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途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敏 韩涛 +2 位作者 肖时湘 高英堂 朱争艳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31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天津市133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的感染途径,为丙肝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2年天津市133例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通过患者的主诉确定丙肝的感染途径。采用FQ.PCR技术检测血清HCVRNA定量,对于HCVRNA定量〉100... 目的分析天津市133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患者的感染途径,为丙肝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2009~2012年天津市133例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通过患者的主诉确定丙肝的感染途径。采用FQ.PCR技术检测血清HCVRNA定量,对于HCVRNA定量〉1000IU/mL者参照文献采用基因芯片行HCVRNA基因型检测。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结果133例慢性丙肝患者感染途径有输血及血制品76例,手术10例,牙齿治疗13例,穿耳洞、纹身13例,母婴传播1例,吸毒5例,不明原因15例。38例患者进行病毒基因型检测,1b型患者32例,2a型患者5例,3型患者1例。其中1b型患者输血或血制品感染18例,2a型患者输血或血制品感染4例。2000年之前经输血或血制品感染丙肝的感染率(84.1%)显著高于2000年及之后感染者(23.1%),P〈0.01(r=30.70),而2000年及之后感染者多数是经纹身、穿耳洞、吸毒等不良生活方式感染。输血及血制品感染者与非输血感染者的年龄分别为(53.84±10.94)、(42.70±12.71)岁,白蛋白(ALB)水平分别为(37.08±6.68)、(41.10±5.18)g/L,两者比较,P均〈0.01;病毒载量、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甲胎蛋白(AFP)三指标在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段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P均〉0.05。结论HC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包括经输血及血制品途径及经纹身、牙齿治疗、吸毒等非输血途径,病毒基因型多数为1b和2a型,对目前丙肝的主要感染途径进行有效阻断是防止丙肝感染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病毒感染途径 输血传播病毒 母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某三甲医院2018-2020年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晓霞 贾艳会 +3 位作者 王宇凡 倪强 王俊义 刘树业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2年第4期467-472,共6页
目的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血培养常见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血流感染的合理用药及医院内感染的有效监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8-2020年血培养阳性的数据,用WHONET 5.6软件和SPSS 21.0软件对结果进行回顾... 目的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血培养常见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为血流感染的合理用药及医院内感染的有效监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2018-2020年血培养阳性的数据,用WHONET 5.6软件和SPSS 21.0软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血培养仪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3D全自动血培养仪,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结果血培养非重复分离的病原菌共9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71株(50.92%),革兰阳性菌414株(44.76%),真菌40株(4.32%)。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158/925,17.08%)、肺炎克雷伯菌(140/925,15.14%)及鲍曼不动杆菌(41/925,4.43%)为主;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1/925,16.32%)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2/925,5.6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分别占8.97%和7.3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平均耐药率为82.28%。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及含酶抑制剂类药物较为敏感,3年间尚未发现有耐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但有耐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平均耐药率分别为25.71%、25.71%和26.43%。鲍曼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均<2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和青霉素G平均耐药率均>70%,未出现对万古霉素、米诺环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菌株。结论该院血培养阳性标本细菌检出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血流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临床上应加强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密切关注血流感染的菌群分布、耐药情况、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早控制感染,对防控耐药菌株的暴发流行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培养 血流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三甲医院患者对药学门诊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楠 罗梦月 +1 位作者 刘艳萍 毛静怡 《天津药学》 2019年第3期39-45,共7页
目的:调查天津市三甲医院患者对药学门诊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从患者角度思考,为药学门诊的进一步开展及收费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在天津市不同区域的3家三甲医院就诊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展开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 目的:调查天津市三甲医院患者对药学门诊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从患者角度思考,为药学门诊的进一步开展及收费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对在天津市不同区域的3家三甲医院就诊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展开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和患者对药学门诊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共三大部分、24个问题。结果:超过75%的患者对临床药师及药学门诊不了解或不太了解,35.3%的患者曾在用药咨询窗口/药学门诊进行过咨询,但93.3%的患者认为药学门诊的开展对解决用药问题有帮助,且85.5%的患者表示愿意到药学门诊就诊咨询。在支付意愿方面,77.9%的患者表示愿意支付或视情况愿意支付,51.3%的患者选择按提供服务项目收费,24.7%的患者选择固定的费用;收费价格上,患者平均愿意支付(13.52±5.82)元,35.7%的患者选择参考医生挂号费。影响因素方面,年龄较低、文化程度较高、在职人员以及咨询意愿较高的患者对药学门诊的认知程度更高;而文化程度与咨询意愿是影响患者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患者对药学门诊的认知程度总体上较低,但向药师咨询的意愿较强,说明药师门诊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多数患者愿意支付咨询费,而根据提供的服务项目收费或固定的费用是患者最接受的付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学门诊 认知程度 支付意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二羟基维生素D_3协同转染反义端粒酶RNA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传山 刘贵秋 +2 位作者 张勤 胡佩珍 王文亮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1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在抑制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下,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VD3)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反义端粒酶RNA真核表达载体pBBS212/hTR导入维生素D3受体(VDR)阳性的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中培养。细胞克隆转... 目的观察在抑制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下,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VD3)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反义端粒酶RNA真核表达载体pBBS212/hTR导入维生素D3受体(VDR)阳性的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中培养。细胞克隆转移扩大培养,将其分为对照组、药物组、转染组和转染药物组。添加1,25-VD3,分别作用于转染药物组、药物组,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电子显微镜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结果转染组和对照组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686和1.685,说明反义端粒酶RNA可显著降低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对照组、药物组、转染组和转染药物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4%、12.2%、8.8%、23.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超微结构检查也证实存在凋亡发生。1,25-VD3或转染反义端粒酶RNA对肝癌细胞有促细胞凋亡作用,两者协同对肝癌细胞凋亡作用显著增强。结论转染反义端粒酶RNA,可降低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可显著增强1,25-VD3对肝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并且对细胞的增殖也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肝肿瘤 细胞凋亡 端粒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32靶向作用SOX4/E-cadherin信号通路逆转PC-9细胞株吉非替尼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牛文惠 李成龙 +1 位作者 刘辉 朱争艳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6-512,共7页
目的 探讨miR-132靶向SOX4/E-cadherin信号通路对PC-9吉非替尼耐药细胞株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吉非替尼长期浓度梯度递增法体外建立PC-9/GR耐药细胞株,MTT法验证其耐药性。将miR-132模拟物(mimics)或空质粒转染至PC-9/GR... 目的 探讨miR-132靶向SOX4/E-cadherin信号通路对PC-9吉非替尼耐药细胞株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吉非替尼长期浓度梯度递增法体外建立PC-9/GR耐药细胞株,MTT法验证其耐药性。将miR-132模拟物(mimics)或空质粒转染至PC-9/GR细胞作为miR-132组和NC组,另设未处理PC-9/GR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Annexin V/PI双染法、划痕实验检测吉非替尼对各组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132和SOX4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SOX4与miR-132的靶向关系。将miR-132组PC-9/GR细胞分别转染过表达SOX4质粒和空质粒为miR-132+SOX4组和miR-132-NC组,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体外成功建立PC-9/GR耐药细胞株,不同浓度吉非替尼对PC-9/GR细胞增殖抑制率低于PC-9细胞。PC-9和PC-9/GR的IC50分别为157.7nmol/L和917.9nmol/L。PC-9/GR的耐药指数(RI)为5.82。PC-9/GR细胞miR-13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C-9细胞(P<0.05),转染miR-132mimics后,miR-132组miR-13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C-9/GR组和NC组(P<0.05)。不同浓度吉非替尼对miR-132组的增殖抑制率高于PC-9/GR组和NC组(P<0.05)。miR-132组IC50为357.6nmol/L。357.6nmol/L吉非替尼作用于miR-132组24h后,细胞早期凋亡率和细胞愈合率分别为(23.14±2.23)%、(13.44±1.81)%,与PC-9/GR组和N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SOX4可能是miR-132的下游靶基因。miR-132组PC-9/GR细胞SOX4mRNA表达水平低于PC-9/GR组和NC组(P<0.05)。miR-132+SOX4组SOX4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高于miR-132组和miR-132-NC组(P<0.05);而E-cadherin则相反(P<0.05)。结论 上调miR-132可抑制SOX4水平进而诱导EMT发生,从而逆转PC-9/GR细胞株对吉非替尼的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miR-132 吉非替尼 SOX4 EM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向类肝细胞的分化 被引量:28
6
作者 闫俊卿 韩涛 朱争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639-1644,共6页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生物学的特性及向肝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从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行传代培养,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细胞周期和生长活性等,利用肝细...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生物学的特性及向肝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从脐带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行传代培养,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免疫标志、细胞周期和生长活性等,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4和抑瘤素等细胞因子诱导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用免疫细胞方法对诱导和未诱导的细胞进行免疫学检测,糖原染色进行功能鉴定.结果:从人脐带中可分离到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可在体外进行长期稳定培养;CD29、CD105和Vimentin表达阳性,基本不表达CD34、CD31,经加入细胞因子可成功将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诱导分化,分化的细胞表达肝细胞表面标志物ALB、AFP、CK18和CK19,糖原染色呈现阳性.结论:人脐带中可成功分离到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可实现体外长期培养,表达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在体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有望成为细胞替代治疗的理想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肝细胞 分化 免疫细胞化学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诊断肝细胞癌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时静祥 王毅军 +4 位作者 经翔 王凤梅 丁建民 张翔 张勤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6期643-647,共5页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螺旋CT(CE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效能。方法对207例241个乙肝肝硬化背景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CEUS和CE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CEUS)与增强螺旋CT(CECT)对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效能。方法对207例241个乙肝肝硬化背景下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CEUS和CE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诊断差异性评价采用McNemar检验,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检验。结果(1)病理结果显示,113个≤2 cm的病灶中,HCC病灶63个,良性病变50个。CEUS、CECT对比"金标准"McNemar检验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824、0.082),Kappa检验CEUS、CECT与"金标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分别为0.643、0.421);CEUS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高于CECT。在显示动脉期血供方面,CEUS增强显示率高于CECT[87.30%(55/63)vs.69.84%(44/63),χ~2=5.704,P=0.017]。(2)病理结果显示,128个>2 cm的病灶中,HCC病灶77个,良性病变51个。CEUS、CECT对比"金标准"McNemar检验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81、0.167),Kappa检验CEUS、CECT与"金标准"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分别为0.710、0.697);两者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差异不大。在显示动脉期血供方面,CEUS增强显示率与CE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61%(69/77)vs.85.71%(66/77),χ~2=0.540,P=0.462]。结论对于直径≤2 cm的HCC,CEUS诊断的效果优于CECT;对于直径>2 cm的HCC而言,两者的诊断能力是相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硬化 超声造影 增强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兴盛 田振伟 +1 位作者 储洪博 姚小梅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46-49,共4页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癌症引起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多数晚期NSCLC患者预后差,并出现化疗毒性反应。为了更好地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改善晚期患者的预后,笔者关注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22例晚期...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癌症引起死亡的最常见原因,多数晚期NSCLC患者预后差,并出现化疗毒性反应。为了更好地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改善晚期患者的预后,笔者关注晚期NSCLC患者化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22例晚期NSCLC(Ⅲb和Ⅳ期)无法手术患者,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在化疗前后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22例患者,年龄(58.5±6.4)岁,化疗前4例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2轮化疗结束后15例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化疗前、后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化疗前C反应蛋白的水平(25.4±4.9)μg/mL,化疗结束后(35.2±5.6)μg/mL,化疗后C反应蛋白的水平较化疗前显著升高(P<0.05);伴有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化疗诱导的毒性反应更强烈,主要的毒性反应是脱发、恶心、胃肠道反应和贫血。结论 C反应蛋白的水平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变,是提示NSCLC患者化疗毒性有意义的指标,早期关注这些指标对改善化疗患者预后、减轻化疗毒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白蛋白 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肝癌射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丁建民 经翔 +2 位作者 王彦冬 刘艳丽 高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细胞肝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RFA治疗的84例HCC患者共105个病灶,于治疗前、后行CEUS检查,与常规超声、增强CT比较,分析CEUS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中的作用。结果 RFA治疗前:CEU...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细胞肝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RFA治疗的84例HCC患者共105个病灶,于治疗前、后行CEUS检查,与常规超声、增强CT比较,分析CEUS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中的作用。结果 RFA治疗前:CEUS清晰显示95.24%(100/105)病灶的边界,优于常规超声[47.62%(50/105)];CEUS测量病灶平均最大直径、面积较常规超声测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US对荷瘤动脉血管的显示率为60.95%(64/105),高于彩色多普勒(25.71%)和增强CT(42.86%)。RFA治疗后:CEUS与增强CT评价疗效符合率为96.15%;3个病灶CEUS发现残留,CEUS引导下完成补充治疗。随访:CEUS评价RFA治疗后病灶残留或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62%、95.40%和94.00%,与同期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治疗HCC中,CEUS可有效辅助,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导管消融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的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磊 范志娟 +3 位作者 康华 王宇凡 刘树业 单忠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通过HPLC/MS平台探索血清代谢物对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6例就诊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患者,包括27例乙肝DNA阴性乙肝肝炎患者、24例乙肝DNA阳性乙肝肝炎患者、2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7例乙肝相关性HC... 目的通过HPLC/MS平台探索血清代谢物对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6例就诊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患者,包括27例乙肝DNA阴性乙肝肝炎患者、24例乙肝DNA阳性乙肝肝炎患者、2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7例乙肝相关性HCC行手术/射频治疗患者以及24例乙肝相关性HCC行介入治疗患者,另选取查体中心健康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将血清样本上机所得数据进行前处理,构建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基于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代谢物初筛。根据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最终筛选和鉴定特征代谢物。利用ROC分析这些特征代谢物的临床潜在应用价值。结果筛选并鉴定出25种特征代谢物,包括9种溶血性磷脂酰胆碱、2种脂肪酸、17α-雌二醇、二氢神经鞘氨醇、5-甲基胞苷、维生素K2、溶血磷脂酸、甘氨胆酸以及报道较少的8种物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2种代谢物在乙肝相关性HCC组中存在差异表达。与乙肝肝硬化组相比,4种代谢物在乙肝相关性HCC组中存在差异表达。与乙肝相关性HCC行手术/射频治疗组相比,10种代谢物在乙肝相关性HCC行介入治疗组中存在差异表达。从正常对照组到乙肝相关性HCC行介入治疗组,许多代谢物呈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基于LC/MS平台,本研究成功地构建疾病区分模型并筛选和鉴定出25种特征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对乙肝相关性HCC具有一定诊断和分期效能。有些特征代谢物呈连续性的变化预示着癌变的可能;有些代谢物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乙肝病毒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高效分离与培养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臣 李彤 +2 位作者 侯跃龙 严晓晔 高英堂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5-607,共3页
目的: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的高效方法。方法:胰酶消化法从脐静脉获得HUVEC,观察其形态并传代培养,检测其摄取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的情况,传3代流式检测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结果:消化... 目的: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的高效方法。方法:胰酶消化法从脐静脉获得HUVEC,观察其形态并传代培养,检测其摄取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的情况,传3代流式检测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结果:消化分离的细胞呈小圆形且聚集成团;2h细胞开始贴壁,呈条索状;7d细胞增多呈漩涡样生长;此后细胞继续增多接近融合,呈铺路石样改变。流式检测细胞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CD144、vWF、CD31,部分表达CD34,而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为阴性表达。镜下发现贴壁细胞原代、第5代摄取Dil-AcLDL,胞浆呈现红色荧光,提示为有活性的内皮细胞。结论:利用胰酶消化法能从人脐静脉获得大量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后能成功增殖传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脐静脉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分离 连续传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的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辉 李建宇 +4 位作者 王凤梅 王鹏 李成龙 骆莹 朱争艳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0-532,共3页
目的检测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水平,分析其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1例感染HBV的肝癌患者(HBV+组)、34例未感染HBV的肝癌患者(HBV-组)及29例正常健康受试者(对照组)的外周抗... 目的检测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s)的水平,分析其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41例感染HBV的肝癌患者(HBV+组)、34例未感染HBV的肝癌患者(HBV-组)及29例正常健康受试者(对照组)的外周抗凝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受试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s水平,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HBV的肝癌患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分析Tregs水平与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结果 HBV+组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Tregs占CD4+T细胞的比率显著高于HBV-组和对照组[(8.24±2.20)%vs(7.06±2.46)%vs(6.51±1.99)%,P<0.05],HBV-组高于对照组;CD4+CD25+CD127lowTregs水平与HBV DNA载量(取对数转换)呈正相关(r=0.350,P<0.05)。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中Tregs的水平异常增高,且与HBVDNA复制密切相关,这可能是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炎 乙型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免疫功能 CD1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病毒促进肝癌细胞系的转移侵袭力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辉 王凤梅 +5 位作者 骆莹 王鹏 翟道宽 石文霞 李成龙 朱争艳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6年第10期1393-1399,共7页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对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初始汇合度为30%,将3种细胞系HL-7702(人正常肝细胞系)、HepG2(未转染HBV-DNA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稳定转染HBV-DNA的人肝癌细胞系)种植于96孔板中...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对肝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初始汇合度为30%,将3种细胞系HL-7702(人正常肝细胞系)、HepG2(未转染HBV-DNA的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稳定转染HBV-DNA的人肝癌细胞系)种植于96孔板中,待细胞增殖至70%汇合时,利用划痕器制造划痕伤口,置于活细胞动态成像系统中进行多时间点的显微拍照与数据采集,计算相对伤口密度(RWD),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与Western blot技术测定细胞中Eph A2蛋白表达,分析其与RWD值的相关性。结果细胞迁移实验中,划痕后24-96 h,HL-7702组RWD显著高于HepG2与HepG2.2.15组(P〈0.01),划痕后72-144 h,HepG2.2.15组RWD显著高于HepG2组(P〈0.01);细胞侵袭实验中,HL-7702细胞因不能穿过基质胶,而无RWD值;划痕后72-144 h,HepG2.2.15组RWD显著高于HepG2组(P〈0.05或P〈0.01)。Eph A2表达:与HL-7702组比较,HepG2与HepG2.2.15组细胞中Eph A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其中HepG2.2.15组中Eph A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epG2组(P〈0.01),且两组肝癌细胞中Eph A2的表达量与划痕实验的RWD值呈显著正相关(迁移实验:P〈0.01;侵袭实验:P〈0.01)。结论乙肝病毒可能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Eph A2的异常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乙肝病毒 迁移 侵袭 EPH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去甲基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晔 杨斌 +5 位作者 白同 高英堂 刘辉 骆莹 王鹏 杜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SMMC-7721抑癌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方法: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分组培养,丹参酮组和5-氮-2’脱氧胞苷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上述两种药物,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物。经培养后,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细胞TF...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SMMC-7721抑癌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方法: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分组培养,丹参酮组和5-氮-2’脱氧胞苷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上述两种药物,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物。经培养后,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细胞TFPl2、SPARC、DKK3、p16、APC、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应用亚硫酸盐修饰测序法对培养后3组细胞提取的DNA进行测序,比较各组细胞SPARC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的甲基化差异。通过逆转录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基因的表达。结果:TFP12、p16及APC在SMMC-7721细胞中呈部分甲基化状态,而SPARC、DKK3及MGMT呈完全甲基化状态。经丹参酮ⅡA或5-氮-2’脱氧胞苷作用后,两组细胞SPARC、DKK3及MGMT基因可检测到非甲基化状态,逆转录PCR可检测到这些基因的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检测到SPARC的蛋白表达,而对照组细胞未检测到相应基因表达。对SPARC的亚硫酸盐修饰测序显示,对照组、5-氮-2’脱氧胞苷组和丹参酮组细胞的CpG甲基化频率分别为96.53%(139/144)、18.75%(27/144)和45.14%(65/144),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定量逆转录PCR检测DNA甲基转移酶Ⅰ的相对表达,丹参酮组较对照组下调至36%~78%。结论:丹参酮ⅡA可逆转SMMC-7721细胞部分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恢复基因表达,其可能通过下调DNA甲基转移酶Ⅰ的表达而影响细胞DNA的甲基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抑癌基因 甲基化 丹参酮Ⅱ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预处理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bFGF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侯跃龙 李彤 +3 位作者 严晓晔 张臣 高英堂 朱争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氯化钴(CoCl2)模拟缺氧预处理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UC-MSCs,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选取P3代健康人UC-MSCs,MTT法检... 目的探讨氯化钴(CoCl2)模拟缺氧预处理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UC-MSCs,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选取P3代健康人UC-MSCs,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50、100、150、200、250μmol/L)CoCl2对UC-MSCs活力及增殖的影响,然后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采用0、50、100、150μmol/L CoCl2处理,于24、48、72h后检测bFGF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经适当浓度(≤150μmol/L)CoCl2处理后,UC-MSCs生长加快,平台期提前,而高浓度(>200μmol/L)CoCl2对细胞活力有负面影响。经50、100、150μmol/L CoCl2处理后,各组bFGF蛋白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0μmol/L CoCl2处理组(P<0.05),且48、72h时点均高于24h时点(P<0.05),150μmol/L CoCl2处理组72h时点bF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48h(P<0.05),100μmol/L CoCl2处理组72h时点bF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48h(P<0.05),而50μmol/L CoCl2处理组72h时点与48h时点比较无显著差异。bFGF mRNA表达改变与蛋白基本相一致,但50μmol/LCoCl2处理组在各时点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适当浓度(≤150μmol/L)的CoCl2对UC-MSCs增殖能力影响较小,可用于细胞模拟缺氧;缺氧预处理对人UC-MSCs的bFGF分泌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细胞低氧 氯化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基化海藻多糖复合材料作为人工肝载体的可行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于美丽 杜智 +5 位作者 韩涛 王雅蓉 陈靖 郭宏玥 李楠 安帅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5期4660-4667,共8页
背景:三维肝细胞体外培养中肝细胞可在支架孔隙中良好生长,但酶消化脱细胞过程严重影响了细胞获得率和活性。目的:制备大孔三维细胞支架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醛基化海藻多糖,探索其作为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细胞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海藻酸... 背景:三维肝细胞体外培养中肝细胞可在支架孔隙中良好生长,但酶消化脱细胞过程严重影响了细胞获得率和活性。目的:制备大孔三维细胞支架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醛基化海藻多糖,探索其作为人工肝生物反应器细胞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海藻酸钠为致孔剂合成大孔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再交联醛基化海藻多糖,制备出大孔三维细胞支架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醛基化海藻多糖。测定其孔径及孔隙率。①细胞毒性实验:MTT法检测在新鲜细胞培养液、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高密度聚氯乙烯浸提液及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醛基化海藻多糖浸提液中培养小鼠成纤维细胞的A值。②非酶脱细胞性能实验:将第3代小鼠成纤维细胞接种到盛有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醛基化海藻多糖支架的6孔板中,实验组通过降温脱附回收细胞,对照组以胰蛋白酶消化回收细胞。结果与结论:大孔三维细胞支架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醛基化海藻多糖的孔径为(180.23±62.30)μm,孔隙率为(89.67±2.40)%。细胞毒性实验证明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醛基化海藻多糖支架无细胞毒性;培养第15天实验组非酶温控脱细胞与对照组酶消化脱细胞相比细胞获得率增加26.24%。表明大孔三维细胞支架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醛基化海藻多糖具有适宜细胞生长的大孔结构;温度调控脱细胞性能克服了传统酶消化脱细胞对细胞的损伤,可提高细胞培养的数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复合支架材料 N-聚异丙基丙烯酰胺 醛基化海藻多糖 大孔三维细胞支架 非酶 温控脱细胞 省级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辉 朱争艳 +4 位作者 王鹏 骆莹 王凤梅 王芳 杜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76-1379,共4页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HCC患者[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A期患者7例、B期患者8例、C期患者20例、D期...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HCC患者[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A期患者7例、B期患者8例、C期患者20例、D期患者5例]、3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28例正常健康人的外周抗凝血,应用CD4(PE-CY5)、CD25(FITC)、CD127(PE)三种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对CD4^+CD25^+CDl27^(low)Tregs水平进行三色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CC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s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P<0.001)和CHB患者(P=0.017),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l27^(low)Tregs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高于正常健康人(P=0.035);HCC中BCLC分期为C期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s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高于A期患者(P=0.020)和B期患者(P=0.019)。结论:CD4^+CD25^+CD127^(low)Tregs水平异常增高可能是HCC免疫逃逸的一个重要机制,且其变化水平与临床病情的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l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hA2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过表达及其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鹏 朱争艳 +3 位作者 李成龙 骆莹 张海鹏 刘辉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90-1594,共5页
目的观察EphA2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肝细胞系HL7702及HepG2和HepG2.2.15两种肝癌细胞系,用免疫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EphA2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指数... 目的观察EphA2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与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肝细胞系HL7702及HepG2和HepG2.2.15两种肝癌细胞系,用免疫化学染色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EphA2蛋白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指数与凋亡率,分析EphA2表达与肝细胞凋亡、增殖的关系。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肝癌细胞中HBV DNA的水平,分析EphA2表达与HB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肝细胞比较,两种肝癌细胞中EphA2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且HepG2.2.15细胞中EphA2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epG2细胞中EphA2的表达水平(P<0.01);与正常肝细胞比较,两种肝癌细胞的增殖指数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且肝细胞的增殖、凋亡与EphA2表达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HepG2.2.15细胞中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HepG2细胞中HBV DNA水平,且HBV DNA水平与EphA2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878,P<0.05)。结论EphA2在肝癌细胞中过表达,可促进肝细胞的恶性生长,抑制肝细胞的凋亡,且EphA2过表达与HBV感染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EPHA2 细胞增殖 凋亡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C和CDKN2A基因甲基化定量分析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白同 杨斌 +5 位作者 娄诚 张晔 高英堂 王毅军 杜智 宋文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3001-3007,共7页
目的:系统分析基因甲基化在肝癌发生中涉及的分子途径,从中选取代表性基因进一步分析其甲基化在细胞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年间关于肝癌基因甲基化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发掘与功能分类,在其中2个与肝癌发生相关的生物途径... 目的:系统分析基因甲基化在肝癌发生中涉及的分子途径,从中选取代表性基因进一步分析其甲基化在细胞癌变过程中的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年间关于肝癌基因甲基化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发掘与功能分类,在其中2个与肝癌发生相关的生物途径中选取APC和CDKN2A基因,采用实时定量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对46例成对肝癌与癌旁组织中基因的甲基化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肝癌中发生甲基化的基因主要涉及Wnt/β-catenin、p16及p533个主要分子途径;甲基化分析表明CDKN2A基因在肝癌组织中甲基化水平极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01),并且癌组织中甲基化程度在高龄患者中较高(P=0.0027);ROC曲线分析表明通过CDKN2A甲基化定量分析能够高效区分癌与非癌组织(AUC=0.8526).APC基因在癌与癌旁间总体甲基化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656).结论:CDKN2A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升高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其甲基化水平的升高可作为一种鉴别癌与非癌组织的分子标志物.CDKN2A甲基化模式的特异性使其在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肝细胞癌 生物标志物 APC CDKN2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胸腺素β4水平 被引量:3
20
作者 邢晶 韩涛 +5 位作者 朱争艳 刘莹 刘华 郭震 马晓燕 裴彦祯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胸腺素β4(Tβ4)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80例HCC患者血清Tβ4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及30例肝硬化患者比较。同时比较不同肿瘤情况及肝功能对HCC组患者血清Tβ4浓度的影响。结果 HCC患者及...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胸腺素β4(Tβ4)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80例HCC患者血清Tβ4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及30例肝硬化患者比较。同时比较不同肿瘤情况及肝功能对HCC组患者血清Tβ4浓度的影响。结果 HCC患者及肝硬化患者血清Tβ4水平均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28,P<0.001)。按照BCLC分期或CLIP分期将HCC患者分别分为4个或6个亚组,血清Tβ4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669~13.675,P<0.034)。HCC患者中有肝内转移组血清Tβ4浓度高于无肝内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4,P=0.024);有门脉瘤栓组血清Tβ4浓度高于无门脉瘤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74,P=0.010)。无肝内转移而且无远处转移的HCC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为A、B、C级3组,血清Tβ4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7,P=0.039)。结论肝细胞癌患者血清Tβ4浓度低于健康人,且肝功能越差,血清Tβ4浓度越低。而发生肝内转移或门脉瘤栓的患者血清Tβ4浓度高于未发生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胸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