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源性晕厥临床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宋道岭 《医师进修杂志》 1996年第12期6-7,共2页
心源性晕厥临床进展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116011)宋道岭晕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缺血,而发生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的原因很多,在各种晕厥中以心源性晕厥最为紧急和危险,需积极恰当治疗以免危及病人生命,心... 心源性晕厥临床进展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116011)宋道岭晕厥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脑缺血,而发生一过性意识丧失。晕厥的原因很多,在各种晕厥中以心源性晕厥最为紧急和危险,需积极恰当治疗以免危及病人生命,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排出量急剧减少,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晕厥 晕厥 心律失常 Q-T间期延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部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郑晓群 周旭晨 +2 位作者 曲新凯 朱皓 刘俊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多部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其冠脉病变的特征。[方法]分析12例多部位急性STEMI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急诊冠脉造影结果,并加以对照比较。[结果]根据心电图判断IRA的准确性为100%,多部位急性STEMI患... [目的]探讨多部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体表心电图定位及其冠脉病变的特征。[方法]分析12例多部位急性STEMI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急诊冠脉造影结果,并加以对照比较。[结果]根据心电图判断IRA的准确性为100%,多部位急性STEMI患者的多支冠脉病变占83%。[结论]体表心电图可以准确判定IRA,多部位急性STEMI患者冠脉病变较为弥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 梗死相关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方唯一 刘欣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57-61,共5页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治疗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旅朝霞 方唯一 +2 位作者 周旭晨 郑晓群 黄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年第1期23-24,共2页
目的 研究70岁以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1例(14例急性心肌梗死)≥70岁和36例50~60岁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高龄组支架置入术成功率为96.8%,随访3~44(21±14)个月,心绞痛再发率2... 目的 研究70岁以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1例(14例急性心肌梗死)≥70岁和36例50~60岁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高龄组支架置入术成功率为96.8%,随访3~44(21±14)个月,心绞痛再发率2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4例高龄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无一例死亡。结论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即刻与远期临床效果满意,是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老年人 临床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患者及同胞载脂蛋白(a)基因5’端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郭然 白小涓 +2 位作者 王勃 赵玫 陈燕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528-531,共4页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基因5’端启动子五核苷酸重复序列(PNR)数目与Lp(a)水平及心肌梗死(MI)的关系。[方法]对59例男性MI患者、78例同性别同胞和6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行临床检查,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行apo(a)基因5’端PNR数目...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基因5’端启动子五核苷酸重复序列(PNR)数目与Lp(a)水平及心肌梗死(MI)的关系。[方法]对59例男性MI患者、78例同性别同胞和6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行临床检查,并从分子遗传学角度行apo(a)基因5’端PNR数目的检测,研究其与Lp(a)水平及心肌梗死发病的关系。[结果]MI组Lp(a)(602±583)mg/L,同胞组(423±365)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6±144)mg/L(P<0.01),且MI组更高于同胞组(P<0.01)。载脂蛋白(a)基因5’端PNR扩增产物中观察到五种等位基因,MI组和同胞组PNR-8发生率最高(63.6%和34.6%),对照组PNR-10最常见(40.8%)。PNR8/8基因型MI的患病危险为非8/8基因型者的8.09倍(P<0.01),PNR9/8基因型MI的患病危险为非9/8基因型者的30.20倍(P<0.01)。MI组和同胞组PNR平均-8、8.5基因型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po(a)基因5’端PNR数目与Lp(a)水平及MI发病密切相关,PNR-8/8基因型可能是MI的一个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同胞 载脂蛋白(a) 脂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0
6
作者 林治湖 陈新 《医师进修杂志》 1997年第11期561-562,共2页
心房颤动研究进展心房颤动的研究现状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116011)林治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0037)陈新林治湖,男,现任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教授,中国心脏起搏... 心房颤动研究进展心房颤动的研究现状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116011)林治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00037)陈新林治湖,男,现任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心内科教授,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 血液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动过速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荔红 张树龙 杨延宗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2期86-87,共2页
目的 分析QRS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情况。方法 对 6例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患者 ,常规行动态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房室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 ,先进行旁路或... 目的 分析QRS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及导管射频消融情况。方法 对 6例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患者 ,常规行动态心电图及食管电生理检查。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存在房室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结双径路 ,先进行旁路或房性心动过速的消融 ,消融成功后再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 (包括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进行心动过速诱发 ) ,如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终止手术。若提示存在房室结多径路 ,则进行慢路径改良术。结果 食管电生理检查提示 :4例患者存在房室旁路伴房室结双径路 ;2例患者存在房室结三径路。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结果显示 :3例患者为房室旁路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后不能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1例患者同时存在房室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改良慢路径 ;2例患者为房室结三径路 ,经慢径路改良后房室结传导曲线连续 ,未诱发心动过速。 6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 ,随访期间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率较低 ,且均与房室结传导不连续有关。心动过速伴RR间期交替发生机制较为复杂 ,除了与房室结纵向传导的不连续有关外 ,还与其不应期密切相关。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心内电生理检查相比对揭示RR间期交替的发生机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RR间期长短交替 发生机制 导管射频消融 电生理 房室结双径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ugada综合症心室颤动发生昼夜节律的提示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树龙 陈冬梅 +1 位作者 杨延宗 林治湖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0年第1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BRUGADA综合症 心室颤动 心电图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平板心电图与冠脉造影对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吕田 伊佳 《医师进修杂志》 1999年第10期12-14,共3页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为对照,分析活动平板心电图计算机多变量自动分析结果。方法:T国40例,女6例,年龄35 ̄69岁,平均年龄(50.15±9.26)岁,胸痛待查患者。除外睡眠 心电图有明显ST段改变者,并在平板运动... 目的:以冠状动脉造为对照,分析活动平板心电图计算机多变量自动分析结果。方法:T国40例,女6例,年龄35 ̄69岁,平均年龄(50.15±9.26)岁,胸痛待查患者。除外睡眠 心电图有明显ST段改变者,并在平板运动试验后1个月内行冠状动脉造影。ST段下移测量点J点皇80ms处,以电脑2自动测量为主。结果:非冠心病组23例,运动心电图阴性19例,阳性4例,其中2例X综合征,2例为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活动平板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适宜性窦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少稳 林治湖 《医师进修杂志》 1999年第10期8-9,共2页
关键词 心动过速 IST 临床特点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灌注量化参数评价陈旧性心肌梗塞区心肌细胞活性
11
作者 张延军 吴鹤 +1 位作者 杜雪梅 方唯一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9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灌注量化参数对陈旧性心肌梗塞区心肌细胞活性估测价值。材料和方法:7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在成功地进行闭塞的左前降支PTCA术前及术后1周内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由极坐标标准靶心图测得左室前壁、侧壁、下后壁、... 目的:探讨心肌灌注量化参数对陈旧性心肌梗塞区心肌细胞活性估测价值。材料和方法:7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塞在成功地进行闭塞的左前降支PTCA术前及术后1周内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由极坐标标准靶心图测得左室前壁、侧壁、下后壁、间壁心肌血流灌注异常范围(象素数)和异常程度评分(标准差值)等量化参数,并进行术前,术后配对比较。结果:由左前降支提供血运的左室前壁(靶心图上A+B区)心肌血流灌注异常范围PTCA术后为361±167,较术前(507±193)明显缩小(P<001);异常程度评分术后为1897±1600较术前(2456±1438)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可应用心肌灌注标准差靶心图中的量化参数评价陈旧性心肌梗塞区心肌细胞部分存活并经PTCA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 陈旧性 心肌梗塞 心肌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起搏模式对病窦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12
作者 李世军 薛连喜 +3 位作者 杨兰 王莹琦 杨延宗 林治湖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 ]探讨生理性 (DDD)与非生理性 (VVI)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 )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4 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窦患者分成 2组 :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 ,共 2 2例 ;B组为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共 2 5例... [目的 ]探讨生理性 (DDD)与非生理性 (VVI)起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简称病窦 )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4 7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窦患者分成 2组 :A组为植入VVI起搏器患者 ,共 2 2例 ;B组为植入DDD起搏器患者 ,共 2 5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出院后第 1、6、12、2 4、3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A组 19例达到随访终点 ,3例 (15 .8% )稳定的窦性心律 ,9例 (4 7.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7例 (36 .8% )发生慢性房颤 ;B组 2 3例达到随访终点 ,14例 (6 0 .9% )稳定的窦性心律 ,7例 (30 .4 % )阵发性房扑及 /或房颤 ,2例 (8.7% )发生慢性房颤。 [结论 ]DDD起搏治疗对病窦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显著优于VVI组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性起搏 非生理性起搏 房性快速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护理
13
作者 杨秀梅 潘冬梅 杨东辉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326-327,共2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射频消融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脉内压力测定在冠心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
14
作者 欧知宏 方唯一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37-140,152,共5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压力测定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左室收缩运动协调性及功能
15
作者 纪颖 王珂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84-285,300,共3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收缩运动协调性及功能。[方法]正常对照组1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0例。测量左室收缩期电机械运动的时间离散度(DTQ-S)、室间隔和左室侧壁6个位点的心肌收缩期峰值速率(Vs)...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收缩运动协调性及功能。[方法]正常对照组18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0例。测量左室收缩期电机械运动的时间离散度(DTQ-S)、室间隔和左室侧壁6个位点的心肌收缩期峰值速率(Vs)。[结果]与对照组(15.6±3.5)ms相比,HCM组DTQ-S延长,梗阻型(31.5±12.3)ms、非梗阻型(28.2±15.2)ms均为P<0.001,而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23)。HCM组各位点Vs值降低(P<0.05),但是梗阻型与非梗阻型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梗阻型与非梗阻型均存在左室收缩运动协调障碍和收缩功能下降,TDI能够评价HCM左室运动而不受负荷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左室收缩协调性 左室收缩功能 组织多普勒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并发广泛前壁心梗、室间隔巨大室壁瘤1例
16
作者 周旭晨 董莹雪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45-47,共3页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并发症 心肌梗塞 室间隔巨大室壁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记忆的研究现状
17
作者 张树龙 杨延宗 林治湖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 2001年第6期336-338,共3页
心脏记忆是指T波的持续可逆的变化,本文对心脏记忆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
关键词 心脏记忆 心律失常 心脏起搏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P选择素的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路岩 单玉英 +2 位作者 姜一农 张英 黄榕翀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和P选择素 (sP -selectin)水平与冠心病活动性间的关系。 [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19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13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血清sICAM - 1和sP...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 1(sICAM - 1)和P选择素 (sP -selectin)水平与冠心病活动性间的关系。 [方法 ]用ELISA法测定 19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13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血清sICAM - 1和sP -selectin浓度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MI组血清sICAM - 1、sP -selectin浓度高于UAP组 ,UAP组血清sICAM - 1、sP -se lectin浓度高于SAP组 (sICAM - 1在 3组中比较P值均 <0 .0 0 1;sP -selectin在AMI组与SA组P <0 .0 0 1,UA组与SA组比较P =0 .0 3,AMI组与UA组P =0 .0 2 ,均有显著性差异 )。方差分析表明 ,血清sICAM - 1及sP -selectin浓度均与冠心病的活动性呈现正相关。 [结论 ]sICAM - 1、sP -selectin浓度与冠心病的活动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影响因素的荟萃分析
19
作者 樊天舒 苏德淳 柳成将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6-20,28,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临床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为改善临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全面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关于影响HFpEF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相关影... 目的分析影响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临床预后的各种危险因素,为改善临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全面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关于影响HFpEF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相关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数据分析在Stata 16.0软件进行操作。结果本研究一共纳入11项临床研究。统计结果提示年龄(OR=1.05,95%CI:1.03~1.08)、脑钠肽(OR=1.35,95%CI:1.28~1.42)、心房颤动(OR=2.17,95%CI:1.65~2.86)、贫血(OR=2.43,95%CI:1.25~4.74)为HFpEF患者的死亡因素,体重指数(OR=0.96,95%CI:0.93~1.00)为HFpEF患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脑钠肽、心房颤动、贫血是HFpEF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体重指数却为HFpEF患者死亡的保护性因素,可为临床及早进行针对性干预及改善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血分数 心力衰竭 共病 预后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中的价值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榕翀 张嘉宁 +2 位作者 周旭晨 方唯一 朱正美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161-166,共6页
[目的]分离纯化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 建立血清GPBB定量测定方法,探讨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纯化GPBB抗原及其抗体建立GPBB定量测定方法.对34例健康人、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和29例急性心... [目的]分离纯化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 建立血清GPBB定量测定方法,探讨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纯化GPBB抗原及其抗体建立GPBB定量测定方法.对34例健康人、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和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别进行血清GPBB、CK、CK-MB及cTnI测定.[结果] GPBB被纯化100倍,比活性384 μmol/mg*min-1,回收率28%.建立了GPBB定量测定方法,确定抗原检测线性范围为0.3~20 ng.在AMI发作6 h内,患者血清中(n=26)GPBB浓度超过正常上限值7.4 μg/L.GPBB诊断灵敏度是89.7%,明显高于CK、CK-MB(24.1%,20.8%,P<0.01),与cTnI相当.AMI患者血清GPBB峰值水平(66.38±27.41μg/L)明显高于健康人(2.57±1.61) μg/L,P<0.01.28例UAP患者中21例血清GPBB升高≥7.4 μg/L,其均值是(23.2±14.2) μg/L,明显高于健康人和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清GPBB水平(P< 0.01),与cTnI诊断阳性率相似,而UAP患者血清中CK、CK-MB均无明显升高.其中GPBB升高组 (≥7.4 μg/L)4周内发生心性事件远高于GPBB<7.4 μg/L组(47.6%,14.3%,P<0.01).AMI患者血清GPBB到达峰值时间早于CK和CKMB达到峰值时间.[结论]GPBB是AMI发作后6 h内敏感特异的生化指标,对判断UAP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磷酸化酶 酶联免疫吸附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 早期诊断 同工酶 BB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