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药物涂层球囊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革铭 马洪俊 +2 位作者 李振龙 陈凌 叶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5期697-699,共3页
目的探究药物涂层球囊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的25例患者列入支架组,使用药物涂层球囊(D... 目的探究药物涂层球囊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的25例患者列入支架组,使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的25例患者列入球囊组,对比两组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的晚期管腔丢失(LLL)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1年的心脏彩超左心功能。结果两组术后1年靶病变直径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球囊组术后即刻靶病变直径、LLL低于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00%)低于支架组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与球囊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LVEDD及LVE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采用DCB治疗,能减少晚期管腔丢失,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 药物洗脱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革铭 马洪俊 +2 位作者 李振龙 陈凌 叶奎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2年第3期379-381,共3页
目的探究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患者116例,以抽签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行血... 目的探究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天津市滨海新区滨海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患者116例,以抽签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行血栓抽吸导管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行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注射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血浆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心肌肌钙蛋白(cTnI)、心电图回落变化、血小板聚集率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MP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K-MB峰值、NT-Pro BNP、cTnI、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电图回落变化情况为完全回归、部分回归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调节患者血液状态,促进心电图回落,改善心肌缺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抽吸导管 替罗非班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ASO患者血清miR-21、miR-126水平与HMGB1/TLR4信号通路活性和术后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雪松 刘一东 +2 位作者 肖永生 刘喆 张芊慧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11-15,共5页
目的 探讨股腘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21、miR-126水平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活性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介入手术的股腘型LEASO患者120例,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将股... 目的 探讨股腘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21、miR-126水平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Toll样受体4(TLR4)信号通路活性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介入手术的股腘型LEASO患者120例,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将股腘型LEASO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RF-qPCR剂检测血清miR-21、miR-126表达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股腘型LEASO患者血清miR-21、miR-126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腘型LEASO患者介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股腘型LEASO患者随访2年,术后复发率为34.17%。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血清miR-21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升高,血清miR-126表达降低(P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股腘型LEASO患者血清miR-21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呈正相关(r分别为0.660、0.649,P均<0.05),miR-126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呈负相关(r分别为-0.632、-0.641,P均<0.0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mRNA与TLR4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74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和miR-21、HMGB1 mRNA、TLR4 mRNA升高为股腘型LEASO患者介入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miR-126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股腘型LEASO患者血清miR-21高表达和miR-126低表达与HMGB1/TLR4信号通路激活有关,是股腘型LEASO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微小核糖核酸-21 微小核糖核酸-126 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李雪松 刘一东 +2 位作者 肖永生 刘喆 张芊慧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4期1513-1518,共6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和下肢静脉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9月至2023年5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DVT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进行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置管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血流动力学(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及静脉压恢复时间)、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中、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评估两组治疗前和治疗5 d后的深静脉通畅评分,计算两组深静脉通畅率,测定两组患肢与健侧不同部位周径差,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5 d后,两组静脉容积、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及静脉压恢复时间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静脉容积、静脉压恢复时间分别为(7.58±1.33)mL、(12.87±2.61)s,均高于对照组[(7.01±1.24)mL、(11.14±2.8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脉最大流出量、静脉回流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全血黏度(涵盖低、中、高切)、血浆黏度、FIB、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FIB、D-二聚体分别为(2.71±0.85)g/L、(1.32±0.36)mg/L,均低于对照组[(3.22±1.02)g/L、(1.74±0.4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全血低、中、高切黏度、血浆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深静脉通畅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为(1.47±0.43)分,低于对照组[(2.19±0.67)分],观察组深静脉通畅率为(83.32±7.69)%,高于对照组[(75.85±8.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膝下15 cm周径差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治疗后患肢与健侧股部、膝上15 cm周径差分别为(1.06±0.61)、(1.04±0.51)cm,均低于对照组[(1.48±0.89)、(1.32±0.6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膝下15 cm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Pro-UK置管溶栓治疗急性DVT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肢消肿,增加深静脉通畅率,有助于保护静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重组人尿激酶原 置管溶栓 尿激酶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程指导运动呼吸训练在稳定期Ⅱ期尘肺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彭秋凤 何静春 +1 位作者 李立宇 叶奎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33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远程指导运动呼吸训练在稳定期Ⅱ期尘肺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稳定期Ⅱ期尘肺病患者3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实现远程指导运动呼吸训练12个月,包括下肢力量锻炼、上肢力量训练、腹肌训练、柔韧性训练、全... 目的观察远程指导运动呼吸训练在稳定期Ⅱ期尘肺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稳定期Ⅱ期尘肺病患者32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通过手机微信平台实现远程指导运动呼吸训练12个月,包括下肢力量锻炼、上肢力量训练、腹肌训练、柔韧性训练、全身耐力训练等运动训练和呼吸训练等。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时的肺功能、动脉血气、呼吸功能和运动能力。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值(PEF)、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气指标包括血氧分压(PaO_(2)),呼吸功能以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量表评分表示,运动能力以6 min步行距离(6MWD)表示。结果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时的FEV1、PEF、FVC、PaO_(2)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患者治疗后12个月时的FEV1、PEF、FVC、PaO_(2)均高于治疗后6个月(P均<0.05)。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治疗后12个月时的mMRC均降低(P均<0.05)、6MWD均升高(P均<0.05);与治疗后6个月相比,患者治疗后12个月时的mMRC降低(P<0.05)、6MWD升高(P<0.05)。结论远程指导运动呼吸训练能够持续改善稳定期Ⅱ期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和呼吸功能,提升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医疗 运动训练 呼吸训练 尘肺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内皮祖细胞移植抑制大鼠肺纤维化 被引量:4
6
作者 彭秋凤 高静珍 +1 位作者 叶奎 邢爱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5,共6页
背景:大量动物实验证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是目前肺纤维化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1)构建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1的siRNA质粒,转染内皮祖细胞,分为... 背景:大量动物实验证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是目前肺纤维化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的药物作用靶点。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方法:(1)构建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1的siRNA质粒,转染内皮祖细胞,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组,Western blot检测转染第3天和第28天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2)80只Wistar大鼠(北京维通利华动物实验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分为正常对照组、肺纤维化模型组、内皮祖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组,后3组大鼠气管内分别一次性注入0.3m L博莱霉素溶液(5mg/kg)以制备大鼠肺纤维化病理模型,造模后24 h,正常对照组和肺纤维化模型组大鼠尾静脉注射20μL生理盐水,内皮祖细胞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组大鼠尾静脉注射20μL细胞浓度为3×106 L-1的内皮祖细胞悬液或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悬液;(3)移植28d后,ELISA测定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RT-PCR、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Smad-2、Smad-7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在转染后第3天和第28天,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内皮祖细胞组较肺纤维化模型组病理变化减轻,肺泡间隔厚度低,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组病理变化进一步减轻;(3)内皮祖细胞组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肺纤维化模型组降低(P <0.05),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组进一步降低,但与内皮祖细胞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4)与肺纤维化模型组相比,内皮祖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组大鼠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Smad-2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0.05),而Smad-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组上述3种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优于内皮祖细胞组(P <0.05);(5)结果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沉默内皮祖细胞移植对肺纤维化大鼠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降低Smad-2及增强Smad-7表达,发挥抑制肺纤维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内皮祖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Β1 基因沉默 Smad-2 Smad-7 干细胞 肺纤维化 内皮细胞 基因沉默 转化生长因子Β1 Smad2蛋白质 Smad7蛋白质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游离蒽醌对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郑俊杰 田伟军 +1 位作者 王金峰 叶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90-1396,共7页
背景:研究表明大黄游离蒽醌能够保护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但尚未有将其与脂肪干细胞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报道。目的:观察并探讨大黄游离蒽对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快速复苏并培养购自... 背景:研究表明大黄游离蒽醌能够保护肠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稳定,但尚未有将其与脂肪干细胞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报道。目的:观察并探讨大黄游离蒽对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快速复苏并培养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冻存鼠脂肪干细胞,随后采用MTT比色法测定脂肪干细胞的细胞存活率并行PKH-26标记。将北京维通利华动物实验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病理模型组大鼠采用肠壁穿刺逆行胰胆管注射体积分数5%牛黄胆酸钠建立急性胰腺炎病理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0.5 mL的L-DMEM完全培养液;大黄游离蒽组建模后给予大黄游离蒽醌200 mg/kg灌胃;脂肪干细胞组建模后尾静脉注射0.5 mL细胞浓度1×10~7 L^(-1)脂肪干细胞;联合治疗组建模后同时给予以上2种干预。各个实验组中所有干预治疗措施每日进行1次且连续治疗3 d。结果与结论:(1)与理模型组的大鼠相比,大黄游离蒽醌组和脂肪干细胞组大鼠血清淀粉酶活性以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降低(P <0.05),胰蛋白酶原激活肽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经过脂肪干细胞移植和大黄游离蒽醌灌胃处理联合治疗,上述3指标水平较大黄游离蒽醌组和脂肪干细胞组进一步降低(P<0.05);(2)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此2个单独治疗组大鼠胰腺组织中脂肪变性、出血、细胞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程度均有明显减轻,联合治疗组中大鼠的病理变化的缓解程度则更为明显;(3)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PKH-26标记的阳性细胞数联合治疗组最多,脂肪干细胞组次之,而在大黄游离蒽组及病理模型组则未见(P <0.05);(4)TUNEL法检测可见,与病理模型组比较,2个单独治疗组中胰腺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数明显降低,联合治疗组进一步降低(P <0.01);(5)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病理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及Smad2/3基因和蛋白表达最高,联合治疗组最低(P <0.01),而2个单独干预组均较病理模型组显著较低(P <0.05);(6)结果证实,大黄游离蒽干预联合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可以有效改善模型大鼠急性胰腺炎的血液生化指标水平;并可明显地缓解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程度和胰腺组织形态学病变以及胰腺细胞的凋亡,这可能与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移植 大鼠 急性胰腺炎 大黄游离蒽 转化生长因子β/Smad 胰腺组织 血清淀粉酶 白细胞介素6 胰蛋白酶原激活肽 凋亡 胰腺炎 干细胞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2728-2733,共6页
背景:研究表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参与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结构紊乱和功能障碍,有可能成为相关疾病治疗的新靶点。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高糖环境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 背景:研究表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参与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结构紊乱和功能障碍,有可能成为相关疾病治疗的新靶点。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对高糖环境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刺激模型组、低强度脉冲超声30,60,90m W/cm^2组。高糖刺激模型组和低强度脉冲超声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给予25 mmol/L葡萄糖高糖刺激处理24 h从而建立高糖模型;低强度脉冲超声组细胞造模后给予30,60,90 mW/cm^2低频脉冲处理,每天20 min,连续7 d。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9活性,分光光度法检测丙二醛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JNK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刺激模型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P <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 <0.01),丙二醛水平以及Caspase-3、9活性均显著提高(P <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P <0.01),JNK表达水平上调(P <0.01);②与高糖刺激模型组比较,低强度脉冲超声组细胞活力提高(P <0.01),细胞凋亡率、丙二醛水平以及Caspase-3、9活性降低(P <0.01),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P <0.01),JNK表达水平下调(P <0.01),照射强度90 mW/cm^2时以上变化最明显;③低强度脉冲超声可能通过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以及调控细胞中的JNK信号转导通路以抵抗细胞凋亡,进而抑制高糖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照射强度90 mW/cm^2时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低强度脉冲超声 高糖刺激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JN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VSD治疗糖尿病患者足部恶性黑色素瘤的护理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丽红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年第7期155-156,共2页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虽其发病率低,但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足跟为好发部位,头颈及四肢次之,以手术治疗为主^([1])。VSD负压吸引技术,是使用聚氨酯薄膜(生物半透明膜)和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VSD敷料),通...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虽其发病率低,但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足跟为好发部位,头颈及四肢次之,以手术治疗为主^([1])。VSD负压吸引技术,是使用聚氨酯薄膜(生物半透明膜)和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VSD敷料),通过创面持续负压吸引,将各种渗出物经VSD敷料中的微孔和引流管排出^([2]),它能有效地促进创面愈合。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创面不易愈合。2018年我科成功地为1例足部黑色素瘤伴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行足底黑色素瘤切除术合并VSD负压吸引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血糖 VSD负压吸引技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再生细胞通过表达PD-L1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抑制作用观察
10
作者 叶奎 彭秋凤 +2 位作者 史刚刚 曲鑫 王浩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1期5-8,共4页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再生细胞(ERC)通过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抑制作用。方法月事杯收集健康育龄期女性志愿者的月经血,利用标准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取血中单个核细胞,培养后获得ERC。将50只Wistar... 目的观察子宫内膜再生细胞(ERC)通过表达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对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抑制作用。方法月事杯收集健康育龄期女性志愿者的月经血,利用标准Ficoll密度梯度离心获取血中单个核细胞,培养后获得ERC。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PD-L1低表达ERC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均利用肠系膜上动脉结扎30 min后恢复血供的方法建立肠道IR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分离肠系膜上动脉但不结扎。建模后,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和PD-L1低表达ERC组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法,给予5 ng/mL重组人干扰素γ预刺激72 h后的ERC、普通ERC、10μg/mL抗人PD-L1抗体作用72 h后的ERC各5×10^(6)个。72 h后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肠道组织和血清标本,HE染色后评价肠道组织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肠道屏障功能指标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及炎症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假手术组、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PD-L1低表达ERC组、模型组肠道组织损伤评分分别为(0.500±0.534)、(2.000±0.535)、(2.875±0.641)、(3.750±0.463)、(4.125±0.641)分,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假手术组、PD-L1过表达ERC组、ERC治疗组、PD-L1低表达ERC组、模型组血清D-Lac、DAO、TNF-α、IL-6、IL-1β水平均依次升高,组间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ERC能够通过表达PDL1而减轻大鼠肠道IRI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肠道屏障功能损伤及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再生细胞 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肠道屏障功能 炎症反应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观察
11
作者 叶奎 刘一东 +3 位作者 窦金霞 王鹏 李雪松 肖永生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无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5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左下肢静脉曲张同时左骼静脉重度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予单纯行左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实验... 目的探讨无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5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左下肢静脉曲张同时左骼静脉重度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予单纯行左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实验组先给予单纯性左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再进行骼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比较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评分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2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为(87.20±6.4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2±7.33)分(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8.0%,显著低于实验组的92.0%(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重度骼静脉狭窄患者进行左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与骼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合,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左下肢静脉曲张 骼静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
12
作者 叶奎 刘一东 +3 位作者 窦金霞 王鹏 李雪松 肖永生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11期214-215,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综合介入治疗,例如机械性血栓碎吸、... 目的研究分析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2015年6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综合介入治疗,例如机械性血栓碎吸、静脉留置导管溶栓、支架置入及髂静脉球囊扩张等。观察患者经过综合介入治疗后,临床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综合介入治疗后,术后1周无效患者为2例,有效患者为20例,显效患者为16例,12例患者治疗效果为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术后2周,无效患者为1例,有效患者为21例,显效患者为16例,12例患者治疗效果为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术后4周,临床治疗有效率为100.0%。5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12±1.12)d,介入治疗1~2周后患者肢体肿胀及疼痛等情况均得到改善,全部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结论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合并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临床有效率较为理想,安全性高,可显著改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综合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7-H1介导的信号通路在干细胞治疗急性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叶奎 刘一东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8期179-183,共5页
急性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如白细胞黏附、钙超载、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等,导致全身炎症反应。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调节、免疫原性和自我更新、多能分化、抗炎特异性的特性。在免疫耐受中,... 急性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如白细胞黏附、钙超载、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等,导致全身炎症反应。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调节、免疫原性和自我更新、多能分化、抗炎特异性的特性。在免疫耐受中,B7-H1起着重要作用,是免疫治疗中有效的靶点,调节外周组织中的B细胞或T细胞应答,反向调节免疫应答及自身免疫疾病。间充质干细胞上调B7-H1的表达,增加抑炎因子的表达,增加免疫调节作用,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急性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间充质干细胞可增强肠组织的抗氧化能力,抗炎细胞因子,减少炎性细胞因子,B7-H1信号通路参与间充质干细胞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H1 干细胞 急性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康复运动训练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彭秋凤 何静春 叶奎 《医疗装备》 2022年第17期190-193,共4页
间质性肺疾病(ILD)属于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累及肺间质、细支气管和(或)肺泡,最终导致肺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肺康复训练治疗ILD患者能够显著改善肺功能,其中运动训练是肺康复训练的基石。针对不同症状的ILD患者,制订不... 间质性肺疾病(ILD)属于难治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累及肺间质、细支气管和(或)肺泡,最终导致肺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肺康复训练治疗ILD患者能够显著改善肺功能,其中运动训练是肺康复训练的基石。针对不同症状的ILD患者,制订不同的肺康复运动训练形式、时间、强度,并定期进行科学的督导,可持久地提高康复效果。本研究综述肺康复运动训练治疗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的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康复运动训练 间质性肺疾病 肺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芬太尼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电生理及后肢功能的影响
15
作者 李敏 杨磊 叶奎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363-371,共9页
目的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移植联合瑞芬太尼对大鼠脊髓损伤电生理的影响及后肢功能变化。方法 83只成年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的80只大鼠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①UCMSC移植组,经尾静脉泵注等体积UCMSC细胞液... 目的检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移植联合瑞芬太尼对大鼠脊髓损伤电生理的影响及后肢功能变化。方法 83只成年Wistar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的80只大鼠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①UCMSC移植组,经尾静脉泵注等体积UCMSC细胞液;②对照组,尾静脉注入培养液;③瑞芬太尼组,瑞芬太尼注射液(2 mL·kg^(-1)·h^(-1))尾静脉泵注4 h;④联合组,尾静脉注射UCMSC细胞后,经尾静脉泵注瑞芬太尼注射液(2 mL·kg^(-1)·h^(-1))持续4 h。依次于移植前及移植后1周、2周、4周、6周通过大鼠脊髓损伤(BBB)评分、改良Tarlov评分、斜板试验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移植后4周取材行荧光显微镜观测PKH-26标记的UCMSC存活及病理切片HE染色及分布情况。第4周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示踪分析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行运动诱发电位(M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分析大鼠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结果造模后,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评价联合组优于UCMSC移植组及瑞芬太尼组,UCMSC移植组和瑞芬太尼组优于对照组。瑞芬太尼组和UCMSC移植组损伤区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的结构,该脊髓空洞比较小,联合组可见较多的神经轴索样结构,未见脊髓空洞。HE染色,对照组可见脊髓组织缺失及脊髓空洞形成,无神经轴索通过。移植后4周HRP阳性神经纤维数和PKH-26阳性细胞,对照组最少,联合组最多,UCMSC移植组和瑞芬太尼组次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EP潜伏期,对照组>瑞芬太尼组与UCMSC移植组>联合组,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EP潜伏期,对照组<瑞芬太尼组与UCMSC移植组<联合组,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对脊髓损伤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UCMSC移植的同时泵注瑞芬太尼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突触的再生,改善大鼠电生理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哜血间充质干细胞(UCMSC) 瑞芬太尼 大鼠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后人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及动态变化及预测再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肖永生 杨柳 刘一东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487-1487,共1页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下肢血管性疾病,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1].ASO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失十分清楚,可能与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造成血管内...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下肢血管性疾病,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进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1].ASO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失十分清楚,可能与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等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的因素有关.介入治疗后部分患者短期内发生再狭窄,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探讨ASO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因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术后再狭窄 介入治疗后 预测因子 内皮素-1 动态变化 一氧化氮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沉默LncRNA HOXD-AS1调控miR-454-3p表达增加H460细胞放射敏感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秋凤 叶奎 +1 位作者 高静珍 邢爱民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10-611,共2页
目的探究LncRNA HOXD-AS1靶向调控miR-454-3p表达对肺癌H460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方法qRT-PCR检测HOXD-AS1、miR-454-3p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克隆实验检测细胞放射敏感性。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3、Cyclin D1、γ-H... 目的探究LncRNA HOXD-AS1靶向调控miR-454-3p表达对肺癌H460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方法qRT-PCR检测HOXD-AS1、miR-454-3p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克隆实验检测细胞放射敏感性。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Caspase-3、Cyclin D1、γ-H2AX的蛋白表达量。结果照后细胞中HOXD-AS1表达升高(P<0.05),miR-454-3p表达降低(P<0.05)。沉默HOXD-AS1促进细胞凋亡、增加放射敏感性,促进Caspase-3、γ-H2AX蛋白表达,抑制Cyclin D1表达;HOXD-AS1可靶向结合miR-454-3p并可负向调控其表达。结论沉默HOXD-AS1可靶向调控miR-454-3p促进肺癌细胞凋亡及抑制细胞存活进而提高放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HOXD-AS1基因 miR-454-3p基因 肺肿瘤细胞系 放射敏感性
原文传递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诊疗现状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奎 刘一东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9年第4期68-72,共5页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是一种高死亡率的外科急症。尽管技术进步,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没有改善,常见原因包括来自心脏来源的栓子和肠系膜动脉斑块的血栓形成。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及时诊断、液体复苏、全身抗凝和血运重建至关重要...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是一种高死亡率的外科急症。尽管技术进步,死亡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没有改善,常见原因包括来自心脏来源的栓子和肠系膜动脉斑块的血栓形成。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及时诊断、液体复苏、全身抗凝和血运重建至关重要。血运重建方式包括开放式栓子切除术或肠系膜动脉旁路术、逆行开放肠系膜上动脉支架术的综合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肠系膜上动脉闭塞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 肠系膜上动脉旁路 逆行开放肠系膜上动脉支架置入术
原文传递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天洋 叶奎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年第12期45-47,共3页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和多系统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上常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多见。DPN...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碍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和多系统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上常呈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下肢症状较多见。DPN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发病原因。其中DPN患者伴有神经性疼痛,即称为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pDPN),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三分之一。pDPN临床发病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在严格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来减轻pDPN患者症状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目前临床治疗pDPN的药物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更好地治疗pDPN提供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药物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