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体质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郝文立 王帅 +3 位作者 周振理 丁娜 孙志萍 王玲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理化检查的方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发现胆囊结石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以及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和理化检查的方法,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发现胆囊结石与高脂血症的关系以及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结果:419例胆囊结石患者中合并高脂血症的共计245例,构成比为58.47%。通过回归模型的建立发现总胆固醇(TC)水平的升高与胆囊结石的发生具有相关性(OR值=2.69),胆囊结石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体质类型主要以痰湿质和气虚质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4.1%和24.1%。结论:高脂血症与胆囊结石的发病具有相关性,而痰湿质和气虚质的患者更应关注血脂的变化情况,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 胆囊结石 高脂血症 中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结石与高脂血症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郝文立 王帅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2632-2634,共3页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患者血脂水平、体质量指数(BMI)、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和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698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腹壁疝、胆囊息肉等疾病患...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与患者血脂水平、体质量指数(BMI)、中医体质分布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天津市南开医院和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698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腹壁疝、胆囊息肉等疾病患者253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和BMI,并评价血脂质水平和BMI对胆囊结石发生的危险度。结果试验组平和质患者占12.2%,偏颇体质位居前3位的是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分别占29.4%、17.0%、11.0%。试验组男性和女性患者总胆固醇(T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及BMI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女性患者T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OR=2.87)、VLDL-C(OR=6.32)及BMI(男:OR=2.43,女:OR=2.01)升高均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TC、VLDL-C及BMI升高是胆囊结石发生的危险因素,胆囊结石患者的中医体质以痰湿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辨识 胆囊结石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熏洗在肛周脓肿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邢宇浩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14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在肛周脓肿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3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春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肛周脓肿手术...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在肛周脓肿患者术后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7月—2024年3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0例肛周脓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春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肛周脓肿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熏洗,研究组采用中药熏洗,对比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疼痛程度评分、炎性因子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创面渗液、水肿、便血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身体功能、日常生活和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洗在肛周脓肿患者术后恢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疼痛程度和炎症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周脓肿 中药熏洗 创面愈合 炎症因子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鼻翼基底细胞癌术后缺损疗效评价
4
作者 王琨 张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5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评价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鼻翼基底细胞癌(BCC)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入院的50例鼻翼BCC患者进行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术前根据肿瘤复发风险确定切除范围,设计双皮下蒂岛状皮瓣。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 目的:评价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鼻翼基底细胞癌(BCC)术后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22年10月至2024年3月入院的50例鼻翼BCC患者进行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术前根据肿瘤复发风险确定切除范围,设计双皮下蒂岛状皮瓣。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依次形成皮瓣并旋转推进修复缺损,精细缝合。结果:50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坏死和局部缺血水疱,伤口Ⅰ期愈合。随访1~12个月,无复发,皮瓣色泽与周边皮肤接近,瘢痕不明显,双侧鼻翼外观基本一致。结论:双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鼻翼BCC术后缺损效果良好,美观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蒂皮瓣 基底细胞癌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7-5p靶向B7-H3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华扬 马秀坤 +1 位作者 洪洙 刘翔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31-1435,1440,共6页
目的:探究miR-17-5p对B7-H3的调控以及在结直肠癌发展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收集25例人结直肠癌组织及相邻正常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实验分析miR-17-5p、B7-H3和PD-L1的表达水平。将人结直肠癌HCT-116细... 目的:探究miR-17-5p对B7-H3的调控以及在结直肠癌发展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收集25例人结直肠癌组织及相邻正常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实验分析miR-17-5p、B7-H3和PD-L1的表达水平。将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分为4组:miR-NC组、miR-17-5p mimic组、si-NC组、si-B7-H3组。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析HCT-116细胞生长、侵袭能力和凋亡率。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分析miR-17-5p对B7-H3的调控作用。通过ELISA实验分析细胞培养液中IL-2、IL-4、IL-6、IL-10、IFN-γ及TNF-α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结直肠癌组织中miR-17-5p表达下降,B7-H3表达升高。miR-17-5p mimic和si-B7-H3能够降低HCT-116细胞集落形成数量和侵袭数量,促进HCT-116细胞凋亡,并能降低培养液中IL-2、IL-4、IL-6、IL-10、IFN-γ及TNF-α水平。此外,miR-17-5p mimic和si-B7-H3能够抑制HCT-116细胞PD-L1表达。结论:miR-17-5p能够靶向抑制B7-H3表达,影响结直肠癌发展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并能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转移,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7-5p B7-H3 结直肠癌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汗腺汗囊瘤4例及皮肤镜特征分析
6
作者 刘晓洁 张峻岭 +1 位作者 刘刚 邢卫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8-220,共3页
报告4例小汗腺汗囊瘤。例1.患者女,48岁。眼睑周围多发丘疹3年。例2.患者女,65岁。面部多发丘疹1年。例3.患者女,63岁。面部多发丘疹2年。例4.患者男,63岁。眼睑多发丘疹4年。皮肤科检查:4例患者均表现为面部多发肤色或淡蓝色的囊性透... 报告4例小汗腺汗囊瘤。例1.患者女,48岁。眼睑周围多发丘疹3年。例2.患者女,65岁。面部多发丘疹1年。例3.患者女,63岁。面部多发丘疹2年。例4.患者男,63岁。眼睑多发丘疹4年。皮肤科检查:4例患者均表现为面部多发肤色或淡蓝色的囊性透明丘疹。皮肤镜检查:4例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椭圆形囊性结构,中心为均匀蓝紫色区域,周围包绕苍白色淡晕,其中例3患者可见囊性结构中心为均匀白色,例4患者可见少量分支血管。4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相似,均为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部可见扩大的囊性导管和腔;囊壁由2层细胞构成,内层为立方形,外层为柱状,细胞核与囊壁平行,部分囊壁呈褶皱或乳头状增生,囊内有淡红色无定形物质,周围可见部分汗腺导管。4例患者均诊断为小汗腺汗囊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汗腺汗囊瘤 皮肤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郭海霞 刘刚 《天津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男性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复方倍他米松与2%利多卡因混合... [目的]探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男性患者,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复方倍他米松与2%利多卡因混合液)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开引流、常规换药治疗,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半年,对患者的临床效果、伤口愈合时间长短、愈合后瘢痕的大小及秃发面积4方面进行观察比较。[结果]2组患者全部有效,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伤口的愈合时间、愈合后瘢痕的大小及秃发面积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电火针洞式引流联合局部封闭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具有安全有效、创面愈合快、瘢痕小、秃发面积少的良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针 洞式引流 局部封闭 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斧头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郭海霞 刘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11-613,共3页
目的:观察斧头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患者面部皮损先行类圆形或楔形切除,在缺损邻近处设计斧头状皮瓣,游离皮瓣及缺损周围皮肤,旋转推进修复缺损,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全部皮瓣成活良好,无坏死、血肿及感染... 目的:观察斧头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患者面部皮损先行类圆形或楔形切除,在缺损邻近处设计斧头状皮瓣,游离皮瓣及缺损周围皮肤,旋转推进修复缺损,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全部皮瓣成活良好,无坏死、血肿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局部瘢痕不明显,外形功能良好。结论:斧头状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斧头状 面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Z皮瓣在腰骶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峰 刘刚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33-634,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O-Z皮瓣修复腰骶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于局麻下进行手术,距腰骶部皮损边缘0.5-2.0cm完整切除皮损后.在缺损区周边正常皮肤设计O-Z皮瓣,修复创面。结果:12例患者中,缺损面积最大10.2cm×6.5cm,最小3... 目的:探讨应用O-Z皮瓣修复腰骶部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于局麻下进行手术,距腰骶部皮损边缘0.5-2.0cm完整切除皮损后.在缺损区周边正常皮肤设计O-Z皮瓣,修复创面。结果:12例患者中,缺损面积最大10.2cm×6.5cm,最小3cm×2.7cm,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无感觉异常,皮损无复发。结论:应用O-Z皮瓣修复腰骶部皮肤肿瘤扩大切除后所形成的缺损,皮瓣张力小,血运丰富,易于成活,耐摩擦,且皮瓣区与周嗣皮肤颜色一致,瘢痕不明显.是腰骶部较大皮肤缺损修复的一种优选方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Z皮瓣 皮肤缺损 腰骶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氩气高频电刀治疗尖锐湿疣44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正东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5-386,共2页
目的观察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氩气高频电刀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入选的87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用氩气高频电刀治疗后局部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隔日1次,疗程为12周;对照组43例,单纯予氩气刀治疗,随访1... 目的观察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氩气高频电刀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入选的87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用氩气高频电刀治疗后局部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隔日1次,疗程为12周;对照组43例,单纯予氩气刀治疗,随访12周。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22.73%和5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局部皮肤出现红斑、肿胀8例,轻度糜烂、渗出、灼热、刺痛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未见明显不适。结论咪喹莫特乳膏联合氩气高频电刀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咪喹莫特 氩气高频电刀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中胆道引流管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姜然然 蔡金贞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17年第4期264-265,共2页
近年来,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国内肝移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疗效也在不段提高。但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仍为7%-30%,与胆管并发症相关的病死率为6.0%-12.5%,是影响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肝移植术后的... 近年来,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国内肝移植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疗效也在不段提高。但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仍为7%-30%,与胆管并发症相关的病死率为6.0%-12.5%,是影响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biliary complications,BC)通常是指具有临床表现又有放射学依据、需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胆道狭窄、梗阻、胆瘘及胆栓/泥形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道并发症 胆管并发症 胆瘘 胆栓 胆道引流管 ORTHOTOPIC 介入治疗 胆道内支撑管 don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管理师”岗位人才培养方案及标准的建议
12
作者 唐正东 张秀丽 《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第9期141-144,共4页
健康美容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社会倡导健康美容、科学美容理念,皮肤管理师新职业也因此应运而生,皮肤管理师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标准的建设对推动行业人员规范性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皮肤管理师产生的背景与必然性、... 健康美容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社会倡导健康美容、科学美容理念,皮肤管理师新职业也因此应运而生,皮肤管理师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标准的建设对推动行业人员规范性发展、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皮肤管理师产生的背景与必然性、皮肤管理师的概念及分级、从业人员现状及要求、皮肤管理师的培养方案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皮肤管理师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师资条件、基地条件、教学策略等,为皮肤管理师岗位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建议医院皮肤美容科、医疗美容机构、皮肤管理中心、各类专业性美容机构等与各高职卫生院校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学徒制培养等,开展合作办学等深层次合作,共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管理师 皮肤管理中心 人才培养 培养方案 教学标准 健康美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套扎术与硬化剂治疗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俊传 曾艳 +3 位作者 郝文立 陈伟 王海博 王秀英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65-466,共2页
目的:探讨内镜套扎术与硬化剂治疗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用多环结扎器进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30例,其中14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者应用硬化剂治疗。结果:全组30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基本消失22例;合并胃... 目的:探讨内镜套扎术与硬化剂治疗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用多环结扎器进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30例,其中14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者应用硬化剂治疗。结果:全组30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基本消失22例;合并胃底静脉曲张14例,胃底静脉曲张消失或基本消失8例。随访26例,4例出现大出血。结论:内镜套扎术联合硬化剂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安全有效、切实可行的,是预防其破裂出血积极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套扎 硬化剂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术后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文立 周振理 +1 位作者 陈鄢津 马军宏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 目的:观察胃癌术后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肠外营养支持(PN)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EN组术后第1d以静脉支持为主,第2d开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逐步加大支持强度并减少静脉支持。观察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体重、血红蛋白(HGB)、血浆前白蛋白(PALB)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LY)。结果:EN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术后第7dEN组各项指标的恢复速度均优于PN组。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明显低于PN组54·6%(6/11)。结论:胃癌术后早期EN支持可促进小肠运动功能恢复,加快免疫和营养状态改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针灸疗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3
15
作者 宋文竞 陈波 +1 位作者 牛力 刘旻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3期334-344,共11页
[目的]对临床常用的针灸疗法(毫针刺法、耳穴疗法、电针、艾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网状Meta分析,为探讨针药联合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循证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知网(CNKI... [目的]对临床常用的针灸疗法(毫针刺法、耳穴疗法、电针、艾灸、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注射)联合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癌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网状Meta分析,为探讨针药联合治疗方案提供科学的循证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年6月。由2名评价者分别进行独立筛选后,采用Stata14.0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该项研究涉及63项随机对照试验,样本量共计5129例癌痛患者。数据结果表明,在临床有效率方面,所有针药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均优于单纯的三阶梯止痛法(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除“穴位埋线+三阶梯”组未纳入相关研究,其余针药联合疗法的安全性均优于单纯的三阶梯止痛法(P<0.05),穴位注射联合三阶梯止痛法的安全性明显优于电针联合三阶梯法(P<0.05)。SUCRA数值排序结果提示,穴位注射联合三阶梯止痛法的临床有效率最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结论]所有针药联合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优于单纯的三阶梯止痛法。在针药联合疗法中,穴位注射联合三阶梯止痛法的疗效最佳且安全性最高,可推荐作为治疗癌痛的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针灸疗法 三阶梯止痛法 网状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直肠腺癌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16
作者 马秀坤 洪洙 +1 位作者 刘翔龙 华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57-2062,共6页
目的确定直肠腺癌(RAC)转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RAC转移与非转移患者的表达谱,进一步分析与RAC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通路... 目的确定直肠腺癌(RAC)转移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RAC转移与非转移患者的表达谱,进一步分析与RAC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通路富集作用来获得DEGs的生物学作用及信号通路;利用数据库BioGRID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来确定RAC转移相关的DEGs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非转移组相比,RAC转移组原发肿瘤基因座中发现50个上调基因和17个下调基因。以CCND3为中心蛋白,共67个失调基因构建了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异常基因在胰腺分泌、细胞黏附分子通路、生物过程对维生素D的反应及分子功能的类维生素A结合过程中均出现显著富集。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RAC转移组CCND3、AQP3、PEG10、RAB27B呈上调趋势;ADCY1在RAC转移组中呈下调趋势。结论CCND3、AQP3、PEG10、RAB27B和ADCY1可能通过胰腺分泌和细胞黏附分子途径在RAC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5个基因可能是RAC转移的潜在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直肠腺癌 生物标志物 富集分析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菱迪芙在治疗糖尿病足部表浅溃疡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文立 董庆才 +1 位作者 王季英 郝子宽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98-898,共1页
关键词 巴曲酶 糖尿病血管病变 糖尿病足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槐耳颗粒联合DC-CIK细胞对乳腺癌MDA-MB-231干细胞体内外杀伤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宏峰 郝莎 +2 位作者 宋林 孙浩 孙雯雯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7期1361-1367,共7页
目的观察槐耳颗粒联合树突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乳腺癌MDA-MB-231干细胞体内外的杀伤效果。方法用槐耳颗粒(500 mg/L)、槐耳颗粒(1 000 mg/L)与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作用后,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MDA-MB-231细胞形态的变... 目的观察槐耳颗粒联合树突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乳腺癌MDA-MB-231干细胞体内外的杀伤效果。方法用槐耳颗粒(500 mg/L)、槐耳颗粒(1 000 mg/L)与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作用后,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MDA-MB-231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槐耳颗粒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乳腺癌MDA-MB-231细胞干细胞(CD44+CD24-细胞)所占的比例。采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测定法检测DC-CIK细胞联合槐耳颗粒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建立BalB/C荷MDA-MB-231乳腺癌干细胞裸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槐耳颗粒组、DC-CIK组及槐耳颗粒与DC-CIK细胞连合组,槐耳颗粒组小鼠按0.33g/kgig给药,每天1次,连续3周;DC-CIK组小鼠尾iv DC-CIK细胞5×10^(5)个/g,2次/周,连续3周;联合治疗组同时按照单药给药方法联合治疗,观察各组荷瘤裸鼠生存状态,比较各组裸鼠体质量和瘤体积。结果槐耳颗粒(500mg/L)、槐耳颗粒(1000mg/L)作用于乳腺癌MDA-MB-231细胞36h后,可使乳腺癌MDA-MB-231细胞逐渐变小,核浓缩,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同时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CD44^(+)CD24^(-)细胞比例明显降低。给予荷瘤裸鼠治疗结束后,联合治疗组的瘤质量明显低于2个单独治疗组。结论槐耳颗粒联合DC-CIK细胞对乳腺癌MDA-MB-231干细胞体内外杀伤效果均好于单独使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耳颗粒 DC-CIK细胞 乳腺癌 肿瘤干细胞 杀伤效果
原文传递
胃肠安联合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结肠癌细胞杀伤效果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宏峰 韩凤娴 +2 位作者 郝莎 孙雯雯 孙浩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90-494,F0003,共6页
目的观察胃肠安(以下简称WCA)联合DC-CIK细胞对结肠癌HT29细胞和Hct116细胞的杀伤效果,为临床治疗结肠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结肠癌HT29细胞和Hct116细胞系,设置对照组(含二甲基亚砜的生理盐水)、WCA 500 mg/L组和WCA 1000 mg/L组。... 目的观察胃肠安(以下简称WCA)联合DC-CIK细胞对结肠癌HT29细胞和Hct116细胞的杀伤效果,为临床治疗结肠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结肠癌HT29细胞和Hct116细胞系,设置对照组(含二甲基亚砜的生理盐水)、WCA 500 mg/L组和WCA 1000 mg/L组。分别先后进行细胞毒实验、双染细胞流式术、细胞划痕实验,以及WCA联合DC-CIK细胞对结肠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实验等。以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划痕伤口宽度和CD133+细胞的比例为研究指标。采用SPSS 20.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和SNK-q法。结果各组治疗结束后,WCA治疗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且WCA 1000 mg/L组的抑制能力高于WCA 500mg/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WCA治疗组中CD133+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WCA 1000 mg/L组早调亡、晚调亡及总凋亡细胞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划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的细胞迁移均被显著抑制,WCA 1000 mg/L组抑制效果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效靶比的升高,DC-CIK细胞联合WCA 1000 mg/L组对细胞的杀伤活性要强于单独使用DC-CIK组。结论WCA联合DC-CIK细胞对结肠癌HT29细胞和Hct116细胞的杀伤效果好于单独使用DC-CIK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安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结肠癌HT29细胞 结肠癌Hct116细胞 杀伤效果
原文传递
应用滑行皮瓣修复指端小汗腺汗孔癌1例
20
作者 王琨 顾安康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局部滑行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远端指腹小汗腺汗孔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患者经门诊取病理活检,确诊为左拇指小汗腺汗孔癌,择期行病灶扩大切除术,邻近皮瓣修复术。术中送即时冰冻切片病理,确认原发病灶切除彻底。设计左拇指指腹... 目的 探讨应用局部滑行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远端指腹小汗腺汗孔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患者经门诊取病理活检,确诊为左拇指小汗腺汗孔癌,择期行病灶扩大切除术,邻近皮瓣修复术。术中送即时冰冻切片病理,确认原发病灶切除彻底。设计左拇指指腹滑行皮瓣,修复缺损区创面。结果 术后伤口Ⅰ期愈合,皮瓣颜色、质地与周围皮肤基本一致。术后1个月首次复诊,切口瘢痕无明显增生,患指感觉及运动功能逐步恢复正常。结论 利用滑行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皮肤肿瘤术后缺损,就近取材,血运可靠,皮瓣易于成活,术后患指外观接近正常,无功能障碍,是临床上修复手指远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孔癌 小汗腺 修复 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