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含量对不锈钢TDVS2001组织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裴明德 李国平 +3 位作者 秦宇航 张峰 范新智 郭宏钢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1-256,共6页
研究了V含量对双相不锈钢TDVS2001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SEM、EDS和TEM对析出相及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V含量在0.11%以下时,显微组织中无钒的析出物,力学性能略有提升,但变化不大;当V含量为0.27%时,铁素体相中析出... 研究了V含量对双相不锈钢TDVS2001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SEM、EDS和TEM对析出相及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V含量在0.11%以下时,显微组织中无钒的析出物,力学性能略有提升,但变化不大;当V含量为0.27%时,铁素体相中析出大量纳米级的钒化物,材料屈服强度提高了68 MPa,冲击吸收能量无明显变化,透射电镜分析钒化物为VN。晶粒尺寸、纳米级VN析出相是其强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DVS2001不锈钢 强度 VN析出相 铁素体相 冲击吸收能量
原文传递
热轧工艺对S32101经济型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梁祥祥 韩培德 李国平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8-121,126,共5页
为研究热轧工艺对S32101经济型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设计不同的展宽系数(1.0、1.1、1.4)和压下率(75%、90%)进行热轧试验。在计算热力学相图并分析不同温度组织转变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固溶处理工艺,研究热轧工艺对固溶处... 为研究热轧工艺对S32101经济型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设计不同的展宽系数(1.0、1.1、1.4)和压下率(75%、90%)进行热轧试验。在计算热力学相图并分析不同温度组织转变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固溶处理工艺,研究热轧工艺对固溶处理后S32101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热轧工艺下,S32101双相不锈钢低温冲击韧性随展宽系数和压下率的增加而提高;随固溶处理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降低。随展宽系数和压下率的增加,奥氏体和铁素体条带间距减小并沿轧向分布。减小两相条带间距,提高奥氏体相比例可提高低温冲击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热轧 固溶处理 冲击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与热处理的304不锈钢热轧卷退火工艺研究方法
3
作者 杨永杰 《山西冶金》 CAS 2023年第5期11-14,25,共5页
通过对304不锈钢退火工艺进行研究,总结出一种对退火工艺进行综合判定的方法。首先,进行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热处理实验,退火试样通过硬度、晶粒度、抗拉强度对退火工艺做出初步判定。其次,运用有限元模拟热处理过程,结合退火初步判定... 通过对304不锈钢退火工艺进行研究,总结出一种对退火工艺进行综合判定的方法。首先,进行不同温度、不同时间的热处理实验,退火试样通过硬度、晶粒度、抗拉强度对退火工艺做出初步判定。其次,运用有限元模拟热处理过程,结合退火初步判定,综合确定试样的有效退火时间。最后,针对现场产线的实际退火过程,运用有限元模拟评价工艺改进前与改进后的有效退火时间,并结合产线产出304不锈钢抗拉强度的变化说明此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退火工艺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30不锈钢的连续退火工艺
4
作者 杨永超 李玉贵 赵子钧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135,共6页
430不锈钢热轧板退火一般在罩式炉中进行,生产周期长,严重制约生产能力的提升。通过化学成分及退火工艺的优化,对430不锈钢热轧板的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430不锈钢的最佳连续退火工艺为退火温度880℃... 430不锈钢热轧板退火一般在罩式炉中进行,生产周期长,严重制约生产能力的提升。通过化学成分及退火工艺的优化,对430不锈钢热轧板的连续退火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430不锈钢的最佳连续退火工艺为退火温度880℃、保温时间240 s;在910℃退火时,存在奥氏体转变。结合实际大生产工况情况,退火酸洗产线的热处理温度设定范围为(880±5)℃。热轧态430不锈钢经连续退火后条带组织无法完全消除;经冷轧变形及成品退火酸洗后,试验钢伸长率达到了26%以上,可满足浅冲压行业的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退火 430不锈钢 组织 性能
原文传递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偏析行为及元素再分配规律 被引量:17
5
作者 曾莉 张威 王岩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32-238,共7页
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能谱分析(EDS)等方法,研究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Cr20Ni24Mo6N钢凝固过程中的偏析行为,采用Thermo-Calc方法揭示了各相的析出规律,基于残余偏析指数理论公式计算分析了合金元素的扩散规律,研究了均匀化... 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能谱分析(EDS)等方法,研究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Cr20Ni24Mo6N钢凝固过程中的偏析行为,采用Thermo-Calc方法揭示了各相的析出规律,基于残余偏析指数理论公式计算分析了合金元素的扩散规律,研究了均匀化参数对合金元素再分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r20Ni24Mo6N钢铸锭存在严重的Mo元素偏析,主要析出相为σ相,残余偏析指数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元素偏析基本消除的均匀化参数为1250℃/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奥氏体不锈钢 元素偏析 残余偏析指数
原文传递
夹杂物对TP347H不锈钢Φ108 mm×15 mm荒管裂纹缺陷的影响和工艺改进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志军 杨永超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19,共3页
试验TP347H钢(/%:0.08C,0.36Si,1.27Mn,0.020P,0.000 5S,18.10Cr,10.80Ni,0.78Nb,0.007Cu)Φ108 mm×15 mm荒管的生产流程为:铁水预处理-90 t K-OBM-S熔炼-VOD-LF-220 mm×220 mm方坯连铸-热轧Φ110 mm管坯-穿孔成荒管。对荒管... 试验TP347H钢(/%:0.08C,0.36Si,1.27Mn,0.020P,0.000 5S,18.10Cr,10.80Ni,0.78Nb,0.007Cu)Φ108 mm×15 mm荒管的生产流程为:铁水预处理-90 t K-OBM-S熔炼-VOD-LF-220 mm×220 mm方坯连铸-热轧Φ110 mm管坯-穿孔成荒管。对荒管内壁酸洗检验后发现批量间断无规律的裂纹缺陷。经检测确认荒管内壁缺陷是由于外来大型复合夹杂物在基体形成"夹层",在锥形挤压穿孔过程中,基体金属受力不均匀产生破裂,导致形成内壁裂纹。通过延长LF弱搅拌和镇静时间,保持中间包钢水容量20 t,提高浸入式水口质量,水口烘烤温度由≥800℃提高至≥1 000℃,使管坯中各类夹杂物为0~1.0级,荒管内壁缺陷率由3.41%下降至0.01%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347H奥氏体不锈钢 Φ108 mm×15 mm荒管 内壁夹杂物裂纹 工艺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处理对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00Cr24Ni13铸坯δ-铁素体转变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舒玮 廉晓洁 +2 位作者 张寿禄 李建春 罗刚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2-64,共3页
研究了1 000~1 200℃1~3 h固溶、淬火或空冷对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00Cr24Ni13(/%:≤0.02C、23~25Cr、13~14 Ni)200 mm×1 250 mm铸坯8铁素体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固溶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铸坯中δ铁素体量减少;随固溶温度... 研究了1 000~1 200℃1~3 h固溶、淬火或空冷对超低碳奥氏体不锈钢00Cr24Ni13(/%:≤0.02C、23~25Cr、13~14 Ni)200 mm×1 250 mm铸坯8铁素体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固溶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铸坯中δ铁素体量减少;随固溶温度的升高,铸坯中的连续网状δ铁素体断开并且长大,空冷则会促使高温下长大的δ铁素体向小尺寸颗粒状组织转变;当铸坯试样在1 200℃保温3 h空冷后,网状δ铁素体完全转变成弥散分布的小于10μm的颗粒状铁素体组织,δ铁素体相比例也由14.3%降至7.3%。相对于颗粒状铁素体,网状δ铁素体的奥氏体-铁素体两相界面在轧制中更容易产生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00Cr24Ni13 固溶处理 δ铁素体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断淬火的温度对淬火-配分低铬铁素体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罗刚 梁祥祥 +4 位作者 张剑桥 卫争艳 李筱 李俊 李国平 《上海金属》 CAS 2021年第5期45-49,共5页
将低铬铁素体不锈钢于930℃保温3 min奥氏体化,然后在不同温度的盐浴中淬火至20、150、200、225、250、275和300℃,再于500℃保温1 min配分处理,水冷至室温,以研究中断淬火的温度对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淬火-配分处理... 将低铬铁素体不锈钢于930℃保温3 min奥氏体化,然后在不同温度的盐浴中淬火至20、150、200、225、250、275和300℃,再于500℃保温1 min配分处理,水冷至室温,以研究中断淬火的温度对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淬火-配分处理后,钢的组织由铁素体、马氏体和少量残留奥氏体组成,马氏体处于铁素体边界,尺寸为数微米至数十微米。中断淬火冷却的温度对钢的显微组织影响不大,但对残留奥氏体含量有一定影响;在200~250℃中断淬火的钢残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最高,约5%;随着中断淬火冷却温度的升高,钢的抗拉强度从824 MPa降低至780 MPa,后又升高至812 MPa,而断后伸长率从16.5%升高至20.5%,后又下降至17.6%。从改善塑性的角度考虑,低铬铁素体不锈钢淬火-配分处理的最佳中断淬火冷却温度为200~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淬火-配分 中断淬火 残留奥氏体 马氏体 不锈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效处理对SUS445J2铁素体不锈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邹勇 李建春 王立新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9-151,156,共4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两种手段并通过拉伸实验,研究了SUS445J2铁素体不锈钢经700~950℃时效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时效后主要析出了Laves相和(Nb,Ti)C两种析出物;随着时效温度的不同,析出物数量和尺寸发生了不同的...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两种手段并通过拉伸实验,研究了SUS445J2铁素体不锈钢经700~950℃时效后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时效后主要析出了Laves相和(Nb,Ti)C两种析出物;随着时效温度的不同,析出物数量和尺寸发生了不同的变化。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伸长率则先降低后增加。当时效温度为800℃时,因沉淀强化使得抗拉硬度达到最大值,伸长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不锈钢 时效 析出相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素体耐热不锈钢0.1C-18Cr-1Al-1Si铸造合金析出相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阳 张威 +1 位作者 王琦 曾莉 《铸造技术》 CAS 2019年第6期540-543,共4页
采用相图计算、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铁素体耐热不锈钢0.1C-18Cr-1Al-1Si铸造合金析出相种类、析出规律和形貌。结果表明:0.1C-18Cr-1Al-1Si在平衡状态下平衡相由铁素体相、α-Cr相、AlN相、M7C3相、M23C6相等组成;随着温度... 采用相图计算、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铁素体耐热不锈钢0.1C-18Cr-1Al-1Si铸造合金析出相种类、析出规律和形貌。结果表明:0.1C-18Cr-1Al-1Si在平衡状态下平衡相由铁素体相、α-Cr相、AlN相、M7C3相、M23C6相等组成;随着温度降低,M23C6相中C含量先升高后降低,Fe含量逐渐降低,Cr含量逐渐升高;M23C6相具有复杂面心结构,M7C3晶体结构为正交结构;AlN为密排六方结构,密排面为(0001),密排面的面间距d=0.476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耐热不锈钢 析出相 相图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效处理对05Cr17Ni4Cu4Nb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力学性能及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卫争艳 徐梅 谭国华 《特殊钢》 2021年第5期85-88,共4页
试验研究了1040℃固溶的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05Cr17Ni4Cu4Nb在480~620 ℃时效5 h的组织,强度和硬度。结果表明,随时效温度升高,马氏体基体逐渐分解,碳化物析出而降低;在时效处理过程中,随时效温度升高,富Cu相最初以球形析出,逐渐发展... 试验研究了1040℃固溶的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05Cr17Ni4Cu4Nb在480~620 ℃时效5 h的组织,强度和硬度。结果表明,随时效温度升高,马氏体基体逐渐分解,碳化物析出而降低;在时效处理过程中,随时效温度升高,富Cu相最初以球形析出,逐渐发展成椭圆形及杆状,尺寸增大,与基体共格界面消失,强化效果减弱;05Cr17Ni4Cu4Nb钢经1 040℃固溶,480℃5 h时效后,其HRC硬度值44.3,满足钢材HRC硬度值43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淀硬化马氏体不锈钢05Cr17Ni4Cu4Nb 时效处理 富Cu相 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氏体不锈钢中微量元素致焊接缺陷实例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心保 王志斌 +2 位作者 纪平 赵振铎 范光伟 《焊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1,I0012,共6页
结合在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焊接缺陷,取样进行测试及理论分析。总结了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从根本上避免此类缺陷的产生。这些焊接缺陷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陷的产生并不是焊接材料或焊接工艺参数选... 结合在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焊接缺陷,取样进行测试及理论分析。总结了缺陷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从根本上避免此类缺陷的产生。这些焊接缺陷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陷的产生并不是焊接材料或焊接工艺参数选择错误造成的,而是由于奥氏体不锈钢母材化学成分中微量元素的原因导致的。避免这类焊接缺陷产生的根本措施是母材成分中微量元素的控制及优化,而通过焊接技术难以消除这类焊接缺陷,尤其是采用不锈钢薄板的自熔化焊接工艺的情况。为了从本质上提高不锈钢的焊接性,在材料的成分设计和生产质量控制过程中就应充分考虑到焊接加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微量元素 焊接缺陷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00Cr12NiTi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志军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9-212,共4页
对10 mm厚的00Cr12NiTi不锈钢热轧态钢板在750~950℃之间进行退火试验,并通过拉伸试验机、硬度计、OM和SEM进行力学性能和硬度测定以及显微组织观察。试验结果表明:850℃以前,00Cr12NiTi不锈钢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 对10 mm厚的00Cr12NiTi不锈钢热轧态钢板在750~950℃之间进行退火试验,并通过拉伸试验机、硬度计、OM和SEM进行力学性能和硬度测定以及显微组织观察。试验结果表明:850℃以前,00Cr12NiTi不锈钢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伸长率呈增加趋势;在850℃后,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均呈现增加趋势,而伸长率呈下降趋势;表面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在800℃附近发生转折,呈现'抛物线'形态变化;在低温退火时00Cr12NiTi不锈钢铁素体基体中出现大量细小等轴晶和点状析出物;随着温度的升高铁素体晶粒发生变化,点状析出物消失;850℃后随退火温度升高奥氏体比例增加,空冷后在铁素体晶粒晶界出现大量板条状马氏体,在实现'第二相'强化的同时,也使铁素体晶粒再一次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Cr12NiTi不锈钢 退火温度 组织 性能
原文传递
升温模式对高氮不锈钢粒样中氮元素测定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吉祥 任维萍 +1 位作者 刘国锋 刘爱坤 《冶金分析》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71,共7页
粒状样品是炉前实验室测定氮含量的常用样品形态,但用于测定高氮不锈钢过程中经常出现鼓泡状熔体现象,严重影响氮含量分析准确性。实验对氧氮分析仪测定粒状高氮不锈钢样品中氮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样品脉冲熔融状况和... 粒状样品是炉前实验室测定氮含量的常用样品形态,但用于测定高氮不锈钢过程中经常出现鼓泡状熔体现象,严重影响氮含量分析准确性。实验对氧氮分析仪测定粒状高氮不锈钢样品中氮含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影响样品脉冲熔融状况和高含量氮元素测定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认为待分析样品形态、样品中气体元素总量和成分特殊性是主要的内在影响因素,而脉冲熔融升温速度的快慢是外在影响因素。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脉冲炉升温程序进行试验,提出了适用于高氮不锈钢粒状样品中氮含量测定的阶梯升温模式:用时25s,脉冲炉功率由1452W升至2176W,然后快速升温,5s内功率由2176W升至4500W。将确定的阶梯升温模式用于耐热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及高强度无磁不锈钢中氮含量的测定,与常规方法的屑状样品测定结果比较,差值小于国家标准方法的重复性限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熔融 阶梯升温 不锈钢 粒状样品 高含量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变形对含铌奥氏体不锈钢07Cr18Ni11Nb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舒玮 宋丽强 张威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9-64,共6页
采用热模拟压缩及中试热轧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热变形对含铌奥氏体不锈钢07Cr18Ni11Nb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缩变形时,试验钢再结晶程度随变形温度、变形量的升高以及变形后保温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变形温度越高、变形量越大,... 采用热模拟压缩及中试热轧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热变形对含铌奥氏体不锈钢07Cr18Ni11Nb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缩变形时,试验钢再结晶程度随变形温度、变形量的升高以及变形后保温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变形温度越高、变形量越大,发生再结晶所需的保温时间越短;保温时间越长,再结晶晶粒长大越明显;轧制变形时,热轧板1/4厚度处更容易发生再结晶,随着轧制温度和变形量的升高,1050℃轧制变形25%时可在全厚度获得完全再结晶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变形 07Cr18Ni11Nb含铌奥氏体不锈钢 再结晶
原文传递
新型易切削不锈钢TBPS中MnS夹杂相对热塑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罗刚 王辉绵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共3页
试验易切削不锈钢TBPS(/%:0.02C,0.75Si,1.50Mn,0.008 P,0.21S,19.70Cr,1.10Mo,0.11Pb,0.008Te)由真空感应炉+电渣重熔(ΦP350 mm,500 kg锭)冶炼,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试验研究900~1200℃、变形量10%~70%时电渣锭中MnS夹杂的相... 试验易切削不锈钢TBPS(/%:0.02C,0.75Si,1.50Mn,0.008 P,0.21S,19.70Cr,1.10Mo,0.11Pb,0.008Te)由真空感应炉+电渣重熔(ΦP350 mm,500 kg锭)冶炼,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试验研究900~1200℃、变形量10%~70%时电渣锭中MnS夹杂的相对热塑性。结果表明,在900~1100℃时,随着变形量的增加,MnS夹杂的相对变形指数γ变小;在1200℃,变形量对MnS央杂相对变形指数γ影响较小;且随着变形温度升高,MnS夹杂的相对变形指数γ减小,特别在1200℃,相对变形指数γ显著减小;为降低MnS延展变形以获得较好的易切削性能,TBPS宜采用高的温度和大的道次变形量进行热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切削不锈钢TBPS 硫化锰夹杂 相对热塑性 温度 变形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处理对奥氏体不锈钢07Cr18Ni11Nb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舒玮 王丽英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7-110,共4页
研究了固溶处理对奥氏体不锈钢07Cr18Ni11Nb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500、600℃高温屈服强度随固溶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500、600℃高温抗拉强度无明显变化。当固溶处理温度≤1100℃时,奥氏体晶粒尺寸基本保持不变;当固溶处理... 研究了固溶处理对奥氏体不锈钢07Cr18Ni11Nb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500、600℃高温屈服强度随固溶处理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500、600℃高温抗拉强度无明显变化。当固溶处理温度≤1100℃时,奥氏体晶粒尺寸基本保持不变;当固溶处理温度>1100℃后,奥氏体晶粒逐渐长大,固溶处理温度达到1200℃时,奥氏体晶粒尺寸可增大至100μm以上。在600℃以下进行高温拉伸试验时,奥氏体晶界仍然是决定强化效果的重要因素,晶粒尺寸越小,高温屈服强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固溶处理 高温力学性能
原文传递
时效温度对SUS444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冲击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晶晶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2,共6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时效温度对SUS444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及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US444不锈钢经850℃时效处理10 min后,室温冲击吸收能量从4.4 J提高至55 J,韧脆转变温度从20℃以上降低至-5℃。电...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时效温度对SUS444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及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US444不锈钢经850℃时效处理10 min后,室温冲击吸收能量从4.4 J提高至55 J,韧脆转变温度从20℃以上降低至-5℃。电子探针分析表明TiN相时效处理后转变为TiN、NbC和贫Nb相的三层复合结构,提高了其与基体界面的结合强度,导致实验钢冲击韧性的大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纯铁素体不锈钢 冲击韧性 电子探针 界面强度
原文传递
一种圆珠笔用易切削不锈钢组织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罗刚 王辉绵 《上海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4,共5页
通过复合添加易切削元素硫(S)、铅(Pb)和碲(Te),开发了一种适合圆珠笔加工的易切削不锈钢,对组织和性能同进口材料SF20T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中易切削相为Mn S、Pb及其与Te形成的复合夹杂物,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与进口同类产品相... 通过复合添加易切削元素硫(S)、铅(Pb)和碲(Te),开发了一种适合圆珠笔加工的易切削不锈钢,对组织和性能同进口材料SF20T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钢中易切削相为Mn S、Pb及其与Te形成的复合夹杂物,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与进口同类产品相似。经实际测试,该钢具有良好的切削加工性和书写使用性,可望替代国外同类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切削钢 夹杂物 硫化锰 圆珠笔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N夹杂物对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点蚀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南海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27,43,共7页
通过电化学试验和浸泡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点蚀坑尺寸、TiN夹杂物的微观结构以及TiN与基体的电势差和高度差,分析了TiN对试样点蚀发生和扩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试样... 通过电化学试验和浸泡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点蚀坑尺寸、TiN夹杂物的微观结构以及TiN与基体的电势差和高度差,分析了TiN对试样点蚀发生和扩展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试样的腐蚀电位和点蚀电位分别为94 mV和353 mV,点蚀坑的平均宽度和深度分别为203.6μm和114.74μm, TiN夹杂物以单个或团簇的形式存在;TiN比基体的电势高65 mV,点蚀优先在TiN与基体界面处发生,基体成为阳极发生微电偶腐蚀;由"孔内活化-孔外钝化"腐蚀电池引起的自催化过程加速了点蚀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纯铁素体不锈钢 TIN 电势差 点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