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2024版《腹主动脉-髂动脉动脉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1
作者 阚远晴 符伟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7-875,共9页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发布了2024版《腹主动脉-髂动脉动脉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对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病变的诊疗策略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该指南基于截至2023年8月的最佳证据,依据修改后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评分系统制定了160条建议,较2... 欧洲血管外科学会发布了2024版《腹主动脉-髂动脉动脉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对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病变的诊疗策略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该指南基于截至2023年8月的最佳证据,依据修改后的欧洲心脏病学学会评分系统制定了160条建议,较2019年版本新增59项全新建议。新版指南针对质量控制、流行病学与诊断筛查、小型腹主动脉瘤管理、腹主动脉瘤择期修复、破裂及症状性腹主动脉瘤管理、复杂腹主动脉瘤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证据总结与分级推荐。该指南对于指导国内血管外科腹主动脉-髂动脉瘤临床工作具有重大借鉴意义,但同时也需注意结合本土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个体化诊疗。本文对指南中相关部分进行了解读,供学者们参考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髂动脉瘤 诊疗指南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炎性反应在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仕毅 王利新 符伟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44-1951,共8页
腹主动脉瘤(AAA)是成年人主动脉破裂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切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首要防线,中性粒细胞在循环系统白细胞中占据70%的比例。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吞噬、脱颗粒、产生活性氧... 腹主动脉瘤(AAA)是成年人主动脉破裂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切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首要防线,中性粒细胞在循环系统白细胞中占据70%的比例。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吞噬、脱颗粒、产生活性氧以及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等机制,参与炎症反应。多项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参与无菌性炎症和血栓形成,且过度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也可杀伤正常组织和细胞,造成疾病发生,与AA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结合AAA细胞外基质降解、炎性浸润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丧失三大病理特征,深入探讨了中性粒细胞在AAA病程中的多重角色。中性粒细胞通过炎症因子等机制被募集至病变部位,造成炎性浸润,活化后释放杀伤酶类、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分子,促进AAA的发展;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沉积及相关炎性分子的累积,参与AAA腔内血栓形成,加重疾病进展;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伤形式,已有文献报道NETs从多角度协同加重炎症,且可能通过激活凝血级联、促进血小板聚集等方式形成腔内血栓,导致AAA的病变加剧,对该疾病进展有重要作用。由于相关研究尚处起步,且多数研究结论尚处表层,本文强调学界研究应对AAA机制中中性粒细胞复杂相互作用有更深入的理解,着重阐述中性粒细胞在该疾病炎性微环境中的重要性。通过在器官、组织和细胞层次上的全面概述与分析,为AAA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了深入参考。此外,本文还对后续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讨论,为发现AAA有效诊疗靶点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中性白细胞 胞外诱捕网 综述
原文传递
腘动脉瘤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洪诗钗 周旻 +9 位作者 卢伟锋 洪翔 陈刚 黄玉龙 陈艺辉 周修适 王利新 郭大乔 符伟国 王玉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5-711,共7页
目的:比较腘动脉瘤(PAA)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P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23条肢体)行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11例(13条肢体)行腔内修复术(腔内修复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比较腘动脉瘤(PAA)开放手术与腔内修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3例PA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23条肢体)行开放手术(开放手术组),11例(13条肢体)行腔内修复术(腔内修复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结果:腔内修复组患者年龄与高血压病合并症比例明显大于开放手术组(χ~2=8.250,P=0.008;χ~2=6.203,P=0.024),而两组在其他合并症、术前瘤体直径、术后伤口并发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开放手术组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腔内修复组6例(54.5%)全麻下完成腔内手术(χ~2=12.257,P=0.002)。腔内修复组术后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手术组(t=-4.221,P=0.000;t=-3.090,P=0.002)。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1~120个月),开放手术组有5例再次干预,其中2例行截肢术;腔内修复组有2例再次干预。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免于再次干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外科手术风险高、解剖学条件合适、流出道情况良好的PAA患者,腔内修复术短中期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围手术期恢复快,可替代外科手术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腘动脉 血管内操作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主动脉脱套与TEVAR术中支架源性主动脉脱套
4
作者 马韬 符伟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6-884,共9页
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时内膜撕裂,如果撕裂形态呈现为周径上的环形破口,破口远端的内膜会脱离主动脉管壁并形成独立的内膜管腔,这个管腔顺着血流方向塌陷之后就会形成顺行脱套病变,即主动脉脱套。主动脉脱套发病率低,其总数的90%发生在主... 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时内膜撕裂,如果撕裂形态呈现为周径上的环形破口,破口远端的内膜会脱离主动脉管壁并形成独立的内膜管腔,这个管腔顺着血流方向塌陷之后就会形成顺行脱套病变,即主动脉脱套。主动脉脱套发病率低,其总数的90%发生在主动脉夹层自然病程中,也可以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并发症。随着近年TEVAR技术的普及和手术数量的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数量也逐渐增加,但是TEVAR术中支架源性主动脉脱套(ISAII)的报道极为有限。该病作为一种罕见的夹层或并发症,并不被大多数医生所熟知,因此本文旨在介绍主动脉脱套和ISAII的概念、特点、诊断、分型以及处理原则与方法、注意事项,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让更多患者受益。出现在自然病程中的主动脉脱套,有时需要心电门控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或心脏超声结合使用才能明确诊断,这种病变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在开放手术中直视下修补;但是在TEVAR手术中,脱套病变往往只能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发现,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优先推荐血管腔内技术修复。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脱套病变,将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在TEVAR术中,如果在常规造影后发现ISAII,首先需要保留手术器械和通路。其次需要造影明确脱套分型,根据不同的分型,分清主动脉结构的改变,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案。ISAII分三型,Ⅰ型ISAII病变局限于胸主动脉支架覆盖部位,无需额外支架植入;Ⅱ型ISAII病变位于支架覆盖远端,但局限于胸主动脉段,治疗上需要在胸主动脉段植入覆膜支架,固定内膜团块,开通真腔;Ⅲ型ISAII病变位于腹主动脉段,最危险,对术者的手术决策和技术要求也最高。除了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还需要在腹主动脉段使用裸支架固定内膜团块,开通真腔血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主动脉 血管成形术 手术中并发症
原文传递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模式下的临床带教思考
5
作者 陈刚 符伟国 王利新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24年第11期1467-1471,共5页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旨在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解决跨省外转,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临床带教同质化发展。目前尚无成熟的体系及评价指标可运用。本研究立足实践,将国家区域医疗...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旨在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解决跨省外转,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推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临床带教同质化发展。目前尚无成熟的体系及评价指标可运用。本研究立足实践,将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模式下的临床带教模式总结为"四大制度、三大平台",通过建立双主任制度、总部集中培训制度、名医工作室专家定期指导制度、共同周会制度,搭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平台、两地学习班及学术沙龙平台、共同科研创新平台,构建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较好的医教研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临床带教 同质化管理
原文传递
AngioJet在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中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韩松 周修适 +6 位作者 刘斐 史振宇 唐骁 严栋 郭大乔 符伟国 王利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75-1582,共8页
目的:探讨使用AngioJet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10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例,... 目的:探讨使用AngioJet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7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使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10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3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基础上急性血栓形成5例,原发性血栓形成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10例(平均年龄61.60岁)手术均通过单独使用AngioJet或AngioJet联合其他方法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其中2例AngioJet抽吸后狭窄消失,6例患者使用AngioJet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2例抽吸后有残余狭窄结合球囊扩张+支架成形。由于抽吸后有残余血栓存在,3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喷药溶栓,1例行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者和1例AngioJet吸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者辅以置管溶栓(CDT)。术后平均住院(3.9±2.33)d,患者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0.84 vs.0.37,P<0.05)。术后1例出现血尿,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损害。疗效评估结果为痊愈6例,良好4例。目前7例患者完成了6个月随访,无肢体缺血加重情况。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使用AngioJet导管抽吸血栓安全、有效、创伤小。较为适合于股腘段血栓栓塞性病变,吸栓后残余狭窄明显可结合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抽吸血栓效果不佳的可辅以CD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下肢 血栓切除术 血管内操作
原文传递
国人腹主动脉瘤累及髂动脉的解剖学特征与髂动脉分支支架适用性:单中心58例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桂立 张薇 +5 位作者 侯凯 周修饰 彭体方 刘斐 王利新 符伟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19-724,共6页
目的:通过单中心临床调查,分析腹主动脉瘤(AAA)累及髂动脉国人患者的髂动脉解剖学特点与髂动脉分支支架(IBD)适用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58例累及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的AAA患者,利... 目的:通过单中心临床调查,分析腹主动脉瘤(AAA)累及髂动脉国人患者的髂动脉解剖学特点与髂动脉分支支架(IBD)适用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58例累及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的AAA患者,利用3D工作站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分析,结合基于解剖特点的使用标准,分析两款IBD(Cook IBD,Gore IBE)在患者中的适用性及其限制因素。结果:58例AAA患中,49例累及双侧髂总动脉,9例累及单侧髂总动脉。病变髂总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左侧(57.9±18.1)mm,右侧(56.7±17.4)mm,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左侧(17.7±7.2)mm,右侧(25.1±9.4)mm 。根据两款支架使用标准,Cook IBD与Gore IBE治疗病变髂动脉的适用比率分别为26.1%(28/107)、20.6%(22/107)。Cook IBD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髂内动脉直径<6或>9 mm(50/107,46.7%);Gore IBE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髂总动脉直径<25 mm(67/107,62.6%)。结论:基于解剖标准的IBD在AAA累及髂动脉国人患者中适用性较低,髂总动脉和髂内动脉直径的不符合是其主要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髂动脉瘤 解剖学 血管内操作 支架
原文传递
最新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指南解读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哲昀 王利新 符伟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1年第11期1414-1417,共4页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且直径增大超过50%以上的动脉疾病。由于AAA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管理抉择都较为复杂,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且直径增大超过50%以上的动脉疾病。由于AAA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管理抉择都较为复杂,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SVS)、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ESVS)以及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分别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相继更新或发布了AAA的治疗指南[1-3]。这3项指南均针对AAA的诊断评估、治疗方式、麻醉及围手术期处理、术后管理及随访、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学 腔内治疗 腹主动脉瘤 Surgery 治疗指南 诊断评估 动脉疾病 指南解读
原文传递
经腹腔干-胃十二指肠弓逆向介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完全闭塞无残端病变1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桂立 韩思林 王利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99-705,共7页
目的:探讨逆向入路支架植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的技术。方法:回顾2017年2月1例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逆向开通SMA闭塞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诊断为SMA闭塞引起的慢性肠系膜缺血(CMI),行腔内治疗再通SM... 目的:探讨逆向入路支架植入治疗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的技术。方法:回顾2017年2月1例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逆向开通SMA闭塞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为47岁女性,诊断为SMA闭塞引起的慢性肠系膜缺血(CMI),行腔内治疗再通SMA。由于SMA开口处完全闭塞性,无残端,经肱动脉和股动脉双侧入路均无法开通病变部位。利用腹腔干和SMA之间的胃十二指肠弓,通过此通路逆向开通SMA闭塞处;肱动脉入路导管和导丝对接后顺利正向通过病变,完成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CMI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CTA显示,支架定位良好,远端血管通畅。结论:对于常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失败的SMA闭塞患者,通过有效的侧支通路进行逆行开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闭塞 肠系膜上动脉 血管内操作 侧支循环
原文传递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长泼 符伟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4-658,共5页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是由于各种致病菌感染所致的一类特殊类型的动脉瘤。IAAA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瘤体易于破裂、临床预后差,因此对其早诊早治十分关键。依据典型病史、实验室检查、CTA影像、术中所见、血培养或组织培养阳性结果...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是由于各种致病菌感染所致的一类特殊类型的动脉瘤。IAAA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瘤体易于破裂、临床预后差,因此对其早诊早治十分关键。依据典型病史、实验室检查、CTA影像、术中所见、血培养或组织培养阳性结果可做出诊断。诊断明确后,应在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尽早手术治疗。但有关抗生素具体使用方案、手术方案等治疗选择上尚未达成一致。目前推荐术后用抗生素至少6个月以上。伴随微创技术的发展,腔内修复术治疗IAAA的比例越来越高,且短期效果良好,未来有望成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感染性 主动脉瘤 血管外科手术 血管内操作 抗感染药
原文传递
下肢功能不全穿通静脉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刚 王利新 符伟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34-1540,共7页
下肢功能不全穿通静脉(IPV)是下肢静脉性溃疡迁延不愈和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临床上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简要阐述下肢IPV的发病机制,对开放性穿通静脉离断手术、筋膜下经腔镜穿通静脉离断术(SEPS)和经皮穿通静脉... 下肢功能不全穿通静脉(IPV)是下肢静脉性溃疡迁延不愈和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临床上值得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简要阐述下肢IPV的发病机制,对开放性穿通静脉离断手术、筋膜下经腔镜穿通静脉离断术(SEPS)和经皮穿通静脉闭合术(PAPS)的手术方式、优缺点做一描述,并提出微创化已成为IPV手术治疗的趋势,期望为临床上治疗IPV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功能不全 穿通静脉 血管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3D-DSA技术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洪诗钗 陈艺辉 +7 位作者 卢伟锋 洪翔 陈刚 黄玉龙 林越 谢新胜 王利新 符伟国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评估3D-DSA技术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上通过症状、体征、结合CTV或MRV检查可疑诊断为IVCS并且行髂静脉造影的171例患者,比较MRV、2D-DSA与3D-DSA对IVCS诊断效能,并且评估3D-DSA在IVCS诊疗中的图... 目的:评估3D-DSA技术在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上通过症状、体征、结合CTV或MRV检查可疑诊断为IVCS并且行髂静脉造影的171例患者,比较MRV、2D-DSA与3D-DSA对IVCS诊断效能,并且评估3D-DSA在IVCS诊疗中的图像优势。结果:171例患者中93例同时行MRV及3D-DSA,101例同时行2D-DSA及3D-DSA。以3D-DSA为金标准,MRV的灵敏度为75.61%,特异度72.73%,Youden指数为0.48;2D-DSA的灵敏度为90.22%,特异度100%,Youden指数为0.90。2D-DSA和3D-DSA,MRV和3D-DSA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3D-DSA可提高IVCS的检出率,有更好的影像学评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成像 三维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附8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华青 侯凯 +8 位作者 陈刚 卢伟峰 洪诗钗 洪翔 王利新 蒋俊豪 郭大乔 符伟国 王玉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9-686,共8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14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再发,临床影像学表现较前均明显加重。5例患者腔内治疗成功,共植入11枚支架;3例患者导丝无法选入远端真腔,腔内治疗失败,其中2例转为保守治疗,1例转为开腹手术。围手术期间5例患者成功接收腔内修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腔内治疗失败者2例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其中1例因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另1例接收开放手术治疗恢复远端血供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存在持续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腔内修复5例中,2例SMA夹层重构差(假腔部分血栓化,远端真腔有狭窄,分支显影稀疏),1例部分重构,2例完全重构;开放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慢性SMA缺血症状消失;保守治疗者仍残留慢性SMA缺血症状,但较入院时改善。结论:症状性ISMAD保守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后病变较初发时明显加重,腔内手术难度和失败率增加,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 复发 血管内操作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仰卧位和俯卧位两种腘静脉穿刺方法的比较
14
作者 陈刚 洪翔 +8 位作者 卢伟锋 陈洁瑛 洪诗钗 黄玉龙 陈艺辉 林越 谢新胜 王利新 符伟国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28-1635,共8页
背景与目的: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是下肢静脉腔内手术的常用入路之一,目前多是采用俯卧位,但长时间的俯卧位手术会让患者感觉不适。因此,本研究探讨采用仰卧位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腘静脉的可行性,并比较采取仰卧位和俯卧位两种方法的优劣... 背景与目的: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是下肢静脉腔内手术的常用入路之一,目前多是采用俯卧位,但长时间的俯卧位手术会让患者感觉不适。因此,本研究探讨采用仰卧位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腘静脉的可行性,并比较采取仰卧位和俯卧位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将髂静脉狭窄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仰卧位和俯卧位下使用超声引导进行腘静脉穿刺,分析术中穿刺所用时间、患者不适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仰卧位组14例(16条肢体),俯卧位组13例(16条肢体)。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病变静脉处理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仰卧位穿刺腘静脉所用的操作时间与俯卧位穿刺腘静脉所用的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4~6.2)min vs.4.2(3.5~4.4)min,P>0.05]。仰卧位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俯卧位组[2.0(1.0~2.8)vs.6.0(4.0~8.0),P<0.01]。仰卧位组有1例术后腘动脉分支出血,经过超声引导下压迫动脉破口后成功治愈。结论:与俯卧位穿刺腘静脉相比,仰卧位穿刺腘静脉不会延长手术时间,但明显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因此,推荐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下肢 血管内操作 穿刺术 腘静脉 体位
原文传递
编织型支架充分突入下腔静脉释放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15
作者 洪诗钗 林越 +7 位作者 卢伟锋 洪翔 陈刚 黄玉龙 陈艺辉 谢新胜 王利新 符伟国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06-509,共4页
目的探讨编织型支架充分突入下腔静脉释放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采用编织型支架突入下腔静脉释放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进行统... 目的探讨编织型支架充分突入下腔静脉释放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采用编织型支架突入下腔静脉释放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18例患者,合并急性血栓形成7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3例,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108例。本组患者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植入2.03±0.77枚支架。23例溃疡患者术后有18例溃疡愈合,愈合率达78.26%,术后CEAP分级较术前有明显改善(t=11.54,P<0.01),术后1年支架一期通畅率97.46%,二期通畅率98.31%。结论编织型支架充分突入下腔静脉释放治疗髂静脉压迫性疾病,支架通畅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静脉 支架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