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短串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陈炜 徐启武 +3 位作者 李盛昌 陈旎 车晓明 顾士欣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4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 探讨在常用麻醉方案下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获得运动诱发电位 (MEP) ,从而实现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 4 0例无明显肢体肌力减退的手术患者 ,给予... 目的 探讨在常用麻醉方案下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获得运动诱发电位 (MEP) ,从而实现运动传导通路的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1月共 4 0例无明显肢体肌力减退的手术患者 ,给予异丙酚全静脉麻醉 ,采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刺激参数 :30~ 10 0mA ;单个脉冲波宽 :10 0~ 5 0 0 μs;脉冲波间隔时间 :1.2 5~ 5ms ;每串所含脉冲波个数 :2~ 5个 /串 )诱发运动诱发电位 ,记录对侧上肢前臂屈肌群 ,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所获电位的波幅和潜伏期 ,考察各刺激参数对所获电位的影响及其最佳组合。结果 在 94 .6 %的患者中 ,采用 80~10 0mA ,5 0 0 μs,2ms,4个 /串的刺激参数组合能获得波幅和潜伏期均满意的MEP。 结论 选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 ,配合使用经颅短串电刺激技术可以获得ME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短串电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异丙酚 全静脉麻醉 运动传导通路 肌力减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神经束蛋白155-IgG4抗体阳性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翀 林洁 +6 位作者 乔凯 焦宇琼 刘炳佑 刘小妮 陈向军 赵重波 卢家红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9年第4期411-418,共8页
目的分析抗神经束蛋白(NF) 155-IgG4抗体阳性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至201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就诊的10例经细胞免疫荧光法(CBA)明确诊断为抗NF155-IgG4抗体阳性CIDP患者... 目的分析抗神经束蛋白(NF) 155-IgG4抗体阳性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至2018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就诊的10例经细胞免疫荧光法(CBA)明确诊断为抗NF155-IgG4抗体阳性CID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10例抗NF155-Ig G4抗体阳性的CIDP患者平均起病年龄(27.80±11.84)岁,均为男性。Romberg征阳性10例(100%)患者中表现为远端无力、麻木为主的周围神经病8/10例(80%),伴肢体远端震颤7/10例(70%)。脑脊液蛋白平均(3 190.89±1 007.31) mg·L^-1。MRI示臂丛神经明显水肿增粗。免疫抑制剂治疗明显改善率:激素2/9例(22.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5例(20%),美罗华2/2例(100%)。结论抗NF155-Ig G4抗体阳性的CIDP起病年龄早,男性多见。以远端麻木无力、深感觉障碍为主要表现,常伴有上肢远端姿位性震颤。脑脊液蛋白显著升高和臂丛神经水肿增粗是重要的辅助检查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神经束蛋白155-IgG4抗体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临床特点 治疗
原文传递
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3
作者 尹俊雄 林洁 +2 位作者 孙翀 乔凯 卢家红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23年第5期565-571,共7页
目的 分析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例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CIDP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电生理、神经丛MRI和治疗结局,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目的 分析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1例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CIDP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电生理、神经丛MRI和治疗结局,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CIDP患者以进行性肢体麻木行走不稳为主要症状,伴随四肢远端轻度无力。肌电图提示四肢神经损害。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测可见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臂丛及腰骶丛神经MRI平扫:双侧臂丛神经节后段信号异常,腰5及骶丛神经增粗。激素治疗后改善不明显,经丙种球蛋白及血浆置换治疗后症状逐渐改善。结论 CIDP亚型众多,以感觉性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者少见,尽早开展规范化免疫治疗可明显缓解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感觉性共济失调 周围神经病 预后
原文传递
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临床特点和生存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孙翀 林洁 +8 位作者 蔡爽 朱雯华 罗苏珊 奚剑英 陆珺 乔凯 高名士 赵重波 卢家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 总结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状况及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病程3年及以上(死亡病例除外)的64例MEL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 目的 总结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状况及死亡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病程3年及以上(死亡病例除外)的64例MEL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状况和死亡原因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共64例,男女比例1.3∶1,中位起病年龄20.5(16.8)岁,发病高峰在14~22岁。发作期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癫痫(48/64,75.0%)、头痛(41/64,64.1%)、皮质盲(37/64,57.8%)、恶心呕吐(27/64,42.1%)、发热(25/64, 39.1%)以及精神行为异常(24/64,37.5%)。实验室检查发现超半数患者存在乳酸脱氢酶(31/60, 51.6%)、静息血乳酸(43/58,74.1%)、脑脊液乳酸(9/9)升高;脑电图、心电图、肌电图异常比例分别为90.0%(36/40)、78.7%(37/47)、61.0%(25/41)。本组患者病程1~21年,其中31.3%(20/64)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12年,性成熟前起病(≤14岁)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年,性成熟后起病(〉14岁)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1年。性成熟前起病患者病死率更高。主要的死亡原因包括心源性死亡(4/20,20.0%)、呼吸道感染(4/20,20.0%)、乳酸酸中毒(4/20,10.0%)及终末期癫痫及相关并发症(2/20,10.0%)。结论 MELAS是一组好发于青少年的疾病,病死率高,心源性死亡和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S综合征 临床特点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