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选择素为靶标磁共振分子成像在血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亚鹏 金佩佩 +6 位作者 周同 王学锋 钟高仁 李晓 张明钧 陈楠 王鸿利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273-279,共7页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涉及全身各脏器,其发生与血管损伤、血液成分变化及局部血流淤滞等改变有关。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及黏附受体,参与血栓形成起始过程,并是连接炎症与血栓的重要介质和靶分子。为此,进行了以P-...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涉及全身各脏器,其发生与血管损伤、血液成分变化及局部血流淤滞等改变有关。P-选择素作为血小板/内皮细胞活化标志及黏附受体,参与血栓形成起始过程,并是连接炎症与血栓的重要介质和靶分子。为此,进行了以P-选择素为靶标的分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血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利用自制的抗P-选择素单抗(PsL-EGFmAb),制备了具有P-选择素靶特异性的MR对比剂(Gd-DTPA)n-BSA-PsL-EGFmAb,并在体外MR成像基础上,进行了犬静脉血栓模型活体观察。结果显示,该对比剂可明显增强体外模拟血小板血栓和全血血栓的显像信号。进一步发现,相应于P-选择素在建模后即刻犬受损静脉血管内膜及形成的血栓部位表达,模型犬在损伤局部注射对比剂后30min,MR成像即显示高于周围肌肉显影的血管信号,1h可见附壁血栓增强信号,至3h随血栓形成增大而持续强化,显示了与P-选择素表达一致的信号强化效果。另从股静脉损伤部位的远心端注射对比剂后30min至1h,也显示上述成像效果,2h至4h血栓信号强度由明显上升渐见趋缓,延迟24h信号强度减弱。此外,该对比剂对实验犬的生命体征及心、肺、肝、肾等理化指标均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提示,研制的MR对比剂对P-选择素具有靶向特异性,可活体内早期定位显像及反映血栓形成状态,且对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无影响,这为早期诊断血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分子成像 靶向性 P-选择素 血栓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直线加速器室辐射屏蔽防护的优化设计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洪林 陶莉 +4 位作者 陈剑 李云海 顾乃谷 吴锦海 王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56-558,562,共4页
目的满足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的同时,优化设计医用加速器室的辐射屏蔽防护。方法以新的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为准则,运用电离辐射屏蔽原理、计算方法,根据安装的医用加... 目的满足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的同时,优化设计医用加速器室的辐射屏蔽防护。方法以新的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为准则,运用电离辐射屏蔽原理、计算方法,根据安装的医用加速器所具有的辐射物理特点和辐射防护的发展需求,对所有产生的射线进行严谨的、规范的和优化的屏蔽计算。结果辐射屏蔽防护符合我国医用加速器机房使用标准。结论我院医用加速器室屏蔽防护可以满足新的国家标准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并降低了辐射防护成本,兼顾了辐射防护的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加速器 辐射防护标准 屏蔽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和长春新碱抑制核因子-κB活化增强高三尖杉酯碱诱导K562-n细胞凋亡
3
作者 许小平 史剑慧 +6 位作者 张宗梁 张劲松 楼敬伟 许晓巍 解琳娜 陈少谊 程文英 《世界肿瘤杂志》 2003年第3期183-187,共5页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XM)和长春新碱(VCR)对高三尖杉酯碱(HH)诱导白血病细胞系K562-n凋亡与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1:2末端标记技术(TUNEL)、DNA电泳方法观察K562-n细胞凋亡。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DXM)和长春新碱(VCR)对高三尖杉酯碱(HH)诱导白血病细胞系K562-n凋亡与核因子-κB(NF-κB)活化的影响。方法: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1:2末端标记技术(TUNEL)、DNA电泳方法观察K562-n细胞凋亡。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观察K562-n细胞NF-κB活化。结果:K562-n细胞未经药物诱导NF-κB有轻度活化;HH0.5μmol/L可明显诱导K562-n细胞NF-κB活化,DXM1.0μmol/L和VCR0.1μmol/L能显著抑制HH0.5μmol/L诱导的NF-κB活化,抑制率分别为32.0%和39.4%(P均<0.05)。HH0.5、5、50μmol/L均能诱导K562-n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30.00±3.34)%、(47.13±3.18)%和(68.63±8.14)%。DXM1.0μmol/L和VCR0.1μmol/L本身无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作用,但均能增强HH0.5μmol/L诱导的K562—11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提高达85.8%和114.6%(P均<0.05)。结论:HH诱导K562—13细胞凋亡的同时激活NF—κB;DXM和VCR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增强其诱导K562-n细胞凋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长春新碱 核因子-ΚB活化 高三尖杉酯碱 K562-n细胞 细胞凋亡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2010-2014年部分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卫媛 易艳玲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00-702,共3页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准确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有助于评估放射工作场所安全性,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放射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剂量依据。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电离辐...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准确监测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剂量,有助于评估放射工作场所安全性,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放射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剂量依据。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文件,电离辐射技术从业人员包括放射诊疗工作人员必须接受常规个人剂量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放射工作人员 监测结果 职业性 上海市 放射工作场所 电离辐射技术 外照射剂量
原文传递
P选择素在肾病综合征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及犬血栓模型磁共振分子成像观察
5
作者 周同 李晓 +7 位作者 赵亚鹏 金佩佩 王学锋 钟高仁 汪登斌 张明钧 陈楠 王鸿利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83-889,共7页
目的观察P选择素在肾病综合征(NS)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作用,探讨P选择素靶向对比剂及分子磁共振成像(MRI)在DVT犬模型早期诊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选择我院2005年至2006年间住院NS患者41例,根据核素深静脉造影检查有... 目的观察P选择素在肾病综合征(NS)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作用,探讨P选择素靶向对比剂及分子磁共振成像(MRI)在DVT犬模型早期诊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选择我院2005年至2006年间住院NS患者41例,根据核素深静脉造影检查有无伴发DVT,再分为DVT组和无DVT组,检测患者血中P选择素含量。(2)选择健康成年毕格犬,建立DVT模型,并按造模即刻、1h、3h采血并取静脉损伤节段,行血管组织和血中P选择素含量检测。(3)利用研制的抗P选择素单抗,制成P选择素靶向对比剂,结合体外犬静脉损伤节段血管MRI,进行犬活体内观察。结果(1)NS患者血P选择素水平较健康组显著增高(P〈O.01),DVT组又较无伴DVT组明显增高(P〈0.01)。(2)模型犬血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犬显著增高(P〈0.05),且于受损血管内膜及血栓形成部位明显表达。(3)制备的MRI对比剂,体外可明显增强犬离体受损血管与血栓部位显像信号。体内于犬静脉损伤局部注射对比剂30min,MRI即显示高于周围肌肉显影的血管信号;1h可见附壁血栓增强信号;至3h随血栓形成增大而持续强化,实验组对比度噪声比(CN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1±2.32比2.71±O.86,P〈0.01),且显示了与P选择素表达一致的信号强化效果。另从犬损伤部位远心端注射对比剂30rain至1h,也显示了上述成像效果;2h至4h血栓信号由明显上升渐见趋缓,延迟24h信号强度减弱,实验组CNR值与对照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0.40±2.15比1.93±0.57,P〈0.01)。此外,该对比剂对实验犬的生命体征及心、肺、肝、肾等脏器均无明显影响。结论P选择素参与NS合并DVT。利用P选择素单抗MRI对比剂,可在活体内早期定位显像及反映血栓形成状态,为DVT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 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磁共振成像 P选择素
原文传递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附8例报告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华青 侯凯 +8 位作者 陈刚 卢伟峰 洪诗钗 洪翔 王利新 蒋俊豪 郭大乔 符伟国 王玉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9-686,共8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经保守治疗缓解后再发患者的腔内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整理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间8例行腔内治疗的症状性ISMAD一期接受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后再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1.14岁,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再发,临床影像学表现较前均明显加重。5例患者腔内治疗成功,共植入11枚支架;3例患者导丝无法选入远端真腔,腔内治疗失败,其中2例转为保守治疗,1例转为开腹手术。围手术期间5例患者成功接收腔内修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腔内治疗失败者2例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其中1例因腹膜炎、多器官功能障碍死亡,另1例接收开放手术治疗恢复远端血供后临床症状消失;1例患者存在持续肠系膜上动脉(SMA)缺血症状,经药物治疗后改善。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腔内修复5例中,2例SMA夹层重构差(假腔部分血栓化,远端真腔有狭窄,分支显影稀疏),1例部分重构,2例完全重构;开放手术治疗者恢复良好,慢性SMA缺血症状消失;保守治疗者仍残留慢性SMA缺血症状,但较入院时改善。结论:症状性ISMAD保守治疗后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复发后病变较初发时明显加重,腔内手术难度和失败率增加,并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肠系膜上动脉 复发 血管内操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