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港航气象业务进展
1
作者 史得道 刘彬贤 《气象科技进展》 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
天津气象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强港航气象业务能力建设,建立天津市海洋气象重点实验室,完善海上气象观测站网,开展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海洋气象监测分析技术研究,发展海气浪耦合数值预报模式和海洋气象专业数值模式,加强海上大风、海雾、强... 天津气象部门近年来不断加强港航气象业务能力建设,建立天津市海洋气象重点实验室,完善海上气象观测站网,开展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海洋气象监测分析技术研究,发展海气浪耦合数值预报模式和海洋气象专业数值模式,加强海上大风、海雾、强对流以及海洋气象影响预报技术研究,建设海洋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实现最高分辨率1 km、1 h的精细化海洋气象智能网格预报;组建天津港航气象服务中心,开展面向港口作业生产的融入式、精细化气象服务,积极拓展近海及远洋航线气象服务,提升海洋气象应急保障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 精细化气象服务 多源数据融合 港口作业 气象业务 重点实验室 远洋航线 服务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气象信息综合管理共享系统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赵玉娟 武国良 +4 位作者 袁卫华 雷鸣 朱男男 王艺 姜罕盛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1年第1期70-77,共8页
随着天津省级气象数据的急剧增加,CIMISS对其存储和管理能力不足、查询规模较大的历史数据时效较低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分布式存储技术和WebGIS技术构建了天津气象信息综合管理共享系统,实现了天津特色观测数据、预报产品... 随着天津省级气象数据的急剧增加,CIMISS对其存储和管理能力不足、查询规模较大的历史数据时效较低的问题日益突出.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分布式存储技术和WebGIS技术构建了天津气象信息综合管理共享系统,实现了天津特色观测数据、预报产品、智能预报、行业共享数据的集约管理、综合展示和统一服务,提升了天津气象大数据访问性能.文中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思路、数据流程、关键技术、主要功能及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数据 分布式存储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一次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探究
3
作者 王莹 王艳春 +2 位作者 易笑园 孙晓磊 吴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51-1466,共16页
为研究天津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分钟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发生在... 为研究天津夜间极端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成因,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分钟降水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风廓线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7月3日夜间发生在天津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发生在500 hPa无明显低值天气系统、低层也无天气尺度低空急流背景下,主要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强迫造成,具有明显的局地性、突发性、极端性。造成降水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以组织性较高的多单体风暴形式呈现,其由零散回波组织合并形成,呈现出大陆强对流型回波特征。高温高湿环境下,边界层暖式切变线的增强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配合,加之中层干冷空气入侵导致不稳定性增强,对流得以触发。初始对流形成的冷池与环境风构成清晰且不规则的出流边界,冷池强迫作用导致出流边界前侧有γ中尺度涡旋形成。夜间边界层惯性振荡导致的非地转风顺转以及逐渐形成的逆温层结,促使来自海上的东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为边界层急流,并造成0.1~2.5 km垂直风切变相应增大,低层风切变与逐渐增强的冷池之间相互作用并达到短暂平衡,因而使得出流边界前侧涡旋不断增强并自下而上发展,与涡旋相伴随的强动力辐合直接导致分钟级雨强快速增长并持续数分钟,最终导致了极端短时强降水的出现。研究结果为预测华北地区夜间局地短时强降水并探索其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短时强降水 边界层急流 对流冷池 垂直风切变 γ中尺度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2019年中心经过渤海的北上台风统计分析
4
作者 朱男男 王科 +2 位作者 胡田田 赵玉娟 孙晓磊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7,共8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自动站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统计1949—2019年中心经过渤海海域的北上台风,共计25次过程。台风强度统计结果表明44%的台风过程为热带低压,16%为热带风暴,28%为强热带风暴,12%为台风残涡。台风中... 利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自动站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统计1949—2019年中心经过渤海海域的北上台风,共计25次过程。台风强度统计结果表明44%的台风过程为热带低压,16%为热带风暴,28%为强热带风暴,12%为台风残涡。台风中心进入渤海后,48%的台风强度减弱,28%的强度不变,24%的强度增强。中心经过渤海的台风96%出现在7—8月,其中7月中下旬—8月上旬占总数的64%,8月上旬的台风数目最多,占总数的29%。北上台风中心最大风速在10~30 m/s,台风入海后平均风速减弱2 m/s。台风中心最小气压为970 hPa,中心最大气压为1 004 hPa,平均气压为992 hPa。西北路径台风中88%进入渤海后强度减弱,偏北路径台风中87.5%进入渤海后强度不变,东北路径台风中83.3%进入渤海后强度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上台风 统计分析 聚类分析 渤海 预报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台风残涡引发的天津局地暴雨中尺度对流过程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楠 杨晓君 +2 位作者 何群英 刘一玮 孙晓磊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导风资料,多普勒雷达组网资料、风廓线、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17年8月2日由北上台风残涡引起的天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过程,研究其触发条件,并探讨了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在局地对流...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云导风资料,多普勒雷达组网资料、风廓线、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17年8月2日由北上台风残涡引起的天津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过程,研究其触发条件,并探讨了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在局地对流发生前,天津中北部地面附近并没有较好的动力以及湿度条件,且存在扰动逆温,扰动温度负值区(冷垫)厚度达到50 hPa以上,较大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在东南斜升气流下,水平涡管发生扭曲,产生垂直涡度,在边界层以上正负涡度之间形成辐合线,触发条件不稳定能量释放,在天津中北部产生局地对流,对流在触发后不断发展并向西北方向移动,与其西北侧线状多单体合并,导致天津北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扰动逆温 垂直切变 涡管扭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智能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1
6
作者 孙治贵 王元胜 +1 位作者 张禄 郭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49-156,共8页
该文针对设施农业种养殖企业用户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直通式服务需求,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基于JavaEE技术框架、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云服务技术,通过多重因素关联规则学习方法,构建基于互联网气... 该文针对设施农业种养殖企业用户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直通式服务需求,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基于JavaEE技术框架、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云服务技术,通过多重因素关联规则学习方法,构建基于互联网气象数据、设施农业小气候环境数据及作物生育期等多重因素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生产管理专家知识规则,依托气象部门一体化智能网格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和未来3~7 d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开发基于互联网数据挖掘和专家知识决策技术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智能决策推送服务系统,对寒潮、大风、低温寡照、暴雪等北方主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醒,系统于2017年秋冬季在天津津南区部分农业园区推广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APP对5次强冷空气过程提前3~5 d自动研判并实时推送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和防灾减灾提醒建议,便于生产管理者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和提前采取生产管理措施,避免重大灾害损失,探索应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挖掘等信息手段开展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为研究满足设施农业互动式、个性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 预警系统 设施农业 专家决策 气象灾害 数据挖掘 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春季一次黄渤海明显海雾过程的大气海洋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史得道 黄彬 吴振玲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5-92,共8页
利用FY卫星资料、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ERA 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3月3—5日黄渤海明显海雾过程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逆温层、低层上升中层下沉的配置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水汽条件源于黄海输送,... 利用FY卫星资料、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ERA 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3月3—5日黄渤海明显海雾过程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逆温层、低层上升中层下沉的配置提供了有利的层结条件;水汽条件源于黄海输送,南到东南风将暖湿空气向北输送,然后在偏东风作用下输送入渤海;降温条件源于海气界面湍流热交换,大气向海洋输送的湍流热通量使得湿空气降温凝结,达到饱和形成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雾 水汽输送 逆温 海气温差 湍流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S的气象卫星数据地理定位精度验证 被引量:3
8
作者 孙治贵 王铁 +6 位作者 刘少杰 薛飞 赵春亮 张晔萍 李昌宝 许文波 范锦龙 《地理空间信息》 2019年第5期23-26,I0002,共5页
以天津渤海湾围海造田形成的规则人工基础设施为参照物,对长时间序列的FY-3B星250 m空间分辨率数据的几何定位精度误差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几何定位精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FY-3B星中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几何定位精度存在较大误差,... 以天津渤海湾围海造田形成的规则人工基础设施为参照物,对长时间序列的FY-3B星250 m空间分辨率数据的几何定位精度误差进行量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几何定位精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FY-3B星中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几何定位精度存在较大误差,尚未完全达到1个像元或亚像元级的精度水平。纬度方向误差明显大于经度方向误差,纬度方向的几何定位误差整体在-2~-9个像元,经度方向误差基本处于±3个像元的水平。经度方向误差随时间序列的增加,呈偏西向偏东的发展趋势;纬度方向的几何定位整体偏北,且有向北扩大的趋势。在天顶角小于30°的范围内,经度方向误差并不随天顶角的增加而变化,而纬度方向误差随天顶角增加而缩小,且变化幅度在扩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改善FY-3B星中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几何定位精度以及研究目前几何定位模型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卫星 GPS 几何纠正 误差分析 检验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沿海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环境条件及结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靳振华 易笑园 +2 位作者 孙晓磊 刘一玮 李钢 《暴雨灾害》 2019年第6期606-614,共9页
2016年7月24日下午,天津大港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最大雨强为95.0 mm·h-1,突破了当地近10 a以来的极值。利用逐分钟加密自动站、探空、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多种观测资料,对造成此次短时强降水超级单体雷暴的生成环境及结构进行了定... 2016年7月24日下午,天津大港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最大雨强为95.0 mm·h-1,突破了当地近10 a以来的极值。利用逐分钟加密自动站、探空、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多种观测资料,对造成此次短时强降水超级单体雷暴的生成环境及结构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超级单体的演变过程为,地面辐合线触发了雷暴生成,雷暴形成的冷池出流边界触发新雷暴生成,新雷暴不断合并、发展、加强为超级单体。(2)极端强降水发生之前3 h,来自渤海的海风具有冷湿性质,它起到"冷垫"和输送水汽的作用。(3)超级单体表现为高质心发展,其强回波核由低到高向右侧偏移,有界弱回波区、后侧入流缺口及悬垂结构明显,弱中气旋维持4个体扫,且旋转速度为16 m·s-1,核区直径为40 km,伸展高度为13 km,始终处在强降水的包裹中。雷达回波参数V50(反射率大于等于50 dBz的体积)达到最大值之前,回波变率参数FV50(50 dBz回波体积6 min的变化)出现了"突降",这对单体即将发展有预警意义。(4) 6 min内强降水量与低层水汽密度垂直递减率、单体有效厚度和有效面积有较好的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超级单体 地面辐合线 冷池 回波参数 水汽垂直递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发“6.25”天津极端雷暴大风的超级单体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晓磊 王科 +3 位作者 左涛 刘德昊 易笑园 林晓萌 《暴雨灾害》 2023年第3期312-323,共12页
2020年6月25日天津地区发生一次极端雷暴大风过程(简称“6.25”大风过程),利用加密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VDRAS(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分析场等数据,对引发“6.25”大风过程的超级单体与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 2020年6月25日天津地区发生一次极端雷暴大风过程(简称“6.25”大风过程),利用加密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VDRAS(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分析场等数据,对引发“6.25”大风过程的超级单体与中尺度对流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前倾槽与低层的暖湿气流叠加形成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以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大风发生前超级单体回波形态由钩状转为弓形、对流系统前侧扰动温度梯度增大、冷池出流与环境风场形成的中尺度辐合中心与天津东南侧局地辐合区汇合,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加强和维持;0-3km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促进西青站垂直涡度不断增长,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风暴后侧3km高度处入流气流与风暴内部的下沉气流合并有效增强了气流下沉速度,有利于雷暴大风的形成;中层径向辐合加强、中气旋直径减小,V40up6(即6 km以上大于40dBz的强回波总体积)及V40down6(即6km以下大于40dBz的强回波总体积)指标的变化比西青站极端大风出现时间提前近30min,具有一定预报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单体 弓状回波 极端大风 垂直风切变 垂直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ocal Loss改进的GBDT模型对天津强对流灾害的预报 被引量:4
11
作者 路志英 汪永清 +1 位作者 孙晓磊 贾惠珍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37,50,共5页
强对流灾害是气象研究的重点,不准确的强对流灾害天气预报往往给人们的安全以及社会经济造成影响。该文利用天津2006-201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地面物理场数据,筛选出强对流灾害性天气过程,对天津强对流灾害天气进行研究。首先对地面... 强对流灾害是气象研究的重点,不准确的强对流灾害天气预报往往给人们的安全以及社会经济造成影响。该文利用天津2006-2018年的地面气象观测站点的地面物理场数据,筛选出强对流灾害性天气过程,对天津强对流灾害天气进行研究。首先对地面站点获取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降维,然后构建基于Focal Loss改进的GBDT模型,最后通过五折交叉验证的方式进行训练与测试。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强对流灾害天气预报的命中率、误警率和临界成功指数上都有较好的表现,可为天津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提供有效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灾害 主成分分析 Focal Loss GBDT模型 交叉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一次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事件的成因分析
12
作者 易笑园 陈宏 +4 位作者 张庆 孙晓磊 胡潮 刘一玮 胡田田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2021年9月4日早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滨海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达224.2 mm,最大小时雨强为110.9 mm·h^(-1),均打破当地建站以来的历史纪录。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 2021年9月4日早晨,渤海湾西岸的天津滨海新区出现短时强降水,过程累计降雨量达224.2 mm,最大小时雨强为110.9 mm·h^(-1),均打破当地建站以来的历史纪录。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该事件成因及其与海陆环境的关系,探讨对流系统新生、组织化机制以及水汽输送特征等。结果表明:(1)对流单体在海岸线海水一侧新生后西移登陆,经多次与后向新生对流单体合并加强,最终发展为具有中γ尺度涡旋且位于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前端的强降水系统。(2)对流单体新生地点与两条地面辐合线的相交点对应。一条南北向的风速辐合线位于海上,与水陆表面摩擦系数差异有关;另一条东西向的风向辐合线位于陆地,由东北残余冷空气与原有偏南风相遇而成。(3)由于清晨海面湿度比陆地大,湿空气被向岸偏东气流从渤海湾带到西岸,为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提供热力条件;而850 hPa持续存在暖性切变线,为多个对流系统线状组织排列提供了动力支持;值得关注的是,浅层残余弱冷空气在925 hPa造成明显的中尺度锋生。(4)次级垂直环流促进周围水汽汇集和垂直向上输送加强,而水汽垂直递减率的大小(水汽垂直辐合)对小时雨强有指示意义。分钟雨强很可能与中γ尺度涡旋有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向岸急流 触发维持 水汽垂直输送及递减率 中γ尺度涡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冰时空分布特征和大气环流对渤海海冰的强迫作用
13
作者 郭玉娣 王铁 +1 位作者 程善俊 左涛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2-249,共8页
海冰灾害是渤海冬季的主要海洋灾害,对石油开采、海上运输和海洋渔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对海冰的生消变化监测和预测尤其重要。利用2001—2020年MODIS数据、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观测站数据,经卫星资料反演得到日尺度渤海海冰面积,统... 海冰灾害是渤海冬季的主要海洋灾害,对石油开采、海上运输和海洋渔业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对海冰的生消变化监测和预测尤其重要。利用2001—2020年MODIS数据、再分析格点资料和气象观测站数据,经卫星资料反演得到日尺度渤海海冰面积,统计分析渤海海冰面积的年际变化特征和不同冰情年在初冰期、盛冰期和消融期的变化特征,利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冰偏重冰年和轻冰年的大气环流差异。结果表明:20 a间渤海海冰冰情等级越高,平均冰期越长,海冰面积经历了“少-多-少”的变化过程,海冰面积与积温变化趋势相反;年内海冰生消过程为单峰型和多峰型,多峰型年冰期和大面积冰封时间更长;渤海海冰初冰期集中分布在辽东湾,偏重冰年比轻冰年海冰面积多一倍,盛冰期3个海湾基本能覆盖到海冰,偏重冰年全部覆盖,消融期海冰仍以辽东湾为主,呈“东北—西南”向分布;偏重冰年较轻冰年的大气环流形势更有利于海冰生成,贝加尔湖至我国东北一线高空槽后冷空气更强,温度更低。渤海冬季海冰冰情与500 hPa位势高度有较强的负相关性,500 hPa位势高度的强弱决定了渤海海冰的冰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冰 海冰面积 冰情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JRA55、ERA5大气驱动场和潮汐对黑潮热输送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尹路婷 孙晓磊 +2 位作者 张宇 于杰 樊嘉璐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52,共9页
利用妈祖·海流海洋数值模式(MaCOM)构建了一个水平分辨率为1/48°的西太平洋数值模拟系统,使用该系统开展了3个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有无潮汐、更换大气驱动场对黑潮流系上7个关键断面热输送数值模拟能力的影响。分析结... 利用妈祖·海流海洋数值模式(MaCOM)构建了一个水平分辨率为1/48°的西太平洋数值模拟系统,使用该系统开展了3个数值模拟敏感性试验,分析了有无潮汐、更换大气驱动场对黑潮流系上7个关键断面热输送数值模拟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潮汐对于黑潮热输运的影响力约是更换大气强迫场的两倍。台风对所经过的黑潮断面热输运能力有显著的影响,但仅局限于中心附近海域和台风经过期间,未发现类似近惯性振荡波在时空上的延续。在高纬和浅海区域,体积输运的演变规律和热输运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热输运的季节变化略平缓。MaCOM模拟的黑潮主流热输运年均值与季节变化趋势和再分析数据以及前人的研究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台风 数值模拟 热输送 妈祖·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1年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左涛 王科 +1 位作者 孙晓磊 王亚男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2期86-95,共10页
选用自动气象站、ADTD闪电定位和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统计2018—2021年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的强度、时空分布和天气类型,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大范围雷暴大风发生前的物理量参数特征和参考阈值。结果表明:... 选用自动气象站、ADTD闪电定位和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统计2018—2021年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的强度、时空分布和天气类型,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大范围雷暴大风发生前的物理量参数特征和参考阈值。结果表明:渤海中西部海域雷暴大风风速主要为8~9级,渤海西部和南部近岸海区为发生频次最多的区域,最多月份为6—7月,最多时段为前半夜。持续4 h及以上的雷暴大风过程中,大范围雷暴大风过程占比为86%。导致雷暴大风发生的500 hPa天气系统为冷涡型(46%)、高空槽型(37%)、副热带高压边缘型(12%)和西北气流型(5%)。大范围雷暴大风发生前对流层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应用物理量参数阈值进行预报时,需考虑天气系统和季节气候特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类型 雷暴大风 物理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渤海海域16个石油平台站风速资料的初步质量检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司鹏 梁冬坡 +1 位作者 朱男男 罗传军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3-49,共7页
对天津建设的16个石油平台站2017年2-10月的2 min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的逐时资料进行了质量检测。其方法包括气候学界限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持续性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以及质量控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有87.5%的... 对天津建设的16个石油平台站2017年2-10月的2 min平均风速和极大风速的逐时资料进行了质量检测。其方法包括气候学界限值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持续性检查、时间一致性检查、空间一致性检查以及质量控制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有87.5%的石油平台站风速观测资料质量较好,能够为海洋气象预报、风能资源评估等提供宝贵的基础支撑。与此同时,由于石油平台上油烟较大、海上高湿、高盐等环境因素影响导致了12.5%的平台站风速资料质量较差,造成其大量时间段的资料不能被直接使用。从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与地面观测资料一样,在使用海洋气象资料之前应进行系统的质量控制,只有清楚并解决海洋气象资料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才能保证业务应用、研究分析以及资料统计与加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海域 2 min平均风速 极大风速 质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nvLSTM的改进雷达回波外推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玉娟 李宗飞 +4 位作者 陈凯华 王彦 朱男男 李祥海 姜罕盛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3年第9期166-173,共8页
海上大风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是导致海洋气象灾害的主要因素;雷达观测数据是临近预报主要参考数据之一,准确的雷达外推数据对于提升海上强对流大风临近预报能力极为关键;面向海上大风预报需求和大风天气雷达回波特征,从输入数据格式和损... 海上大风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是导致海洋气象灾害的主要因素;雷达观测数据是临近预报主要参考数据之一,准确的雷达外推数据对于提升海上强对流大风临近预报能力极为关键;面向海上大风预报需求和大风天气雷达回波特征,从输入数据格式和损失函数两方面对ConvLSTM进行改进,在损失函数中增加观测真实值作为系数提高强回波影响,构建了基于自编码的ConvLSTM网络,利用4年的沧州历史雷达回波数据对其进行训练,得到了可基于历史1 h雷达数据预测未来1 h雷达回波的雷达回波外推模型;测试集及个例检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在强回波预测方面具备更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强对流天气 海上大风 雷达回波外推 自编码 Conv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绥中36号海上石油平台站业务化评估及其风速资料的质量检测 被引量:1
18
作者 司鹏 朱男男 +1 位作者 苏杭 梁冬坡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6,共10页
选取海上A平台54646为参考站,通过差值对比、趋势对比以及风向相符率对绥中36号石油平台站54553运行以来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此为例来说明天津建设的环渤海海域石油平台站的业务化评估过程。采用气候学界限值、内部一致性、持续性... 选取海上A平台54646为参考站,通过差值对比、趋势对比以及风向相符率对绥中36号石油平台站54553运行以来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以此为例来说明天津建设的环渤海海域石油平台站的业务化评估过程。采用气候学界限值、内部一致性、持续性、时间一致性及空间一致性等检查方法对该站2017年定时2 min风速和极大风速数据进行了初步质量检测,并且还通过环渤海地区2017年冬半年的较强冷空气过程,对该站观测到的风速数据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54553站观测的各气象要素值表现合理,具有一定的局地天气气候代表性,能够投入海洋气象预报、近海风能资源评估等业务使用。同时,该站观测的风速资料质量相对较好,为环渤海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增添了新的数据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平台站 业务化评估 观测的风速资料 质量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云团移动速度对风云四号A星降水反演误差的影响
19
作者 谢涛 田昊 +1 位作者 刘彬贤 赵立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1-803,共13页
针对FY-4A卫星降水反演产品GPM-SCaMPR中的误差,提出台风区域降水云团移动速度的计算方法并用于误差改进,以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ission,GPM)的IMERG(the 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降水产品... 针对FY-4A卫星降水反演产品GPM-SCaMPR中的误差,提出台风区域降水云团移动速度的计算方法并用于误差改进,以全球降水观测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ission,GPM)的IMERG(the 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降水产品为参照、以台风"罗莎"、"利奇马"和"白鹿"降水反演为例进行误差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其误差随降水云团移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降水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在台风成熟阶段比其他阶段大20%左右,在衰亡阶段最小。采用GPM/IMERG降水产品作校准数据,对3个台风初期、成熟和衰亡阶段的降水反演结果进行误差订正,台风"罗莎"初期、成熟及衰亡阶段订正后的降水率RMSE由5.81、7.07、5.51 mm·h^(-1)减小到5.54、6.16、5.27 mm·h^(-1)(分别减小0.27、0.91、0.24 mm·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FY-4A 降水反演误差 降水云团移动速度 误差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西部雷雨大风统计特征及对流参数指标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亚男 刘一玮 易笑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5-335,共11页
使用2011—2016年5—9月渤海西部7个海岛、平台、浮标站加密资料等,对渤海西部雷雨大风统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西部雷雨大风以8~9级为主,主要发生在渤海西部偏南海区;6月发生最多,其次是7月,5月最少,其中,6月过程主要发生在19... 使用2011—2016年5—9月渤海西部7个海岛、平台、浮标站加密资料等,对渤海西部雷雨大风统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西部雷雨大风以8~9级为主,主要发生在渤海西部偏南海区;6月发生最多,其次是7月,5月最少,其中,6月过程主要发生在19—23时,同时,高空冷涡影响过程是低槽影响过程次数的两倍,且以带状回波影响最多,占68.8%;大风发生前6~12 h,渤海西部比上游陆地站温度每经度低6℃,而在大风发生前1~2 h,比上游沿岸温度每经度高4℃以上,气压每经度低2 hPa;同时,使用订正探空资料分析渤海西部雷雨大风发生前对流参数指标及其参考阈值,结果表明:抬升指数、大风指数、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和0~3 km垂直风切变在渤海西部相对华北陆地更明显,分别给出渤海西部6—9月逐月以及高空冷涡和高空低槽背景下的抬升指数、大风指数、最佳对流有效位能和0~3 km垂直风切变参考阈值,为渤海西部雷雨大风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西部 雷雨大风 天气型 回波特征 订正探空 对流参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