到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2个月。术后3个月,9例(50.0%)疼痛完全缓解,7例(38.9%)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低,2例(11.1%)止痛药维持原量。治疗后(术后1 d、1周及1、2、3、6个月)的VAS、JOA、RMDQ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FA联合PKP可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手术方式安全,对脊柱转移癌病人微创、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肿瘤转移 射频消融 椎体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鹏 和鸿 +5 位作者 王明磊 金卫东 张莉萍 赵超云 刘子姗 王晓东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257-259,276,I0004,共5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磁共振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7例经临床确诊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MRI资料并综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脊柱病变部位及周围组织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布氏杆菌脊柱炎腰椎受累最... 目的回顾性研究磁共振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7例经临床确诊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MRI资料并综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脊柱病变部位及周围组织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布氏杆菌脊柱炎腰椎受累最多见,占85.2%(23/27),感染多呈连续性分布占81.5%(22/27),病变椎体形态常无明显改变占92.6%(25/27)。急性期,病变椎体、终板显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亚急性和慢性期,病变椎体、终板显示T1WI低信号、T2WI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布氏杆菌破坏椎体并突破终板、骨皮质及后纵韧带向周围组织蔓延,椎间盘受累呈不同程度压缩变窄占81.5%(22/27),椎旁软组织受感染占59.3%(16/27),可形成脊柱旁脓肿占37.0%(10/27)及硬膜外脓肿占62.9%(17/27)。结论布氏杆菌脊柱炎病变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检查在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病 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时间窗研究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付斌 丁惠强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5期698-699,共2页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发生率达39.0%-74.0%。对于血栓脱落并且堵塞血管者,将会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成为术后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脊柱手术后DVT预防方法以抗凝为主...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发生率达39.0%-74.0%。对于血栓脱落并且堵塞血管者,将会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成为术后残疾、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脊柱手术后DVT预防方法以抗凝为主,但临床对于术后抗凝时间窗存在争议。本研究以2014年7月-2016年7月以脊柱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作为对象,探讨脊柱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时间窗及对凝血因子的影响,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时间窗 凝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柱部分组织切除对大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涛 董毅 +3 位作者 张惠勇 牛宁奎 原文琦 杨宗强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9期1112-1115,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脊柱后柱部分组织切除后,是否会发生大鼠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方法选取2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以下手术方式造模:以腰3椎体(L3)为中心,切除L1~6棘上、棘间韧带、棘突、关节突关节,在... 目的探讨大鼠脊柱后柱部分组织切除后,是否会发生大鼠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方法选取2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以下手术方式造模:以腰3椎体(L3)为中心,切除L1~6棘上、棘间韧带、棘突、关节突关节,在L4~5水平切断双侧竖脊肌。对照组仅切开皮肤后直接缝合。术后6周行大鼠腰椎MRI检查观察椎间盘髓核信号改变并处死大鼠,取出椎间盘组织行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观察两组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和纤维细胞的改变。结果 MRI检查显示,实验组L1~6椎间盘髓核T2像呈低信号,符合退变的椎间盘在MRI中的表现;实验组光镜下观察到:纤维环和髓核边界不清,髓核内可见大量的坏死细胞轮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实验组椎间盘内脊索细胞、类软骨细胞、胶原纤维结构较对照组有明显退变,符合椎间盘退变的细胞改变。结论脊柱后柱部分组织切除后6周,通过MRI检查、光镜和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能够使椎间盘发生明显的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退变 脊柱后柱 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纯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中并发医源性脊柱骨折1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常龙 刘明 +1 位作者 马小民 丁惠强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734-735,共2页
医源性脊柱骨折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患者脊柱骨折或原有脊柱骨折加重。是脊柱外科的一种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由此导致的脊髓、马尾神经受压可造成患者瘫痪,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对于腰椎后路手术发生医源性脊柱骨... 医源性脊柱骨折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患者脊柱骨折或原有脊柱骨折加重。是脊柱外科的一种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由此导致的脊髓、马尾神经受压可造成患者瘫痪,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对于腰椎后路手术发生医源性脊柱骨折国内外报道并不多见。我院收治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腰椎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中并发腰5椎体骨折,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开窗髓核摘除术 开窗减压 椎体骨折 神经受压 脊柱外科 诊疗活动 后凸畸形 正侧位片 椎弓根钉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药物缓释材料在脊柱结核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施建党 杨宗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3期8643-8643,共1页
感染性骨缺损是由特异或非特异性感染造成骨结构完整性破坏,导致的骨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处理较为困难。脊柱结核骨缺损是继发于结核杆菌感染导致的以椎体松质骨破坏为主的特异性感染性骨缺损。对于脊柱结核骨缺... 感染性骨缺损是由特异或非特异性感染造成骨结构完整性破坏,导致的骨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处理较为困难。脊柱结核骨缺损是继发于结核杆菌感染导致的以椎体松质骨破坏为主的特异性感染性骨缺损。对于脊柱结核骨缺损病变,由于存在慢性感染与骨缺损修复的双重病理过程,临床治疗极为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骨缺损 局部 药物缓释材料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施建党 何胤 +3 位作者 杨宗强 苏胜杰 牛宁奎 丁惠强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联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溶骨性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20例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椎体后凸成型...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射频消融(RFA)联合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溶骨性脊柱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组),20例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联合椎体后凸成型术(RFA+PKP组)。PKP组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9.0±8.3)岁;PKP+RFA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50.0±7.6)岁。记录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罗兰-摩理斯生活障碍问卷表(RMDQ)评估患者功能障碍情况,观察2组患者骨水泥外渗情况及术后肿瘤复发率。结果术后随访8~19个月,PKP组(13.28±2.23)个月,PKP+RFA组(13.69±1.85)个月。PKP组VAS评分从术前的(8.92±0.79)分降至(3.11±0.65)分,PKP+RFA组从术前的(8.75±0.86)分降至(2.77±0.89)分,2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RMDQ较术前均有所改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骨水泥外渗率为21.12%,PKP+RFA组为12.02%;PKP组肿瘤复发率为31.21%,PKP+RFA组为9.11%,2组患者骨水泥外渗率及术后肿瘤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RFA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可取得与PKP相似的临床疗效,短期内可控制癌灶发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转移癌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项护理敏感指标在持续改进脊柱外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莉 马凤华 +2 位作者 李晓红 蒋辉 王晶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年第7期177-178,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指标在持续改进脊柱外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脊柱外科护理敏感指标研究小组,经过小组讨论确定设立脊柱外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5项,共包括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发生... 目的探讨护理敏感指标在持续改进脊柱外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建立脊柱外科护理敏感指标研究小组,经过小组讨论确定设立脊柱外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5项,共包括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发生率、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液体外渗发生率。选取脊柱外科2016年1月—2017年12月病区内手术患者为数据收集对象。对照组选取为2016年1月—12月病区收治的150名患者;观察组为2017年1月—12月病区收治的154名患者。每日进行相关数据的监测及记录,针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根因并持续改进,并将2017年与2016年的患者满意度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启用护理敏感指标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后,脊柱外科护理质量各项指标较实施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脊柱外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 护理敏感指标在持续改进脊柱外科护理质量中作用明显,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敏感指标 护理质量 脊柱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影响因素及其治疗措施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斌 董毅 +1 位作者 丁惠强 赵浩宁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0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探究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接受长节段固定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L5S1融合情况分... 目的探究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长节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接受长节段固定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L5S1融合情况分为融合满意组与融合失败组,观察融合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融合失败组与融合满意组患者在年龄、骨密度T值、患者身体素质、临床操作不熟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早期干预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腰椎Coob角、腰椎前凸角、体质量指数、腰椎后凸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密度T值、年龄、患者身体素质、术后并发症、早期康复干预是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性长阶段固定术后,L5S1融合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患者自身情况、术后并发症、早期康复干预等,建议临床医务人员将此作为基础制定相应的融合失败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畸形 长节段固定术 L5S1融合失败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和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血常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建 李勇爱 +4 位作者 王立楠 王辉 林剑文 师志云 牛宁奎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0年第6期29-33,共5页
目的:比较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血常规常用参数的差异.方法:选取宁夏医科大总医院脊柱骨科2013年1月~2019年1月经病原学检查或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病患者、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结核组与布病组,比较两组患者血... 目的:比较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血常规常用参数的差异.方法:选取宁夏医科大总医院脊柱骨科2013年1月~2019年1月经病原学检查或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病患者、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结核组与布病组,比较两组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相对值(NEU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淋巴细胞相对值(LYM%)、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嗜酸性粒细胞相对值(EOS%)、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S#)、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GB)、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差异.结果:结核组NEUT%、EOS%、PLT较布病组高,LYM%、LYM#较布病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组后:结核组男性RBC、HGB、NEUT%、EOS%较布病组高,LYM%、LYM#较布病组低(P<0.05);结核组女性NEUT%、EOS%较布病组高,LYM%、LYM#较布病组低(P<0.05).按年龄分组后:年龄<40岁,结核组相比布病组NEUT%高而LYM%低(P<0.05);年龄40~59岁,结核组相比布病组NEUT%、EOS%、EOS#高而LYM%、LYM#低(P<0.05);年龄≥60岁,结核组相比布病组NEUT%高,而LYM%、LYM#低(P<0.05).结论:①脊柱结核和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血常规某些参数存在差异,可能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②脊柱结核较布氏杆菌脊柱炎血常规NEUT%高、LYM%低,且不受性别和年龄的影响,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血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5-6骨折脱位1例
20
作者 张弘来 孙涛 丁惠强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724-725,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主因摔倒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四肢麻木半月入院。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病史20年。查体:神清,脊柱呈'驼背'畸形,后凸80°,颈椎屈曲10°,后伸0°。以C5~6椎体为中心棘突压痛、叩击... 1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主因摔倒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四肢麻木半月入院。患者'强直性脊柱炎'病史20年。查体:神清,脊柱呈'驼背'畸形,后凸80°,颈椎屈曲10°,后伸0°。以C5~6椎体为中心棘突压痛、叩击痛阳性。双侧乳头平面以下皮肤针刺觉减退。双侧肩胛提肌肌力5级,双侧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伸腕肌肌力4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骨折脱位 颈椎 椎间隙 骨折复位 骨质疏松 合并 手内在肌 骨桥形成 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