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5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锐意进取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I0003-I0003,1134,共2页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刘润田教授、郭世绂教授、刘松年教授、张义修教授、王沛教授、马信龙教授、冯世庆教授等几代骨科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发展至目前开放床位147张,拥有脊柱、关节、创伤与骨肿瘤三个病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历经刘润田教授、郭世绂教授、刘松年教授、张义修教授、王沛教授、马信龙教授、冯世庆教授等几代骨科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发展至目前开放床位147张,拥有脊柱、关节、创伤与骨肿瘤三个病区,2个市级骨科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骨科研究所 郭世绂 骨肿瘤
原文传递
2007年天津市区部分三级医院住院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于铁强 冯世庆 +6 位作者 张学利 邓树才 姜文学 倪东馗 商震德 李超英 王景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26%。以无职业者及工人为主。跌倒占42.5%,交通事故占35.6%。颈脊髓损伤最常见。ASIA分级以D、A级常见。D级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天津市区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较高,跌倒是主要致伤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脊髓损伤 住院患者 特点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553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30
3
作者 焦新旭 冯世庆 +5 位作者 王沛 张学利 邓树才 姜文学 王景贵 于铁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天津市颈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市14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在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脊髓损伤患者553例,占同期脊髓损伤患者895例的61.8%,年龄11~90岁,平均48岁,其中≥5... 目的:探讨天津市颈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天津市14家二级以上的医院在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脊髓损伤患者553例,占同期脊髓损伤患者895例的61.8%,年龄11~90岁,平均48岁,其中≥50岁者275例(49.7%)。交通事故是年轻(52.2%)及中年(43.1%)患者的主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和重物砸伤在30~49岁年龄段内比较常见,50岁以上患者跌倒(49.1%)是主要致伤原因。其中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好发部位以C5(40.5%)和C4(29.5%)多见,颈脊髓损伤程度与年龄(P<0.05)有一定的相关性。单因素分析发现并发症与年龄(P<0.05)、手术与否(P<0.01)、颈脊髓损伤程度(P<0.01)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颈脊髓损伤在脊髓损伤中比较常见,患者年龄较大,不同年龄组主要致伤原因有所差异,临床应重视各种并发症发生,综合防治颈脊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 并发症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州舟曲县2021—2023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控措施探讨
4
作者 李泽亮 吴强 +3 位作者 杨树义 桑安民 鲁应全 曹富江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7期130-132,共3页
目的分析甘南州舟曲县2021—2023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防控措施。方法收集整理甘南州舟曲县2021—2023年所有诊断为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共265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21—2023年甘南州舟曲县... 目的分析甘南州舟曲县2021—2023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防控措施。方法收集整理甘南州舟曲县2021—2023年所有诊断为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共265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21—2023年甘南州舟曲县锥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流行病学概况,并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以期为该地区的椎体压缩性骨折防控工作提供参考。结果2021—2023年度,甘南州舟曲县共有265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例,其中男性126例,占比47.6%,女性139例,占比52.4%,男女比例为0.91∶1;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占73.6%;骨折部位以胸腰椎为主,占76.4%。结论甘南州舟曲县2021—2023年度椎体压缩性骨折发病率较高,且女性占比高。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同时胸腰椎是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主要部位。针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能为该地区的椎体压缩性骨折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压缩性骨折 流行病学特征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择期手术患者优质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5
作者 李丹 寻明兰 +1 位作者 孙国芳 谢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3期135-135,共1页
本文主要探讨研究快速康复理念对于顾客患者的重要价值。研究对象为2020年4月——2021年1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救治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方法 本次实验法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将92例病历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 本文主要探讨研究快速康复理念对于顾客患者的重要价值。研究对象为2020年4月——2021年1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救治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方法 本次实验法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将92例病历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实验组则认真贯彻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最终,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长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在过程中的病人情况。结果 ①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的对症护理,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3.50±1.40天、31125.30±163.20元,患者在接受快速康复理念指导后身体恢复速度加快,住院时间(7.50±1.10天)缩短,住院费用(19025.20±326.40元)呈比例减少,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②对照组共有7例患者分别发生率疼痛、压疮等并发症,而实验组在接受快速康复理念指导后仅有2例并发症患者;③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7.83%,仅有1例患者对护理不满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86.96%);两组研究对象实验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骨科患者择期手术护理过程中辅以快速康复理念指导,可显著降低患者疼痛、便秘、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身体恢复速度,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择期手术 骨科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管圈在降低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谢晶 李丹 寻明兰 《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第5期129-132,共4页
目的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骨科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以降低患者DVT发生率。方法选取科室2019年2—4月住院患者236例为对照组,计算DVT发生率,并对DVT预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给予实施,再调查2019年5—... 目的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骨科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以降低患者DVT发生率。方法选取科室2019年2—4月住院患者236例为对照组,计算DVT发生率,并对DVT预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给予实施,再调查2019年5—7月住院患者241例为试验组,计算其DVT发生率,对两组患者DVT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后,DVT发生率由对照组的6.78%下降至试验组的2.08%,试验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是发现并解决护理工作问题的有效方法,对骨科创伤患者开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DVT预防管理的质量,体现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深静脉血栓 血栓预防 骨科创伤 静脉血栓栓塞症 对照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耳麦克风实现机器人骨铣削状态自动控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健文 王瑞 +2 位作者 夏光明 代煜 张建勋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9-268,共10页
为了提升骨铣削手术机器人的手术质量,要求机器人对于手术中的铣削状态(主要包括铣削深度和铣削角度)能够实时感知并控制。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双耳麦克风系统来辅助完成铣削状态控制的方法。首先对铣削状态与声信号的关系进行... 为了提升骨铣削手术机器人的手术质量,要求机器人对于手术中的铣削状态(主要包括铣削深度和铣削角度)能够实时感知并控制。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双耳麦克风系统来辅助完成铣削状态控制的方法。首先对铣削状态与声信号的关系进行建模,之后完成铣削深度与铣削角度的标定实验获得所提模型的相关系数,最后利用PD控制器结合所建立的模型函数来实时分析并控制机器人的铣削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铣削期望深度为0.5 mm时,加入角度控制相较于未加角度控制的实验效果在铣削深度与期望值偏差的方面提升了7.0%,铣削稳定性方面提升了34.1%。并且证明在期望深度为0.8 mm的极端情况下引入角度控制同样有着提升铣削效果的积极作用。经过实验验证所提方法能够有效的提升骨铣削手术机器人的工作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机器人 骨铣削 信号处理 深度控制 角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母]外翻术后复发预测模型
8
作者 赵睿 宋嘉骏 +6 位作者 张园 李东 刘燊 梁帅 刘怡伶 李锋坦 王晨光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24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本研究采用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母]外翻(hallux valgus,HV)患者的术前负重位及术后即刻非负重位X线片测量指标,构建[⻊母]外翻术后复发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识别[⻊母]外翻复发患者提供客观、精准的临床决策辅助系统。方法回顾... 目的本研究采用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母]外翻(hallux valgus,HV)患者的术前负重位及术后即刻非负重位X线片测量指标,构建[⻊母]外翻术后复发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识别[⻊母]外翻复发患者提供客观、精准的临床决策辅助系统。方法回顾性纳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172例HV患者,共包括230只接受远端截骨矫形及软组织手术的HV足。收集患足术前的负重位及术后非负重位X线片,并基于X线片获得足部各解剖参数。同时根据手术后6个月患足[⻊母]外翻角是否大于20°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复发。之后将足部各解剖参数作为特征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并预测HV足是否出现复发,模型训练及测试采用10折交叉验证法以获得各模型的预测效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精度,在进行机器学习模型训练之前,首先采用K-means聚类将训练样本划分为两个亚型,对每个亚型分别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对于测试样本,首先根据其与两个亚型中心的距离判断其归属类别,再进一步采用相应模型进行预测,且同时采用10折交叉验证法来获得机器模型预测效能。结果机器学习能较好地预测[⻊母]外翻的术后复发,且通过K-means聚类划分亚型后构建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精度。结论采用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母]外翻术后复发情况,为开发[⻊母]外翻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外翻复发 机器学习 临床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身免疫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马信龙 徐云强 +3 位作者 张义修 王沛 郑永发 冯世庆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91-296,共6页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隆抗体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M、IgG、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比较了两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1)组织病理学变化: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6例标本近边缘细胞浸润区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并且阳性细胞有沿血管样组织分布的趋势;4例标本见CD4阳性反应细胞浸润;2例标本CD8染色可见阳性反应细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3例标本边缘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但细胞数较少。CD4和CD8免疫染色均未见阳性细胞。两组相比,CD68细胞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破碎组CD4和CD8细胞阳性率略高于退变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免疫学检测结果: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水平高于退变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其病理实质可分为破碎型和退变型,二者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应加以区分。(2)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自身免疫 病理学 免疫球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内松质骨空间分布和力学性能变化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马信龙 付鑫 +3 位作者 马剑雄 董宝康 沈珉 王志彬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10年第6期465-470,共6页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不同加载强度和偏轴角对股骨头内松质骨空间分布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断层磨削后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方法建立得到股骨近端骨结构三维模型,按照与主压力小梁方向成0°、15°、45°分别... 目的应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不同加载强度和偏轴角对股骨头内松质骨空间分布和力学性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断层磨削后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的方法建立得到股骨近端骨结构三维模型,按照与主压力小梁方向成0°、15°、45°分别选取相同大小的松质骨试件。计算试件的三维空间结构参数,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单轴压缩试验,观察松质骨试件应力、应变分布,探讨不同加载强度和离轴角度对松质骨生物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基于建立的人股骨头内松质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了松质骨试件单轴压缩试验,发现不同加载强度和偏轴角度在松质骨试件中≥5 000με(微应变)的松质骨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股骨头内松质骨小梁空间分布与力学适应性密切相关。结构与功能的不相适应降低了股骨头内部松质骨的生物力学性能,反复不良刺激引起的骨重塑、改建可能在股骨头坏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松质骨 生物力学 有限元方法 骨改建 应变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波 李玉琳 +2 位作者 刘菲菲 宁广智 冯世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1,共4页
脊柱感染(spinal infections)是指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椎体、椎间盘及椎体周围软组织的感染-([1])。文献报道成人脊柱感染的年发病率约为0.83/10万-([2])。脊柱感染通常发病隐匿,严重者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脊柱畸形、瘫痪甚至... 脊柱感染(spinal infections)是指特定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椎体、椎间盘及椎体周围软组织的感染-([1])。文献报道成人脊柱感染的年发病率约为0.83/10万-([2])。脊柱感染通常发病隐匿,严重者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脊柱畸形、瘫痪甚至死亡等。近年来,脊柱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使脊柱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面临新的挑战。现就脊柱感染的分型、诊断以及治疗相关方面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感染 病原微生物 脊柱畸形 病灶清除 脊柱炎 腰椎结核 脊柱结核 植骨融合 神经功能受损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修复复杂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 被引量:15
12
作者 汪涛 张弢 +2 位作者 冯世庆 郭洪刚 郑永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4915-4920,共6页
背景:肘关节开放骨折随着工伤事故发生率增高而迅速增高,骨折往往同时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目前采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骨折已被广泛报道。目的:探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修复复杂重度开放性肘... 背景:肘关节开放骨折随着工伤事故发生率增高而迅速增高,骨折往往同时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目前采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开放性骨折已被广泛报道。目的:探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修复复杂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的特点。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的复杂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患者41例,均一期常规清创、外固定架固定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封闭创面,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覆盖后,二期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与结论:41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22个月,平均13个月。外固定时间为8-13个月,平均9.8个月。开放性创面Ⅱ期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后均完全愈合。31例患者骨折Ⅰ期愈合,7例延迟愈合,3例不愈合,行髂骨植骨后8-12个月骨折完全愈合。41例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3%。其中GustiloⅡ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更佳。提示自体植皮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固定架治疗复杂重度开放性肘关节骨折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外固定架 植皮 负压封闭引流 开放性肘关节骨折 软组织缺损 感染 创面愈合 组织构建 关节活动度 清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管综合征的解剖和病因学探讨 被引量:35
13
作者 侯巍 冯世庆 +2 位作者 郑永发 杨淳彭 王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34-537,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的解剖特点和发病原因。[方法]对6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中所见,以及其中25例患者术前肌电图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果]术中见60例患者存在肘管弓状韧带的肥厚增生,卡压磨损尺神经导致炎性病变... [目的]探讨肘管综合征的解剖特点和发病原因。[方法]对6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中所见,以及其中25例患者术前肌电图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果]术中见60例患者存在肘管弓状韧带的肥厚增生,卡压磨损尺神经导致炎性病变;术前肌电图检查发现25例患者的尺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平均传导速度为27.97m/s;运动反应波幅降低,平均电压为1.95mv;潜伏期延长,平均时间为5.41ms;65例肘管综合征患者,继发于肘部创伤25例,慢性劳损15例,慢性骨关节炎14例,占位病变5例,先天异常有6例。[结论]肘部的创伤及慢性劳损可以导致肘管弓状韧带出现肥厚增生,引起尺神经卡压磨损,这是肘管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慢性骨关节炎,占位病变和先天异常;尺神经可被机械性卡压和磨损,出现慢性缺血缺氧,导致肘管综合征的发生;详细的体格检查和术前的肌电图检查是诊断肘管综合征的主要手段,在诊断时应注意该病与其他部位迟发性尺神经麻痹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 尺神经 弓状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胸腰段骨折后路经伤椎单节段固定与常规短节段固定的力学性能比较 被引量:21
14
作者 徐桂军 马信龙 +3 位作者 张弢 马剑雄 付鑫 杜长岭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构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常规短节段固定模型,研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论证其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青壮年健康男性志愿者,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脊柱T10~L2正常模型... 目的 应用三维有限元技术构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及常规短节段固定模型,研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论证其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青壮年健康男性志愿者,利用CT扫描数据建立脊柱T10~L2正常模型、T12骨折模型以及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和短节段固定模型;分析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下各个节段的最大位移差及内固定物的应力情况。结果 骨折模型T10~11、T11~12、T12~L1的最大位移差较正常模型在大多数加载情况时明显增大,经短节段或者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后,该值明显减小,两种固定方式无显著差异。内固定物应力方面:在轴向压缩及前屈时,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模型中螺钉应力明显低于短节段固定;而在后伸、侧屈及轴向旋转时,螺钉应力无明显差异。对于固定棒,轴向压缩及前屈时,两种固定方式无差异;后伸及侧屈时经伤椎节段固定应力高于短节段固定,而旋转时则恰恰相反。结论 对于胸腰段单节段不完全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可以提供与常规短节段固定相近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不完全骨折的一种良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单节段固定 力学特性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析及减压方式选择 被引量:75
15
作者 陈学明 冯世庆 +5 位作者 许崧杰 崔利宾 袁鑫 刘亚东 赵鹏 于振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共收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8例,其中56例为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术前VAS评分为8.99±1.01分(7-10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为41.15±7.12分(37-49分)。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判断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分为3组:单纯椎间盘压迫,14例(A组);单纯骨性压迫,22例(B组);混合压迫(椎间盘+骨性压迫),20例(C组)。A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适当扩大椎间孔,取出突出髓核;B、C组切除椎间盘至钩椎关节后,将钩突基底部内侧磨平,充分显露钩突后部、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钩椎关节间隙,刮除上位椎体后下角及部分增生的钩突。减压后均行椎间植骨内固定。使用Surgimap软件测量患者术前颈椎双斜位X线片上病变节段的双侧椎间孔面积,将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同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3组患者术前健侧椎间孔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A组明显狭窄(P〈0.05);B组和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的患侧椎间孔面积均较各自的对侧椎间孔面积明显狭窄(P〈0.05);而A组患侧椎间孔面积较对侧无明显狭窄(P〉0.05)。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B、C组与A组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较长(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感染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5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2±8.9个月(12-52个月),3组术前VAS评分和ND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根据影像学资料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减压手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间孔 前路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被引量:59
16
作者 冯世庆 杨敏杰 +5 位作者 陈君长 郭世绂 马巍 王沛 张晓卫 侯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 目的:探讨椎动脉外膜含肽能神经的分布特点,分析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的疗效。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观察38例新鲜尸体和1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外膜上肽能神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血管肽NPY)的分布情况。对79例确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狭窄率超过18%的患者进行了五种术式。结果:舒缩血管的含肽能神经主要分布在人椎动脉外膜,随年龄增加神经纤维密度增多,但增至40岁以后,舒血管肽CGRP、VIP能神经纤维密度减少,缩血管肽神经NPY能神经纤维密度增多,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组改变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随访表明椎动脉外膜剥离术疗效优于其它术式,优良率达93.18%。结论: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应在去除外源性机械压迫因素的同时去除神经因素,椎动脉外膜剥离术是有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颈椎病 外膜剥离术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天格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8
17
作者 曹建刚 王天仪 +5 位作者 王磊 原文琦 刘勇 冯世庆 修玉才 李晓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观察金天格胶囊(JTG)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科门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30例,1组为口服金天格胶囊(JTG)治疗组既中药组,2组为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NSAID)醋氯芬酸片治疗组既西... 目的观察金天格胶囊(JTG)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科门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30例,1组为口服金天格胶囊(JTG)治疗组既中药组,2组为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NSAID)醋氯芬酸片治疗组既西药组,3组为口服金天格胶囊联合醋氯芬酸片(JN)治疗组既中西药组。每组均治疗1个月后停药,分别对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统计及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比较。结果中西药组Lequesne指数的改善情况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独应用金天格胶囊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相当;金天格胶囊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且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不增加副作用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中药 骨关节炎 膝关节 金天格胶囊 非甾体抗炎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下调p-STAT3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 被引量:8
18
作者 崔猛 冯世庆 +2 位作者 范宁建 贾军 周先虎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86-788,I0005,共4页
目的观察黄芩苷促进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信号传导子与转录激活子(STAT)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方法从孕14~15d的S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中分离NSCs,体外培养传代,实验用第3代NSCs。随机分为对照组,低、中、高黄芩苷组(... 目的观察黄芩苷促进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向神经元分化过程中信号传导子与转录激活子(STAT)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方法从孕14~15d的SD大鼠胚胎大脑皮质中分离NSCs,体外培养传代,实验用第3代NSCs。随机分为对照组,低、中、高黄芩苷组(分别含黄芩苷7.5、15、30μmol/L),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组和黄芩苷+LIF+bFGF组。培养6d后,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中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培养2h与6d后,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中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结果黄芩苷可使NSCs中MAP-2表达增加,GFAP表达减弱;LIF+bFGF可促进NSCs中GFAP表达增加;黄芩苷可抑制LIF+bFGF引起的NSCs中GFAP的表达增加。黄芩苷可下调NSCs中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LIF+bFGF可上调NSCs中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黄芩苷可抑制LIF+bFGF引起的NSCs中STAT3蛋白磷酸化水平的上调(P<0.05)。结论黄芩苷可诱导NSCs向神经元分化并抑制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该作用可能经下调NSCs中STAT3的磷酸化水平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甙 信号传导 转录 遗传 转录因子 白血病 干细胞 神经系统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丝素蛋白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19
作者 徐云强 刘迎节 +2 位作者 李瑞欣 朱双龙 张振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8期5745-5751,共7页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始终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针对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仍处在研究阶段,理想的构建材料和制作工艺仍处于在探索研究中。目的:综述胶原/丝素蛋白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进展。方法:... 背景:周围神经缺损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始终是医学界面临的难题。针对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组织工程支架仍处在研究阶段,理想的构建材料和制作工艺仍处于在探索研究中。目的:综述胶原/丝素蛋白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研究进展。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3至2016年Pub 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人工神经支架构建方法和原材料选择研究的文献,并进行总结、整理和论述。结果与结论:共纳入46篇文献。胶原蛋白具有较高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自身及其降解产物在宿主内不会发生炎症反应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生物降解速度快及物理性能差等缺点。丝素蛋白拥有较高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但其体内降解速度较缓慢。在支架制作工艺上,快速成型三维打印法可精准控制支架的孔径及其分布,孔隙结构高度整齐,可打印各种形状的支架,时间短,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将胶原/丝素蛋白用三维打印法制备成神经支架,可保持良好生物相容性,也改善了力学性能。当今,国内外对胶原蛋白或丝素蛋白等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在神经损伤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同时在支架制作工艺上也不断改进,因此,胶原/丝素蛋白作为原材料并联合三维打印制作工艺有望成为未来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主要选择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生物相容性材料 支架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胶原蛋白 丝素蛋白 三维打印 周围神经损伤 人工神经 神经支架 冷冻干燥法 静电纺丝法 气体发泡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 被引量:14
20
作者 朱福良 郑道明 +6 位作者 时宇博 王云国 倪东馗 李立军 姜竹岩 海米提·阿布都艾尼 雪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17-1822,共6页
背景:胸腰段爆裂骨折发病率较高,后路单纯撑开技术在维持椎体高度、降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不甚满意,因此试图探索更佳治疗方案。目的:探讨采用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78例胸腰段椎体... 背景:胸腰段爆裂骨折发病率较高,后路单纯撑开技术在维持椎体高度、降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不甚满意,因此试图探索更佳治疗方案。目的:探讨采用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7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均采用后路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4-14 d,平均7.8 d。随机分为2组,单纯撑开组38例行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固定,反弓折顶植骨组40例行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固定。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10-22个月随访;②单纯撑开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反弓折顶植骨组(P<0.01);③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④2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⑤术后2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反弓折顶植骨组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椎体高度过度丢失等并发症;单纯撑开组发生内固定失败螺钉拔出3例,钛棒断裂2例,椎体高度明显丢失10例;⑥提示与单纯撑开复位固定相比,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植骨并伤椎置钉固定可形成伤椎压缩中心骨性支撑,重建前、中柱高度方面疗效确切,具有力学强度高、椎体高度维持好、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将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反弓折顶 经椎弓根植骨 椎弓根钉 固定 骨折愈合 COBB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