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6
1
作者 孙长城 王春方 +3 位作者 丁晓晶 郭丹 韩雪敏 杜金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2-1167,共6页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增加了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除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外,治疗组增加了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照组增加了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共治疗4周,5次/周,每次30min。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采用完成ReoGo上肢康复机器人任务难度得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法、Brunnstrom分期评定(上肢和手)、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对两组患者进行综合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ReoGo得分、MBI评分、Brunnstrom分期、F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周后治疗组ReoGo得分、MBI评分和Brunnstrom上肢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Brunnstrom手和F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康复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电针刺激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力平 向珩 +5 位作者 肖娜 周石 曹龙军 王文龙 张建琦 田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08-812,共5页
目的:在SD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应用穴位电针刺激健侧肢体,评价健侧肢体的康复效果,探讨其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造模,将30只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健肢治疗组(HT)、患肢治疗组(DT)... 目的:在SD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应用穴位电针刺激健侧肢体,评价健侧肢体的康复效果,探讨其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造模,将30只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健肢治疗组(HT)、患肢治疗组(DT)、模型非治疗组(MC),并另设假手术对照组(OC),每组10只,共40只。术后24h开始电针刺激穴位曲池、内关、足三里、下巨虚,采用"巨刺法",左右交叉行刺。治疗电流强度3mA,疏密波10Hz,50Hz/5s,10s。15min/次,1次/d,7d/周。分别在治疗第3d、7d、14d和21d进行神经行为学的评价。治疗21d后,冰生理盐水灌注取脑、切片、TTC染色,IPP分析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①神经行为学(mNSS)评价:电针刺激治疗3d时,HT组mNSS评分低于MC组(P<0.05);治疗7d和14d时,HT、DT组更显著低于MC组(P<0.01),HT组显著低于DT组(P<0.01);21d治疗后,HT组和DT组评分均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显著低于MC组(P<0.01),HT组与DT组之间没有差异(P>0.05)。②脑梗死体积:HT和DT组脑梗死体积均低于MC组(P<0.05),而且HT组与DT组比较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脑卒中后超早期健肢电针治疗较患肢治疗能够更早地促进MCA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患侧脑梗死体积,是一种有效的早期康复介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单侧肢体 巨刺 交叉迁移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诱导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周鹏 刘静 +4 位作者 王春方 孙畅 王学民 杜金刚 明东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33-1238,共6页
探索了磁诱导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的影响,设计了磁场诱导大脑自发脑电的实验方法,通过极低频(16 Hz)、低强度(20 m T)脉冲磁场作用于8位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脑区,同时采集静息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Jebsen-Taylor手功能测... 探索了磁诱导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的影响,设计了磁场诱导大脑自发脑电的实验方法,通过极低频(16 Hz)、低强度(20 m T)脉冲磁场作用于8位脑卒中患者的患侧脑区,同时采集静息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利用Jebsen-Taylor手功能测试(JTT)和结合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定康复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磁诱导后量表评分显著升高,脑电高频段能量在运动皮层处有所增加。研究表明,磁诱导技术对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有积极影响,可与传统康复疗法相结合在神经康复中起到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磁诱导 运动康复 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相关皮质电位在运动康复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明东 顾斌 +6 位作者 蒋晟龙 刘爽 王坤 孟佳圆 杜金刚 王春方 杨佳佳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5-433,共9页
大脑在想象或执行身体运动时产生的运动相关皮质电位(MRCPs)因富含大量运动信息、有较严格的锁时和锁相特征而有利于揭示人体运动神经机制、指导运动康复训练以及疗效评价,故受到运动康复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尤其近年随着基于脑电(EEG)... 大脑在想象或执行身体运动时产生的运动相关皮质电位(MRCPs)因富含大量运动信息、有较严格的锁时和锁相特征而有利于揭示人体运动神经机制、指导运动康复训练以及疗效评价,故受到运动康复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尤其近年随着基于脑电(EEG)的脑-机接口(BCI)技术在康复领域应用的快速发展,利用MRCPs提取大脑运动信息特征逐渐成为运动康复型BCI的研究热点.本文介绍了MRCPs信号的3个时段分量特点及与之对应的皮质激活区,并从运动意图检测、运动参数识别、运动神经机制探索和康复训练效果评价4个方面综述了将MRCPs信号检测和特征解码用于运动康复领域的研究现状,总结归纳了存在问题并分析了未来MRCPs在康复医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笔者认为融合MRCPs与其他运动特征信息用于指导运动康复训练实践应是未来运动康复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相关皮质电位 运动意图 运动康复 想象运动 脑-机接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偏瘫侧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勇军 陈素莲 +3 位作者 王莹莹 陈金 王静 杜金刚 《中国康复》 2015年第6期420-421,共2页
目的:观察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进行常规作业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等速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和Brunnstrom分级... 目的:观察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2组均进行常规作业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等速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和Brunnstrom分级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肢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达Ⅲ期及以上者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等速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可作为偏瘫患者上肢训练的有效方法,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帮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上肢功能 等速训练 作业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电刺激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汪丽丽 张颖 +3 位作者 王春方 孙长城 李萌 刘晓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2年第2期163-168,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脑机接口的电刺激训练联合常规康复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脑电信号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15岁;体质量指数2... 目的探究基于脑机接口的电刺激训练联合常规康复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脑电信号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8.15岁;体质量指数20.06~28.9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73 kg/m^(2);病程0.2~3.0个月,平均病程1.49个月;糖尿病13例;偏瘫左侧24例,右侧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研究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基于脑机接口的电刺激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定量表(WMF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患者进行脑电图的检测,提取脑电信号α波绝对功率值,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ARAT评分和MBI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FMA-UE:研究组(16.45±3.43)分vs(39.90±4.44)分,对照组(17.15±3.83)分vs(36.20±6.21)分;WMFT:研究组(14.05±3.05)分vs(31.85±7.06)分,对照组(13.25±3.92)分vs(26.40±7.01)分;ARAT:研究组(4.50±2.69)分vs(17.40±5.73)分,对照组(4.95±2.42)分vs(12.45±4.54)分;MBI:研究组(47.25±8.33)分vs(71.30±2.92)分,对照组(46.05±10.58)分vs(69.35±4.13)分。P<0.01];且研究组FMA-UE评分、WMFT评分和ARAT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B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FP1、FP2、AF4、C1、C3、CZ、C4、P3、CP1、CP2、CP3导联α波绝对功率值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患者脑电图FP1、FP2、AF4、C1、C3、CZ、C4、P3、CP1、CP2、CP3导联的α波绝对功率值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各导联α波绝对功率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基于脑机接口的电刺激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能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大脑电信号有相应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脑机接口 脑电图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及脑功能的研究
7
作者 侯思言 汪丽丽 王春方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1期643-648,共6页
目的:探究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MI-BCI)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及脑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 目的:探究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MI-BCI)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及脑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研究组进行MI-BCI治疗。治疗前、中(治疗2周后)、后(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Wolf运动功能评定量表(WMFT)评价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并对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通过运动相关脑区α节律绝对功率值评价患者脑功能可塑性,探究脑电指标与上肢康复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前,2组FMA-UE、WMFT评分、各导联α节律功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中,2组FMA-UE、WMFT评分和研究组的α节律功率值均高于治疗前(P<0.01,0.05),2组FMA-U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WMF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部分导联(C4、FC1、FC2、FC4)功率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MA-UE、WMFT评分及α节律功率值均高于治疗前(P<0.05,0.01),2组FMA-UE、WMFT评分及研究组α节律功率值均高于治疗中(P<0.05),研究组FMA-UE、WMFT评分及α节律功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对照组α节律功率值与治疗前及治疗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α节律律功率值与康复量表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与常规神经肌肉电刺激相比,基于MI-BCI的电刺激训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电α节律,且上肢功能评分与运动相关脑区脑电α节律绝对功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运动想象 脑机接口 脑电图 脑功能 Α节律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对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赵欣桐 郑羿婕 +3 位作者 张亚茹 张群 张颖 王春方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第35期104-108,共5页
目的 探究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对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进行康复治疗,30 min/次,每周6次,治疗4... 目的 探究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对下肢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6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依据《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完全版)》进行康复治疗,30 min/次,每周6次,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空间步态对称率(SGS)、时间步态对称率(TG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测试执行时间(TTE);分析下肢功能、步态及平衡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55例脑卒中患者完成了本研究。治疗后,FMA-LE评分、步速、BBS评分高于治疗前,TUGT、TTE短于治疗前,SGS、TGS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BBS评分与FMA-LE评分、步速呈正相关(r>0,P<0.01),与TUGT呈负相关(r<0,P<0.01);TTE与步速呈负相关(r<0,P<0.05)。BBS评分变化与FMA-LE评分变化呈正相关(r>0,P<0.01),与TUGT变化呈负相关(r<0,P<0.01);TTE变化与FMA-LE评分、步速变化呈负相关(r<0,P<0.05),与TUGT、SGS变化呈正相关(r>0,P<0.05)。治疗前BBS评分与TUGT变化呈正相关(r>0,P<0.05);治疗前TTE与FMA-LE评分变化呈正相关(r>0,P<0.01),与SGS变化呈负相关(r<0,P<0.01)。结论 脑卒中早期平衡功能受损与下肢功能、步速受损有关,且平衡功能的改善与下肢功能、步速、步态空间对称性的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功能障碍 平衡 步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王勇军 何佳 +3 位作者 孙长城 张义敏 杜金刚 赵建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51-753,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30例、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各组治疗前、结束后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量表组内...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与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抑郁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30例、针刺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各组治疗前、结束后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结果:各组治疗后汉密尔顿量表组内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及针刺组治疗后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电刺激组与针刺组治疗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针刺治疗均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较为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针刺 脑卒中后抑郁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定向相干性(PDC)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脑网络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春方 孙长城 +8 位作者 张希 王勇军 綦宏志 何峰 赵欣 张颖 万柏坤 杜金刚 明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5-391,共7页
探究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脑网络异常。采集PSD患者及其对照组(卒中后无抑郁症(PSND)患者及健康人(CONT))各10例16导联静息态脑电信号进行偏定向相干性(PDC)分析,利用单尾单样本t检验构建这3类人群的平均脑网络图,并对所得脑网络进... 探究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患者脑网络异常。采集PSD患者及其对照组(卒中后无抑郁症(PSND)患者及健康人(CONT))各10例16导联静息态脑电信号进行偏定向相干性(PDC)分析,利用单尾单样本t检验构建这3类人群的平均脑网络图,并对所得脑网络进行基于图论的拓扑参数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统计学检验(P<0.05),当PDC阈值取0.2时,三类人群平均脑网络节点度、平均集群系数及中介中心度参数差异最明显。具体表现为脑卒中患者相对健康人出现了优势半球(左半球)信息流入的减弱,PSD患者相对PSND患者在与"情绪"相关的左额叶及左颞叶信息流出减弱。PSD患者相对CONT及PSND人群平均集群系数分别下降2.4%及1.8%,脑网络集团化程度减弱;网络核心节点个数分别增大2.2倍及1.6倍,且核心节点有所转移,枢纽节点核心地位下降。受脑卒中和抑郁情绪的影响,PSD患者的脑网络发生了异常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 脑电(EEG) 偏定向相干性(PDC) 脑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电信号长时程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春方 孙长城 +1 位作者 明东 杜金刚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61-1367,共7页
为调查单侧半球损伤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电宽频振荡的长时程相关特性,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这一可量化反映脑电信号长时程相关性的方法,研究了1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例左半球受损,10例右半球受损),22例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12例左半球受... 为调查单侧半球损伤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电宽频振荡的长时程相关特性,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这一可量化反映脑电信号长时程相关性的方法,研究了18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8例左半球受损,10例右半球受损),22例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12例左半球受损,10例右半球受损)宽频带(0.6~46 Hz)脑电信号在0.2~3 s时间尺度下的长时程相关特性。研究发现,虽然左半球受损抑郁患者较右半球受损患者抑郁情况更为严重,但是仅有右半球受损抑郁患者脑电信号长时程相关性在抑郁相关的脑区有显著性减弱,这暗示了不同半球受损脑卒中患者PSD发生的机制不同,PSD与脑卒中受损部位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受损半球 脑电 长时程相关性 去趋势波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上肢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可塑性影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金 敖丽娟 +1 位作者 杨菲菲 李咏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90-995,共6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训练上肢对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可塑性的可能作用。方法:对5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及5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实验组)进行6周的计算机辅助训练,每周训练5次,在训练前、训练后分别在受试者屈伸左右腕关节时进行功能磁...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训练上肢对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可塑性的可能作用。方法:对5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及5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实验组)进行6周的计算机辅助训练,每周训练5次,在训练前、训练后分别在受试者屈伸左右腕关节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并对实验组进行Fulg-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运动左侧腕关节时,激活脑区主要在左额中央前回(同侧的感觉运动皮质区);治疗后,运动左侧腕关节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激活脑区在同侧感觉运动皮质区,但激活强度及体素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治疗前,运动右腕关节时,两者的激活脑区的部位相似,均在对侧的SMC区及同侧的小脑,但激活强度和体素较对照组小;治疗后,运动右腕关节时,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计算机辅助训练可诱导出大脑皮质功能区的重组与代偿,使其趋向正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计算机辅助训练 功能磁共振 康复 神经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在计算机辅助的上肢功能训练治疗脑梗死上肢偏瘫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金 敖丽娟 +1 位作者 杨菲菲 李咏梅 《中国康复》 2016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训练上肢对脑可塑性的可能作用。方法: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10例,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训练,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lg-Meyer上肢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及患者...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训练上肢对脑可塑性的可能作用。方法: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10例,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训练,治疗前后采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Fulg-Meyer上肢评定(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及患者屈伸腕关节时进行功能核磁共振扫描(fMRI)。结果:治疗6周后,10例患侧的上肢功能评定FTHUE-HK、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后患侧上肢功能评定变化明显提高(P<0.05)。fMRI扫描示:患者健侧手运动脑功能激活区主要位于对侧初级运动皮质区(SMC)及同侧小脑,患者健手在康复训练后脑激活区增多,包括对侧SMC区及同侧小脑、部分边缘系统;患者治疗前患侧手运动激活区分布广泛,而对侧SMC激活减少,同侧SMC激活增多,另主要还见辅助运动区激活增多;治疗后可见双侧SMC及辅助运动区激活,对侧SMC激活较治疗前增多,另主要还见对侧顶上小叶激活增多。结论:计算机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诱发大脑皮质功能重塑是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 计算机训练 功能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腾、低频脉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佟帆 杜金刚 《天津中医药》 CAS 2013年第6期373-374,共2页
温腾疗法是笔者独立研制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性疏通经络而起到散寒止痛、行气、活血化瘀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指因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损伤、积累性劳损,导... 温腾疗法是笔者独立研制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利用中药的药性疏通经络而起到散寒止痛、行气、活血化瘀作用。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指因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损伤、积累性劳损,导致腰椎间盘纤维环或软骨板破裂,髓核突出到椎管、椎间孔或椎体内,刺激或压迫硬膜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以腰腿痛、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临床综合征。笔者采取温腾方法配合低频脉冲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腾 低频脉冲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卒中后抑郁早期筛查分类方法研究
15
作者 于洪丽 安丽佳 +2 位作者 王春方 徐桂芝 郭磊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8-186,共9页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目前PSD的诊断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各种量表,这类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脑电图(EEG)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有可能为PSD诊断提供客观标准。本研究采集28名脑... 脑卒中后抑郁症(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目前PSD的诊断主要依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各种量表,这类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脑电图(EEG)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有可能为PSD诊断提供客观标准。本研究采集28名脑卒中后无抑郁受试者(PSND)和38名脑卒中后轻度抑郁患者(PSMD)的EEG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EEGNet)特征融合的端到端的PSD诊断框架。采用LSTM模型来学习EEG信号在时序上的依赖关系,引入的注意力机制对LSTM模型中时域信息进行权重分配来提高有用信息的利用率,最终通过EEGNet模块来提取EEG信号中更具表征的深层特征。通过10折交叉验证得出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F1-Score和Kappa系数,分别为95.90%、95.75%、96%、95.82%和91.60%。与基础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本文的方法能保持稳定的模型性能,对PS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为PSD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症 长短时记忆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混合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速技术的健康成人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年龄和性别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静云 王莹莹 +2 位作者 王春方 孙长城 杜金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应用等速技术研究200例健康成人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为膝关节运动功能的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例健康成人按性别分组,再按年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70岁5组,共10组,每组20例。对所有... 目的:应用等速技术研究200例健康成人膝关节屈伸肌肌力的年龄和性别特征,为膝关节运动功能的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例健康成人按性别分组,再按年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70岁5组,共10组,每组20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膝关节的等速向心肌力测试,采集屈伸肌最大峰力矩值(PT)、屈伸肌相对峰力矩(PT/BW)和屈伸肌峰力矩比值(F/E)指标。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测试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组内相邻两年龄组之间的差异性。结果:(1)膝关节屈伸肌PT值、PT/BW值及屈伸肌峰力矩比值F/E均与年龄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2)男性屈伸肌PT值和PT/BW值40岁以后下降显著(P<0.05);F/E值60岁以后显著增加(P<0.05)。(3)女性屈肌PT值在20-70岁之间呈缓慢下降趋势;屈肌PT/BW值与伸肌PT值60岁以后下降明显(P<0.05);伸肌PT/BW值分别于30岁和60岁以后下降明显(P<0.05);F/E值20-70岁呈平稳增长趋势。(4)同一年龄段男性屈伸肌PT值与PT/BW值均大于女性(P<0.05),F/E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膝关节屈伸肌肌力具有显著的年龄和性别特征。膝关节屈伸肌肌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40岁以后下降更加明显且屈伸肌肌力下降呈现不平衡现象,伸肌较屈肌下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等速肌力 年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萌 张颖 +1 位作者 王春方 孙长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2-646,共5页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的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针刺治疗组、本体感觉结合针刺治疗组。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训练结合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的9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本体感觉训练组、针刺治疗组、本体感觉结合针刺治疗组。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进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调查问卷评分、简化疼痛量表评分(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本体感觉功能评定。结果:经过为期4周的康复治疗后,3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NDI评分、简化MPQ评分、本体感觉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组间比较显示结合治疗组较单纯本体感觉训练组和单纯针刺治疗组在NDI评分、简化MPQ评分降低幅度更大,本体感觉功能改善程度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和针刺治疗均可促进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恢复,二者结合可更有效的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功能障碍状况,减轻患者颈肩部疼痛症状,促进患者颈椎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训练 针刺治疗 颈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田蓉 宋佩清 +3 位作者 王春方 孙长城 杨飞 杜金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8-622,共5页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在国内,自闭症又被翻译为孤独症,是指表现以社会互动、语言障碍及兴趣行为偏离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人群,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2013年美国颁布的《精神...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在国内,自闭症又被翻译为孤独症,是指表现以社会互动、语言障碍及兴趣行为偏离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人群,属于神经发育性障碍。2013年美国颁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V,DSM-V)取消了儿童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概念,以自闭症谱系障碍替代了除雷特氏症以外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各个类别[1]。自闭症的发病人群十分庞大,2014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每68例儿童中就有1例自闭症患者,且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3-4倍[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行为偏离 自闭症谱系障碍 社会互动 临床特征 经颅直流电刺激 语言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岫 张颖 +4 位作者 王春方 孙长城 马黎飞 薛霞 李宽 《中国康复》 2021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21例)、针刺组(20例)和联合组(19例)。每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tDCS组...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21例)、针刺组(20例)和联合组(19例)。每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tDCS组进行tDCS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进行tDCS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WMFT)、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量表以及Brunnstrom分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组的FMA-UE、WMFT、MBI评分和Brunnstrom分期均明显优于tDCS组和针刺组(均P<0.05),但tDCS组和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3组患者FMA-UE、WMFT、MBI评分和Brunnstrom分期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tDCS结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联合治疗要比单独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经颅直流电刺激 针刺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蒙蒙 徐桂芝 +2 位作者 于洪丽 王春方 孙长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3,共5页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脑卒中治疗中应用潜力巨大,但其作用效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基于脑电图(EEG)和图论分析探讨阳极tDCS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效应。对15例脑卒中患者施加阳极tDCS真刺激和伪刺激,以随机顺序间隔一周进行两次刺激,每...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脑卒中治疗中应用潜力巨大,但其作用效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基于脑电图(EEG)和图论分析探讨阳极tDCS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效应。对15例脑卒中患者施加阳极tDCS真刺激和伪刺激,以随机顺序间隔一周进行两次刺激,每次采集刺激前和刺激后静息态EEG信号。对每次采集的EEG信号,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各个导联间的关联性特征参数。基于分析结果,构建患者刺激前、后的脑功能网络,并分析网络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真刺激后脑功能网络的平均度、平均聚类系数、全局效率以及“小世界”属性值较刺激前均显著增大(P<0.05),特征路径长度显著减小(P<0.05),而伪刺激组相关参数变化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阳极tDCS干预对卒中后恢复性治疗具有积极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脑卒中 脑电图 皮尔逊相关系数 脑功能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